知远网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自读质疑、合作探疑、交流解疑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自读理文
请同学们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快速地读一遍。
3、小组合作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
③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4、交流解疑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我们举行个男女对抗赛,看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多而且有价值,能难到对方?哪一组能迎难而上,对课文理解深刻,回答准确到位?我们给优胜组授予“智多星”称号。
(学生交流探讨)
相机组织辩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
随机板书: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小结: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二、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1、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
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
①“他感到眼前……走去。”
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
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
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
三、以文激情,开放课堂,升华情感
1、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觉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崇敬、爱戴!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的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
(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废墟”“混乱”“爆炸”“瓦砾”等词语,在练习说话中加深理解。
2、运用之前学习的方法,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重点语段,感悟父爱的伟大。
4、学习通过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识父爱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混乱”“废墟”“爆炸”“瓦砾”,然后抽生读,学习多音字“混”的另一种读音)
3、练习说话,加深理解(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4、播放图片,创设情境
【此环节从检查生字词入手,一方面让学生读准字音,另一方面在练习说话中既加深对词意的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创设情境,一举多得】
5、感知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抽生概括,随机点评,渗透学法)
【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学法,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品读细节,感悟父爱
1、提领全文,明晰主线
①引导学生交流读完全文的总体感受——爱,并由此找出父亲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
(抽生读,课件出示父亲说的那句话,齐读)
②提出整堂课的主问题——父亲不仅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感受到?
【类似的话三次出现,贯通全文,它是支撑父亲和儿子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源泉,以这句话为整堂课的主问题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课文的这一特点,使整个教学有了灵魂】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
【超越理解就应该关注表达,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重要。以下三个语段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动作、语言和外貌的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1)语段一: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
②启发学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站起身来的?(父亲常说的那句话)
③指导朗读,读出刚才的体会。
④以点带面,辐射课文第2和第4自然段中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父爱(“冲向”“疾步”)。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抓住父亲的动作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2)语段二: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学生交流之后,PPT出示语段5—9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发现父亲三次回答的话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三次回答意思相近。
②教师设疑:为什么三次回答父亲都重复相似的话呢?
(引导学生领悟:父亲的三次回答之所以重复相似的话,是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救出自己的儿子,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想别的!)
③启发学生:父亲的三次回答不变的是信念,变化的是什么呢?
(让学生先读,再交流体会,感受父亲的心情越来越急切)
④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
(先师生合作读,;再分角色朗读)
⑤渗透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几段话,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朴素的语言来表现他对儿子的爱!
【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朗读,以上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就能真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语段三: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交流后出示语段)
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相机渗透提问的方法。
预设:
A.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或者为什么衣服破烂不堪?或者为什么到处是血迹?或者为什么双眼布满血丝?(抓住重点词语提问)
B.为什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中间用的是逗号,而不用顿号?(抓住标点提问)
C.为什么这里要这样写父亲的外貌?(根据表达方法提问)
【阅读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此环节让学生质疑,既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预设A
(联系第10自然段解答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后面的几个问题可以结合第三个问题解答)
预设B
(PPT出示加逗号和加顿号的两段话)
a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用逗号,让人感觉时间更漫长,时间越漫长,父亲的挖掘就越艰难)
b指导朗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和父亲挖掘的艰难。
(抽生读,随机点评)
预设C
a启发学生思考:哪个描写外貌的词语特别让你惊讶或者感动?
(引导学生抓住“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感受挖掘时的艰辛,感受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
b、抓住“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四次回扣读父亲说的那句话。
c、教师配乐朗诵这段话
d、全班齐读
e、渗透表达方法:课文就是这样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此环节通过重点词语的体悟,丰满父亲的伟大形象,也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父爱,培养语感】
三、吟诵爱
(PPT出示部分歌词,播放背景音乐)诵读《生死不离》的部分歌词,进一步感受这种伟大的爱
四、延伸爱
父亲的那句话又给了儿子阿曼达怎样的力量,从而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后半部分的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
3、抓重点段进行深入体会: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⑴ 想象画面,丰富形象。
⑵ 联系上文,揣摩心理。
4、感受父亲为什么这样了不起。
5、感情朗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师生对读。
2、想象说话。
3、感情朗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儿子:等 只要……就……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词
二、积累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三、拓展阅读,感悟情感
阅读《无字的明信片》《父亲老了》。
四、说话写话,抒发情感
1、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亲所做的令自己最难忘的事。
2、将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话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
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 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 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 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 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 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 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 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 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 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⑥ 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 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⑴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⑵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重点。
二、交流对地震的了解,拓展阅读有关资料。
三、导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二)品读,找出感动的句子,好好体会。
(三)着重引导读好以下句子:
1.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谁对谁说的?用什么语气读?文中共出现几次?另外两次谁说的?说明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这样写?直接写36小时不行吗?36小时是多久?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你想到什么?)
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把了不起的感觉读出来。)
(四)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五)精读,快速阅读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四、提出质疑,梳理疑问
根据学生疑问,梳理出一至两个待探究问题,教师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
第二课时
一、立体探究,感悟“了不起”
(一)自主选择“儿子了不起”、“父亲了不起”进行探究,找出关键句子,细心体会。
(二)探究“儿子了不起”(抓住勇敢、无私、对父亲的信任来理解,放手让学生畅言。)
(三小结、过渡:从儿子的表现我们可以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儿子。而儿子的了不起来自于父亲,来自于对父亲的信赖,来自于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提示:交流的时候,表达要清晰,要抓住课文中的具体句子来说明。)
重点探究“父亲的了不起”。
抓住以下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1.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占据父亲整个心灵的是儿子,一定要救出儿子是父亲心中唯一的信念)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36个小时,两天一夜啊,在这段时间,父亲不吃不喝不睡,是多么了不起啊!读
(2)挖掘工作何其辛苦和危险,然而,父亲承受的仅仅是肉体上的辛苦吗?(还有精神上的双层压力:担心家里的妻子,担心孩子再也找不到了。)肉体上的辛苦,精神上的压力,这一切也没有使父亲停下来?你们说他了不起吗?读
(3)想象挖掘过程中有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会怎么想呢?(不管发生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丝毫没有动摇父亲的意志,多么了不起啊!)读
总结学法:抓住什么来分析?(神态、动作、语言)
讨论。最终,儿子救出来了。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可是,如果挖出来的是儿子的尸体,或者在挖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还能说父亲是了不起的吗?(父亲因为担忧孩子的生命安全,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不管孩子能不能救,不管结局是否圆满,他都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伟大的父亲,了不起的父亲。)
二、精略结合阅读,感受不同形式的爱
(一)导语:父母的爱有很多种,有的象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爱,有的可能是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无微不至的爱。阅读《慈母情深》,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深情?
(三)填表:今天,我们不仅被《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伟大的父爱感动着,也被慈母的浓浓深情感动着,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太投入了,同时,也是文章的原因——太感人了。
作业:
1. 填写表格
2.回忆生活中,父母亲关爱你的一个画面,写一个片段,注意,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具体。
慈母情深(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理解词语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相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大意,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体会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1、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阅读短文《回忆中的家》(节选),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体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2、用心体会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写一篇体现与父母间感情的记叙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
1、师述: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xxxx。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2、(引读)在混乱中(读第2节)。
3、读议:
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父亲的话吗?(极度悲痛,撕心裂肺地喊叫声)
4、读中体会重点句:
(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点击句子1)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来试一试?
⑴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⑵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⑶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5、小结:
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再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4~24自然段,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⑴“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多么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④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⑵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们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指导读:
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他们心中似有千言万语,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吧。请大家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⑶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源于那朴实而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1、是的,大家都觉得这对父子了不起,周围的人们包括那14个孩子的父母就更加觉得这对父子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2、自由选择角色,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3、师: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四、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回忆孟郊的古诗《游子吟》。
2、补充表现伟大母爱的文章《娘》。
3、布置作业:
记下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母爱的事。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爱信赖
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
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
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⑴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⑵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⑴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⑵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⑶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⑴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⑴“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⑥引读:
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⑴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和理解相关词语。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心中的坚定信念,以及信念产生的奇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非同寻常的深沉父爱以及蕴藏其中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认为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积累活的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子心中的坚定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以及力量。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吗?它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3、经过预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所讲的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从哪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
4、情境学词。出示洛衫矶地震废墟图,师描述地震过后的惨状。地震过后,留下来的是什么?是废墟,还有瓦砾,还可能会发生大爆炸,还有不幸被瓦砾砸着的人和物。
5、看到这片“废墟”,你有什么感觉?人们会怎样面对这片大地震后的废墟呢?
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释疑。
2、指导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跟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思路:“六要素”??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了不起”的父亲(3-12自然段)
1、引读:在整件事情的发展中,有两个人会给你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是??父与子。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位父亲,看到这片大地震后留下的废墟,他的感受与表现跟别的父母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快速默读文段3-11自然段。
先找出这位父亲与别的父母相同的地方。(找出语句并朗读出来)
3、情境朗读,品味相同之处。
(1)出示句子,随机朗读句子,读出悲痛绝望的语气。
(2)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朗读句子。
(3)读的时候感觉人们内心有多悲痛啊?你能说说他们内心的感觉吗?
(4)过渡:同样是面对着充满意味气息的废墟,同样是这样的绝望悲痛,然而,这位父亲却选择了与别的父母并不一样的举动,你从那些地方看出不一样?找到父亲的所说所做。
(5)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的举动吗?(决不放弃)
3、情境朗读,体会不同之处。(绝望而去,决不放弃)
(1)读出不同??决不放弃。(出示文段,师读黑色字,生读蓝色字)
师生互读文段。
(2)引导:到底是什么,令这位父亲与别人如此不同?
(3)出示: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①品句:这句话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这位父亲拥有这样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留在这片废墟上坚持挖掘?请你反复读读这个句子,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说出你的理解。(不管儿子是生是死,他都要跟儿子在一起)
②请你读读这句话,体会这位父亲他充满坚定信念的内心。
③集中出示父亲的举动句子,自由读语句,谈感受:
出示:我看到了一位的父亲!
(4)小结推进:再读了一遍,我们对父亲的举动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啊,日复一日,不断地对儿子重复说这句话,久而久之,这句话已经化作了父亲内心最坚定的信念。此时此刻,父亲心中坚信着什么呢?
(5)出示:“儿子在等着我!”
①反复读句子,说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相信儿子在等着他,不会死,对儿子的生存充满了希望……)
②读出恰当的语气。
(6)过渡推进:是啊,这坚定的信念已经化作超乎常人的力量!让我们来到当年的`地震现场,来到这位被常人看作是已经精神失常了的父亲的身边吧。他正在做什么呢?
4、在场性体验,感受了不起的父亲形象。
(1)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引导体验:
①师范读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②比较写法(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引导比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挖了36小时呢?反复读几遍,想想为什么。
③这位父亲挖了36小时,我们看到了他这个模样??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④再现父亲挖掘的现场,引导学生作在场性体验:这挖掘的每时每刻是怎样过去的呀?假如我们就在这位父亲的身边,在这接近两天的长时间挖掘中,我们亲眼目睹了父亲的哪些经历,体会到父亲的哪些不容易?
★想象体验:困难,危险,伤痛,焦急,苦累……
这位父亲在不停地用力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生互动,角色体验,深入感悟。
★朗读体验。(分组朗读)
(2)小练笔:这位父亲片刻不停挖掘,已经挖了36小时了,可是还没看到儿子的踪影!此时此刻,他内心会想些什么?他到底要挖掘出什么呀?
(3)小结感悟(出示):这是一位的父亲!(爱子如命;为了儿子的安危,置生死于度外;伟大父爱;了不起……)
(4)回环朗读,激发情感。
①困难,危险,伤痛,焦急,苦累压不垮这位父亲??他……(女生读)
②无情飞逝的时间也吓不倒这位父亲??他……(男生读)
(5)小结: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如巍巍群山般厚重的爱!如浩瀚大海般宽广、深沉的爱!这厚重、宽广、深沉的爱,不正是这位父亲坚定信念的根本源泉吗!由爱筑起的坚定信念,让父亲拥有超乎常人的巨大力量,这力量支持着这位父亲片刻不停地挖掘。当他挖到第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读??学生朗读句子:“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会有一位怎么样的儿子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儿子身上寻找奇迹出现的原因。
5、拓展:
人们都说,父母爱孩子,是人的天性。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拥有父母的毫无保留的爱,这爱陪伴着我们成长,滋润着我们的心房,让我们好好地从生活中感受父母的爱吧。
四、作业
1、收集由父母之爱产生奇迹的故事。
2、细节片段素描之一: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抓住生活中一件小事,融入情感,细腻描写,充分感受父母之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1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马克·汉林。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与种种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的故事。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与崇高。下面就是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全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浸润着的是父与子之间难以割断的深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朴实的话给了孩子爱的力量,让孩子对父亲无比信赖,在灾难面前勇敢、镇定,从容应对,充满生的希望。所以,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文章就是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由于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伊始,我就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第二步,课件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洛杉矶阿曼达
第二组地震混乱废墟爆炸
第三组安顿挖掘拥抱坚定绝望叹息悲痛
先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环节: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第四环节: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里,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
师配乐朗诵有关于歌颂父亲的诗句。
第六环节;顺着情感,巧设悬念。
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中,文中的儿子同样将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下一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个儿子的了不起。
第四板块:说板书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走近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选择了三个教学点:分别是一句话“谁愿意帮我”;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板块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