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20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抽屉原理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请5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这有4张凳子,老师喊123开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坐在凳子上,引导:5位同学坐在4张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凳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

我们刚才做了个小游戏,但小游戏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1、出示题目:把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板书:小棒4杯子3)

提出要求:把所有的摆法都摆出来,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1)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动手摆,把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2)指名一位同学展示不同摆法,教师板书。(4,0,0)(3,1,0)(2,2,0)(2,1,1),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4)师生共同理解“总有”“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5)明确:刚才同学们把所有摆法一一列举出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称之为“枚举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合作中、讨论中发现规律,分析问题的形成,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提高,让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解决。]

2、要把6根小棒放进5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呢?

(1)启发学生猜想结果

把6根小棒放入五个杯子里,你感觉一下,不要动手摆,你感觉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提出要求:想一个快速而又简单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你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3)学生尝试操作验证。

(4)全班交流,操作演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先每个杯子摆一根,每个杯子放1跟,5个杯子,就已经放了5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两根小棒

预设:如遇到每个杯子摆两根,有的杯子空的,这样有说服力吗?有的杯子还空着,要先把每个杯子都装上小棒才行。

(5)明确结论:把6根小棒放进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小棒。

3、课件出示:

把100根小棒放进99个杯子呢?

谈话:要不要也准备100根小棒和99根杯子呢?可以怎么办?

引导用假设法进行思考:假设每个杯子放1跟,99个杯子,就已经放了99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

这也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数和杯子数,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里的小棒数都比杯子数多1,当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了两根小棒。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从“枚举法”到“假设法”,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活动二

谈话:接下来,我们把数学书当做物体数放入抽屉里,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板书:书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放入算式

5235÷2=2……1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教具:5个杯子,6根小棒;学具:每组5个杯子,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用扑克牌来玩个游戏。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如果去掉两张王牌,就剩52张,对吗?如果从这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我敢肯定地说:“张5张扑克牌至少有2张是同一种花色的,你们信吗?那就请5位同学上来各抽一张,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再请五位同学来抽,我还敢这样肯定地说,你们相信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想不想研究啊?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的情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

师: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该怎样放?有几种放法?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这所有的摆法,你们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师: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又可以怎样放?大家再来摆摆看,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所有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这里的“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师: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怎样验证猜测的结果对不对,你又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不再一一列举,用平均分的'方法来找答案。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6÷5=1……1

师:那如果用这种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又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师:我们发现了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2、多3,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2、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多3的情况。

师: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

引导:先平均分,每个杯子里分得1根小棒,余下的2根小棒又该怎么分呢?

师:把7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3、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的2倍多、3倍多…等情况。

师: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把15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分别又会有什么结果?

小组内讨论,再请同学说结果和理由。

4、总结规律。

师:我们将小棒看做物体、把杯子看做抽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把m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m﹥n),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物体。

5、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为什么?

先思考:这里是把什么看做物体?什么看做抽屉?再说结果和理由。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3、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4、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5、师:开课时我们做的游戏还记得吗?为什么老师可以肯定地说:从52张牌中任意抽取5张牌,至少会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学的抽屉原理来解释吗?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3页练习十二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3

桌上有十个苹果,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我们会发现至少会有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两个苹果。这一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抽屉原理”。

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抽屉原理)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例1

1、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1)要把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 ,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写一写,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你是怎么发现的?(说得真有道理)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2枝)

小结:在研究3枝铅笔放进2个文具盒时,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

2、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1)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文具盒放进2枝铅笔”。如果要让每个文具盒里放的笔尽可能的少,你觉得应该要怎样放?(每个文具盒都先放进一枝,还剩一枝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总会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笔)(你真是一个善于思想的孩子。)

(6)这位同学运用了假设法来说明问题,你是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这种放法其实也就是怎样分?(平均分)那剩下的1枝怎么处理?(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就有2枝铅笔了)

(7)谁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位同学的想法?(5÷4=1…1)商1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怎么办?

(8)在探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同学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枚举了所有放法,找规律,二是采用了“假设法”来说明理由,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明了更简单?

3、类推: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呢?多3呢?是不是也能得到结论:“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

6、小结:刚才我们分析了把铅笔放进文具盒的情况,只要铅笔数量多于文具盒数量时,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抽屉原理。既然叫“抽屉原理”是不是应该和抽屉有联系吧?铅笔相当于我们要准备放进抽屉的物体,那么文具盒就相当于抽屉了。如果物体数多于抽屉数,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了2个物体。”

7、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在课前我们玩的游戏中,有没有抽屉原理?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二)探究例2

1、研究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会有几种情况?(5,0)、(4,1)和(3,2)

(2)从三种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了3本书)

(3)还可以怎样理解这个结论?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4)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5÷2=2…1(商2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

如果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5本书。

如果把11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放进4本书。你是怎样想的?(11÷3=3…2)商3表示什么?余数2表示什么?3+1=4表示什么?

3、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在解决抽屉原理时,我们可以运用假设法,把物体尽可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物体数多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佶舍里。为什么?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三、迁移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引导学生用操作枚举或假设的方法探究“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3、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经历从具体的抽象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提高学生又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体会比较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抽屉原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找出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开展小游戏,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师:听清要求,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位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二、实验探索

第一步: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你们又能从这些方法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出示)师:把4枝笔放进3个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请一生示范)你们又能从这些放法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2、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把放法和发现填在记录卡上。

放法

文具盒1

文具盒2

文具盒3

最多放几枝

A

B

C

D

我们的`发现

3、小组汇报交流。

(4,0,0)、(3,1,0)、(2,1,1)、(2,2,0)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2枝,可能是3枝或4枝。

生小结: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最多有2枝或2枝以上)

4、师:把4枝笔饭放进3个文具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出至少数呢?

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文具盒里,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学生操作演示)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几枝笔了。

把笔尽量每个文具盒里都放,还要尽量平均放。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4÷3=1……11+1=2

5、那照这样的思路: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怎样想?(用铅笔操作演示)6÷5=1……11+1=2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怎样想?……

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

师提问: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结,师整理: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同桌之间说一说)

第二步:研究铅笔数比文具盒数不是多1的现象。

1、师:研究到这儿,还想继续研究吗?还有哪些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问题?(生自主提问:如不是多1,什么是抽屉原理等等。)

2、师: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不是多1,而是多2、3……,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会有几枝铅笔?

(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会有几本书呢?)

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师:许多同学都没有再摆学具,用的什么方法?

生:平均分。把5本书平均分到2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放2本书,还剩一本书,无论放在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生:5÷2=2……12+1=3

(出示: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8本书放进5个抽屉呢?)

5÷3=1……21+1=28÷5=1……31+3=4

师:至少数为什么不是“商+余数”?(小组讨论,汇报)

4、对比观察算式,你能发现求至少数的规律吗?

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5、总结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的关键是什么?(找准物体数和抽屉数),阅读相关资料。

a÷n=b……c(c≠0)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b+1)个物体。

三、应用原理。

1、请你试一试。(口答,指出什么是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数)

(1)6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鸽舍,为什么?

(2)把13只小兔关在5个笼中,至少有几只兔子要关在同一个笼里?

(3)有5袋饼干,每袋10快,发给6个小朋友,总有一个小朋友至少分到几块饼干?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向东小学6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

A、六年级里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

(370个物体,366个抽屉)

B、六(2)班只有5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月。

(49个物体,12个抽屉,“只有”就是一定)

C、六(2)至少有25位学生是同一性别。

3、玩“猜扑克”的游戏。

抽掉大小王,抽出5张牌,至少几张是同花色?5÷4=1……11+1=2

抽15张至少有几张数字相同?15÷13=1……21+1=2

4、学生把学生生活中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现象写下来。

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伟大发现

四、全课总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引导学生用操作枚举或假设的方法探究“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3、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经历从具体的抽象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提高学生又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体会比较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抽屉原理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找出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开展小游戏,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师:听清要求,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位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二、实验探索

第一步:研究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你们又能从这些方法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出示)师:把4枝笔放进3个文具盒,有哪些不同的放法?(请一生示范)你们又能从这些放法中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2、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把放法和发现填在记录卡上。

放法

文具盒1

文具盒2

文具盒3

最多放几枝

A

B

C

D

我们的发现

3、小组汇报交流。

(4,0,0)、(3,1,0)、(2,1,1)、(2,2,0)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是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2枝,可能是3枝或4枝。

生小结: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铅笔。(最多有2枝或2枝以上)

4、师:把4枝笔饭放进3个文具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找出至少数呢?

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文具盒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文具盒里,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学生操作演示)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几枝笔了。

把笔尽量每个文具盒里都放,还要尽量平均放。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4÷3=1……11+1=2

5、那照这样的思路: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怎样想?(用铅笔操作演示)6÷5=1……11+1=2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怎样想?……

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

师提问: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结,师整理: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同桌之间说一说)

第二步:研究铅笔数比文具盒数不是多1的现象。

1、师:研究到这儿,还想继续研究吗?还有哪些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问题?(生自主提问:如不是多1,什么是抽屉原理等等。)

2、师:如果铅笔数比文具盒数不是多1,而是多2、3……,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会有几枝铅笔?

(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会有几本书呢?)

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师:许多同学都没有再摆学具,用的什么方法?

生:平均分。把5本书平均分到2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放2本书,还剩一本书,无论放在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生:5÷2=2……12+1=3

(出示:5本书放进3个抽屉呢?8本书放进5个抽屉呢?)

5÷3=1……21+1=28÷5=1……31+3=4

师:至少数为什么不是“商+余数”?(小组讨论,汇报)

4、对比观察算式,你能发现求至少数的规律吗?

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5、总结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的关键是什么?(找准物体数和抽屉数),阅读相关资料。

a÷n=b……c(c≠0)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b+1)个物体。

三、应用原理。

1、请你试一试。(口答,指出什么是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数)

(1)6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鸽舍,为什么?

(2)把13只小兔关在5个笼中,至少有几只兔子要关在同一个笼里?

(3)有5袋饼干,每袋10快,发给6个小朋友,总有一个小朋友至少分到几块饼干?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向东小学6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

A、六年级里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

(370个物体,366个抽屉)

B、六(2)班只有5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月。

(49个物体,12个抽屉,“只有”就是一定)

C、六(2)至少有25位学生是同一性别。

3、玩“猜扑克”的游戏。

抽掉大小王,抽出5张牌,至少几张是同花色?5÷4=1……11+1=2

抽15张至少有几张数字相同?15÷13=1……21+1=2

4、学生把学生生活中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现象写下来。

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伟大发现

四、全课总结。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在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中,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了解掌握“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准备13枚“金币”和5个杯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研究新课之前得先请同学们见见自己的老朋友,看看谁还认识他?

出示图片——鲁滨逊画像。

二.创设平台,合作探究。

一).探索比抽屉数多1的至少数。

话说鲁宾逊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一意孤行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一天拂晓,当他所乘坐的正驶向加那利群岛时,被一艘土耳其海盗船袭击,所有船员全部被俘。鲁宾逊被海盗船长作为自己的战利品留了下来,成了船长的奴隶。这一日,海盗们没有出海,懒洋洋的在岸上休息,船长命令鲁宾逊给海盗们传授些文明人的知识,让海盗们变得像鲁宾逊一样富有智慧。看着桌子上闪闪发光的金币,鲁宾逊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两个盒子:

出示例一:

1.把3枚金币放入2个盒子里,有几种放法?

学生拿起自己手中的学具做实验,小组讨论后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果每个盒子里最少放一枚,要使所有金币都放进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几枚金币?

2.师:把4枚金币都放进3个盒子里,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 用最不利原则设想,如果我们先让每个笔筒里放1枚金币,最多放3枚。剩下的1枚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所以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枚金币。

二).探索比抽屉数多几的至少数。

师:那么把13枚金币放进3个盒子里呢?

(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把13枚金币放进5个盒子里呢?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师: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请同学们观察板书,小组研究、讨论。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小结:至少数等于数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

(板书:至少数=商+1)

三).解析原理,加深认识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作“鸽巢原理”。

出示: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两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学生回答后观看演示。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一).巩固应用一——扑克牌游戏

16世纪的海盗们哪能摸得清什么抽屉原理呢?一听原理二字便昏头涨脑,不知什么时候早在下面玩起了扑克牌。这时,鲁宾逊灵机一动,将大家正玩的扑克牌中的大小王拿掉,说:每人抽五张牌,不管怎么抽取,至少有两张是同一花色的牌,你们相信吗?说着,给坐在旁边的海盗甲海盗乙每人任意抽取了5张牌。“如果有一个人手里的牌都不是同一花色,任由船长处置;如果每个人手里最少有2张花色相同的牌,请船长允许我回故乡赫尔去吧。”船长眼珠一转,同意了鲁宾逊的要求。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相信鲁宾逊的话吗?

教师发扑克牌,学生回答。

二).巩固应用二——分宝1

鲁宾逊虽然证实了自己是正确的,可是狡猾的船长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放他回家。鲁宾逊只好跟着海盗首领到处掠夺杀戮。

有一次,他们获得了很多宝贝,海盗首领非常高兴,对手下8个小海盗说,这些宝贝都给你们了,你们自己处理吧,没想到小海盗平时都抢惯了,一拥而上,有人拿得很多,有人很少,甚至有人一件宝贝也没拿到,看到小海盗们乱哄哄的样子,海盗首领非常生气,就想惩罚一下那些贪婪的海盗,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海盗们又获得了73件宝贝,海盗首领又叫8个小海盗自己分。且规定:1、必须分完。2、若某人拿10件或10件以上的宝贝,说明他是个过分贪婪的人,就把他扔进大海喂鲨鱼。

海盗们是否都能逃过这一劫呢?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说说想法,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无论怎样分,总有一个海盗至少会拿到10件,这个海盗怎么办呢?学生自由谈看法。

师:正在海盗们担心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聪明的鲁宾逊趁着天黑偷偷地把一件宝贝扔进大海,现在只剩下72件宝贝,大家都平安无事。

三).巩固应用三——分宝2

师:海盗们终于逃过一劫,海盗首领回到自己屋里,闷闷不乐,夫人问他为什么不开心,海盗首领如实相告,夫人说是不是有人把一件宝贝扔到海里去了,海盗首领如梦方醒,决心下一次不再上当,又是在一个风急天黑的夜晚:海盗们获得了79件宝贝,首领还是要8个小海盗自己分,规则不变,还警告,79件宝贝已数得清清楚楚,谁要是作弊,也要受到惩罚。

师:小海盗们大惊失色,心想这下可能真的逃不过去了,只有聪明的鲁宾逊镇定自若,站出来对海盗首领说,既然宝贝比上次增加了6件,能不能把限定的10件提高1件?海盗首领心想,宝贝增加这么多,而限定只提高1件,还是肯定有人会受到惩罚,就同意了小海盗的请求。你认为首领的想法对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再叫几个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老师再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梳理。

以上我们所碰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他的解答或证明的方法是怎样的?你能否找到被分的物品数和抽屉数?

师:靠着鲁宾逊的聪明才智,事情终于风平浪静,在以后的日子里鲁宾逊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海盗首领的信任,有了独自驾驶小艇的权利,借着海盗首领拜访朋友的机会,鲁宾逊驾着小艇逃到了一个无人的荒岛,并搭救了一个野蛮人,起名“星期五”,有一天,他们俩无所事事,玩起了游戏。

四).巩固应用4——摸球游戏

他们用一个盒子,里面装有同样大小数量相同的红、黄、蓝球各若干个,两人各自摸到自己的盘子里,想一想,最少要摸几次,才能保证一定有2个是同色的?

让学生讲讲思路,老师再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梳理。

四.拓展延伸

鲁宾逊的故事今天先讲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每人编2道抽屉类问题作为今天的作业,让自己的同桌来证明或解答。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72页例一、例二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及“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2.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抽屉原理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 引导探究 学法:小组合作

讨论

五、师生课前准备:

4支铅笔

3个文具盒 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1.坐凳子游戏:

教师和5名学生做游戏

2.用一副牌展示“抽屉原理”。

师:这有一副牌,老师用它变一个魔术。想看吗?这个魔术的名字叫“猜花色”。老师随意抽五张牌。我能猜到,至少有两位同学的手中的花色是相同的,你们信吗?(老师与学生合作完成魔术)师:通过者个游戏你们能猜到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很神奇,我们用它可以解决很多有趣的的问题,想弄明白这个原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种神秘的原理。

(二)探究原理

建立模型

1.合作探究(问题一)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文具盒和铅笔,现在分小组动手操作:学生取出4枝笔,3个文具盒。然后把4枝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摆一摆,想一想共有有几种放法?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取出学具,带着问题展开小组活动。2.汇报展示

学习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成果。要求学生边摆边说,老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草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放法:

放法:(0,1,3)(2,2,0)(2,1,1)(4,0,0)教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是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去了2枝笔。理由是

2教师引导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组带着问题再次展开探究。

生:每个文具盒先放1枝,余下的一枝不管放到哪个文具盒里都可以得出,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枝笔。

3.学以致用

课件出示:

将5枝笔放入4个文具盒 将50枝笔放入49个文具盒 将1000枝笔放入999个文具盒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文具盒数和所对应的.铅笔数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相互仪一仪,得出结论。

小小收获:只要放进的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师:看来同学们都用用平均分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如果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2,多3,多4呢?

4.尝试练习

有7只鸽子,要飞进5个鸽舍里,总有一个鸽舍里至少飞进2个鸽子,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问题二)

课件出示:如果将5本书放入2个抽屉,那么不管怎么放,肯定有一

个文具盒至少放进了()枝笔?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师:能否用算式解答呢? 生列式计算5÷2=21 2+1=3 生:至少放3枝,商+1。

1、如果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

2、如果一共有9本书会怎样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

3、二次尝试练习:

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检测

1. 14本书放入5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10分)2. 26本书放入7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10分)3. 六(2)班有学生39人,我们可以肯定,在这39人中,至少有

几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想一想,为什么?(10分)

六、板书设计

(0,1,3)(2,2,0)(2,1,1)(4,0,0)只要放进的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5÷2=2……1 2+1=3 7÷2=3……1 3+1=4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Dirichlet)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用假设法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感觉抽象。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实际,用学生熟悉的吸管和杯子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真正去认识、理解“抽屉原理”学生学得轻松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 的类推能力,形成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教具:5个杯子,6根小棒;学具:每组5个杯子,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用扑克牌来玩个游戏。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如果去掉两张王牌,就剩52张,对吗?如果从这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我敢肯定地说:“张5张扑克牌至少有2张是同一种花色的,你们信吗?那就请5位同学上来各抽一张,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再请五位同学来抽,我还敢这样肯定地说,你们相信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想不想研究啊?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的情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

师: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该怎样放?有几种放法?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这所有的摆法,你们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师: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又可以怎样放?大家再来摆摆看,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所有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这里的“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师: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怎样验证猜测的结果对不对,你又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不再一一列举,用平均分的方法来找答案。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6÷5=1……1

师:那如果用这种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又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师:我们发现了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2、多3,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2、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多3的情况。

师: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

引导:先平均分,每个杯子里分得1根小棒,余下的2根小棒又该怎么分呢?

师:把7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3、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的2倍多、3倍多…等情况。

师: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把15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分别又会有什么结果?

小组内讨论,再请同学说结果和理由。

4、总结规律。

师:我们将小棒看做物体、把杯子看做抽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把m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m﹥n),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物体。

5、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为什么?

先思考:这里是把什么看做物体?什么看做抽屉?再说结果和理由。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3、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4、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5、师:开课时我们做的游戏还记得吗?为什么老师可以肯定地说:从52张牌中任意抽取5张牌,至少会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学的抽屉原理来解释吗?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3页练习十二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游戏,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请5名同学到前面来,老师这有4张凳子,老师喊123开始,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坐在凳子上,引导:5位同学坐在4张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凳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

我们刚才做了个小游戏,但小游戏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1、出示题目:把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板书:小棒4杯子3)

提出要求:把所有的摆法都摆出来,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1)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动手摆,把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2)指名一位同学展示不同摆法,教师板书。(4,0,0)(3,1,0)(2,2,0)(2,1,1),(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4)师生共同理解“总有”“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5)明确:刚才同学们把所有摆法一一列举出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称之为“枚举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合作中、讨论中发现规律,分析问题的形成,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提高,让问题在学生的探究中得到解决。]

2、要把6根小棒放进5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呢?

(1)启发学生猜想结果

把6根小棒放入五个杯子里,你感觉一下,不要动手摆,你感觉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提出要求:想一个快速而又简单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你就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3)学生尝试操作验证。

(4)全班交流,操作演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先每个杯子摆一根,每个杯子放1跟,5个杯子,就已经放了5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两根小棒

预设:如遇到每个杯子摆两根,有的杯子空的,这样有说服力吗?有的杯子还空着,要先把每个杯子都装上小棒才行。

(5)明确结论:把6根小棒放进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小棒。

3、课件出示:

把100根小棒放进99个杯子呢?

谈话:要不要也准备100根小棒和99根杯子呢?可以怎么办?

引导用假设法进行思考:假设每个杯子放1跟,99个杯子,就已经放了99根,还有1根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

这也是数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假设法”。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数和杯子数,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里的小棒数都比杯子数多1,当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了两根小棒。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从“枚举法”到“假设法”,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活动二

谈话:接下来,我们把数学书当做物体数放入抽屉里,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板书:书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放入算式

5235÷2=2……1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教具:5个杯子,6根小棒;学具:每组5个杯子,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用扑克牌来玩个游戏。大家知道一副扑克牌有54张,如果去掉两张王牌,就剩52张,对吗?如果从这52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5张,我敢肯定地说:“张5张扑克牌至少有2张是同一种花色的,你们信吗?那就请5位同学上来各抽一张,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再请五位同学来抽,我还敢这样肯定地说,你们相信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想不想研究啊?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的情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板书:小棒杯子

师: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个杯子里,该怎样放?有几种放法?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这所有的摆法,你们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师: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又可以怎样放?大家再来摆摆看,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一个小组代表汇报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师:观察所有的摆法,你发现了什么?这里的“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师: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个杯子里,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怎样验证猜测的结果对不对,你又什么好方法?引导学生不再一一列举,用平均分的方法来找答案。并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6÷5=1……1

师:那如果用这种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个杯子里,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你又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师:我们发现了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多2、多3,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2、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多3的情况。

师:如果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

引导:先平均分,每个杯子里分得1根小棒,余下的2根小棒又该怎么分呢?

师:把7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呢?为什么?

3、研究小棒数比杯子数的2倍多、3倍多…等情况。

师: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把15根小棒放在4个杯子里,分别又会有什么结果?

小组内讨论,再请同学说结果和理由。

4、总结规律。

师:我们将小棒看做物体、把杯子看做抽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把m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m﹥n),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物体。

5、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为什么?

先思考:这里是把什么看做物体?什么看做抽屉?再说结果和理由。

2、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3、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4、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5、师:开课时我们做的游戏还记得吗?为什么老师可以肯定地说:从52张牌中任意抽取5张牌,至少会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学的抽屉原理来解释吗?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3页练习十二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抽屉数= 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小棒 杯子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

3 2 2

4 3 2

6 ÷ 5 = 1……1 2

5 ÷ 3 = 1……2 2

7 ÷ 4 = 1……3 2

9 ÷ 4 = 2……1 3

15 ÷ 4 = 3……3 4

教学反思:

1、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我设计了从52张扑克牌(去掉2张王牌)中任意抽取5张,老师肯定地说: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在学生半信半疑时,师生共同游戏,让学生信服,但又不知道其中奥妙,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

2、操作探究,建立模型。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物体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余下的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数量多1。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3、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都让学生进行了操作并做了记录,但对学生的有序思考重视不够,导致课堂检测时,学生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把所有的可能都列举对了,但不是有序排列的。还有两个差一点的学生由于思维无序,因此没能正确列举出来。

2、在把5根小棒放在3个杯子里,有学生出现了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3根小棒的结论,可能是用5÷3=1……2,1+2=3,也就是很多同学容易出的错误:用商+余数。这时老师没有抓住这个同学思维中的错误制造思维矛盾,因此感觉学生对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的数量=商+1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3学生在用“抽屉原理” 解决实际问题时,书写格式教师指导不到位。有些题目是要先说结论,再说理由。那么说理由的时候,有的同学只列了算式,如:5÷3=1……2,1+1=2,还有的同学先列算式,再回答问题。在区教研室周俊主任的指导下,我才明白这类题目的书写格式是:因为5÷3=1(根)……2(根),1+1=2(根),所以每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总的说来,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全班学生针对这类问题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我也算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2.学情分析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3.教学理念

激趣是新课导入的抓手,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以“抢椅子”,让学生置身游戏中开始学习,为理解抽屉原理埋下伏笔。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抽屉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中的结论“总有、至少”等字词作了充分的阐释,帮助学生进行较好的“建模”,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4.教学目标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6.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热身一下,一起来玩抢椅子的游戏。

这有4把椅子,请5位同学上来参加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说开始时,5位同学绕着椅子走,当老师说停的,5位同学都要坐在椅子上。

为什么总有一张椅子至少坐两个同学?

在这个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叫做抽屉理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抽屉理原。(板书课题)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的情况

1、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中,有几种不同的放法?(1)同桌合作,想一想,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2)反馈:两种放法:(3,0)和(2,1)。

(3)从两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进2根小棒)你是怎么发现的?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根什么意思?(不少于2根)

小结: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进了2根小棒。

2、要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有几种放法?

(1)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从四种放法,同学们会有什么发现呢?(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4)你是怎么发现的?

(5)大家通过枚举出四种放法,能清楚地发现“总有一个杯子里放进了2根小棒”。

3、类推:把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中,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有几根小棒,为什么?

还用不用把所有的摆法再一一列举出来,有什么方法只摆一次就能证明这个结论。(平均分)

为什么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证明这个结论?余下的小棒怎么分?

怎样用算式表示?(6÷5=11,商1表示什么,余1又表示什么?)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是不是总有一个笔盒至少有2枝铅笔?为什么?

4、从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就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

7、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抽屉原理,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在课前我们玩的游戏中,有没有抽屉原理?

过渡: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组问题。

(二)探究物体数比抽屉数多几倍还多的情况

1、研究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

(1)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有几根小棒?

(2)可以怎样分,用平均分的方法证明一下。先在每个抽屉里放进2本,剩下的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这个抽屉就有3本书了。

(4)可以把我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5÷3=1…2(商1表示什么,余数2表示什么)2+1=3表示什么?

2、类推:如果把9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中,15根小棒也放进4个杯子中,会有什么结论?

3、怎样求至少数?(商+1)

3、小结: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几倍还多的情况,用物体数除以抽屉数,有余数时,至少数=商+1.

4、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数学家。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5、做一做:

(1)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时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反馈)

(2)11个小朋友同行,其中至少有几个小朋友性别相同?

(3)从电影院任意找来15个观众,至少有几个人属相相同?

(找到题中什么当抽屉,物体数是多少,运用抽屉原理列出算式,并解释原因)

三、迁移与拓展

1、下面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2、用三种颜色给正方体的各面涂色(每面只涂一种颜色),请你证明至少有两个面涂

色相同。

得出结论:当物体数除以抽屉数,整除时,至少数=商

四、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学反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原本在奥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数学思维训练内容也加入到数学教材中,以“数学广角”单元的形式出现。“抽屉原理”是六年级下册内容,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对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通过课堂实践,感受颇深,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1、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开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凳子”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猜测,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建立模型,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注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3、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学生对至少数的理解还很模糊,只是按照程式推导出至少数的求法,并没有真正体会出抽屉原理的本质。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只是有部分学生说出就给出结论,面向的应是全体学生,这是在我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的部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