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母爱——《母亲》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母爱——《母亲》读后感 篇1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课文——《怀念母亲》,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作者是一位重情重意的人,母亲的离去让他感到十分孤单,同时他又为没有在母亲身边多呆几天而感到终身遗恨。对祖国母亲,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身居异国他乡的时候异常强烈。他经常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虽然我没有作者这种身在异国他乡的体会,但是我能感受到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是怎样的想念祖国母亲。我相信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感受,因为我们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不管在哪儿我们都和祖国血脉相连,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我们是龙的传人!
怀念母亲的心情,我能理解,也能体会。因为我每次离家三四天,都会特别的想念爸爸、妈妈,想起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因此,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感我也能体会到。
怪不得古今中外,有那么多赞美母亲的文章和诗句,母亲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
母爱——《母亲》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篇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猴子和他们的母亲》。
这篇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猴妈妈生了两个小宝宝,一个取名小花,一个取名小黑。小花乖巧懂事,惹人喜爱,小黑顽皮可爱。
猴妈妈对小花疼爱有加,对小黑忽冷忽热。每次到了赶集的时间,猴妈妈都会去赶集,而每次赶集回来,都有小花最喜欢吃的棒棒糖,而小黑最爱吃的烤玉米,猴妈妈一次都没有帮小黑买过。猴妈妈为了促进小花的智力发展,花钱买了许多益智玩具,还教它读书、写字、搭积木、拼图、唱歌和跳舞……而小黑呢,猴妈妈一点儿也不管它,任它独自一人在家门口玩泥巴。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猴妈妈也只抱着小花睡,它不喜欢小黑,嫌它太脏了。
第二天的早晨,猴妈妈突然发现小花已经死了,是自己昨天晚上睡觉时把它闷死的。猴妈妈伤心的痛哭起来,非常后悔。可后悔、懊恼又有什么用呢?而小黑却在一天一天的健康成长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想法很好,可是不一点会成功,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做长辈的要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学会自立。
母爱——《母亲》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一篇散文——《母亲石》,它选自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文章借物抒情,以母亲石为叙事线索,已对慈母之爱的赞颂为情感线索。由作者在青海塔尔寺被一块真正的文化石打动写起,联想到离开母亲赴外地工作时母亲对我的不舍;还联想到第一次外出求学时母亲对我的牵挂与担忧;联想起朋友的母亲对回老家出差时看望自己儿子的不舍。表达对慈母之爱的赞颂之情,警醒并呼吁儿女们多关爱生养了自己不求回报的母亲。
文章精选细节,刻画生动感人。描写老母亲在楼梯口的特写镜头,刻画了母亲不舍得儿子离开自己身边的殷殷之情。此情此景与《背影》中“望父买橘”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古到今有很多体现母爱的故事,例如孟母三迁、诗句“慈母手中线”等等。现实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样的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很多人的母亲就像文中所描述的一样都是慈母。就像现在我们在家学习,有的母亲陪在旁边指导;有的母亲不得不上班,但心里还是牵挂着孩子,下班以后巴不得直接飞到孩子身边,来几句亲切的慰问,检查学习成果,还要为我们准备一桌可口的饭菜。母亲对我们的爱,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只是他们没有表达出来罢了。作为儿女,我们应感受到父母为我们付出的爱,并给予回报。努力学习,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关心父母。
母爱——《母亲》读后感 篇4
读完丰子恺的《我的母亲》,一双严肃的眼、一张和蔼的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她在一间小屋的八仙椅上,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她是多么伟大,还有什么感情比母爱更深沉、更真挚的呢?
丰子恺从母亲身上感受到了无限的慈爱和严肃的光辉。母亲赋予我们无限的爱,而她却不求回报,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对母亲表示不满、向她抱怨呢?我认为母亲就是一座巍峨的山,为我们遮挡风雨,而她的爱,就是山上那潺潺的泉水,源源不断、清澈甘甜,滋润着我们。我们要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尽力让她不受苦,不受累。
母亲无时不刻地为我们着想着:当母亲上好晚班,到家后夜已深,她不会自己先休息,绝不会,而是会轻轻地跑来我的房间,看看躺在床上的我睡得好吗、有没有踢被子;当母亲休息的时候,她会放弃自己的空闲时间,极其耐心地为我辅导功课,不厌其烦;当朋友送她一些进口的小零食,比如巧克力之类的时候,她都会留下给我吃……一位母亲,她愿意为你去做一切事情,那是因为她爱你。这种爱,发自内心、不由自主,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母亲总是将你放在第一位,优于自己。因此,不论何时何处,我们都要珍惜母爱,爱母亲,回报她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母爱是一片天,保护着我们,但天空终会灰暗,我们在长大后也要像母亲保护我们一样,保护她们。
母爱——《母亲》读后感 篇5
今天,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我们学习了季羡林老人的一篇课文,名叫《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季羡林老人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很感人……
下面是关于季羡林老人的介绍:
季羡林,山东省清平县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46年,他有由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被称为“国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虽然季羡林老人一生很成就,可是他是这么说的:“三顶桂冠一摘,换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句话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外界对自己的称号。
这篇课文,可以看出季羡林老人对生身母亲的想念。在异国他乡时,他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异常激烈。
季羡林老人的生身母亲在40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对母亲的逝去,季羡林老人很痛苦,以至于饭不下咽,寝不安席……
季羡林老人一生写过众多著作,很多是关于他母亲的作品,感人,真实……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