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白鹭教学设计(精选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白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理解把握主题。
2、梳理写作线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五、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
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
(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板书:清田独钓图。
清晨望哨图
黄昏低飞图。
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师总结:
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
七、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这篇文章。(板书:白鹭)
2.听写词语,订正。
精巧 色素 配合 身段 生硬 寻常 常见
忘却 流线型 结构 青色 清晨 安稳 悠然
黄昏 恩惠 美中不足 散文诗
3.抽查背诵。
二、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鹭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
重点句子解析。
①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运用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的美。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
板书:精巧的诗
②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色素美:雪白 铁色 青色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
③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身段美:流线型结构,长喙,脚。
评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
④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
⑤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蕴含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
⑥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
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
(板书:图画美)
师生共同总结: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
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
(板书:悠然美)
师生共同总结:描绘的背景----清晨;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
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
(板书:清澄美)
师生共同总结:
背景---黄昏
状态----低飞
感觉: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
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指正)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喜爱赞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四、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对比的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
【板书设计】
色素美:雪白 铁色 青色
外形美
白鹭(精巧的诗) 身段美:流线型结构、
长喙、脚 (韵在骨子里的散
图画美---清田独钓图 文诗)---喜爱
悠然美---清晨望哨图 赞美
清澄美---黄昏低飞图
安全小贴士:
我们上下楼梯要小心,脚踏“石”地不要急。在课间活动时,言行举止要文明,追着打闹祸端起。
白鹭教学设计 篇2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没有见过白鹭,有必要让学生先欣赏一些白鹭的图片,对白鹭有个直观的认识。
本篇课文的语言凝练、含蓄,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不懂或疑惑的问题,这将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对于白鹭的美,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有必要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提出问题,分析解决。
3、在品读课文的同时,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美的热爱之情。
《白鹭》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大文豪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美。
知识与技能: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会写“精巧、配合、身段、适宜”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理解。
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课件展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1、课文朗读动漫。
2、白鹭的相关视频资料、作者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背景及白鹭相关资料。
使用教材
构想:对于课文的理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课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接下来设置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设置深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重现优美的画面,这样由浅入深的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体会了作者对白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突出了重点,有突破的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明白美往往存在于平常的事物中,鼓励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在能力培养方面。我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把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师出示图片)
2、激趣导入:课件出示白鹭的视频及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认识白鹭。
3、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师指导读好“鹭”。
5、引导学生简单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画出不懂的词语。
(2)出示词语,过字词关。
(3)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二、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三、赏读2—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
2、集体交流,引导,感悟。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2)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3)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3、学生再读2—5自然段,读出白鹭的精巧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
四、赏读6—8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生活美”
1、白鹭不仅有精美的外形,更有精巧的生活。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
2、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
3、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汇报。
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
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五、赏析9—11自然段
1、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2、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六、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猜谜语。
学生交流对白鹭的认识。
简介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曾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联系上下文指名说说生字读音上的注意点,并领读。
教师适时指导读准“喙、嗜、朱、哨、韵”等字,并正音。(“宜”读yí,不读yì;“喙”读huì,不读zhuó。)
学生从以下方面找出白鹭的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感知白鹭的美。
学生边读边想边画白鹭“精巧美”的句子。
第二小节——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
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
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
觅食、栖息、低飞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找出看到的画面:
第一幅图——白鹭觅食
第二幅图——白鹭栖息
第三幅图——白鹭低飞
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齐读第11小节,发出内心的赞叹。
齐读全文。
学生从多角度畅谈收获。
这一环节以谜语和视频资料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
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预习交流时间,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学会了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本环节注重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为课堂中合作、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充满诗情画意。回顾全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他们对白鹭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白鹭的外形的精巧。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走近白鹭,感受白鹭的生活美。
在激情朗读中读出白鹭的韵味、作者的心境,读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习写作方法
板书
总起:精巧的诗
白鹭 精巧的外形: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
精美的生活:觅食、栖息、低飞
总结: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理解
《白鹭》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处处都表现了郭沫若先生对它的喜爱。针对对这堂课的教学,旨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给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写作中能灵活运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感受白鹭的美,感受语言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
统编教材注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用,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练习说话,并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表达美,最重要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白鹭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喜欢哪种鸟呢?为什么?
2. 图片上的鸟你们认识吗?它是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鸟。叫白鹭,你们看到它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散文,用心走近白鹭、感受白鹭!(板书课题)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白鹭这种很常见的鸟,在郭沫若眼中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2.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下来请大声朗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句子)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学生具体谈谈为什么说颜色、身段都很适宜。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a.为什么这里不用“雪白的羽毛”,而是用“雪白的蓑毛”?
师:因为“蓑”是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出示蓑衣图片),你们看,这就是“蓑衣”。白鹭身上的羽毛又多又长,就像披了一件雪白的蓑衣一样,所以说是雪白的蓑毛,明白了吗?
b.接下来请找出描写白鹭样子颜色的词。你从这些颜色词语中能看出郭沫若先生对白鹭的观察非常?(仔细)
C.“长喙”又是指的什么?
d.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流线型结构”。
e.师拿出一根铁钉,并告诉学生这就是“铁色”,像铁一样的颜色。
f.你们又是如何理解“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的?(学生讨论交流)
(3)试着用这种句式练习说话。
妈妈为我编织围巾,()补充练习。
(4)齐读第五自然段。
(5)学了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白鹭的样子。课文的第2、第 5 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 3、第4 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男生读第3段,女生读第4段。
a.拿白鹭和白鹤、苍鹭和朱鹭作比较,有什么作用?(对比突出了白鹭的身段的适宜。)
b.老师觉得这三种鸟挺美的,而且非常的罕见,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可郭先生却觉得?
生1:郭沫若嫌白鹤、朱鹭和苍鹭太不寻常了。
师:你让我们知道了郭先生喜欢白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寻常。的确有很多平常的事物,他们的美容易被人忘记。在生活中,往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
4.小结:所以作者说白鹭色素的——(生接读),身段的——(生接读),一切都很——(生接读),难道白鹭不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二、 赏读第6—9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那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8自然段,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
2.接下来,请四人为一小组,为6-8段中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各取一个名字。
3.交流:
(1)投影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内容。(钓鱼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这幅图画的背景是什么?主人公是谁?在干什么?
白鹭是一种水鸟,它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作者不说“捉鱼”。也不说“叼鱼”,而说是“钓”鱼,这个钓字让我们有怎样的联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整句话连起来再读一读,你觉得这幅画面美吗?能具体说说美在哪里吗?
这里的“玻璃”是什么?“框”是什么?你觉得这幅图怎么样?
交流小结:整个画面给我们的感觉幽静,令人回昧,那么这静中有没有动呢?
谁愿意把这幅优美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水绿田中的白鹭钓鱼图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2)投影出示:第7自然段内容。(瞭望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
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出示“嗜好”:
A、读准“嗜”的'音;B、白鹭的嗜好是什么;c、“绝顶”指哪里?
看着它站在小树的绝顶,我们心里可真替它(担心),而它却很(悠然);这可真是特殊的爱好,所以,“嗜好”的意思就是一
那么,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向远处瞭望,它究竟在干什么呢?把你的想象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昕。
正如刚才同学们想象的那样,白鹭或许在―或许在――还可能很多很多的或许,总之,耐人寻味,怎么读好这句话?
(3)投影出示:第8自然段内容。(低飞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
赏析“低飞”:在落霞满天的黄昏,白鹭正低低地来回飞旋着,是那么悠闲,那么自在。这分明是一幅舒展、飘逸的白鹭归巢图,悠闲的你见到悠闲的白鹭,定会其乐无穷。你能把这种乐趣读出来吗?
欣赏了这三幅白鹭图后,你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宁静、优美)想对白鹭说什么?大家将这三幅图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4)这般诗情画意的白鹭,还有人觉得美中不足呢!
请大家读一读第9段,他们认为美中不足的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空白的地方。
三、总结
此时,在我们心中情不自禁地对白鹭说:“白鹭实在是―首诗,一首韵昧无穷的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呀,今天我们能有幸领略到白鹭的无穷韵味,这不得不感谢郭沫若先生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四、拓展延伸
1.白鹭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享受。以后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鸟类呢?
2.课件出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片段,让学生体会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白鹭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简介: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白鹭是借物咏怀,以歌赞白鹭的洁白无瑕、美的动人,赞美自然,批判丑恶。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四、教学理念:
《白鹭》是郭沫若的散文,文章清新简约,读来韵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要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从白鹭的形美、意美、情美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在学习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能把这些诗句补充完整吗?(出示)——
西塞山前( )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漠漠水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
指名补充,齐读诗句。板书:白鹭 同学们了解白鹭吗?
⒉指名介绍白鹭。出示图片。
师:白鹭,这种南方常见的水鸟,一身洁白,高贵优雅,赢得了多少人的喜爱。看,文人墨客纷纷把它写进诗中来赞美它。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甚至觉得“白鹭本身就是一首诗”。板书:诗
二、品味。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再来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画卷。
1.仔细听老师朗读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板书:钓鱼瞭望低飞)
2.让我们以四人为一小组来学习,选择其中的一幅画细细欣赏,欣赏的时候,你可以把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词语、句子划出来,读给同学听;也可以边欣赏边想象,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学听。
3.学习6~8自然段(讨论交流,三幅画面可交叉出现)。
(1)清水田里,静静钓鱼(“钓鱼”“图画”——静)
A.赏析“钓鱼”:清水田里,白鹭伫立,正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他成了一位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媒体映示:清水田里静静钓鱼)你能读一读吗?
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画中的主人公是谁?相信你读这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
B.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水绿田中的白鹭钓鱼图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2)小树绝顶,悠悠瞭望(“悠然”“瞭望”——悠)
A.赏析“瞭望”: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最高处,就是小树的绝顶。风儿吹来,小树轻摇,看来像是不大安稳,可白鹭却很悠然,你能把它读好吗?
“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如果不是在瞭望,它可能在——;如果他真的是在瞭望,它站立在小树的绝顶,或许它望见了——或许它望见了——……
课文最后虽然是问号,你读的时候,如果把它想象成什么标点,味道就出来了?
B.请男孩闭上眼睛,听着女孩的朗读,展开想象,晴天的早晨,小树绝顶,白鹭悠悠瞭望之图吧!看到了吗?(男女生交换朗读)
(3)黄昏空中,低低飞翔(“低飞”“乐事”——颜色美,动态美)
A.赏析“低飞”:在落霞满天的黄昏,白鹭正低低地来回飞旋着,是那么悠闲,那么自在。这分明是一幅舒展、飘逸的白鹭归巢图,悠闲的你见到悠闲的白鹭,定会其乐无穷。你能把这种乐趣读出来吗?
(4)欣赏了这三幅白鹭图后,你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宁静、优美)想对白鹭说什么?
板书:韵味无穷
提议大家将这三幅图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5)看,老师这儿还有一首写白鹭的诗,谁来读一读?
媒体映示:
白鹭
寻常
铸就了不寻常的美
像画一样悠然
如歌一样优美
似诗一样精巧
从遥远的时光里
翩翩而来
你感受到了什么?(白鹭很美,似精灵……)
其实,白鹭的韵味还不止这些,请欣赏白鹭带来的优美画卷!(媒体映示白鹭各种形态的图画)
愿意拿起笔,也写一两句诗来赞美白鹭吗?
学生写诗,交流,老师点评。
三、总结。
1.白鹭,素雅而和谐,在碧水,在树梢,在蓝天,宁静、悠然(媒体映示画面,播放音乐)此时,在你内心深处,你还想由衷地对白鹭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2.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韵味无穷的诗。
媒体映示:
白 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素雅 和谐
清水田里 静静钓鱼
小树绝顶 悠悠瞭望
黄昏空中 低低飞翔
……
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四、练习
1、说说自然界中还有哪些情景充满韵味?(蜜蜂采蜜,高山流水,滴水穿石)
2、阅读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同样是写鸟的文章,高尔基笔下的海燕给我们什么感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16 白鹭
钓鱼 瞭望 低飞
韵味无穷
教学反思:
郭沫若是位诗人,他发现了寻常之鸟——白鹭的不寻常的美,并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白鹭精巧的外形,白鹭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高雅脱俗的姿态,表达了他对白鹭的满心喜爱与热情洋溢的赞美之情。读《白鹭》这篇精美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享受着鸟的美、语言的美、情怀的美。于是,教这篇课文时,我带着学生细细品读了文中的每句话。“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了什么?”“你想说什么?”每读完一节,我就这样问学生。没有框制约着学生,学生的发言是对文本最直接的感受。学生感受到了白鹭颜色配合的适宜、身段大小的精巧,白鹭觅食的闲适、栖息时的悠然、飞行时优雅;感受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幅优美的画,一首无声的歌;并通过现场创作真正感受到白鹭的美。
白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鹭教学设计 篇5
背景
《白鹭》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大文豪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美。
知识与技能: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会写“精巧、配合、身段、适宜”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理解。
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课件展示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1、课文朗读动漫。
2、白鹭的相关视频资料、作者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背景及白鹭相关资料。
使用教材
构想:对于课文的理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课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接下来设置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设置深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重现优美的画面,这样由浅入深的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体会了作者对白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突出了重点,有突破的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明白美往往存在于平常的事物中,鼓励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在能力培养方面。我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把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师出示图片)
2、激趣导入:课件出示白鹭的'视频及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认识白鹭。
3、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师指导读好“鹭”。
5、引导学生简单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画出不懂的词语。
(2)出示词语,过字词关。
(3)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二、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三、赏读2—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
2、集体交流,引导,感悟。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2)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3)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3、学生再读2—5自然段,读出白鹭的精巧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
四、赏读6—8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生活美”
1、白鹭不仅有精美的外形,更有精巧的生活。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
2、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
3、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汇报。
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
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五、赏析9—11自然段
1、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2、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六、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猜谜语。
学生交流对白鹭的认识。
简介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曾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联系上下文指名说说生字读音上的注意点,并领读。
教师适时指导读准“喙、嗜、朱、哨、韵”等字,并正音。(“宜”读yí,不读yì;“喙”读huì,不读zhuó。)
学生从以下方面找出白鹭的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感知白鹭的美。
学生边读边想边画白鹭“精巧美”的句子。
第二小节——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
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
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
觅食、栖息、低飞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找出看到的画面:
第一幅图——白鹭觅食
第二幅图——白鹭栖息
第三幅图——白鹭低飞
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齐读第11小节,发出内心的赞叹。
齐读全文。
学生从多角度畅谈收获。
这一环节以谜语和视频资料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
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预习交流时间,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学会了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本环节注重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为课堂中合作、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充满诗情画意。回顾全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他们对白鹭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白鹭的外形的精巧。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走近白鹭,感受白鹭的生活美。
在激情朗读中读出白鹭的韵味、作者的心境,读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习写作方法
板书
总起:精巧的诗
白鹭精巧的外形: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
精美的生活:觅食、栖息、低飞
总结: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结合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1、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2、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学习小组讨论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写作特点;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11、仿照《白鹭》写一篇关于动物的小散文。
总结:板书
白鹭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找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有关语段,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者喜爱白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分别想象它们描绘的画面,从而形成三幅优美的图画,能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还原画面,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
【课型】精读悟法课
【教学过程】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
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鹭鸶》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在郭沫若看来白鹭也是一首诗,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散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第1课。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识“精巧的诗”
1、在单元导读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昨天在预习时又进行了巩固,下面我们听写几个。
白鹤嗜好镜匣望哨清澄
(1)听写
(2)屏幕出示核对纠错。
(3)理解:望哨(站岗放哨;借助相近的词语理解)
清澄(清澈澄澈;有时候我们通过字面去感觉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借助工具书来验证。)
2、接读课文,思考:文中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394个字,凝练而富有意境,所以郭沫若就是把白鹭当作诗来写的。
板块三:想象画面,具化“精巧的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觉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画出有关语句并作批注。
交流:
(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第五自然段)
①追问:精巧在哪?
(预设: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这精巧的仅仅是这四处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②同学们,那么精巧到什么成都才能像诗呢?你能从哪个字或者词读出来是恰到好处?
预设:白鹭的大小也正好,颜色也是恰到好处的。从“一分”“一忽”中读出来的。
聚焦“一忽”:什么是一忽?(做动作,就这样疏忽之间、微乎其微就叫一忽)
试着读出你的理解。
③看,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是遗憾。现在我们阅读这一段,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看,这就是这段话的出处。
出示:
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这样的白鹭,它身段的大小是适宜的
(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色素的配合是适宜的
(女)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全部、每一处都是适宜的。
(齐)我们一起读——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⑤这一自然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完美无缺的画面。让我们把这幅白鹭外形的画面定格在自己的脑海中。
(生看着画面背诵。)
(2)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3、第4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
(第3、第4自然段并不是多余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衬托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是呀,有多少人见过白鹭呀!可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了它的美。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文字走近白鹭的身边好好地欣赏欣赏它如诗如画的美吧!
(分组朗读班齐读第2自然段;一二小组读第3、4自然段;三、四小组读第5自然段)
过渡: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此外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像画面一样的诗呢?
(3)在清水湖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①句子当中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通过这段文字读出的那精美的画面吗?
那清水田当中一定倒映着——(预设:倒映着白鹤那美丽的影子,远处的山被白云围绕着,映在水中若隐若现,天上还有几朵白云在那飘,十分美丽。)
②相信你也能为我们读出这样的精美,读——
齐读。
③画面中的白鹭真的是在钓鱼吗?那我们换成“啄鱼”“捕鱼”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孤独的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这是一种天真之钓)
现在我们再回到白鹭的画面,看从这样的画面当中,你又能感觉到怎样的心情呢?(悠闲地钓)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就这样,白鹭站成了一幅画,钓起了一首诗,我们一起像它这样闲适地惬意地读一读这段话吧。读——
④现在你可以给这首诗起个名字了吧?(水田闲钓)
小结:刚才这样我们抓住“钓”这样看似平凡的字眼,边读边想,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从画面当中读出了心情,走进画里,读出诗来。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8两段,看你能读出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读出怎样的心情?
交流
(1)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上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①交流看到的画面。
②白鹭真是在望哨吗?那是在做什么呢?
③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清晨望哨)
(2)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①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画面面前没有人的心是平静,没有人的心会烦躁,所有人都会感觉清澈透明,所以白鹭就是清澄,清澄就是白鹭,我们再读——
②你想给这样的画面起一个怎样的名字呢?(黄昏低飞)
4、我们相信白鹭怎么看都是画,怎么读都是诗,是一首精巧的诗,让我们配着音乐合作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同学们,一静一动皆有韵,一花一鸟总关情。所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块四:领悟表达,拓展深化
1、同学们这便是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大家看这是另一篇文章当中对白鹭的介绍,请同学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对比课文中的写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白鹭,简称鹭,也称鹭鸶。体长60厘米左石星纺锤形。鹭鸟的身体特征是嘴长、颈长、脚长和爪趾长,体态纤瘦。全身羽毛白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所以被称为“蓑羽”。白鹭脸部裸露部分为黄绿色,嘴黑色,胫与脚部也呈黑色。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若学生都喜欢第一种,可以这样来引领:如果要让你选择其中的一段,根据他去野外寻找我们没有见过的白鹭,那你如何选?)
小结:第1种写法说明具体,第2种说法饱含深情。
2、如果你喜欢第1种,可以尝试着把本文变成这样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若喜欢第二种,可以读读《石榴》。这是选做作业。
3、必做作业是背诵《白鹭》、完成《桂花雨》预学单。
板书设计:
1、白鹭
色彩水田闲钓
身段
身段黄昏低飞
(静)(动)
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并在次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取课文中喜爱的部分进行背诵积累。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2、 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二、 新授。
1、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部分。
2、 学生读课文。
3、 指名答。板书。(2~5讲的是白鹭的精巧,6~9讲的是白鹭让人感到韵味无穷。)
4、 看白鹭的图片,要求学生读2~5,说说怎么来写精巧的。
5、 ⑴白鹭常见,教师口述,郭沫若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和朱鹭作了比较;
⑵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指名读,具体说说感受。那谁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白鹭的'精巧。指名作评价。要求学生练读。指名读。问同学们喜欢它的精巧吗?试着背一背。
6、 白鹭不但是精巧的,还是韵味无穷的。默读文章6~9,想想课文中写了白鹭哪几个画面?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白鹭的韵味无穷?用笔画下来。
7、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8、 指名说。板书。(钓鱼图、了望图、低飞图)
9、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幅图画,向大家介绍白鹭的韵味无穷。相机出示图画。
10、 钓鱼图
⑴比喻是一幅图画,让作者感到美;
⑵钓鱼是拟人的写法,写出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喜欢上这图画了吗?自由读。指名读。
11、 了望图
悠然,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指名读,要求在心里体会。评价。再指名读。师评价。齐读。
12、 低飞图
给人带来乐趣,很少见。学生读,教师读。评价两者的表现。齐读。
13、 这三幅图写出了白鹭的韵味无穷,你们喜欢上它了吗?但是白鹭不会唱歌,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理解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
14、 积累。你喜欢哪一图画。读一读,背一背。
三、 小结。
1、 白鹭,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曾多次写到。出示杜牧的古诗,带领学生读。
2、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像白鹭一样的事物,只要我们用心留意,用心思考,就会不一样。下课。
白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鹭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美文,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全文只有352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高雅、脱俗的生灵。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赞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部分为第2—5自然段,从全身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两个角度赞美了白鹭的精巧;第三部分为6—8自然段,撷取三个非常富有诗意的画面,赞美了白鹭的悠然脱俗;第四部分为9—11自然段,回归总体,再次赞美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白鹭,一种普普通通的鸟,经过郭沫若这位大作家寥寥数笔的描摹,就显得那么动人,那么栩栩如生。在作家的笔下,“白鹭是一首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然没有浓妆淡抹的词藻,显得那样的朴实无华,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同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作者先是拿白鹭同白鹤、朱鹭和苍鹭作比照,彰显了白鹭色素配合的适宜,身段大小的适宜,什么是美?美就是恰到好处!这就突出白鹭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颇有点儿“百鸟之中我为首”的意思了。不是吗?白鹭“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这里化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敷朱则太赤”。人家是写绝代佳人,可作者却恰到好处地嫁接于白鹭身上,且居然觉得正好,真让人惊叹白鹭的独特之美了!自然,那些美丽的白鹤、朱鹭、苍鹭定会自叹不如了。
接着,作者撷取了三个画面,继续表现白鹭的与众不同的美。无论是站在清水中央,还是立于小树之巅,还是低飞于黄昏之下,都让人联想起一首首美好的诗歌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行白鹭上青天”,都可以和白鹭联系在一起。啊!白鹭,是窈窕的淑女,是绝代的佳人,是高洁的君子,是奋进的勇士!
是的,这只从历史深处飞来的白鹭,给我们多少启示啊!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感受白鹭美丽高洁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3、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抒发感情时所用的方法。
【教材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美文
1、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
一读课文,重在整体感受,注意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重在体会情感,注意语速。
三读课文,重在读出画面,注意语气。尤其是注意几个问句的朗读。
2、集体演读。
(女领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女生合)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男生合)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男领诵)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全班合)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女生合)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女领诵)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男生合)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男领诵)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女生合)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女领诵)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全班合)具有生命了。
(男领诵)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全班合)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女领诵)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全班合)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需要读,美文学习更需要读。开篇就读起来,层层递进,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越好。演读的方式,很适合这篇文章,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说形象
1、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在作者笔下,白鹭是()。
2、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白鹭形象,在文中提取答案。
预设:
在作者笔下,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在作者笔下,白鹭是一幅画,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在作者笔下,白鹭是一首歌,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民歌。
3、请你再说说白鹭的美: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
4、学生默读、圈点批注。
5、全班交流。
预设: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色素配合适宜。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身段大小合适。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低调朴素。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自在潇洒。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超凡脱俗。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6、齐读相关句子,读出白鹭的美。
7、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个名字吧。
预设:
水中伫立图
树顶独立图
黄昏飞翔图
8、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好好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说形象,整体感知。再说白鹭的美,深入文中。最后通过朗读,再现白鹭的美。】
三、品情感
1、毫无疑问,作者对白鹭充满了喜爱与赞美。那么,作者的'这种情感藏在哪里呢?请你到文中去找一找、品一品。
2、学生默读、批注。
3、全班交流。
预设: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对白鹭有了很高的评价“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强调一切都恰到好处。“诗”是对白鹭美的高度概括,并且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将白鹭的美表现出来。
作者说:“白鹭被人忘却它的美,是因为它的常见。”这恰恰说明作者在最常见的事物中看到了其中的美。白鹭虽平常,但它的美却被作者感受到。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仿照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女的句子来写白鹭的“恰到好处”,表现了白鹭在作者眼中的完美程度。
作者选择了三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来证明白鹭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那么美。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在望哨吗?”当然不是!望哨是警惕的、是高度紧张的,怎么会那么悠然呢?作者不容许人们对白鹭的一点点误会。
“清澄”一词,用得多么恰当!白鹭的美丽高洁、超凡脱俗是对这个词的最好诠释,是将这个抽象的词形象化。是将这个词赋予了生命。
就连白鹭不会唱歌这件事情,在作者眼中都是优点,因为它的美丽就是一首歌!歌都不能概括出白鹭的美,白鹭是诗!是一首散文诗。白鹭的美再一次被高度概括。
4、其实,这篇文章将白鹭人格化了。与其说作者是在赞美白鹭,不如说作者是在赞美这样的人。甚至,作者将自己的理想也寄托在白鹭身上了。
简介作者。
5、再次演读全文。
【设计意图:白鹭美,那都是源于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再回到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最后升华,对白鹭的喜爱,就是对美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再次演读,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四、议表达
1、这一首散文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呢?
2、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3、全班交流。
预设:
首尾呼应。作者在一开始就将白鹭的形象定格:“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也在读者心中烙上深深印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将自己的情感直白地表露出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如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后,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至此,整个文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文字回到原点,但情感早已升华。
对比强调。作者将白鹭与朱鹭、苍鹭进行对比,强调白鹭大小适宜,在作者心中堪称完美。
一波三折。作者在文中写道:“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作者观点明确,当然不是望哨,因为望哨和前面的悠然相矛盾。作者是在否定有些人对白鹭的偏见。“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作者的自我否定,实则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再一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再一次强化白鹭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描绘画面。三幅具体画面,向读者展示了白鹭时时刻刻都那么高雅美丽。
作者语言简洁易懂,但却句句含情。
语言优美,富有节奏。作者对白鹭的外形和颜色的描写,用了偏正短语和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韵味。这样富有内涵的文字与白鹭超凡脱俗的美丽紧密契合。
文章层次鲜明,特点突出。这样简洁的构文方式与白鹭的清澄的形象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关注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以前总是被忽略。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能成就真正的经典。这个板块,重要培养学生关注言语形式的自觉性和敏感性。】
五、学写字
1、对10个生字归类。
2、寻找难写字,琢磨怎样写得好看。
3、教师适当示范:
鹤:笔画较多,注意左右比例,左边偏旁略靠上,右边鸟可与左边穿插。
嵌:上下结构,山写得扁一点,下面两个偏旁注意穿插。
框、匣:注意半包围部分的笔顺,最后写竖折。
4、每个生字抄写2遍。
5、作业: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归类处理生字,分析难写字,找到关键。教师适当示范,不是越俎代庖。】
白鹭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并在次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取课文中喜爱的部分进行背诵积累。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2、 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二、 新授。
1、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部分。
2、 学生读课文。
3、 指名答。板书。(2~5讲的是白鹭的精巧,6~9讲的是白鹭让人感到韵味无穷。)
4、 看白鹭的'图片,要求学生读2~5,说说怎么来写精巧的。
5、 ⑴白鹭常见,教师口述,郭沫若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和朱鹭作了比较;
⑵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指名读,具体说说感受。那谁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白鹭的精巧。指名作评价。要求学生练读。指名读。问同学们喜欢它的精巧吗?试着背一背。
6、 白鹭不但是精巧的,还是韵味无穷的。默读文章6~9,想想课文中写了白鹭哪几个画面?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白鹭的韵味无穷?用笔画下来。
7、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8、 指名说。板书。(钓鱼图、了望图、低飞图)
9、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幅图画,向大家介绍白鹭的韵味无穷。相机出示图画。
10、 钓鱼图
⑴比喻是一幅图画,让作者感到美;
⑵钓鱼是拟人的写法,写出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喜欢上这图画了吗?自由读。指名读。
11、 了望图
悠然,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指名读,要求在心里体会。评价。再指名读。师评价。齐读。
12、 低飞图
给人带来乐趣,很少见。学生读,教师读。评价两者的表现。齐读。
13、 这三幅图写出了白鹭的韵味无穷,你们喜欢上它了吗?但是白鹭不会唱歌,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理解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
14、 积累。你喜欢哪一图画。读一读,背一背。
三、 小结。
1、 白鹭,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曾多次写到。出示杜牧的古诗,带领学生读。
2、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像白鹭一样的事物,只要我们用心留意,用心思考,就会不一样。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