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知远网

2025-09-17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仔细观察一幅剪纸作品,看懂作品的内容。

2. 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一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3. 要求内容具体,叙事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4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教学难点:表达通顺、连贯。

作前准备:准备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姥姥的剪纸》吗?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看老师带来的几幅剪纸作品。(实物投影)

3.请分别给这些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

4,剪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作品。这多么神奇,真令人叹为观止!

一、 看图练说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说,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选择学生代表交流“想象”成果。

注意:

1.剪纸的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2.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3.说联想。

二、对照要求,师生集体评议。

三、构思布局,酝酿习作。

请同学们把自己编写的故事完整地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四、选代表交流草稿,并进行修改。

五、誊写作文。

教后小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习作4,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4教案教学设计精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同桌或小组进行采访对答,掌握对答的方法。

2、运用竞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进入情境

1、导入:上课前刚结束十月份文明生和进步生的评选,王铒平和薛超分加紧当选,请这两位同学作好准备,其余的同学也准备好,你将作为小花电视台的记者去采访他俩。

2、提出要求:即席对答是指预先不清楚采访内容,在常态下接受采访的回答,那你应该听明白采访要求及内容,一般方法是边听边思考,抓住自己清楚的先回答。引出采访人的采访目的,然后再作具体地回答。回答时要先想后说,注意说话条理,做到回答清楚明白,令人满意。

二、分层训练:

1、听清问题。要正确回答,必须先把采访人的问题听清楚,弄明白。不明白,可采用清楚的先回答,或向采访人作反问等方法把采访人采访目的弄清楚。

2、打好腹稿。听清楚问题后,分清回答的主次先后。一般先回答简单的问题,熟悉的问题,后回答复杂的问题,陌生的问题。在回答问题时要先打好腹稿,这就是在脑子里列个说话的提纲,应该从哪几方面来说,如问:“你的进步取得自己作了哪些努力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打好这样腹稿:1、提高改正缺点的认识。2、采取的措施:(1)每天记日记检查自己的行为;(2)请要好的同学督促和帮助;(3)及时找老师征求意见;(4)向进步大的学生请教经验。3、进步的体会,这样回答就清楚了。

3、回答要具体。在打好腹稿的基础上,一般回答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进行回答。如回答“作了哪些努力”这个问题时,讲每天记日记检查自己行为,可先讲这个方法来说明,也可用具体事例说是,再说自己记日记后,促进自己进步的具体例子,这样给人以说服力。

4、态度要谦逊。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首先要表示谦虚。接触时可说,“我进步不大,这些进步都是老师教育和同学的帮助的结果,你要了解请问吧!”在采访中可说:“我说得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结束时还应该说:“请多提意见,我可求得更大的进步!”其次要诚恳,有什么说什么,推心置腹的交谈,这样才能把意思讲清楚,给采访人留下好的印象。

三、结合实践,同桌进行训练。

四、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评价优秀。

五、布置作业:根据采访对答,写一篇采访稿,向学校投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上海的弄堂的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细致的描写之中的对于弄堂的情感,尝试感悟上海人的处世态度、生活理念和精神特征。

3、引导学生培养细致观察生活写作的能力,学习课文细腻的描绘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细致的品读课文,使学生感受文中洋溢出的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中蕴涵的真实美感。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一些上海的弄堂的照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作者描写的弄堂有怎样的生活特点?(课堂活动:学生默读全文,进行概括。)

三、品读课文,感悟细节

1、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出这种弄堂的特点的?

2、在弄堂里生活的人们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反映出的这种特点?

3、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

(课堂活动:品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的圈划,发表感想,并将这个过程和朗读结合起来,通过朗读感悟文章那种自然、真实的语言风格。)

四、能力迁移,习作练习

提问:如果你是一名导演,来拍摄有上海特色的记录片,会选取什么场景?为什么?

(课堂活动: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五、作业布置

以“上海的”为题,重写你的片段,体现你对于上海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教学难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3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

(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奴隶制社会的黑暗和奴隶们起义反抗的必然性。学习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了解人物的内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斯巴达克和奴隶们的对话中,了解奴隶的悲惨命运,体会奴隶起义的原因。

教学构想:

本篇课文的教学以自学为主,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道具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奴隶英雄指的是谁?(中等生)

3、简介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4、根据剧情的.发展,把这个剧本分成四个部分,看看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全班学生)

⑴通过两个男女观众的对话,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交代斯巴达克的身份和特点。⑵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司令官下令让他和十个奴隶打,带上武器。⑶斯巴达克启发奴隶诉说苦难,激发他们的仇恨,鼓动他们起来反抗。⑷奴隶在斯巴达克的带领下冲出铁门,举行起义。

三、体会人物内心,理解课文中心。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2、自己读一读,哪个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互相交流)

3、你认为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奴隶?他是怎样由奴隶变为英雄的?讨论交流。

4、总结中心。

四、小组组织同学上台表演,评出优胜奖。

作业设计:

表演课本剧给家长看。

板书设计:

奴隶英雄

没有人身自由

仇恨、反抗没有生活保障勇猛起义

没有生命保障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这首名曲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首乐曲,一首中国民间二胡曲,世界指挥家听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独爱此曲。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你们知道是哪首音乐曲吗?(《二泉映月》)而它的创作者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阿炳,师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二泉映月》,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去感受《二泉映月》的苍伤与伟大,一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阿炳是一位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全世界伟人都为之感动的音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跃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3、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列写出了月色美,第二列写出了阿炳坎坷的经历,第三列写出了乐曲的旋律,这让我知道了《二泉映月》的背景和阿炳的艰辛创作。

三、自主读文,披文入境

师:阿炳是盲人,是孤儿。他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辛,他来到泉边,他听到什么?

1、生自由读第4节。

2、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3、一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在阿炳小的时候,师傅曾带他到泉边赏月听泉,那时候阿炳听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四、自读自语,明理悟情

1、默读第2节,划出带“听”的句子,读一读。

2、读得好,在和师傅赏月时,师傅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一起读。

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一起回答:没有)

3、过渡:小阿炳什么也没听到,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什么意思?后来,阿炳长大了,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吗?

(没有),那他听到什么?(齐读第4节最后一句)

“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总结:阿炳并没有听到美妙的声音,听到的只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师傅说错了,(在第3节中找关键句:双目失明),你是怎么理解的。

4、双目失明,阿炳看不到一切,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读第4节最后一句。

师:你见过阿炳街头卖艺的情景吗?

(播放有关资料,走近阿炳)

5、你看到什么?

师:阿炳坐在街头卖艺,他没有听到奇妙的音乐,他听到的只是“渐渐……“(最后一句)

师: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呀,他双目失明

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师:他饱受着饥饿、病痛的折磨,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6、老天对阿炳是不公平的,但阿炳被困难吓倒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师:他多么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大家拿起书“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为什么要通过琴声来倾诉呢?

2、配乐读第5节。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着乐曲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边回荡,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动人的乐曲(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5、多么动人的音乐,多么伟大的音乐,一个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6、当阿炳沉浸在夜色中,忘我地拉起二胡时,他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7、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们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齐读最后一段。

2、总结: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悲痛、哭泣……,但是,对于勇敢的人、坚强的人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阿炳倾诉: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卖艺度日”“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悲惨身世,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贫穷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的来到二泉。

2、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他想起了什么?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学第四自然段,比较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时他想起了什么?

(以前他是跟着师父来赏月,他看到了水面的月光如银,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音。这一次他什么野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2、小结: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已经无法欣赏眼前的美景,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3、一读,指导朗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你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傅的心声,更是穷苦人民的心声......)

(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5、二练

阿炳为_________而深沉地叹息。(自己坎坷的人生)

阿炳为_________而伤心地哭泣。(自己师父的离去)

阿炳为_________而激愤地倾诉。(自己的坎坷命运)

阿炳为_________而倔强地呐喊。(自己追求幸福的生活)

6、三听、《二泉映月》

(过度)师述:就这样,一曲《二泉映月》从阿炳的琴弦上流泻出来,它久久地回荡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的心里.下面我们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1)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听着,听着,......他的手......泻出来。)

(2)找出描写音乐变化的语句;用“﹋”画出;(起初......在......在......在......人生道路。)

(3)找出音乐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2)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什么?

(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3)阿炳要“倾吐”什么? (阿炳要通过琴声倾诉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赞叹......怀念......思索......)

(4)通过什么“倾吐”?(二胡)

3、交流描写音乐变化和音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字幕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再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通过琴声把自己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月光流水音符,排比句:在…在…在…)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这一句,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字幕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____,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阿炳通过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板书:看到阿炳的坚强)

②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字幕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什么?(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板书: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③指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读出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4、小结:正是长期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相机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小结:是啊,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五、课堂教学总结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这首美妙的乐曲,通过文本的反复学习,我们仿佛听到阿炳深沉的叹息、悲伤的哭泣、激愤的倾诉、通过倔强的呐喊,我们看到了阿炳的坚强,感受到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说明了阿炳(板书:)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首美妙的乐曲,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再听《二泉映月》完成对对联练习

上联:泉声、琴声、心声声声入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2、预习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看到:坚强

感到: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说明了: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1)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

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

一、从预习导入

教师提问

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小组活动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

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

教师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

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朗读、感受。

写法的总结为练笔做铺垫。

五、拓展练笔

小陈将视角落在弄堂里平民百姓的生活上,来解读了弄堂文化,其实在上海的弄堂生活里还有许多文化,还有许多视角,比如:弄堂游戏、弄堂小吃……(放照片)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弄堂离我们远去,如今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建社区里生活着的依然是上海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体会到的又是怎样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写法,写一段话,描摹一下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是小区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集市……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追寻:跟踪寻找。

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

茁壮:健壮。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

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

奥秘:奥妙神秘。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朗读建议。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