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我的大学》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
寒假里,我读完了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通过对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运的描写,给我展现了一代人的成长。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的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岁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父们为了家产而吵架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等等。但同时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讲的故事的熏陶,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人间》写阿廖沙11岁时因外祖父家破产出外谋生的经历。他在许多地方做学徒,过着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得到了安慰,他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并向往着新的生活。
《我的大学》讲述了16岁的阿廖沙想进大学读书,可那时大学却对穷苦的孩子是关着门的,于是他上了一所名叫“社会大学”的学校,在这里他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思想渐渐成熟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尔基,因为他从小就因为家庭的原因,饱受屈辱和欺凌,但并没有打消他对读书、对学习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强烈的社会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不放弃追求,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
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我应该向这些有成就的人学习,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珍惜家里人给我创造的优越的学习环境,不把时间浪费在玩耍和看电视上,要通过刻苦学习,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成才的目标,不辜负老师、家长对我的希望,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2
度过了繁忙的上个月,春雨的蒙蒙,低沉又烦闷的空气让积压了一个月的负能量上升到了地平表面那接近30度的燥热里,趁着中午时间,我踩着单车,跑到附近一家大学对面的书屋,点了一杯奶茶,找了一本书,坐在靠窗的吧台,耳机传来天赋异禀的主题曲。
本是随手拿起的一本书,因为他的书名比较吸引我叫《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大致浏览一下书是记叙体夹杂着现实的毒鸡汤,看书先看序,发现作者(李尚龙)很有趣,他的序言没有那种让人疲倦无聊难懂的字眼,更没有刻意去修饰每个词语,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带我们回顾生活,上半个月看的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缺乏对时代背景和国家的认知,让我读起来很吃力,再加上里面的故事让我觉得很压抑,决定弃读。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节”忙起来才好,因为闲下来更累”,故事讲作者去西藏看望一个好友,从魔都的紧张逃到安逸悠闲的西藏,他只待了两天就待不下去了,好友便对他说“你只待了两天,而我在这待了无数个夜晚”,每天一样的生活,毫无波动的情绪,读后感没有新事物的冲击,也没有出现危机,这就是最让人感到恐惧的,一直闲,会让你不舒服,但也没办法改变,只有经历了一天的争分夺秒,回到家,躺下来的舒服才是有意义的。我这个星期的焦虑在开篇就找到了答案。
今晚有个朋友问我,你是怎么看书的,我说,喜欢的书多看几遍,不喜欢的不看,当然不包括考证的,不喜欢也要嚼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只花了两个钟,书不薄,排版明朗,让我没有想要停下的动作,里面还有很多很多非常棒的文章,自己细细品读。
到了结尾,看到可以关注微信或微博留言,编辑了一大段文字发送给上面的微信号,他只给我回了买这本书的链接……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3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4
有志者,事竟成,那无志者呢?今天,我读了《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篇小说,使我对“志”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赵丽萍从一个农村小丫头,立志要打拼,结果步步高升,成为打工妹,技术员,编辑最后小有名气。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苦难便是这条路上的坎;如果说人生是一袋面,那么苦难便是一个筛子;如果说人生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大道,那么苦难就是通向成功路的奠基石、
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模范共青团员刘玲。刘玲是北京五十五中的学生,七年前,她患了骨癌,左腿胫骨被烤成“木炭”,钻心的疼痛是她夜不成寐,但她仍乐观向上。她趁同学们不在时为大家做贡献。老师同学心疼她,但她仍然这样去做。住院时,她碰到一个病友,因无药可救而乱叫。她走过去,为那阿姨唱了支歌,歌声感动了不少的人,其中就包括那位阿姨。她自知自己已无法扭转病势,但仍手不离书,生怕丢了功课。
刘玲的事给我们大家都点亮了思维,难道穷人,乡下人。相貌不好的人就干不得大事业吗?比如我,脸上有粉刺,相貌不佳,可相貌不佳又怎样?我还不是活了14年,何况学习成绩也不错。从我小时候,心中就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提升实力,让别人看得起自己,用实力挽回自己丢失的尊严。而如今,我实现了,我在初一(2)班立足了,也成功挽回了自己在以前丢失的尊严。可见,人有了志向,无论在哪,努力去做,就能成功。
强者,可以忍辱负重,但就对不能忘记。你在苦难中前进,就是在磨砺中前行。难怪,作者会把苦难比作大学!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5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如同良师益友,好的阅读如同一缕阳光。阅读让我们变得阳光,让生活变得美好。
《我的大学》这本书与《童年》、《在人间》合称为“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我的大学》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在十六岁时,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亲人,来到了伏尔加河岸,本来信心满满的高尔基看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这一切使高尔基的美好愿望化为炮灰。但为了生存,他受雇去工作,他热爱读书,但在工作中却被再三警告不能看书。后来,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成了高尔基人生中的第一所大学。虽然他没能在真正的大学中读书,但他在这个社会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些苦难磨练了高尔基,使他的思想变得成熟。
从书中,我们看出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那时候的他虽然生活的社会的底层,但他甘愿与众多劳苦大众一起奋斗,他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的思想影响,他如饥似渴的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因此,高尔基才会说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话。由此,他从社会底层攀爬上了文化的高峰。
透过书,我从高尔基身上看到了看书的重要性,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永远是真理,我从高尔基身上学会了:从容镇定地去面对人生的挑战,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6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友好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不能吃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
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騒!”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第一,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信心,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