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春节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春节读后感 篇1
小时候,总是期待春节的到来,那个时候有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更好的是还有压岁钱,多么美好啊!只是长大了,少了那份童真,也少了那份热闹。但是多了一份心,一份团聚的心。过惯了南方的春节,我也想了解一下北方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北京的春节应该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那北京人又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带着这份好奇心,我走进了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
我羡慕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因为要过春节了,人们总是忙碌的。大人忙着预备过年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小孩忙着准备自己的“杂拌儿、爆竹和其他玩意儿”。从腊八节到小年,从小年到除夕,从除夕到元宵。好不热闹啊!文章以“忙”字贯穿全文,相当精妙。
我羡慕过北京的春节的人们,他们过的是那么的热闹。老舍先生用他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名俗花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
我怀念我小时候的春节。小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期待春节的到来,我们会去逛庙会,会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去放鞭炮。长大了,我们没有了那份童真,没有了那份热闹。人们忙着工作,春节的假期又那么短,相聚的时间总是短的。小孩没有以前那么自由了,成了爸爸妈妈的宝贝,吃的、用的都没有那么稀罕了。连鞭炮也是不准碰的,因为是危险的。而读书的、工作的人们总是还没有过完元宵就开始自己的旅程了。
我在想,小时候那忙碌的春节不会回来了吧,那北京的春节还有以前那么纯朴的热闹了吗?估计还是会发生变化的。我喜欢老北京的传统春节,喜爱那份自然,喜爱那份热闹,喜爱那份温馨与美好。同时我也怀念那忙碌的春节。
春节读后感 篇2
1951年,老舍先生创作了散文《北京的春节》。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1997年,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也创作了一篇《北京的春节》。对比阅读父子俩写于不同时期的《北京的春节》,颇有些意味。
从写法上来说。父子俩都从腊八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但是各有侧重。
老舍先生详细描写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四个日子里人们的活动。每个日子里,人们的活动有区别的,腊月初八,熬腊八粥、做腊八蒜;腊月二十三,送灶王;除夕,贴春联、祭祖、吃团圆饭;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灯会。
舒乙从吃和玩两个方面来进行,腊月以吃为主,进入正月主要写了玩。他详细写了腊八粥的做法及文化意义;腊月二十三极富人情味儿的祭灶仪式;春饼的`做法;以及正月里人们的游玩。
对比着读,不难发现春节的习俗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隆重而热闹;从舒乙的文章中,依然可以看到春节的热闹,但是人们对吃和玩关注得更多。不同的侧重,让读者感受到社会变迁对习俗的影响,从语言上来说,老舍先生的语调平实,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和春节的欢喜。如,腊八粥。老舍先生这么说:“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他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舒乙这样写:“本来年底一切庄稼都收货了,好像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便发明了这么一种腊八粥。”舒乙的句子有了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开始审视这些习俗。从这些句子中也可见:“最具戏剧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春节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过了初五不准动刀动剪,不准倒土,为的是让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彻底休息几天,多么人道!”
老舍先生所做的是描绘,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舒乙在审视,用学者的眼光,学者的笔触记录下春节中的这些人和事,在我这种普通读者看来,有一些疏离感。无怪乎,当我布置孩子们去对比阅读,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篇的时候,参与的孩子都选择了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
其实,我还想就这两篇文章完成的时间来进行对比,同样的春节,不一样的时代;同样的春节,不同的作者,所带来的差异。可是,我发现我不能做到。好吧,那就作罢。只是,好怀念除夕夜晚响彻大地的爆竹声,怀念初一早上在爆竹声中醒来,睁开眼看新年的黎明。那是属于我的春节仪式。
春节读后感 篇3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春节读后感 篇4
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街上会出现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我想:它应该是薯片、蔬果干之类的吧!老舍先生写道:孩子们还喜欢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这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特相同,过年就喜欢放鞭炮和烟花,这多热闹呀!
那时的大人们,忙着给孩子们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妈妈都要给我买新衣服过年,我特喜欢。老舍先生说:除夕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我们现在可没了这些规矩,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急急忙忙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那时街上的店铺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初六才开张,这和我们现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初二时和爸爸妈妈逛街,各色商店、超市,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全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出来购物、消费,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我最喜欢花灯了,老舍先生道:那时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如今的花灯,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增添了塑料、电动、声控等特色,越来越丰富多彩。
你看,北京的春节虽与我们现在有些不同,但那热闹的气氛始终没有改变,人们对迎接美好的明天都满怀着希望!新年快乐!
春节读后感 篇5
看完了《北京的春节》通过著名作家老舍的描写了解了北京与众不同的春节。
腊八:家家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腊八粥,泡腊八蒜。小孩,大人各忙各的。小孩:买杂拌、买爆竹、各种各样的玩意儿。而大人则预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腊月二十三:一到了腊月二十三天,天一黑家家炮火连连,灯火通明。一过二十三大家又忙活起来。
除夕: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气。家家都穿起新衣服,贴上了对联,灯火通明,鞭炮日夜不停人们必须回家来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午前男人去老家拜年,女人则在家中招待客人,城内还办起了庙会小孩们经常去逛庙会。
正月十五:元宵上市许多店铺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彩灯,到了晚上就有更多人来参观。
到了正月十九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春节读后感 篇6
《北京的春节》让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