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1
这几天看了《史记项羽本纪》,读了之后,不知怎么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2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的悲歌,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在最后一刻选择乌江自刎之人,曾经带着八千江东子弟奔行于战场,曾经击垮强秦成为“霸主”,最后在乌江边却只有二十八骑兵,或许时间可以冲刷一切,而时间所流过的地方,便成了历史。
这是个抱有雄心的人,敢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少年,奔驰于沙场,到变成倍受人尊敬的项王,的确是个伟大的人物,但他却没有回眸身后血红的战场,多少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选择的地方,多少亡灵将会飘泊的地方,多少失去至亲的人哭泣的地方。
大概,没的牺牲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将飘浮于血海之上的地狱命名为世界。战争之中,很多人都会成为这血海的一部分,也许项羽在“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之时并没有想过吧,他也会成为血海的一部分。在战场上,谁都没有对错,因为某一个目的、某一个信念的战斗,但是在杀了人之时,被杀人的亲人、挚友就会产生怨恨,怨恨就会产生新的战场。战争、战争的现实就是杀戮,项羽,也并没有想过敌人也是人吧,都拥有过重要之物的人吧。
杀戮得来的只是暂时的天下,只有虚伪的和平,天下也好,国家也好,只有爱与和平才能得到永远的天下,但是也并不是完全就是这样,如果一个已腐朽的地方,仍旧毫无反抗,逆来顺受的话,处境也只会更糟,那么能完全改变又可以避免流血的方法又是什么?时间正微笑了,它将继续前进。
但是杀戮并不是真正的项羽,“君王为人不忍”,范增对项庄这么说过。的确,项羽是豪爽的,“壮士!赐之厄酒”、“赐之彘肩”、“壮士、复能饮乎”,面对怒瞪自己的樊哙,项羽这么说道,没有恼怒,也没有骄傲,以一番豪情对待另一个豪义之士。
“天下匈匈者数岁者,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他对刘邦这么说过,他也具有怜悯之心,当初对于秦的反抗也不是因此而来的吗?但是一切又将建立在血海之上,这是旁观者的视角,当局者按照自己的正义而行动,但又何为正义?在实行这份正义之时,又有多少灵魂的消亡,但是这便是现实,想要得到什么,必须付出什么,即使得到的并不是所期待的,战争或许也只是一种对于自我正义的体现,但战争的现实依旧还是杀戮。
在项羽那颇有讽刺意味的那句“吾为汝德”中以自刎终结了一段战争,但又不缺乏一丝豪爽,然而他却注定认为“天亡我”,其实并不然,如果要说人生是一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是作者,自刎,是项羽自己选择的,那么,他后悔吗?我并不清楚。也许,在乌江边上正漂泊着一个壮士,一个曾经的霸王的影子,他抑是笑、抑是痛苦,只是一直漂泊着,他的名字叫“历史”,他还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不同的地方,不仅是在这乌江的边岸上,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边。他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的每一天,默默地记叙着什么,默默地陪伴我们。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3
项籍,子羽。自刎乌江而死,项籍出生于将门贵族。
项羽善战,凭借自己的武力打下一片天地,但缺乏谋略,只可谓“有勇无谋”。他太过信任自己的武力,并没有军事谋略的天赋——说到这里,还能回想起一个细节:项籍小时候学书学剑都因“不能敌万人”而不用心;后又习兵法,却也只略知其意就罢了。过于自满,缺乏耐性,从小胸怀大志的项籍,也在此时注定了失败。
籍做事风格粗暴,甚至残忍;他疑心太重,甚至逼走了范增;他不体恤民情,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赢了战场,却输了人心。
但他仍是一个英雄,勇猛,豪爽,有着不凡的气概。美人虞姬一直伴在他身旁,最后为了不拖累项王而自刎;骏马乌骓随项王一生,项王死后跳入江中不知所往。他值得被追随,但他终是败了。
籍败于垓下,听四面楚歌,以为汉已取得楚地,失了决心,感慨悲歌。第二日趁夜突破重围,迷路之时又被路边老农指入死路。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乌江边,心爱之人离他而去,又中了韩信的“四面楚歌”。无法容忍自己的兵败,这位气概不凡的英雄,决定死在自己手下。
许多人对这位英雄感到惋惜,但这也许是项王最好的选择——若项王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么他也同样无法改变结局。这是历史的选择,是项羽性格的注定。他是一位英雄,却败给了自己。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4
也许是你的柔肠,也许是你的寡断,也许……一出乌江自刎谱出了千古绝唱,从此,世人记住了你的名字——项羽。
你凭着自己的无双勇力,杰出才能,辉煌功绩成为反秦英雄之首。
壮志雄心推动着你步步走向争霸的征途,你就像终日奔腾不息的长河,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尽情地涌动你的浪花。苍茫的大地上,唯有你能够奔驰在沙场上,愈战愈勇。可人人都想要成为霸主,人人都希望永载史册,你啊,也不例外。为了自己的事业长年疲于征战,有谁能在深夜里为伏案的你端茶送饭,又有谁能知道像你这样的霸王在赫赫战功光辉背后的失落?只有她呀。
“”在复杂而又沉重的叹息声中,那股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的啮着你的心。在那必死的战斗中,你始终怀着英雄的豪气。眼看着自己的事业灰飞烟灭,一切梦想成为了泡影。绝望的你无限哀伤地唱着“”
英雄的光芒早已退去,此时的你变得苍白无力,前途消逝,你这曾经争雄一方的王啊,也挥不去对虞姬的深情。无论你有多么英勇无敌,纵然你有多么举世无双,一旦失去了所有,你就只有虞姬这块心头烙让你忧虑。
面对滔滔江水,你依然选择了死,生前你是历史的焦点,死时你依然展现出壮美,一挥长剑,霎那间,时间定格,那一幕被乌江的水载着流向未来。
你就这样走了。可你的英雄之气永存天地之间,日月光辉不及你的豪情,万物竞生不如你的英勇,我心中的英雄。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5
翻阅《史记》,满满的都是对司马迁的敬佩。他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写活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历史,认识了每一个时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
司马迁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让我在恍仿若穿越时空界限,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血染战衣却依然挥戈兵器于千军万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个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英雄的项羽。项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楚、汉战争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前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才气,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灭秦称霸;后期,则恃一己之勇,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走向灭亡。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选取项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战、鸿门宴等,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项羽的悲壮人生和复杂性格。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肯定了他的灭秦之功,确认了他在秦、楚之际的实际统治地位。
在巨鹿,面对秦军他率领江东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场面之震慑,让我在看书时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巨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自那时开始,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见得到应验。
在《项羽本纪》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鸿门宴"。说的是刘邦和张良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在这儿款待了他们。范增几次向项羽使眼色,可项羽并没有理睬。没办法,范增只好让项庄进去舞剑,乘机吧刘邦给杀了。张良看后,知道情况有变,马上叫驭手告诉项羽,( )刘邦假装上厕所趁机逃走。正是这一次的放行,项羽注定与这江山失之交臂。项羽的桀骜不驯让其孤注一掷,让其呈匹夫之勇,让其兵败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鸿门宴中释放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们,可是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声巨吼扛起了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在这长城内外,他挥臂奋杀,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荡荡,败为贼寇胜为王。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别样的光华,只是这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永远的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入乌江,流入这家乡的水中,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宏图开始的地方。他的鲜血让着江水拥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而这也使后世的我们就如李清照所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了《项羽本纪》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边缘,无论历史曾是有多么汹涌、多么灿烂,我都只是这茫茫千年历史旁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轨迹。这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消逝,而乌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义是他离开那乱世的方法。自负毁了一切,这也是项羽给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没有完美的结局,而这毕竟不是故事,无法有美好的结局让人如愿。一切已过,历史不将会再现。项羽也有这乌江水归处,也许这也是一种属于他的荣耀吧!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篇6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壮诗篇。
项羽,名籍,字羽。是与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的顶级名将之一。古人评价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其性情锐志霸猛,勇武气概千古无匹。他的豪爽性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也有人说项羽太过妇人之仁,兴趣行事过于天真。但我认为着正是项王性情的具体体现。他如此的有爱有恨,有仁有义,才有了他与虞姬凄美而又深切的爱情故事,才有乌江自刎的悲壮情节,经历战争无数,最终顿悟“楚汉相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所以毅然放弃了征战。
项羽的性格的深层蕴含着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怀。其中著名的典故鸿门宴就是项羽人性伦理的最好体现。从深处看鸿门宴,它其实就是一场荣誉,权利和人性伦理的激烈斗争。而最终项羽遵从了他内心人性的选择,虽然这导致了他最后在权利斗争中的失败,但在人性上看,项羽一直都是赢家。他的内心,一直都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悲的是他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个不太讲人性的战争时代。他的出生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当然,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时代的境况。最终使其陨落。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王的悲剧不禁引发其我们对人性的深思。我们应不断的汲取他人性格的优点,避其缺点。才能在不断了历史进程中,渐成躯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当下的时代里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