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13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1、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本课重点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2

1.课题名称:

《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 2.概述

·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 所用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 所需课时:八课时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2)初读课文,感知课内容, 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4.学习者特征分析:根据以往在此班上课的观察与了解我认为: 在智力因素方面:

在这节课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单元大纲要求。该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属于中等,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教法和学法:

主要是启发、讲授为主要方式。由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学习。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通过老师的分课讲授由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利用课件和网络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该单元的大纲要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主动参与策略) ,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与小组成员协作使用PPT制作电子作品。(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协作策略)讲解调查结果,演示PPT作品。(表达策略、参与策略) 6.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詹天佑》教学的重难点是: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怀念母亲》教学的重难点是: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彩色的翅膀》、教学重点是::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中华少年》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7、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通过图片演示和展示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设适当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自由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课文指导 A 小组分工,分几个角色。 B 几人合作朗读课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段课文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课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段课文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带着激情在反复读,然后背诵。 8.资源

· 指导教师一名;

· 网络教室;

· 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 · 与教材配套的挂图若干

· 关于介绍第二单元的图片、视频和阅读材料,关于学生讨论中需要用到的表格,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相关网站的网址以及与此主题相关的或类似的其他主题网站的材料。

9. 评价

?学生自评:

?“第二单元的学习成果”讨论评价表

请公平的为各个小组的表现打分!打分可以是1~5种的任意一个。其中5为最好,1为最不好。

10.帮助和总结 拓展思考题/活动: 1、在读中探讨、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让学生探讨、理解课文。在课的结构上体现了“三大读”:感知性读、感悟性读、巩固性读,很有层次性;而在形式上有:默读、个别读、范读、引读以及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的分角色读。

2、抓住重点进行学习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

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让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听、说、认读并规范书写单词sunny 、warm 、cold 、snowy及句子It’s cool. Is it cold?

2、技能目标:

能听、说、认读Read and write部分的内容。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培养时刻了解天气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单词sunny 、warm 、cold 、snowy的读写。 2.句子:It’s cool. Is it cold?

教学难点:Is it,,,,?Yes, it is. / No, it’s not.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Free talk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s.

2、Let’ chant

Rainy, rainy, It’s rainy in London.

I have to open up the umbrella.

Windy, windy, It’s windy in Beijing.

I have to hold on my hat.

Sunny, sunny, It’s sunny in Singapore.

I have to put on my sunglasses.

Snowy, snowy, It’s snowy in Moscow.

I have to put on my boots.

Cloudy, cloudy, It’s cloudy in Sydney.

I have to take my raincoat.

(设计意图: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根据歌词设计了配套的动作,通过这首歌来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起到复习知识的`作用。)

Step 2 Pre-reading

1、掌握四个四会单词的认读和书写:sunny、cloudy、snowy、windy。

(1) PPT shows the word “sunny” and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n the teacher reads:sunny↗, sunny↘. Ask the Ss to write it with their fingers.(可再请学生作为小老师示范领读)What ’s the weather like in New York?It’s sunn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It’s sunny.

晴天。

(2) PPT shows the word “cloudy” and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n the teacher reads: cloudy↗, cloudy↘.(按升降调开火车读)Ask the Ss to write it with their fingers .What ’s the weather like in Sydney? It’s cloudy.

(3)PPT shows a picture. Teacher ask Ss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s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Harbin? Lead Ss say: It’s snowy .

(4)PPT shows a picture. Teacher ask Ss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s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hanghai? Lead Ss say: It’s windy .

_Is__ it cool in Shanghai?

Yes, it is.

It is cool.

Read and write

It’s cool.天气凉爽。

It is windy. It is cloudy.

It is rainy. It is cold.

Is it cool?天气凉爽吗?

Is it cold? Is it windy?

Is it cloudy? Is it rainy ?

肯定回答:Yes, it is.

否定回答:No, it isn’t.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的这四个单词及句型,并进行单词的拼读训练,通过用手指在空中书写为下面的正确拼写单词做准备。)

2、Play a guessing game.

T: (教师呈现四张四会单词的卡片)Look , what’s this?(lead students say the words : sunny , warm , cold and snowy. ) Every group will have a volunteer . Teacher presents a card to you and ask you to guess what it is. If you are right, I will give your group a sticker.

Teacher presents a card to him/her and asks him/her to guess what it is. S says: Is it cold?(yes) c-o-l-d ,cold.如果猜对了,教师引导该学生示范拼读边用手指书空,其他学生重复。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对课文的难点句型Is it ,,,,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明白其疑问语气及其回答方式,并能熟练运用。)

3 . Game: Let’s help.

PPT shows the four word. Ask the Ss to divide them into two groups. Let the Ss to know “and”.

S1: What’s the weather like ,,,,?

S2: It’s _______ and _______.

4、 “Ah-choo, it’s snowy and cold, help, help. Who can help me?” Lead one student to

pick up a coat to you. Then say:“Thank you! Here’s your reward.”

(设计意图:对下文将出现的重点句型提前认知,为下文的学习理解做好铺垫。)

Step 3 While-Reading

1、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 It’s warm(cool).

T: Yes, it's warm(cool). It's good for climbing. Look, they are climbing now. Let's listen

and find which picture it is talking about.(听录音后,请学生指出图片)

T:Listen again.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S: It’s cool.

PPT shows the dialogue. Ss read it after the tape.

2、Read dialogue 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ich picture is it talking about ?

2)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picture?

3) Listen and repeat.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 of two.

3、Which picture is missing? Can you guess what will they say?

1) Free talk.

2) PPT shows the dialogue. Ss read after the tape.

3)Practice with your partner.

Is it sunny in Beijing?

Yes, it is.

Is it snowy in Harbin?

Yes, it is.

Is it rainy in Beijing?

No, it isn’t.

It’s sunny .

Is it rainy in Urumqi?

No, it isn’t.

It’s snowy.

Is it rainy in Hong Kong?

No, it isn’t. It’s cloudy.

Is it warm in Yunnan?

Yes, it is !

4)Tips:

Before you go outside, you should know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培养时刻了解天气的好习惯。)

4、Read the whole dialogue after the tape.

(设计意图:将整篇文段分成三小段对话,逐个击破。根据其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及操练,为后面整段学习做好铺垫。)

Step 4 After-Reading

Let’s spell the new words:sunny warm cold snowy

看图填单词:

Read and write读和写

What’s the weather like?

天气怎么样?

组合句子我最棒。

根据课本对话分角色朗读,然后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天气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既能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感知语言,也能进一步理解语篇,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认读进行再检测。)

Step 5 Writing

Now, we’ll play a game. There is an envelope on your desk. Let’s open it. Oh, what a mess! Please help me ! Put them in the right order. And then write it on the paper. (写好后上台交给老师,在黑板上展示。写的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奖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帮助老师完成词语或句子,既考察了学生对本课重点单词和句子的熟悉程度,

Step 6 Summary

Good job! Let’s read them together.

(设计意图:对各小组整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

Step 7 Homework

Write these words and sentences for 5 times. And read the dialogue to your parents.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这些单词及句子的书写及课文的朗读。)

Blackboard Design

Unit 4 It's Warm Today B Read and Write

warm snowy

It’s cool. Is it cold?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4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会说、认读本课对话并能够使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making a model ship。Pass me an egg,please。 Give me two apples。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学生的多元化只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以体现和发展

3、情感目标

把语言训练融入各种情景之中,学生通过体验,参与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成功,培养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并灵活运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2)两个祈使句:Pass me an egg,please。

Give me two apples。

难点:knife、scissors、minute的发音。以及长句子:We‘ll go to the lake and try it on the water。

5、教具准备

课件、录音机和磁带,剪刀,小刀,一页纸,图片等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摇啊摇》

2、歌表演《摇啊摇》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摇啊摇》,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摇啊摇》,并进行表演。

三、能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在听视唱中基本能唱准音。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摇啊摇》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歌曲请小朋友们说说最喜欢上学期的哪首歌曲/或弹一段前奏问学生歌名。

3、唱一唱;竖笛练习:吹一吹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聆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欣赏童谣歌舞《弄堂游戏》并用动作表演。

小练习:随音乐拍手:(复三拍子动作练习)歌曲《摇啊摇》旋律熟悉。

3、歌曲学习: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尝试怎样读更能表现图上的意境,教师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学生边划船边朗读。

1)说说用以上哪段音乐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2)放《摇啊摇》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3) 放《摇啊摇》录音,学生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LU’哼唱。

4)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模唱学习歌曲 (部分学生演奏乐器、部分学生模唱;轮换进行)。

4、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摇啊摇》,要求自创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5、编创与活动

1)让学生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分组展示

4)让学生试着敲一敲,说说有什么特点?(在长音处用 )

5)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6)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打击乐同样渲染《摇啊摇》的意境。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7)分组或集体表演。

一、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

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绝、钓”两个字让学生自己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

2.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朗读带、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画,谁能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刚才大家都不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听唐低诗人刘长卿是怎么说的(播放古诗朗诵带)大家认为他说得好不好(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出示小黑板)

2、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是现在的河北河间人,刘长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这首诗是刘长卿被人们传送的名作。

3.解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生读一遍、正音、全班再读一遍);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谁能把这首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待会儿说说他读得怎么样(读完后)他有没有读错的音呢谁来说说,

4.学习生字:这一课当中总共有6个生字,谁来说一说你要怎样记住他们,分别要注意什么(逢:第三笔要写成长点;芙:读fu第三声不读fu第二声;蓉的音与下面的容同音;暮的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贫的上面是分不是今或令;吠的右边是犬表示狗叫一点不要忘记写)大家都说得好,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你们把这首古诗多读几遍。(学生自读古诗)

5.自学古诗,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相信大家读了古诗后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说说,现在前后桌四个人一组,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合作写出每一句诗的意思。最后选一位代表起来回答。

6。汇报自学成果(每一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讲述)

日暮苍山远: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听到了狗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把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

7.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相信根据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来再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是什么心情(焦急))什么地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感到行程怎样(艰难))诗人看到哪些景物?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受?(主人家非常贫穷对他非常同情)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请想象一下他贫苦的生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生活画面.(可以从主人的穿着、饮食、家具陈设等考虑。)

(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人归来了?出去做什么了?诗人对芙蓉山主人有什么感想?

(主人可能出去躲债,借债,为生活奔波劳作了吧!表现了诗人对主人的同情,在当时是不是只有芙蓉山主人家很贫穷呢,其实人民的生活都是很痛苦的,哪像我们现在这样能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上课,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每一分钱都是你父母辛苦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乱花钱浪费粮食,像上星期六年级的一位同学馒头不吃就把它扔掉这样可以吗?)

8.汇报讨论结果

9.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0、讲堂作业(当堂背诵古诗看谁先背完)刚才你们都读得不错,那能不能在这节课之内就把它给背下来呢?剩下的时间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最快.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8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会说、认读本课对话并能够使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making a model ship。Pass me an egg,please。 Give me two apples。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学生的多元化只能在交际活动中得以以体现和发展

3、情感目标

把语言训练融入各种情景之中,学生通过体验,参与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成功,培养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并灵活运用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m…

2)两个祈使句:Pass me an egg,please。

Give me two apples。

难点:knife、scissors、minute的发音。以及长句子:We‘ll go to the lake and try it on the water。

5、教具准备

课件、录音机和磁带,剪刀,小刀,一页纸,图片等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摇啊摇》

2、歌表演《摇啊摇》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摇啊摇》,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摇啊摇》,并进行表演。

三、能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在听视唱中基本能唱准音。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摇啊摇》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歌曲请小朋友们说说最喜欢上学期的哪首歌曲/或弹一段前奏问学生歌名。

3、唱一唱;竖笛练习:吹一吹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聆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欣赏童谣歌舞《弄堂游戏》并用动作表演。

小练习:随音乐拍手:(复三拍子动作练习)歌曲《摇啊摇》旋律熟悉。

3、歌曲学习:出示书上插图,让学生尝试怎样读更能表现图上的意境,教师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学生边划船边朗读。

1)说说用以上哪段音乐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2)放《摇啊摇》录音,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3) 放《摇啊摇》录音,学生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LU’哼唱。

4)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模唱学习歌曲 (部分学生演奏乐器、部分学生模唱;轮换进行)。

4、边唱边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摇啊摇》,要求自创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5、编创与活动

1)让学生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分组展示

4)让学生试着敲一敲,说说有什么特点?(在长音处用 )

5)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6)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打击乐同样渲染《摇啊摇》的意境。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7)分组或集体表演。

一、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古诗《小池》是统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组课文《12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初夏风景画。这一组课文写的都是夏天的美丽景色,而《小池》这首诗又是这一组的第一课,目的是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地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小池》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但在部编版教材中,却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这对于古诗底蕴严重不足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设计上,我充分地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学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努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淡化古诗意思的讲解,而是从整体入手,抓住古诗写景的特点,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以图解诗,以景悟情。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与诗文对照,感受古诗文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以诗引诗,加大积累,加深品味。

在开课导入时,我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件出示“春暖花开”的美图,在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吟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学生在自己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轻松背出了《咏柳》、《春晓》、《村居》,初步感受到古诗美妙的韵味。然后自然过度到初夏时节,课件再出示《小池》的画面,以图解诗,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到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语文课堂一开课就充满浓郁的诗味。

教学设计如下:

1.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春天的美丽图画。

师:看,春天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美呀!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春天的诗,哪些小朋友能给我们吟诵一首?指生吟诵。

师:春天悄悄过去,天气渐渐热起来,初夏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古诗《小池》,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谁积累过这首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指生背古诗?。

3.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初夏时节的一处小池塘。课件出示《小池》图。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4.简介诗人:让我们走近作者,认识一下杨万里。课件出示,师解说:杨万里是宋代的大诗人,最善长写山水田园诗,一生写诗两万多诗呢!被誉为一代诗宗。

课末,学完杨万里的《小池》这首初夏时节写景诗后,我又引出杨万里的.另一首盛夏写景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在读和简单的品味中感受到夏日西湖的美丽。这样设计,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同是杨万里的诗,一首展现的是初夏池塘的生机美,一首展现的是盛夏西湖的惊艳美,对比着来学习,发现诗境却完全不同,但学生却学的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教学设计如下:

师:《小池》让我们欣赏的是初夏的小池塘。初夏一过,盛夏来临,(课件出示盛夏荷塘图)这婀娜多姿的荷花就成了池塘的主角。他让杨万里诗兴大发,提笔又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1、师范读,配上古筝曲《渔舟唱晚》。

2、生练习朗读。

3、指个别生诵读。

4、问:同学们,在这首诗里,你们从哪儿感受到这是夏天?

生结合诗中的句子和词语谈自己的认识。

4、这就是西湖六月的美景!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出盛夏池塘的美。全班配乐齐读。

5、美丽的夏日,让我们记住了杨万里的《小池》,也领略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大自然的美让人感叹。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夏日还留下了哪些名诗名句呢?回去好好找一找,把他补充在课文里,好吗?

二、淡化讲解,以图解诗,以景悟情。

传统的古诗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他们在一年级上册只学习了一首汉乐府诗《江南》,所以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是很薄弱的。所以我淡化诗意讲解,而是从整体入手,抓住古诗写景的特点,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以图解诗,以景悟情。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与诗文对照,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

教学设计如下:

1、学习第二行诗

师:泉水流呀流,流到了小池里。你们看,池水美吗?(课件出示池水和树阴图)仔细看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多生自由表达,师相机板书:树阴

师:大家说的真好,初夏时节,天空多晴朗,树阴在水中多美丽,你们喜欢这晴天柔和的风光吗?树阴也喜欢,这就叫:树阴照水――

学生回答:爱晴柔。师相机板书:爱晴柔

感情朗读:你能读出这种爱吗?谁能爱得再深一些?

学到这儿,我们发现小池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宁静。难怪诗人会如此疼惜,如此喜爱。让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对小池的爱。

2、学习三四行诗

师:小池中间还有什么景色呢?你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件出示小荷和蜻蜓图)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达。师相机板书:小荷尖尖角、蜻蜓立上头

师:同学位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真有趣。诗人杨万里也看到了,他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三、以读为本,读中解义,读中悟情。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阅读教学如此,古诗教学更是如此。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

对古诗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我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多种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品读悟情,从而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美的感染。

教学设计如下:

片段一:

1.打开书P68,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然后圈出生字,拼一拼,记一记。

……(省略识字过程)

3、生字宝宝们藏到课文里,你还会读吗?指生把整首诗读正确。

4、老师范读,读出诗的节奏。

老师读得好,是有窍门的,诗就像歌一样,是有节奏的。

5、课件出示:带停顿现的古诗。学生按节奏练习朗读古诗,再指生朗读。

片段二:

1、出示第一行诗,指一生读。

师:这句诗里诗人写了什么景物呢?

你们知道泉眼是什么吗?课件出示泉眼图,看,这冒着泉水的地方就叫泉眼。

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是怎么流的?(无声、细)

师:看,这就是泉水的细流,课件出示细流图。

师:这细细的泉水悄悄地流,没有声音,多安静呀!谁能读出这种静?(指生读,女同学试读。)

师:这细细的泉水慢慢地流,不急也不抢,真轻柔呀!谁能读出这种轻?(指生读,男同学试读。)

这细细的泉水可是泉眼妈妈的宝宝呀,宝宝要出门了,妈妈心里多么舍不得呀,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泉水妈妈的不舍?(板书:惜)谁能读出这种不舍?(指生读,全班齐读。)

初读阶段,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圈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品读阶段,我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一节课,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把握重点,灵活识字,规范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第一学段识字的重要目标。本课时要求学生会认“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生字。由于多数生字字形较为复杂,所以在识字教学环节中,我的设计努力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从看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说识字好方法,到读准词语,最后生字回归诗文认读,每一个步骤都能扎扎实实地去落实。我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识字,把理解字义和识记字形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领悟生字的特点。

教学设计如下: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P68,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然后圈出七个生字,自己拼一拼,记一记。

2、课件出示:带上拼音的生字,

师:这些生字宝宝你会读了吗?

指生拼读生字,老师强调“流”的声母是“l”,不要读出“niu”

3 、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开小火车拼读。

4、交流识字方法: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识字经验汇报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说到哪个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泉”字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师小结:“泉”字是象形字,古人看到水从山洞里流出来,就创造了“泉”字,本义就是泉水。

(2)课件出示“爱”字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师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喜爱、友爱。相机用“爱”组词并说一句话。

(3)学生能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如:墙角、羊角、牛角、衣角。

5、课件出示词语:泉眼、细流、树阴、喜爱、晴天、柔和、荷叶、露出、爱惜。

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6、课件出示古诗。生字宝宝们藏到课文里,你还会读吗?

本课时要求学生会写“无、树、爱、尖、角”5个生字。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写字基础,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五个生字的教学应该有主次之分。在写字教学中,我是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提醒大家注意字的写法,学生能抓住田字格横中线和竖中线的关键笔画去观察,对字的写法掌握较好。节省出来的时间,我用来重点指导字形复杂的两个字“树、爱”的书写,并给与了学生充分书写的时间,不让写字流于形式。

教学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5个会写字。

师:同学们,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书写的5个生字,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写字经验基础上指出:

“尖”注意上面不是“小”,第一笔是竖不带钩。

“无”的竖弯钩要甩出去,竖写在竖中线上。

“角”上小下大,最后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2、师重点指导:

师:树和爱这两个字比较复杂,我们重点来学习。师边讲解边示范。

“树”左中右结构,每部分较为瘦长,横撇穿插到点的下方。

“爱”上中下结构,爪字头小,秃宝盖扁宽,友的撇捺舒展。

3、学生执笔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存在的不足:

1、这堂课教学设计到位,但由于自己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导致学生对诗句的品读少了,在关键问题的回答上的也浅了,所以课堂的亮点和精彩点没有生成。

2、想象环节的设计处理欠机智。如:从这个“立”字,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蜻蜓?当有学生谈到:这是一只在休息的小蜻蜓,它正立在荷叶上欣赏小池的美景呢!此时,我应该放大对这位学生的鼓励,并顺势引导学生想象:想一想,小蜻蜓和荷叶会悄悄地说些什么呢?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又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

以上是我执教古诗《小池》后自己的反思,在新教材的教学上,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通过这次研讨课,自己收获了很多。学无止境,希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道路上能再接再厉,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11

指导思想: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唱游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学生。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但好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部分还存在任性、娇气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他们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为此,针对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展示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我选择以跳绳游戏为活动主形式,以绳激趣,营造浓厚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氛围。

二、教学理念

由此,在设计理念上,我认真渗透素质教育思想,积极创新体育教学形式,以学生的心理趋向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快乐体验”的课题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跳绳》动作与方法的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与交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目标,以及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初步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快乐锻炼,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知识与技能:发展协调、灵敏的素质,促进智力开发。

四、教学的重难点:

重 点:通过各种跳绳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难 点:在练习中,能够掌握跳绳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合作锻炼。 场地器材:一块篮球场地、学生每人一条跳绳、录音机一台。

五、教法、学法预设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初步预设本课教法和学法是: 教 法: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等。

学 法:观察法、尝试法、游戏法、合作法、竞赛法、展示法等。

六、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情景最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角色。整节课,我将以“跳绳王国”为主情景,去激趣。一入课就在情景中带领学生去旅游参观,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和调动出来。

(二)旅游第一站------“过关”

通过创设“王国门岗”,指导学生两人一组,用脚玩“石头剪子布”游戏进行热身活动。

(三)旅游第二站------“踩蛇尾”

我设计踩蛇尾活动,通过“甩、踩”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开展热身活动,发展学生的迅速反应、灵敏运动能力。

(四)旅游第三站------“抓尾巴”

教师通过“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到了小动物园,瞧!里面有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尾巴呢,我们来比赛一下,谁抓到的尾巴最多?”的谈话引导,指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体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两人一组,一人把绳子绑在腰间,露出两端“尾巴”,想方设法保护好“尾巴”;另一人使劲去抓它;并轮流活动。教师边指导,要求注意动作规范和安全,边参与学生活动。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奔跑、躲闪,循环反复,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达到了一定的锻炼强度。

(五)旅游第四站------“拼图”

本站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整合学科间的知识,以体育小组合作活动形式,促其思,启其智,炼其身。首先,让各小组在讨论用绳拼图创编的基础上,先进行展示和交流。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拼图,组成新小组进行有序跑跳练习、展示,让全体学生沉浸在愉快地学、练氛围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陶冶身心。

(六)旅游结束------放松总结

播放歌曲《小白船》组织放松活动,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颁奖,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跳绳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具有较大的锻炼价值。跳绳可以促进生长发育,跳绳可以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的我,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略谈“跳绳”这一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使主体自身发挥自我教学的作用。

我在教学《跳绳》一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分组比赛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

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

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总之,学生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多种跳绳方法:单脚跳、双脚跳、正跳、反跳等十几种方法,了解了跳绳的基本动作要领与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目的。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看注释等方式理解词的意思。

⑵通过领会作品中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⑶通过课堂答问,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⑴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⑵通过对词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⑶通过感悟作品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作品的美。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实录】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忆江南 )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它和学过的诗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的“预习提示”。(学生看书并思考)

生回答问题:(略)

师归纳:

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维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如“忆江南”、“西江月”、“渔歌子”、“浣溪纱”等。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你能向大家对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吗?

生1:这首词的作者是白居易,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赋得古草原离别》。

生2:白居易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

师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风平易,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白居易在50岁时曾先后出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忆江南》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洛阳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四、自由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认真读课文,了解词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文)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词,那么作品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生:这首词讲了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回忆,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五、进一步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总共有几句,有多少个字?

生:这首词共有五句,二十七个字。

师: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确实写得很好,它虽然短小,却抓住了江南美景的主要特征,抒发了他对江南久久难以忘怀的情结。通过刚才的读,大部分同学已经读懂了词的意思。既然这首词写得好,下面再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读完后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将你自己的感受及交流后的体会在纸上记录下来。

(学生认真读课文,进行交流)

六、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刚才同学们再一次品读了课文,并相互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无穷魅力应该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站起来谈一谈你心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所在。

生1:我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这两句好在哪里?

生1:这两句是这首词中写景的句子,作者描写了“江花”和“江水”这两种主要景物,概括地反映了江南春天景物的特征。

师:很好。确实,这两句是这首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谁接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2: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生2:这两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我觉得这两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红通通的江花比作火焰,把江水的绿比成蓝草,比喻非常恰当,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们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上品味了文章的妙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生4: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生4:我们都生活在江南,江南的春天很美,可以赞美和歌颂景物很多很多。而作者受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江花和江水,我认为景选得好。

师:哦!快讲讲你的创见。

生4:我喜欢画画,我觉得江花和江水一红一绿,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光彩夺目的感觉。

师:你的见解真是很独特,也说得非常好。老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

生5:我觉得“忆江面”这个词牌用得好。

师:你觉得作者选用这个词牌好在哪里?

生5:老师前面说了,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作者白居易恰恰选了“忆江南”这个词牌,题目刚好与内容吻合,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也说得很好。刚才前面的同学都是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来谈的,而你却能从词牌联系到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能像你一样把思维的大门敞开,把思维的触角伸到作品的每一角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生6: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写得好。它与前面的题目“忆江南”和第一句“江南好”形成前后呼应,使作品显得很完整。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希望后面同学的见解更加精彩。

生7:我觉得首句“江南好”这一句好。这一句既回应了标题“为什么要忆江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作者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回忆与描述。

师:你讲得真不错。

生8:我觉得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这一句也不错。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8:这一句说明了江南美景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也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以致引起作者在十多年后还对它难以忘记,思念不已。

师:同学们真是说得太好了,还有没有更加精彩的见解?

生9:我觉得词的末句“能不忆江南?”句式用得好。作者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体现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扬与无尽的思念,而运用疑问句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与上期所学的《海上日出》的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你真不简单,不仅能体会这首词的妙处,还能联系到前面所学的知识。

生1:老师,我还是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好蓝”这两句最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