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品味石猴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学习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
本篇课文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对比两种语言的不同点,理解相关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西游记》开头的主题曲)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我们心目中这位神通广大、疾恶如仇、英勇无畏的孙悟空究竟从哪儿来?是怎样成为叱咤风云的美猴王的呢?相信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很关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吧。
设计意图:
本文主要讲的是猴王出世,所以一开始播放《西游记》开头的主题曲,让学生很快就想到石猴从石头崩出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课下注释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汇总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及1个多音字,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呵[hē]①怒责:呵禁。②呼气:呵冻|呵气。[呵呵]笑声:笑呵呵。[呵护]爱护、保护。③同“嗬”。
呵[ɑ]同“啊”。
3、同学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4、交流自学情况。
三、品味语言,研读“石猴出世”。
1、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2、重点语句:“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石猴的出世过程)
(3)谈谈自己知道了石猴的来历后的感受。
3、石猴的生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
(句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石猴的饮食、交友和起居,读起来朗朗上口)
(2)老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
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石猴的重点语句,再析词解句、体会写法、感受形象,小组自主、合作阅读,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交流感受,赏读“石猴称王”。
1、过渡:就是这只活泼可爱的小石猴,他还很聪明、勇敢、有担当呢!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样称王的吧!
2、课件出示句子: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1)请同学们找出表示石猴动作的词语,并体味写作特点。(蹲、纵、跳、睁、看)
(2)从这些动作中你体味到石猴什么样的品质?(勇敢无畏、身手不凡、敏捷可爱……)
3、老师总结:是的,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了解了石猴怎样进入水帘洞后,再来看看它又是如何让众猴兑现承诺的?请大家找出关键的.句子: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5、想象石猴说话时的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说说现在你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6、交流文章中其余描写生动的语句。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不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想象石猴表情、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让学生脑海中的美猴王形象渐渐清晰。
五、体会猴、人、神集一体的形象。
1、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板书:猴、人、神)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板书:猴+人+神=神话人物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等)
2、老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
2.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学生边听边跟着唱。
2、师:这首歌是那部动画片的片头曲?(生答:《西游记》)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3、过渡: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现在,让我们掀开这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学习第一回中的一个小故事——猴王出世(板书课题,指导“猴”字书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三、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感受经典魅力。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及其在山中生活”的语句,感受石猴逍遥自在、无忧无虑、顽皮可爱的特点。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经典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文本,领略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预设
生: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
出示:那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1)读这些句子,在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2)从这样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感受到石猴的快乐和自由,玩皮可爱。(板书:玩皮可爱)
2.师:读着这段文字,石猴的快乐自由同学们都体会到了,那么,吴承恩是怎样把石猴的自由和快乐跃然纸上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的语言有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3.交流,师生共同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预设
师:你们发现作者写法上的什么特点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哪些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这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你发现了排比句的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字数相同
师:从每一个小短句所写的内容来看呢?(都在写它的食物)简单说这四句就是在写一个“食”字,内容是有关联的。再看看句子的结构是不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动词后边跟着动作的对象。)
师:再看这一组排比句,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特点?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组排比句,读的时候用心体会:应用排比修辞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读起来很有节奏
生:读起来顺口
师:对,这就是排比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排比,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而且,读着这样的句子让我们头脑中的石猴似乎也跳起来了。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石猴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吗?
(指导学生读这两组排比句)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读)
师:大家都读过古诗,老师考考大家对“对子”的本领。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这让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什么?(对联)对了,这句话运用了对偶句式,作者用这个句子在交待石猴生活中的什么?(住)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读)
师:前面作者分别交代了石猴生活中“食、住、交友”方面的情况,看看作者最后这两句跟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总结)
师:先分着讲石猴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情况,再进行总体性的概括,这样就能让我们头脑中既有具体的细节性的画面,又有对石猴生活的整体印象。你看,吴承恩的写法是不是很巧妙?我们的写作中有时候写人物,或者写场面都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生读)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
(生接读)
5.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
(生写批注)
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勇敢无畏),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这就叫做经典。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出示阅读提示: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品读3—5自然段,尤其要关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在你认为写得出色的语句旁做上批注。(学生自学)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
生:“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用“跳”字,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谁也划了这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很自信。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
师:还有哪里?再读读。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生齐读)
师:还有哪里?
生:没水,没水
师:建议加上动作。
(生加动作读)
(生加动作,齐读)
4.结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品读写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怎样的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
生: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大胆。
生:勇敢,为大家着想。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神异出众)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四、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
2.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学生边听边跟着唱。
2、师:这首歌是那部动画片的片头曲?(生答:《西游记》)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3、过渡: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现在,让我们掀开这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学习第一回中的一个小故事——猴王出世(板书课题,指导“猴”字书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三、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感受经典魅力。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及其在山中生活”的语句,感受石猴逍遥自在、无忧无虑、顽皮可爱的特点。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经典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文本,领略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预设
生: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
出示:那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1)读这些句子,在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2)从这样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感受到石猴的快乐和自由,玩皮可爱。(板书:玩皮可爱)
2.师:读着这段文字,石猴的快乐自由同学们都体会到了,那么,吴承恩是怎样把石猴的自由和快乐跃然纸上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的语言有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3.交流,师生共同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预设
师:你们发现作者写法上的什么特点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哪些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这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你发现了排比句的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字数相同
师:从每一个小短句所写的内容来看呢?(都在写它的食物)简单说这四句就是在写一个“食”字,内容是有关联的。再看看句子的结构是不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动词后边跟着动作的对象。)
师:再看这一组排比句,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特点?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组排比句,读的时候用心体会:应用排比修辞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读起来很有节奏
生:读起来顺口
师:对,这就是排比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排比,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而且,读着这样的句子让我们头脑中的石猴似乎也跳起来了。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石猴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吗?
(指导学生读这两组排比句)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读)
师:大家都读过古诗,老师考考大家对“对子”的本领。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这让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什么?(对联)对了,这句话运用了对偶句式,作者用这个句子在交待石猴生活中的什么?(住)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读)
师:前面作者分别交代了石猴生活中“食、住、交友”方面的情况,看看作者最后这两句跟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总结)
师:先分着讲石猴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情况,再进行总体性的概括,这样就能让我们头脑中既有具体的细节性的画面,又有对石猴生活的整体印象。你看,吴承恩的写法是不是很巧妙?我们的写作中有时候写人物,或者写场面都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生读)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
(生接读)
5.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
(生写批注)
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勇敢无畏),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这就叫做经典。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出示阅读提示: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品读3—5自然段,尤其要关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在你认为写得出色的语句旁做上批注。(学生自学)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
生:“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用“跳”字,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谁也划了这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很自信。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
师:还有哪里?再读读。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生齐读)
师:还有哪里?
生:没水,没水
师:建议加上动作。
(生加动作读)
(生加动作,齐读)
4.结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品读写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怎样的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
生: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大胆。
生:勇敢,为大家着想。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神异出众)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四、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难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小学生文言积累有限,并且本文重点在于对石猴形象的感受,因此只要能理解课文大概意思就行,不要求逐字逐句掌握。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西游记短片,吸引学生注意力,讨论西游记。
2、明确课题《猴王出世》吴承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提起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想知道他最初的什么样儿的吗?读了这篇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下问题: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注: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
2、出示生字和注音;
遂、獐、猕、猴、顽、禽、耶、挈、瞑、窍、碣、镌、挠、腮
3、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讨论并引导。
(出示课件和视频回答问题;)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称。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它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列为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为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众猴听说,即拱扶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石猴出世之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语段赏析
A: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吃喝玩乐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交友、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住宿
(排比;对仗工整;节奏性强,活灵活现。)
B:、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语言的重复,表现了石猴活泼的性格,并且将一个新生命对世界的好奇,觅得石洞居住的满足,所见所闻毫不藏私,对同伴据实以告,乐于分享的诚实。)
C:“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携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简单几句就概括了石洞内的大概情景,带领大家入洞居住,说明石猴聪明伶俐,后又举论语为例说服众猴称他为王,说明石猴能辩是非,有一定的才识和领导能力。)
3、分析石猴的性格:
活泼机灵、热爱交友、胆大自信、乐于分享、讲究诚信
(此处可渗透德育内容:学习石猴优秀的品质,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4、我们可以学习的写作技巧
A、重心明确,详略得当;
B、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符合身份;
C、动作描写细致准确,形象立体;
D、神态描写恰当;
E、对比手法,突出石猴形象;
F、丰富的想象力与现实相结合,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不至于荒诞。
四:课外拓展
1、四大名著
《西游记》
——吴承恩《红楼梦》
——曹雪芹 《水浒传》
——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
2、拓展思考
A、你从孙悟空的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B、你最喜欢孙悟空什么特点?
五:法制教育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捕猎和破坏。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丹顶鹤、金丝猴、蟒蛇、雪豹、虎、梅花鹿等等。
六:作业布置;
1、收集五个有关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成语或俗语;
2、试着将本课当作故事讲给你的亲人或朋友听。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2、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简洁的导入。
播放歌曲《猴哥、猴哥……》。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简介《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取材于唐玄藏上天竺取经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
沙僧、唐僧的形象。故事写四人一路取经,一路降妖的经历,是一部神话小说。
3、小结过渡:
大家谈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第一回——《猴王出
世》。请大家翻开课本67页,自由读读阅读提示,看看,它给我们提了几点阅读的要求。
(二)、读提示,明要求。
1、读课文,看看石猴是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
3、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也可抄下来。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3、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 “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4、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5、这只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众猴在游玩中发现一处瀑布飞泉,约道:谁有本事进去,就推它为王。结果,石猴应声而出,经入瀑布,发现了花果山这块福地,乃为一座石房,房内有天地设的家当。石猴引众猴入洞,众猴便拜石猴为王。)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机灵、快乐……)
师:说得好极了,看来这只石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你喜欢哪些句子,请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六)、拓展迁移:
《西游记》共有一百回,在其他的几回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唐僧的形象。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反抗地府的统治,能上天入地,能呼风唤雨。下面,就请同学们将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说给同桌听。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6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⑴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⑵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⑵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⑶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品味石猴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学习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
本篇课文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对比两种语言的不同点,理解相关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西游记》开头的主题曲)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我们心目中这位神通广大、疾恶如仇、英勇无畏的孙悟空究竟从哪儿来?是怎样成为叱咤风云的美猴王的呢?相信这个问题同学们都很关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这篇文章吧。
设计意图:
本文主要讲的是猴王出世,所以一开始播放《西游记》开头的主题曲,让学生很快就想到石猴从石头崩出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课下注释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汇总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及1个多音字,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呵[hē]①怒责:呵禁。②呼气:呵冻|呵气。[呵呵]笑声:笑呵呵。[呵护]爱护、保护。③同“嗬”。
呵[ɑ]同“啊”。
3、同学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4、交流自学情况。
三、品味语言,研读“石猴出世”。
1、全班交流,课件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2、重点语句:“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石猴的出世过程)
(3)谈谈自己知道了石猴的来历后的感受。
3、石猴的'生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
(句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石猴的饮食、交友和起居,读起来朗朗上口)
(2)老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
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石猴的重点语句,再析词解句、体会写法、感受形象,小组自主、合作阅读,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交流感受,赏读“石猴称王”。
1、过渡:就是这只活泼可爱的小石猴,他还很聪明、勇敢、有担当呢!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样称王的吧!
2、课件出示句子: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1)请同学们找出表示石猴动作的词语,并体味写作特点。(蹲、纵、跳、睁、看)
(2)从这些动作中你体味到石猴什么样的品质?(勇敢无畏、身手不凡、敏捷可爱……)
3、老师总结:是的,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了解了石猴怎样进入水帘洞后,再来看看它又是如何让众猴兑现承诺的?请大家找出关键的句子: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5、想象石猴说话时的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说说现在你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6、交流文章中其余描写生动的语句。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不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想象石猴表情、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让学生脑海中的美猴王形象渐渐清晰。
五、体会猴、人、神集一体的形象。
1、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板书:猴、人、神)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板书:猴+人+神=神话人物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等)
2、老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8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9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互相交流。并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这篇略读课文是古代白话中,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3、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准备重点语句的课件。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学生阅读《西游记》。
(四)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引导谈话:《西游记》大家都看过吧。在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谁?
②进一步引导: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引入: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过程。(板书课题)(围绕孙悟空展开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勾画不明白的地方。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
②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主要是字词方面的),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重点指导:“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个序齿排班”
(本文文字稍显晦涩,在疏通文章上教师需给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3、细读课文,了解孙悟空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①提问: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起初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了解石猴的来历。)
②指导分析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探讨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感悟人物品质。)
重点指导下列语句: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2)石猴笑道:“真是个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4)指导读重点语句。
(5)指名复述石猴成为美猴王的经过。
(由关键语句感受石猴成为美猴王的经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行为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4、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喜受的句子,反复朗读。
②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其感受白话文独特的语言美。
(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
5、作业设计
①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瞑目: 遂有灵通之意:
报男挈女: 抓耳挠腮:
②石猴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6、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无私无畏 勇敢顽强 身手不凡 当仁不让 敢作敢为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10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⑴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⑵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⑵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⑶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作为略读课文的古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在预习时查字典或结合注释理解,教师略作讲解。
帮助学生感受猴王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写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教学目标】
1.以“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学习、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圈画重点、做批注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
3.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起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读几遍,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标段落,画生字新词重点句子;思考问题,写一写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看过《西游记》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西游记》就中国古典名著之一,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老师也喜欢《西游记》,因为我最喜欢其中的角色----孙悟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了一只神奇的石猴成为美猴王的故事,我们看看,最初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说一说本课重点问题。
2、学生回答:(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三、指导阅读,了解石猴出世的过程及石猴的形象。
1、指名读、齐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板书:花果山石猴出世)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第一段中哪一句介绍了石猴的生活?指名读。赏析句子(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指导朗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合作朗读,读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友善、可爱。
5、小结过渡:这只快乐、自在、可爱的石猴是怎么当上猴王的呢?
四、自主品读感悟,了解猴王出世的经过,感悟猴王形象。
(一)思考: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指名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板书:水帘洞)
(二)品读相关语句,体会语文精妙之处。
1、石猴成王这一经过写得非常精彩,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写批注。
2、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文章三次写石猴跳水帘洞,反复写石猴“瞑目蹲身”、“跳”。引导学生体会动作的准确性及语言的个性化。可加以动作读。
(4)众猴……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前后呼应的写法。引导学生体会石猴神态、语言。感情朗读。
(5)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的`意思。齐读,体会石猴登上王位时的荣耀。(板书:“石猴”更改为“猴王”)
4、我们了解了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对石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个性使他当上猴王的?(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机智,身手不凡……)
五、回顾拓展,激发课外阅读《西游记》等名著的兴趣。
1、整体回顾:全文用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两个内容联系起来了,你发现了吗?
体会“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妙处:石猴出世在花果山,因“芝兰相衬”、“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成为“福地”;石猴成王在水帘洞,洞内有“天造地设的家当”,真是“别有洞天”!(补充板书:福地洞天)
2、拓展:在《西游记》中,一只出生神奇的石猴当上了美猴王,后来又成了唐僧最得力的徒弟孙悟空。孙悟空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3、总结:《西游记》是名著,《史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名著。在经典名著中,我们总能读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总能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总能让我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共喜,总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愿同学们一生与名著相伴!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水花
帘果
洞山
洞福
天地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字。
2、通过默读能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说说这个故事,了解《西游记》中美猴王的来历。
3、能够从课文中摘抄自已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了解《西游记》中美猴王的来历。
【教学难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具】课本彩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它是根据长篇小说《西游记》制作的'。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西游记》,对原文没有任何改动,保留了明代白话小说的风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文。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自学课文(15分钟):
⑴ 划出课文中的认读字词。
⑵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里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学生互相交流(5分钟):
有针对性指导。
针对自学中的问题,学生互相交流看法。
3、课堂反馈:
提示:每段写谁?(石猴)。写什么?小结:
分析小说特点:
⑴ “有半文半白”的感觉。
⑵ 有些语言十分鲜活有生命力。如第一自然段写石猴生活的语句如歌似赋,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韵律之美。
① 读一读课文中的认读字词。
② 练习朗读课文。
③ 说说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 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4、课堂练习:
说明学习目标:
⑴ 说说石猴从哪儿来有,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⑵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至少3句)
⑶ 背一背。
三、课堂小结与检测
1、谈谈你喜欢的收获体会,感觉。
2、默写你喜欢的语句(最少一句)。
四、课堂练习
1、《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
2、《猴王出世》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 )
第二自然段主要讲的是( )
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的是( )
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是( )
3、解释词语:
提男契女、锲、序齿排班。
五、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至少3句)。
2、《观看勇收熊黑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