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08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

2、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耻行径的憎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

教学的重、难点:

1、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

2、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3、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教程:

一、直奔课题,激发情感

1、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板书:圆明园)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但所有这一切最后都化成了两个字,因为它被毁灭了。(板书:的毁灭)

3、圆明园被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带着思考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的64页。

[让学生带着“圆明园被毁灭的究竟是什么?”的思考奔课题,入课文]

二、感受不可估量

1、看到插图了吗?这座废墟在风雨中伫立了148年,然而它只是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带着属于自己的感受读读第一段。

3、改成“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好不好?为什么?

4、有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能不能用上价值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抓住这一主线让学生骄傲、愤恨、思考……]

三、感悟昔日辉煌

1、昔日的圆明园有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中真正感受到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了?把这些语句画下来。(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谈体会

(一)珍贵的历史文物

A、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珍奇异宝。

你知道从先秦时代到清代,中间经历了多少年吗?2300年,你们想想看,历代皇帝在里面存放了多少珍宝啊!那么一起来看其中的几件。(多媒体出示)

有人说这每一件价值一百万,这只是其中的几件,更不用说圆明园中价值连城的夜明珠,红蓝宝石了!…是呀!所以说,圆明园里这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那是——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B、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有谁查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我们来估算一下相当多少个我们的教学楼那么大?

试试看谁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C、看着第一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过渡句的作用)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宏伟的建筑

A、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读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B、圆明园中只有这么多景物吗?能不能用上“有……也有……”这样的句式继续说下去?

仿照各地名胜的景物?你怎么理解?

诗情画意的景物?西洋景观?(生交流,师评价补充)

[学生静心涵咏文本想象画面后生生交流,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体验。

男女生分读。

C你看,天南地北、中外风景名胜甚至想象的天上人间尽在圆明园中了,让我们一起漫步园中。(多媒体播放)

漫步园内的你,此时最想说什么?

我与你们有同感!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流连在诗情画意的景物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难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雨果这样说:(多媒体播放)

在这恍若月宫的建筑中发出我们由衷的感叹:齐读。

[以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小结:面对这一人间奇迹,每个中国人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那就是骄傲!

让我们理直气壮地把这句话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多媒体出示,齐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估量、损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使学生牢记国家耻辱,激发热爱祖国文化、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使学生牢记国家耻辱,不忘民族伤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圆明园吗?谁来和我们分享对圆明园的了解?

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东方建筑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座举世名园辉煌的过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围绕圆明园写了哪些内容?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三、自主探究,感受圆明园的辉煌(2-4自然段)

1、找出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如此高的评价?(小组合作讨论)

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文物珍贵

2、走进圆明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的周围”。教师出示圆明园,三园布局图、俯瞰图,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3、想象画面,感受建筑之美。

过渡:圆明园举世文明不仅因为规模宏大,更因为里面的建筑举世无双,来看看园内的景观(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景观图)

圆明园既有华丽的美,又有精巧的美;既有繁华的美,又有幽静的美;不仅有灵动的美,还有典雅的美,谁来朗读这如诗如画的圆明园?(指导学生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体现景观不同的特点)。

置身其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课件出示武陵春色,平湖秋月的图片,你能用最美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吗?

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这样形容:“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课件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次朗读课文。

4、文物之珍贵

过渡:圆明园的辉煌不仅在于园内建筑的精美,谁来说说自己读到的?

课件出示: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0xx年4月,北京保利集团以将近4000万港元将其中的虎首、牛首、猴首买回,使它们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面对圆明园这一人间奇迹,作为中国人,此刻在你的心中,又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句话(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所以,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生接)

小结:圆明园是我国建筑艺术上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它却惨遭英法联军的蹂躏,惨不忍睹,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它被无情摧毁的历史。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可是,这座无比辉煌的万园之园却在几天之内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化为一片灰烬,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圆明园的毁灭。

二、品读词句,感受入侵者的肆虐野蛮

1、同学们,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后,他们对圆明园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2、读完,你有什么感受?(愤怒,难过等等)请读出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3、哪些地方(词语)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4、更换词语,比较原词的表达力。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走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拿走了;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5、让我们带着悲愤之情再次朗读这段文字。

三、入情入境,勿忘国耻。

1、同学们,看,面对这人类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上的精华,入侵者们竟犯下如此滔天大罪(观看视频《火烧圆明园》)

2、同学们,看完影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假如此时的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什么?

3、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为什么作者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的昔日的辉煌呢?

四、小小争辩,我看重建

面对圆明园重建,你有什么看法?

五、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860年10月6号这一天,耻辱的烙印深深地烙在中华大地上,也唤起了我们中华儿女变革图强的意识,即便是如今,我们也要牢记这历史的耻辱,铭记民族的伤痛,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上第七组“勿忘国耻”专题的开篇课文,课文记载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笔墨之间饱含着浓浓的痛惜、悲愤之情。本课设计紧扣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语言特色展开,努力体现“着意精神,着力语言”的理念,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第三学段学生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阅读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作者要写的是“毁灭”,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痛惜的感情增加了具体的内容。而在写“昔日的辉煌”时运用了高度概括的词语和叙述性的语言进行介绍,用多个“有”进行连接,语言简洁、严密,并没有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铺陈描写,这与一般的写景文章有很大的区别,正与本文作者要抒发的悲愤、痛惜的情感相辅相成。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着力通过朗读感受、语段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用联系上下文、读句想象的方法理解“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等词语。

2.通过勾画关键词句,了解组段特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语段比较初步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借助视频、图片等资源的整合利用,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及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耻辱,离学生的实际很远。因此,课始需要播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火烧圆明园的情景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为走进课文,体会语言文字奠定了基础。

2.在具体学习课文时,准备描写性的语段与文中的语言进行对比,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比导入,直面“毁灭”

1.“圆明园”导入: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历经了六代皇帝, 151年的精心建造。殿堂庙宇、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这一切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彰显着民族的奇迹。它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2.“毁灭”导入:可是在1860年10月6日的那一天,悲剧的一幕发生了——师引:这座旷世名园就这样毁灭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圆明园的毁灭。

3.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阅读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一种鲜明的期待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的毁灭”,拉近了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毁灭”

1.用心读文,读准词句

⑴用心读文: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圆明园。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

⑵读准词句: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两组词语)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艺术瑰宝 (正音“剔”)

不可估量 统统掠走 销毁罪证 化成灰烬 (正音“量”)

(出示两组句子)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注意这个句子有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中间是一个分号,注意停顿)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勾画句子,把握内容

⑴引导默读: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课文中有几句话非常清晰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现在请你默读课文,把它划下来。(生画,师巡视)

⑵交流句子:老师发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划找,现在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朗读相关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从文章和段落的开头、结尾处”发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画完整,课件呈现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⑶依“句”概括:现在你能借助这4句话,用上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并随机点拨: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关键句子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凸显过程、习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读文勾画句子、根据句子提炼内容”,有序、有效地加以落实。)

三、研读“辉煌”,痛惜“毁灭”

1.词语批注,感知段落结构

⑴读文批注: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那么,这不可估量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读完以后,在每个自然段旁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来,也可以用刚才划找的关键句中的词语。(学生读写,教师巡视)

⑵引导交流:

预设:“众星拱月”(众多的小圆围绕着大圆这就叫做众星拱月,这个词语写出了圆明园精巧的.布局)。(板书:众星拱月(布局);出示图片: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宏伟建筑、历史文物”。(随机板书词语)

2.聚焦“建筑”,体会语言表达

⑴走近建筑:作者就是从精巧的布局、宏伟建筑、历史文物这三个方面介绍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这真是一座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建筑啊!让我们再走得近一些,去看看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吧!(出示第3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课文)。

⑵体会“尽有”: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反复地出现,那就是——(有)

①师生合作读,欣赏昔日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读后体会“圆明园中的景物真是应有尽有”。

②小组合作读:这么多的建筑,课文用了一个“有”字,连结成了这么一段话,让我们分组来读一读。(出示课件,体会语段有层次的表达)

③引导体会“有”:同学们,圆明园中的景色仅凭这“7”个有字,能写得尽吗?(出示课件:你看,圆明园中有———,也有————。)

⑶体会“简洁”,感受“痛惜”

①引导观察描述: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金碧辉煌的殿堂。(出示课件图片)。

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

②对比揣摩表达:如果我们把刚才描写的话写下来,就可以整理成这样一段话(出示语段)

这真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高大的屋脊,直插云霄,感觉会腾云而起 ;金黄色的琉璃瓦,灿烂夺目,仿佛是用金子镶嵌而成;殿檐装饰着美丽的彩画,画面上的图案人物,栩栩如生。在湛蓝的天空下,整座宫殿熠熠生辉。

圆明园中的许多景物也可以像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写,而作者为什么只用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山乡村野”这样高度概括的词语来写,这么多的景物只用了7个“有”进行简要的叙述呢?

出示文段对比课件,学生再次读段,引导发现、交流。

学生感悟,教师评价、点拨:古人说: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传达着不同的感情。作者在描写昔日的圆明园的时候,面对的是这样一片废墟,内心是无比的沉痛,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深深的痛惜之情,因此,作者的语言是概括的,简洁的,没有展开细致、生动的描写。

引导学生再读: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揪心的沉重,读一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言意兼得”是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感知、理解内容,感受、体会情感与体会、品读语言,揣摩、表达语言的相辅相成,从而达成“言意共生”。引导学生在重点语段中走个来回,从文本内容走向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走向文本情感,“语文味、情感味”呼之欲出。)

3.迁移表达,朗读悟情

⑴引导迁移:课文中,还有两个语段也是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的,请你找一找。(生默读发现)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

⑵串读悟情

师小结:这两段文字作者也用了简洁的笔调来描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传达着作者对昔日圆明园被毁的痛惜之情。让我们再来细细体味作者字里行间饱含的令人痛惜的美。(师生串读,课件逐行出示,配乐)

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中有多少宏伟的建筑啊——

园中不仅有宏伟的建筑,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⑶小结:一百四十余处金碧辉煌的殿堂,一百多处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无数的建筑,无数的珍宝,祖先的智慧,民族的奇迹,就这样被英国、法国这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读课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感受英法联军毁灭这座园林的强盗行径。

四、积累词句,归类整理

日积月累

一、积累词语

1.描写圆明园景物名称的四字词语:

2.描写圆明园建筑特点的四字词语:

二、积累句子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众星拱月(布局)

宏伟建筑 痛惜之情

历史文物

第二课时(略)

【附:课文文本】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通课文,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1、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我们一起来书写题目“圆明园的毁灭”齐读“圆明园”,请一生简介圆明园。(圆明园我们都没去过,但我们在品德书里已经学过这一段历史,谁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圆明园?)

2、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就是这么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是这么一座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给毁灭了!齐读“圆明园的毁灭”

二、整体感知,细化感悟

1、①请打开发给大家的课文纸。把课文默读一遍,在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

②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读了两遍书,我发现每位同学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了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在回答总提取一个恨字)

三、提挈课文最后段,激发情感

师:刚才有同学心里十分痛恨英法联军,痛恨满清政府的无能,

1、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

请同学们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出示第五段)

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恨?

2、抓住“凡是、统统、任意”和“掠、搬、毁、放火”体会对侵略者的恨

出示“他们把园内……放火”: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从哪些字词体会到这种刻骨铭心的恨。

指名说,指导朗读,齐读:从“凡是、统统、任意”中体会侵略者的贪婪、无耻、残暴的丑恶嘴脸,以及对他们的痛恨。

师:两个强盗把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统统掠走,拿不动就用牲口搬走,实在运不走就任意毁掉!最可恨,是他们犯下了这滔天罪行后,还企图放火烧毁罪证!

3、引读此段:同学们的一番体会,让我们看清了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一齐把这一段读一读。

四、紧扣课文重点,体悟情感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

1、读课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

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谁能告诉我: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建筑宏伟?

2、读2.3.4段

边读边指导:

① 第2段:指名读,思考:从这段里你知道了些什么?(地理位置、组成、布局)指名说,黑板上简画“众星拱月”

②师:圆明园不光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的景观。默读第3段,看看写了哪些景观,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反馈:课文里有几个“有”?

大家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等一下看谁能一口气告诉大家圆明园中的7个有。

你们说圆明园中仅仅只有7个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还有很多。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一起去看看这些诗情画意的“有”,这些奇珍异宝的“有”,这些宏伟建筑的“有”。(出示相关图片)

② 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书本上说“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幻境里。”这天南海北,中外风景名胜同学们都大饱眼福了。那这幻想的境界指的又是什么呢?

简单介绍蓬莱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武陵春色:这是根据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艺术境界而建成的,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师:所以,这蓬莱也好,武陵也罢,现实生活中有吗?都是想象中的。所以作者说“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中”

再一起读这句话“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幻境里。”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雄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夏商周,下至元明清,历史之长,艺术珍品之多,堪称绝唱!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的心情会怎样?(自豪、高兴)带着这种心情去读读2、3、4自然段。自由读,齐读

5、师:我发现同学们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不仅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是非常自豪,连许多外国的名人见了也是赞不绝口,叹为观止。(出示法国大作家唯克多.雨果的话)

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一切早被英法联军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这是中国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

五、情境写话,激荡感情

1、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播放圆明园视频)

2、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坎上。

3、小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

更烧不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但是,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我对这篇文章的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在揭题时即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在学生初读两遍课文,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后,从他们读后心里的滋味中抓住最主要的.一点“恨”字入手,直接拿出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学生的反复读,抓住关键词语,深化学生对帝国主义那种贪婪、无耻、残暴的丑恶嘴脸的无比痛恨。接着话锋一转,“我们为何会如此痛恨”,引出圆明园昔日的繁华。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最后从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这时我设计了火烧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由于这篇课文我自己本人非常喜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不能达到我所要预期的效果。后来经过各位老师课后的精心点评指导,我想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改正:

1、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过多,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体性。由于自己喜欢这篇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拼命想让学生尽快走入文本,想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和我一样的层面,所以自己的语言说得太多了。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语言过多,导致学生对这文中的一些理解、感受无法表达出来,我想这一点在自己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克服。

2、注意课堂语言的使用。在课堂上,自己有意无意的教学语言,没有贴近学生。正如有的老师所说:“教师的语言,应该和综艺节目主持人一样,把所要教学的知识,像一道道菜一样呈现给学生,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个端菜的。”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学生也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我想在教师语言这方面得下下苦工夫。

3、个别环节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如“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没有说清楚让学生说什么,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回答的时候自然会就不到预设的效果。

其实需要改正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朗读的形式、板书的字迹等等,所有的这一切还是得通过自己以后多多努力,多多磨练才能逐步改正。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归纳抽象能力。

2、培养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前准备:

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解说、录像等资料。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2课,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或者去弄明白的?(出示目标)

1、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二、解决目标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精华?

打开网页圆明园游览“历史与现状”以及“圆明园风光”看看你从哪些角度体会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网上查找资料。

2、交流汇报。

(1)从圆明园的布局体会。(众星拱月)

(2)从殿堂、亭台楼阁体会。(理解“金壁辉煌”、“小巧玲珑”)

(3)从景物特色体会。

(4)从热闹街市与山乡村野体会。(理解象征)

3、谈体会。

当你在这园林瑰宝建筑艺术的园中漫步,游玩时,你有什么感受?

4、体会作者的感受。

5、指导朗读。

三、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汇报得真精彩,体会得真深刻。那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出色地解决了第一个学习目标呢?

1、学生总结。

2、教师出示:(1)善用网上资源。

(2)结合课文重要词句。

四、解决目标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用总结到的方法游览网址。

2、自读有关课文内容。

3、讨论汇报。

(1)从“上至……下至”体会历史时代长。

(2)从流散文物的数量多体会到。

(3)从雨果的话中体会到。

过渡:是啊!这座珍藏着无数历史文物的博物馆、艺术馆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1860年10月6日,这一座价值连城的圆明园却遭到狠狠的破坏。课文是怎么写的。

五、解决目标3: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1、指名读。

2、录像。

3、你觉得侵略者的行为怎么样?(读文讨论)

4、你抓住哪些词语体会的。(闯、掠、毁、烧)

5、指导朗读。

六、体会被毁的圆明园

1、教师显示图片。

2、简介文物流散情况。

3、齐读第一自然段。(不可估量的损失)

七、归纳中心,说感受、体会

面对这样的雄雄烈火,面对剩下的残垣断壁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怎样的情感呢?(归纳中心)

那么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了如此的惨况呢?(英法联军、清政府)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弱则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我们亲爱的祖国再遭受欺凌呢?那么它必须要强大起来。你们是未来的接班人,你们打算怎么做呢?(讨论)

八、作业布置:写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6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归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

2、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耻行径的憎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

教学的重、难点:

1、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

2、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3、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直奔课题,激发情感

1、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板书:圆明园)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但所有这一切最后都化成了两个字,因为它被毁灭了。(板书:的毁灭)

3、圆明园被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带着思考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的64页。

[让学生带着“圆明园被毁灭的究竟是什么?”的思考奔课题,入课文]

二、感受不可估量

1、看到插图了吗?这座废墟在风雨中伫立了148年,然而它只是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带着属于自己的感受读读第一段。

3、改成“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好不好?为什么?

4、有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能不能用上价值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抓住这一主线让学生骄傲、愤恨、思考……]

三、感悟昔日辉煌

1、昔日的圆明园有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中真正感受到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了?把这些语句画下来。(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谈体会

(一)珍贵的历史文物

A、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珍奇异宝。

你知道从先秦时代到清代,中间经历了多少年吗?2300年,你们想想看,历代皇帝在里面存放了多少珍宝啊!那么一起来看其中的几件。(多媒体出示)

有人说这每一件价值一百万,这只是其中的几件,更不用说圆明园中价值连城的夜明珠,红蓝宝石了!…是呀!所以说,圆明园里这奇珍异宝,用个成语来形容那是——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B、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有谁查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我们来估算一下相当多少个我们的教学楼那么大?

试试看谁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C、看着第一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过渡句的作用)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宏伟的建筑

A、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读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B、圆明园中只有这么多景物吗?能不能用上“有……也有……”这样的句式继续说下去?

仿照各地名胜的景物?你怎么理解?

诗情画意的景物?西洋景观?(生交流,师评价补充)

[学生静心涵咏文本想象画面后生生交流,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体验。

男女生分读。

C你看,天南地北、中外风景名胜甚至想象的天上人间尽在圆明园中了,让我们一起漫步园中。(多媒体播放)

漫步园内的你,此时最想说什么?

我与你们有同感!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流连在诗情画意的景物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难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雨果这样说:(多媒体播放)

在这恍若月宫的建筑中发出我们由衷的感叹:齐读。

[以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小结:面对这一人间奇迹,每个中国人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那就是骄傲!

让我们理直气壮地把这句话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多媒体出示,齐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理念】

特级教师贺诚曾经说过:“在语言文字明亮而透彻的深处,映照着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它是文化的载体,它是精神的凝固。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操练,而且追求情感的融会与灵性的感悟。语文,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生命。”《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力图让孩子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和生命,牢记屈辱,增强责任感。

【预设目标】

1、运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学会文中的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等,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通过质疑、体验等办法,感悟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破题引入,据题质疑

1、揭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声读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日月普照的明;“园”是万园之园的园。

2、通过课件和图片资料等介绍圆明园,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心情。

3、假设:

如此恢宏的建筑,如此无价的文明,可是有一天,有人却将它毁于一旦,使它成为了一片废墟!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发出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小结规类:为什么会毁灭?怎么毁灭的?谁毁灭了圆明园?后果有哪些等。)

4、整体感知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反馈、小结:

用自己的话介绍圆明园的毁灭的后果是什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毁灭所造成的损失。

3、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正音:不可估量。

先解释字面意思:无法计算和估计。

三、学习“毁灭的过程”

1、默读具体介绍圆明园毁灭过程的语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感受:

可恨、愤怒、咬牙切齿……

3、再次读文,用笔圈出让你最恨的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学生先汇报个性感受,教师组织其他孩子展开讨论补充,最后进行小结。)

例如:凡是、统统、实在、任意──侵略者像强盗一样,毫无人性。

5、感情朗读,用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情。

四、品读“圆明园的辉煌”,感悟写法

1、教师反问:

课文的题目和重点既然是写“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还要写它的辉煌呢?

2、小结写法:

引读2~4自然段。

3、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将它改成肯定句: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

请细细品读2~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归纳:

哪些语言写出了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随机进行词句的归类。)

举世闻名,众星拱月。

(用简笔画表示。)

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不但……还……

饱览、漫游、置身。

幻想的境界、天南海北、风景名胜、历史文物、青铜礼器、奇珍异宝……

5、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练笔

观看圆明园毁灭的影片片断,拓展欣赏雨果关于圆明园毁灭的信,向侵略者写一封控诉他们罪行的信。提示运用文本中的词语和句式。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8

【设计说明】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上第七组“勿忘国耻”专题的开篇课文,课文记载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笔墨之间饱含着浓浓的痛惜、悲愤之情。本课设计紧扣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语言特色展开,努力体现“着意精神,着力语言”的理念,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第三学段学生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阅读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作者要写的是“毁灭”,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痛惜的感情增加了具体的内容。而在写“昔日的辉煌”时运用了高度概括的词语和叙述性的语言进行介绍,用多个“有”进行连接,语言简洁、严密,并没有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铺陈描写,这与一般的写景文章有很大的区别,正与本文作者要抒发的悲愤、痛惜的情感相辅相成。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着力通过朗读感受、语段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用联系上下文、读句想象的方法理解“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等词语。

2.通过勾画关键词句,了解组段特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语段比较初步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借助视频、图片等资源的整合利用,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及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耻辱,离学生的实际很远。因此,课始需要播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火烧圆明园的情景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为走进课文,体会语言文字奠定了基础。

2.在具体学习课文时,准备描写性的语段与文中的语言进行对比,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比导入,直面“毁灭”

1.“圆明园”导入: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历经了六代皇帝, 151年的精心建造。殿堂庙宇、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这一切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彰显着民族的奇迹。它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2.“毁灭”导入:可是在1860年10月6日的那一天,悲剧的一幕发生了——师引:这座旷世名园就这样毁灭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圆明园的毁灭。

3.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阅读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一种鲜明的期待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的毁灭”,拉近了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毁灭”

1.用心读文,读准词句

⑴用心读文: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圆明园。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

⑵读准词句: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两组词语)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艺术瑰宝 (正音“剔”)

不可估量 统统掠走 销毁罪证 化成灰烬 (正音“量”)

(出示两组句子)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注意这个句子有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中间是一个分号,注意停顿)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勾画句子,把握内容

⑴引导默读: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课文中有几句话非常清晰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现在请你默读课文,把它划下来。(生画,师巡视)

⑵交流句子:老师发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划找,现在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朗读相关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从文章和段落的开头、结尾处”发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画完整,课件呈现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⑶依“句”概括:现在你能借助这4句话,用上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并随机点拨: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关键句子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凸显过程、习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读文勾画句子、根据句子提炼内容”,有序、有效地加以落实。)

三、研读“辉煌”,痛惜“毁灭”

1.词语批注,感知段落结构

⑴读文批注: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那么,这不可估量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读完以后,在每个自然段旁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来,也可以用刚才划找的关键句中的词语。(学生读写,教师巡视)

⑵引导交流:

预设:“众星拱月”(众多的小圆围绕着大圆这就叫做众星拱月,这个词语写出了圆明园精巧的布局)。(板书:众星拱月(布局);出示图片: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宏伟建筑、历史文物”。(随机板书词语)

2.聚焦“建筑”,体会语言表达

⑴走近建筑:作者就是从精巧的布局、宏伟建筑、历史文物这三个方面介绍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这真是一座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建筑啊!让我们再走得近一些,去看看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吧!(出示第3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课文)。

⑵体会“尽有”: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反复地出现,那就是——(有)

①师生合作读,欣赏昔日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读后体会“圆明园中的景物真是应有尽有”。

②小组合作读:这么多的建筑,课文用了一个“有”字,连结成了这么一段话,让我们分组来读一读。(出示课件,体会语段有层次的表达)

③引导体会“有”:同学们,圆明园中的景色仅凭这“7”个有字,能写得尽吗?(出示课件:你看,圆明园中有———,也有————。)

⑶体会“简洁”,感受“痛惜”

①引导观察描述: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金碧辉煌的殿堂。(出示课件图片)。

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

②对比揣摩表达:如果我们把刚才描写的话写下来,就可以整理成这样一段话(出示语段)

这真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高大的屋脊,直插云霄,感觉会腾云而起 ;金黄色的琉璃瓦,灿烂夺目,仿佛是用金子镶嵌而成;殿檐装饰着美丽的彩画,画面上的图案人物,栩栩如生。在湛蓝的天空下,整座宫殿熠熠生辉。

圆明园中的许多景物也可以像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写,而作者为什么只用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山乡村野”这样高度概括的词语来写,这么多的景物只用了7个“有”进行简要的叙述呢?

出示文段对比课件,学生再次读段,引导发现、交流。

学生感悟,教师评价、点拨:古人说: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传达着不同的感情。作者在描写昔日的圆明园的时候,面对的是这样一片废墟,内心是无比的沉痛,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深深的痛惜之情,因此,作者的语言是概括的,简洁的,没有展开细致、生动的描写。

引导学生再读: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揪心的沉重,读一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言意兼得”是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感知、理解内容,感受、体会情感与体会、品读语言,揣摩、表达语言的相辅相成,从而达成“言意共生”。引导学生在重点语段中走个来回,从文本内容走向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走向文本情感,“语文味、情感味”呼之欲出。)

3.迁移表达,朗读悟情

⑴引导迁移:课文中,还有两个语段也是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的,请你找一找。(生默读发现)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

⑵串读悟情

师小结:这两段文字作者也用了简洁的笔调来描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传达着作者对昔日圆明园被毁的痛惜之情。让我们再来细细体味作者字里行间饱含的令人痛惜的美。(师生串读,课件逐行出示,配乐)

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中有多少宏伟的建筑啊——

园中不仅有宏伟的建筑,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⑶小结:一百四十余处金碧辉煌的殿堂,一百多处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无数的建筑,无数的珍宝,祖先的智慧,民族的奇迹,就这样被英国、法国这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读课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感受英法联军毁灭这座园林的强盗行径。

四、积累词句,归类整理

日积月累

一、积累词语

1.描写圆明园景物名称的四字词语:

2.描写圆明园建筑特点的四字词语:

二、积累句子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众星拱月(布局)

宏伟建筑 痛惜之情

历史文物

第二课时(略)

【附:课文文本】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3

3、自学重点词语,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强盗行经的仇恨。

2、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简介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历史

2、欣赏课件:圆明园今天有是什么模样?

3、质疑:眼前惨景,使你想了解什么?

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

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指名回答。板书(辉煌、毁灭)

3、质疑:联系课题,你发现什么问题?

4、指名回答。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概括。

5、齐读第一段。

过渡: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自学“辉煌”(2——4段)

1、小组学习:请你从2——4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话,认真阅读,提出问题与小组同学共同学习。比一比,谁是提问专家,谁是解题高手?

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随机指导。

⑴结合课件(圆明园鸟瞰图)了解圆明园的`结构布局

⑵结合课件(圆明园四十景)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⑶结合课件(圆明园文物)了解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过渡:那么,圆明园的建筑是怎样被毁灭?这些珍贵文物有是怎样沦落他乡呢?让我们睁大双眼,看清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吧!

四、学习“毁灭”(5段)

1、演示课件(火烧圆明园)

2、谈感受。

3、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满腔愤怒呢?自由读最后一段。体会哪些句子突出表达了你的愤怒?

4、指名读。师生评议。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为什么?

五、总结

1、演示课件(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直到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仍在空旷的田野上立。它不会说话,却年复一年地仰天长叹。它的毁灭向世人昭示什么?当我们站在它面前,你想说些什么?

六、拓展

辩论:圆明园是否有必要重建?为什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

(2)能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在读中体会,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能力,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象。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了昔日的圆明园?出示课件(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辉煌,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圆明园昔日究竟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

二,深入课文,走进辉煌,

1、问题导学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它的辉煌的?

2、互动探究

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圆明园辉煌的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

3、交流展示

小组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PPT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句子,结合图理解“众星拱月”,感受圆明园的布局特点。

(2)PPT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句子,感受到圆明园的建筑特色,并指导朗读句子。 欣赏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读句子并想象其中的景象。

(3)出示第四段的句子,抓住“上自”“下至”“奇珍异宝”感受所收藏的文物年度跨度大,文物珍贵。欣赏圆明园的文物图片,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

小结:圆明园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走进了圆明园,就像走进了民族艺术的宝库。可是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圆明园,你还能看到些什么呢?

三、了解毁灭,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废墟图)是谁毁灭了圆明园?请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笔画出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句子。

2、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句子(略)

理解“凡是”“统统”“任意”,体会侵略者的野蛮、无耻、疯狂。指导朗读句子。

3、播放影视资料,激发情感。

4、集体朗读。

5、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一毁灭的?(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两个“不可估量”,感情朗读句子。

四,达标检测

假如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写出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五,总结升华

1、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2、在我们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抓重点词句理解,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读—思—划—议—提(质疑)中,体会中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我把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的经过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理解课文。对运用多媒体上课,充满浓厚兴趣。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对近代史了解不够透彻,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多媒体设计与创设

多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在多媒体辅助下学习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我自行设计了一个《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课件,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

在界面上,我将课文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句设置各种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各种与课文内容吻合的图文声像信息,或读、或听……一切都在自读、自悟中完成。这样的环境真正体现出多媒体化。

在多媒体的结构上,我设计了以下几大块:

名园概貌: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

名园景观:通过圆明园景观,西洋建筑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至真至善的美。

名园浩劫:通过播放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记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丑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

(以上设计使学生能较快的把握课文结构与内容)

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读—思—划—议—提(质疑)中,体会中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课件出示)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境。在图片的刺激下,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多媒体出示课文视频朗读,让学生初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听了课文朗读,看到了今天的圆明园,同学们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三、紧扣中心,升华主旨

多媒体点击出示中心句: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圆明园没有被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不难想象,它就应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课件出示),它的价值在哪里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看吧!

学生讨论回答,引出重点句,相应点击出示重点句。

(课件出示)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通过多媒体依次出示中心句、中心句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让文本与朗读和视频展示同步。让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充分感知。

四、自主学习、探究,体验想象圆明园的辉煌

自主质疑: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为什么说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多媒体显示重点词)

1、(课件出示)圆明园的.布局。圆明园中除了三个大园,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众星拱月。

2、圆明园中有些什么样的景观呢?抓住“有”这个字读出,师引读,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课件出示),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景观吧!(课件出示)

3、在圆明园中漫步,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读,(课件出示)

4、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课件出示)

5、生谈感受。

6、师激情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宏伟建筑、这些西洋景观、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的圆明园中啊!所以(课件出示),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点击返回中心句界面,有感情朗读。

在质疑过程中,教师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现当年的辉煌,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心,入情入景,深入人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热情。

五、激情引入圆明园的毁灭部分。

圆明园布局巧妙,风格多样,还有那数不清的奇珍异宝,真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啊!难怪作者这样夸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这座瑰宝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化为了一片灰烬,这是谁干的?请看看强盗们的贪婪、疯狂吧!(课件出示)“火烧圆明园”片段,感知侵略者的罪行。

看了这段录相,同学们是怎样的心情?(愤慨、痛恨、痛惜)

再读一读课文中让我们感到愤慨、痛恨、痛惜的句子。(课件出示)重点讲解。

同学们,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中华的尊严),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提供的《火烧圆明园》的录象、故事、等资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贯通,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大范围的探究,不仅体会到强盗们的贪婪、疯狂,而且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

圆明园就这样化为了灰烬,它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出示中心句)

六、多媒体出示圆明园残迹图,激情明理,提出殷切期望。

今天,我们来到圆明园前,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观(课件出示残迹图)

同学们,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责无旁贷。

残迹图提醒学生不忘中国的耻辱,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的爱国热情。

七、主题升华,拓展课外

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本课的教学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突出读的训练。整节课,让学生在多形式、多次数的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领悟。

2、注意学法,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好的方法读文,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多形式交往中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合作学习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12

【设计说明】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上第七组“勿忘国耻”专题的开篇课文,课文记载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笔墨之间饱含着浓浓的痛惜、悲愤之情。本课设计紧扣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语言特色展开,努力体现“着意精神,着力语言”的理念,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培养第三学段学生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阅读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作者要写的是“毁灭”,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痛惜的感情增加了具体的内容。而在写“昔日的辉煌”时运用了高度概括的词语和叙述性的语言进行介绍,用多个“有”进行连接,语言简洁、严密,并没有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铺陈描写,这与一般的写景文章有很大的区别,正与本文作者要抒发的悲愤、痛惜的情感相辅相成。因此,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着力通过朗读感受、语段比较让学生初步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用联系上下文、读句想象的方法理解“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等词语。

2.通过勾画关键词句,了解组段特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语段比较初步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借助视频、图片等资源的`整合利用,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及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增强民族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了解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用概括的叙述性语言表达对凸显文章情感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耻辱,离学生的实际很远。因此,课始需要播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火烧圆明园的情景给学生直观的印象,为走进课文,体会语言文字奠定了基础。

2.在具体学习课文时,准备描写性的语段与文中的语言进行对比,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直面“毁灭”

1.“圆明园”导入: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历经了六代皇帝, 151年的精心建造。殿堂庙宇、亭台楼阁、奇珍异宝,这一切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彰显着民族的奇迹。它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2.“毁灭”导入:可是在1860年10月6日的那一天,悲剧的一幕发生了——师引:这座旷世名园就这样毁灭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圆明园的毁灭。

3.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阅读首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一种鲜明的期待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的毁灭”,拉近了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毁灭”

1.用心读文,读准词句

⑴用心读文: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圆明园。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

⑵读准词句: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两组词语)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艺术瑰宝 (正音“剔”)

不可估量 统统掠走 销毁罪证 化成灰烬 (正音“量”)

(出示两组句子)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注意这个句子有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中间是一个分号,注意停顿)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勾画句子,把握内容

⑴引导默读: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课文中有几句话非常清晰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现在请你默读课文,把它划下来。(生画,师巡视)

⑵交流句子:老师发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划找,现在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朗读相关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教师随机引导学生“从文章和段落的开头、结尾处”发现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画完整,课件呈现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⑶依“句”概括:现在你能借助这4句话,用上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并随机点拨:我们可以借助课文的关键句子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凸显过程、习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读文勾画句子、根据句子提炼内容”,有序、有效地加以落实。)

三、研读“辉煌”,痛惜“毁灭”

1.词语批注,感知段落结构

⑴读文批注: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那么,这不可估量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读完以后,在每个自然段旁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来,也可以用刚才划找的关键句中的词语。(学生读写,教师巡视)

⑵引导交流:

预设:“众星拱月”(众多的小圆围绕着大圆这就叫做众星拱月,这个词语写出了圆明园精巧的布局)。(板书:众星拱月(布局);出示图片: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宏伟建筑、历史文物”。(随机板书词语)

2.聚焦“建筑”,体会语言表达

⑴走近建筑:作者就是从精巧的布局、宏伟建筑、历史文物这三个方面介绍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这真是一座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建筑啊!让我们再走得近一些,去看看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吧!(出示第3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课文)。

⑵体会“尽有”: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反复地出现,那就是——(有)

①师生合作读,欣赏昔日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读后体会“圆明园中的景物真是应有尽有”。

②小组合作读:这么多的建筑,课文用了一个“有”字,连结成了这么一段话,让我们分组来读一读。(出示课件,体会语段有层次的表达)

③引导体会“有”:同学们,圆明园中的景色仅凭这“7”个有字,能写得尽吗?(出示课件:你看,圆明园中有_____—,也有_____——。)

⑶体会“简洁”,感受“痛惜”

①引导观察描述: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金碧辉煌的殿堂。(出示课件图片)。

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生动的描写

②对比揣摩表达:如果我们把刚才描写的话写下来,就可以整理成这样一段话(出示语段)

这真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高大的屋脊,直插云霄,感觉会腾云而起 ;金黄色的琉璃瓦,灿烂夺目,仿佛是用金子镶嵌而成;殿檐装饰着美丽的彩画,画面上的图案人物,栩栩如生。在湛蓝的天空下,整座宫殿熠熠生辉。

圆明园中的许多景物也可以像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写,而作者为什么只用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山乡村野”这样高度概括的词语来写,这么多的景物只用了7个“有”进行简要的叙述呢?

出示文段对比课件,学生再次读段,引导发现、交流。

学生感悟,教师评价、点拨:古人说: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传达着不同的感情。作者在描写昔日的圆明园的时候,面对的是这样一片废墟,内心是无比的沉痛,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深深的痛惜之情,因此,作者的语言是概括的,简洁的,没有展开细致、生动的描写。

引导学生再读: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揪心的沉重,读一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言意兼得”是高段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感知、理解内容,感受、体会情感与体会、品读语言,揣摩、表达语言的相辅相成,从而达成“言意共生”。引导学生在重点语段中走个来回,从文本内容走向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走向文本情感,“语文味、情感味”呼之欲出。)

3.迁移表达,朗读悟情

⑴引导迁移:课文中,还有两个语段也是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的,请你找一找。(生默读发现)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

⑵串读悟情

师小结:这两段文字作者也用了简洁的笔调来描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传达着作者对昔日圆明园被毁的痛惜之情。让我们再来细细体味作者字里行间饱含的令人痛惜的美。(师生串读,课件逐行出示,配乐)

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中有多少宏伟的建筑啊——

园中不仅有宏伟的建筑,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⑶小结:一百四十余处金碧辉煌的殿堂,一百多处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无数的建筑,无数的珍宝,祖先的智慧,民族的奇迹,就这样被英国、法国这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读课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感受英法联军毁灭这座园林的强盗行径。

四、积累词句,归类整理

日积月累

一、积累词语

1.描写圆明园景物名称的四字词语:

2.描写圆明园建筑特点的四字词语:

二、积累句子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众星拱月(布局)

宏伟建筑 痛惜之情

历史文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