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影音)
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结合回答板书:挖动作外貌细节】
★时间词:文中为什么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板书等】当父亲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
小结: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
父亲挖外貌
了不起无论…总…细节
儿子等语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交流:
<1>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4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五,地震中的父与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 自学练
1、 学习了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了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了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了导入
1、 认读词语。
2、 回顾课文内容。
3、 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 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1)“他挖8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怎么不直接写36小时,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无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章中三次反复出现这样的话?
7、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了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7
一、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
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生准备:
预习了课文,搜集体现父爱、母爱的诗歌、散文、故事、名言,准备打擂。
二、导学内容
1、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2、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做好批注。(要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一遍,边读边用笔标画出还不熟悉、读不正确、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生字词抄写2遍。)
(1)生字记牢 、注音、会写、会组词
记生字的好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爆( ) 砾( ) 墟( )矶( )曼( )
暴( ) 烁( ) 虚( ) 肌( )漫( )
(3)词语、句子会理解会运用(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昔日、废墟、疾步、绝望、开辟、破烂不堪
(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造句:
3、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通过读文来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 )——( )。是通过以下词句体会到的:
5、反复地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被文中的父子所感动,你能把感动你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吗?此时,你最想对文中的父子说点什么?
6、本文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外貌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动作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神态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心理描写及从中体会到的:
7、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请教。
三、课堂检测
1、听写词语
2、填空
A、不断有孩子的父母( )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 )离开了。其中( )说明了父母的难过,( )说明了他们离开的原因。
B、他满脸( ),双眼( ),衣服( ),到处是血迹。这句话说明( )。
3、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A、“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
,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它们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质疑、合作探疑、交流解疑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自读理文
请同学们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快速地读一遍。
3、小组合作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
③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4、交流解疑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我们举行个男女对抗赛,看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多而且有价值,能难到对方?哪一组能迎难而上,对课文理解深刻,回答准确到位?我们给优胜组授予“智多星”称号。
(学生交流探讨)
相机组织辩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
随机板书: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小结: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二、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1、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
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
①“他感到眼前……走去。”
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
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
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
三、以文激情,开放课堂,升华情感
1、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觉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崇敬、爱戴!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的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课文情节复杂,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紧抓“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重点抓住父亲“不断挖掘”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研读中感受亲情可贵,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
面。
2、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
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和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文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说到地震,让老师想起了2008年发生在我国汶川的5·12大地震,始终有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回忆定格在你我的心中。(播放课件并解说)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2—11自然段
同学们,地震是残酷的,地震中的父子之情是不能泯灭的。中国汶川的地震中有这样可歌可泣的父子,在美国洛杉矶的地震中也有这样的一对父子,他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让生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三个字来评价这对父子?(了不起)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让学生找一找当地震发生后,父亲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指名读句子)
3、(出示课件)反复读一读,同桌说一说两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5、当父亲赶到学校,学校变成一片废墟,父亲会怎样?(指名读)
6、在绝望中,父亲做出了了不起的决定,请同学们自由读5-11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生汇报)
(1)追问有哪些人来劝他,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2)面对这些好心人的劝告和阻拦,父亲放弃了吗?他依然不停地挖着,那我想问问这位父亲,人们这样劝你,情况这样危急,你为什么不离开呢?
(3)找一找父亲曾经和儿子有着怎样的一句承诺?(出示课件)生齐读。
(4)这位父亲,你的心里有这么多的想法,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
小结:时间很紧迫,儿子还在废墟中等着我,父亲着急啊,甚至崩溃,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我们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出示课件)并齐读,追问36小时相当于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都可以做些什么?父亲呢?
2、父亲没有任何工具,只凭自己的一双手在疯狂地挖着,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止他了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他真的精神失常了吗?他的头脑清醒吗?那他在想些什么呢?
4、请同学们反复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进一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相机板书。
5、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危险,父亲仍然不停地挖了12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这样写,(播放课件)而是将时间罗列地来写,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6、那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请带着你的体会把这句话一起读一读。
7、时间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可他坚持挖了12小时?是什么在支撑父亲36小时苦苦的挖掘?(是一句承诺)怎样的一句承诺?除了承诺还有什么?(深深的父爱)
小结:这句话让我们读懂了如山的父爱,而此时此刻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 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看看这位父亲现在怎样?(播放课件)父亲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在这36小时当中都放生了哪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呢?请同学们闭眼倾听,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师朗读生汇报)
2、请你带着这些体会把这个句子反复的读一读,(出示课件)说说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3、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啊,而是饱含深深父爱的一首诗,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并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小结:父亲为救儿子不惜一切,让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父爱,又一次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
(二)学习11—23自然段
我们被父亲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中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他的儿子阿曼达身上,请同学们轻声朗读11-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让你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并做上批注。(生汇报)
1、(出示课件15自然段)阿曼达为什么不害怕?
2、让学生自由读读,体会不一样颜色的字应该怎样读?并指名读。 小结:儿子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了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怖的勇气,所以
我们说儿子(了不起)。(继续汇报自己的体会)
3、(出示课件22自然段)说说阿曼达这样做的原因?
4、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体会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老师相机指导。
(三)分角色朗读(11—23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下面就让我们用这句承诺来回顾一下这艰难的历程吧。(出示课件)
(1)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一句话是(xx)
(2)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xx)
(3)当安全的小出口在14个孩子面前被打开时,儿子却最后一
个出来,那是因为父亲的话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xx)
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播放课件)让生齐读。
总结:爱是伟大的,爱是无私的,就让地震中父与子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课件)
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坚强、了不起
儿子:勇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可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②“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用找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虚墟、疾步、绝望、瓦砾堆、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与的佳句。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人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的.事。
3、默读课文,全文中心句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4、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这是一位()的父亲。
5、默读课文13~24自然段,勾画地震中表现儿子了不起的语言的重点句子,这是一位()的儿子。
6、讨论:
为了表达伟大、深沉的父爱,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提纲
1、抄写、背诵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5个。
2、以“父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父亲爱你的事。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⑴正音:砾、颤、爆、墟。
⑵难字书写:杉、矶、砸、颤。
⑶用时、地、人、事四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⑷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
⑴喊、跪、站、走。
(悲伤、绝望中坚信儿子等着……)
⑵“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三次)→不顾危险、劝阻,坚持救儿子。
①“他挖了8小时……36小时……”(时间漫长)
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过程漫长、艰辛)
坚决救儿子,深爱儿子
③抓住“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儿子坚决救儿子的困难及心理活动,深化父爱的伟大。
④比较:
外貌描写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3、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的美德。
儿子:坚信父亲救自己先人后己
4、总结写法特点: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
5、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重点)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了解,你能描述一下地震吗?
2、地震是残酷的,无情的。它毁灭了多少美好的家园,无辜的生命。地震虽无情但人有情。只要多一份信念,多一丝期望,就会多一个奇迹出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3、有谁愿意帮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二、感悟主旨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想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汇报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
1、 理解第2、3段:1)“冲向”:体会出父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中的“漆黑”可以体会出父亲以为已失去了儿子,心情沉痛。师: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该怎样呼唤儿子?谁能喊?
3)猛地想起、坚定的站起”等词句理解。
2、 理解第5段:主要抓住别的父母和父亲的对比、父亲的'眼神和话来理解。
3、理解第12段:这段话展现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学们齐读这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体会出父亲挖的时间长。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他挖了36小时,没人现来阻挡他。找生读体会作者为什么那样写而不象我这样写。(作者这样写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什么?从满脸灰尘可以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从双眼布满血丝可以体会到父亲已经36小时没睡了,很累了;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体会到可能发生大爆炸了,也可能父亲被什么东西划伤了。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作者也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句外貌描写你们就体会出这么多,多精妙!多传神啊!
C、没人再来阻挡他:再来说明有人曾经来过但又走了。都有谁来过?找找。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们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和警察在这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劝父亲?(更能表现当时很危险)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师: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理解父亲说的这句话。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劝他;当儿子高兴时,父亲会和儿子分享;当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才要挖。
4、师:在漫长的36小时,不!38小时里,父亲又累又饿,受了伤,没有一人来帮助他,但他却一直挖。老师非常想读这段给大家听。(师范读)谁也想读?生练习后指读。
5、那么,在这38小时里,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下去呢?
师:父亲如此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呢?
1、理解16段:生谈体会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4个孩子,只的6、7岁大,都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你们听到了吗?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2、理解23段:生谈体会。如果你是阿曼达,怎么对父亲说这段话?生读
3、又是什么支撑儿子等了38小时呢?
4、现在阿曼达和他的同学得救了,让我们把这一幕展示出来,一起读这段父子^对`话。老师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读父亲的话,再找一位同学读旁白。
5、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幸福的时刻吧!再读一次。
三、总结升华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被那个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的父亲而感动,为那个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的儿子而喝彩。你们呢?回忆一下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令你感动的一幕幕,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吧!(生练读后指读)
四:作业:
1、如果你是被救的13个孩子之一,会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做什么?回去写在日记本上。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件礼物:一本书《感悟父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也很富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3、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地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自由读文,要求:自由读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地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各同学的事情)
2、文中的哪些描写使你深受感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句子,首先我们来看这第一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师: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交流
(“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师:现在咱们同学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把这个句子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真不错,都读出了那种急切的心情。现在我们接着来看这一段话。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
师:同桌之间可以商量、讨论下。生:交流
师:总结(绝望、失去了一切……),有谁可以试着重读一下这个句子?指名读,评议,齐读。
师:父亲在感到绝望之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什么?(或者说是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下)
(片: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你看得真仔细,你的确体会到的。
师: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自己对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下面我们来找个同学读一下(个人读,评议,齐读)
师:父亲在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时,他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吧!
师:是啊,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片)
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讨论:
师:(片)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小组讨论
生:交流
师总结:父亲为了救儿子,仍然不顾自己,坚忍不拔,决不放弃。
师:(片)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总结:(片)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师:当地震来临时,父亲是这样做的;那么儿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师:这句话在哪里呢?有谁可以给大家读一下?(指名读)
师:(片)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现在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男生读父亲、女生读儿子。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师:由父子之间的对话我们还可以看出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
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四、慈母情深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慈母情深》。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归纳一下,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本课共讲了:要书、要钱两件事
师:课着重讲了第二件事,而在第二个故事里连续出现了三处动人的情节转折和升华,他们分别是:
(片)1、向妈妈要到了钱
2、没有用这钱买书,而是买了水果罐头
3、妈妈又给了钱买书
(二)朗读感悟,欣赏语言
1、课前同学们已经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现在我们结合你在课前和刚才阅读的感受再读课文,抓住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去读、去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
2、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者。”(母亲身上带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这些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不曾花掉。看出家境的贫寒与挣钱的辛苦。)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没有时间跟自己心爱的儿子多说一句话,只是为了多干一点活,多挣出一毛钱!)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只要儿子爱看书学习、只要儿子争气,母亲从来不吝惜花多少钱,但是如果是为自己花钱,她竟这样数落自己的儿子。)
引导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些句子。
3、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
五、拓展练习
1、练习朗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2、课外积累
六、布置作业
搜集表现母爱或母爱的诗歌或故事,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