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教案

知远网

2025-09-08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周处》教案(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周处》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能知错就改,就能有所成就。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3、体会怎样“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设想: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预习理解课,其目标有二,一是掌握文言字、词;二是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问,为课文的感悟创新作准备。本教案是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

介绍周处生平,引起学生共鸣。

处仕晋,为御使中丞,多所弹纠,氐人齐万年反,乃令处距万年。伏波孙秀欲表处母老,处曰:“忠孝之道,安能两全?”乃进战,斩首万计。弦绝弓尽,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没。——《晋阳秋》

周处,晋之名将,忠勇两全,读了上则短文,大家都为他的勇敢所感动,那么,周处是怎样成为这样的大英雄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

二、学生齐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三、学生置疑

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请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师生共同释疑。

四、亮点探寻:

(一)、对“凶强侠气”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周处年少时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是这样?

(2) 思维拓展:你能根据平时积累,具体设计一个情节来阐释“凶强侠气”吗?

通过此问设计,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把书读厚的学习方法。

(3) 探寻: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凶强”又要写他“侠气”

(二)、对“杀虎斩蛟”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乡人为什么要“或说处‘杀虎斩蛟’”?

(2) 思维拓展:请补充周处杀虎斩蛟的详细过程,说得越惊险越好。

(3) 探寻:乡里为什么要“更相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对“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进行探讨。

(1)、周处为什么能成为“忠臣孝子”?

(2)、通过学习周处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四)、本文虽只有192字,但却写得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请分析其作用。

探究学习:

文章开篇介绍周处“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后,接下来本该直接写他如何为害乡里,可作者却将笔锋一转,谈虎说蛟。乡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实际上是一个圈套,这是文意的再转。乡人希望三横余其一,不料三害皆除,是三转。处竟杀蚊而出是四转。乡里不庆贺周处凯旋,而庆贺他的死亡是五转。周处对此不恼不怒,由此产生悔改之意是六转。寻陆机,陆机不在,是七转。清河在是八转。周处想悔改却又担心无所成是九转。清河再劝是十转。文章真可谓“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句字变。”(刘大櫆《论文偶记》)如此曲折变化,摇曳多姿,引人人胜。

(五)、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探究学习:

这是由文章的立意所决定的,本文是一则名人轶事。它意在表现周处的改过自新,彰扬他的自改自励的精神,并借陆云的话阐述了“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而并非展示周处的恶行。周处为害乡里,只是作为表现周处的反衬之笔。

五、教师引导:

把书读厚,是补充书中的情节,对书进行评介,仅达到这一步是不够的,书读厚了我们能记住它吗?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吗?这就要求我们把书读薄。所谓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的方法。

(1)、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并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字词、通假字等。

(3)、整理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文章的启示。

(4)、体会文章结构特点、语言特色。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方法下课后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六、教师总结:

“知耻而后勇”,周处这个曾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的`,都能成为“忠臣孝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还总是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天生愚笨呢?这一句名言吧:“人患志之不立。”努力去开创自己的美好人生吧!

七、作业:

整理本课知识要点。

短评:

抓亮点、拓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教材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古代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想通过抓课文亮点,通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那么什么是亮点?如何抓亮点?

所谓亮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思维的拓展点,它含蓄而简练,适合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它是课文特色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它的探讨,就能使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周处》一课的亮点,我认为有这样几处,一是“凶强侠气”,因为它既照应了为乡里所患,又是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因;同时它有足够的让学生联想思维展开的空间。二是陆云的话,它既是周处改过自新的直接原因,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学生通过它就可以同作者进行交流受到启示。

三是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通过它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

发现了亮点,就要围绕亮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这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这就不在本文中探讨了。

《周处》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处》教案(通用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介绍作品,导入新课(目标1)(4分钟)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普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氏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三、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目标2)(36分钟)

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凶强侠气、并皆、尤剧、更相庆、磋跎、令名彰、改励

2.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沉

始知为人情所患

人患志之不立

3.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怎样翻译好:

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是"以请具告"的倒置。)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朝闻夕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可直译为"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意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追求。")

③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这个句子中间省略了一层意思:"若已立志",翻译时应补上。)

(备学生)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解释、翻译。)

4、根据注释,请学生翻译文章,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教师点拨。

四、小结(1分钟)

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不知能有什么启示呢?

五、作业布置(1分钟)

1、 翻译全文。(A)

2、 完成《掌握语文》练习。(B)

3、 把这个故事用现代汉语写出来,注意适当扩充情节。(C)

六、说课精要: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课文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把文章理解清楚是本节课的重点。

七、教学后记:

《周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处》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介绍作品,导入新课(目标1)(4分钟)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普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氏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三、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目标2)(36分钟)

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凶强侠气、并皆、尤剧、更相庆、磋跎、令名彰、改励

2.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沉

始知为人情所患

人患志之不立

3.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怎样翻译好:

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是"以请具告"的倒置。)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朝闻夕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可直译为"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意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追求。")

③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这个句子中间省略了一层意思:"若已立志",翻译时应补上。)

(备学生)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解释、翻译。)

4、根据注释,请学生翻译文章,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教师点拨。

四、小结(1分钟)

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不知能有什么启示呢?

五、作业布置(1分钟)

1、 翻译全文。(A)

2、 完成《掌握语文》练习。(B)

3、 把这个故事用现代汉语写出来,注意适当扩充情节。(C)

六、说课精要: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课文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把文章理解清楚是本节课的重点。

七、教学后记:

《周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

学习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通过周处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说明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周处年少时……而处尤剧。” 略写年少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第二层,“或说处杀虎斩蚊……有自改意。” 详写周处为乡里力除两害,却不得乡里称颂,周处猛醒。第三层,“乃入吴寻二陆……处遂改励。” 详写周处在陆云的教诲和鼓励下立志改过自新。

三、.写作特点

1.刻画人物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凶强侠气”,从正面描写周处凶猛强悍和好斗的性格,“为乡里所患”则从侧面写他对乡里的危害。把周处列入“三横”,用山中之虎、水中之蛟侧面烘托周处暴犯百姓之凶强。

2.文章裁剪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裁剪得体、详略得当,使全文重点突出,疏密有致,结构紧凑。开头略写周处为害乡里的情况,为下文作铺垫。写周处同陆云的谈话,说明周处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属详写。结局部分写周处改过自新的经过,由于此处主题已经点明,加之前面的内容已从思想上提供了基础,故。写作时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从局部看,杀虎斩蛟的过程写得也是一略一详,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张弛自然。

3.叙事语言简练。

全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简练,“具以情告”四字把周处对陆云所叙述的义兴人如何恨他的情况,全部概括进去;“欲自修改”,表达了周处的悔改之意;最后两句写周处悔改的结果,语言极为简练。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教学《周处》可按照设悬念——通文意——学写法——谈感悟四大步进行。

设悬念:即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交代周处“为乡里所患”、“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文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熟悉文章记叙的人物或事件,准确翻译课文。

学写法:本文在写法上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如: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借陆云的话发表议论:“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焉?”另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

谈感悟:本文写周处“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教育作用,启教学设计示例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叙事体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体会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设计思想:

《周处》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定为:突破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从自学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准确地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周处这个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在整个自学过程要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把握文意,分析情节、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世说新语》这部书吗?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课文中所记载的周处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少年时横行乡里,是当地的一大祸害。人们劝他杀虎斩蛟,实际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经历了杀虎斩蛟九死—生后的周处,猛然认识到自己才是乡里最痛恨的祸害,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从此改过自勉,终于成为忠臣孝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⑶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明确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为(被)乡里所患

②或(有人)说处杀虎斩蛟

③蛟或(有时)浮或 (有时)没

④为乡里所患(祸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厌恨)

⑤且人患(担忧)志之不立

⑸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⑹熟读课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

⑺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

思考题一:下面的句子应怎样翻译?掌握成语“朝闻夕死”的意义及用法。

①为乡里所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③人患志之不立

④人贵朝闻夕死

思考题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将省略的意思内容补出来。

①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⑻学生思考、讨论。

⑼明确思考题一:

学习被动句式“……为……所……”以及“人贵…”这种古文中的常见句式。)

①为乡里所患 译为:被地方上认为是祸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译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厌恨。

③人患志之不立 译为:人怕就怕没有志向。

④人贵朝闻夕死 译为: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夕死: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追求。

⑽明确思考题二:

①经过三天三夜,乡邻们(见周处没有回来)都说周处死了,互相庆贺。不料周处竟然把蛟杀死,从水中出来。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人们所厌恨,于是有了改悔的意思。

②况且,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

⒉精读课文

⑴反复诵读课文,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⑵思考题三: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

思考题四: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考题五: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思考题六:周处“自寻二陆”的目的是什么?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三: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刻画了周处转变的过程,其中“斩虎击蛟”是激发周处转变的转折点。

⑷明确思考题四:

对于周处为害乡里的劣迹,文章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以百姓的口碑”表现出来。百姓把周处与害人的猛兽蛟、虎并为“三害”,有力地表现了周处少危害之大,体现了文章叙事之简练,剪材之精当的特点。

⑸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写周处斩虎击蛟三日未归,百姓们却互相庆贺,这样写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现了猛士的悲哀。“说杀虎斩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恶去恶”,可见百姓对周处痛恨之深;而在周处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却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结果,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转折。文章以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转折,很有说服力。

⑹明确思考题六:

关于周处“自寻二陆”的情节,当属作者的虚构。据史料推算,历史上的周处长于陆机20来岁,而文章的虚构,则是为了表现人物转变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虽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而陆云的话坚定了周处的信心,为他展示了改过自新的光明前景,结尾的补叙“终忠臣孝子”有力地印证了他的这番话。

⑺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思考题七:怎样评价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

《周处》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能知错就改,就能有所成就。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3、体会怎样“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设想: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预习理解课,其目标有二,一是掌握文言字、词;二是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问,为课文的感悟创新作准备。本教案是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介绍周处生平,引起学生共鸣。

处仕晋,为御使中丞,多所弹纠,氐人齐万年反,乃令处距万年。伏波孙秀欲表处母老,处曰:“忠孝之道,安能两全?”乃进战,斩首万计。弦绝弓尽,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没。----《晋阳秋》

周处,晋之名将,忠勇两全,读了上则短文,大家都为他的勇敢所感动,那么,周处是怎样成为这样的大英雄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

二、学生齐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三、学生置疑: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请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师生共同释疑。

四、亮点探寻:

(一)、对“凶强侠气”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周处年少时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是这样?

(2) 思维拓展:你能根据平时积累,具体设计一个情节来阐释“凶强侠气”吗?

通过此问设计,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把书读厚的学习方法。

(3) 探寻: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凶强”又要写他“侠气”

(二)、对“杀虎斩蛟”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乡人为什么要“或说处‘杀虎斩蛟’”?

(2) 思维拓展:请补充周处杀虎斩蛟的详细过程,说得越惊险越好。

(3) 探寻:乡里为什么要“更相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对“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进行探讨。

(1)、周处为什么能成为“忠臣孝子”?

(2)、通过学习周处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四)、本文虽只有192字,但却写得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请分析其作用。

探究学习:

文章开篇介绍周处“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后,接下来本该直接写他如何为害乡里,可作者却将笔锋一转,谈虎说蛟。乡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实际上是一个圈套,这是文意的再转。乡人希望三横余其一,不料三害皆除,是三转。处竟杀蚊而出是四转。乡里不庆贺周处凯旋,而庆贺他的死亡是五转。周处对此不恼不怒,由此产生悔改之意是六转。寻陆机,陆机不在,是七转。清河在是八转。周处想悔改却又担心无所成是九转。清河再劝是十转。文章真可谓“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句字变。”(刘大櫆《论文偶记》)如此曲折变化,摇曳多姿,引人人胜。

(五)、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探究学习:

这是由文章的立意所决定的.,本文是一则名人轶事。它意在表现周处的改过自新,彰扬他的自改自励的精神,并借陆云的话阐述了“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而并非展示周处的恶行。周处为害乡里,只是作为表现周处的反衬之笔。

五、教师引导:

把书读厚,是补充书中的情节,对书进行评介,仅达到这一步是不够的,书读厚了我们能记住它吗?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吗?这就要求我们把书读薄。所谓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的方法。

(1)、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并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字词、通假字等。

(3)、整理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文章的启示。

(4)、体会文章结构特点、语言特色。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方法下课后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六、教师总结:

“知耻而后勇”,周处这个曾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的,都能成为“忠臣孝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还总是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天生愚笨呢?这一句名言吧:“人患志之不立。”努力去开创自己的美好人生吧!

七、作业:整理本课知识要点。

短评:

抓亮点、拓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教材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古代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想通过抓课文亮点,通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那么什么是亮点?如何抓亮点?

所谓亮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思维的拓展点,它含蓄而简练,适合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它是课文特色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它的探讨,就能使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周处》一课的亮点,我认为有这样几处,一是“凶强侠气”,因为它既照应了为乡里所患,又是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因;同时它有足够的让学生联想思维展开的空间。二是陆云的话,它既是周处改过自新的直接原因,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学生通过它就可以同作者进行交流受到启示。

三是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通过它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

发现了亮点,就要围绕亮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这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这就不在本文中探讨了。

《周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

学习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通过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说明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年少时……而处尤剧。” 略写年少为乡里所患的原因。第二层,“或说处杀虎斩蚊……有自改意。” 详写为乡里力除两害,却不得乡里称颂,猛醒。第三层,“乃入吴寻二陆……处遂改励。” 详写在陆云的教诲和鼓励下立志改过自新。

三、写作特点

1、刻画人物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凶强侠气”,从正面描写凶猛强悍和好斗的性格,“为乡里所患”则从侧面写他对乡里的危害。把列入“三横”,用山中之虎、水中之蛟侧面烘托暴犯百姓之凶强。

2、文章裁剪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裁剪得体、详略得当,使全文重点突出,疏密有致,结构紧凑。开头略写为害乡里的情况,为下文作铺垫。写同陆云的谈话,说明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属详写。结局部分写改过自新的经过,由于此处主题已经点明,加之前面的内容已从思想上提供了基础,故写作时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从局部看,杀虎斩蛟的过程写得也是一略一详,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张弛自然。

3。叙事语言简练。

全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简练,“具以情告”四字把对陆云所叙述的义兴人如何恨他的`情况,全部概括进去;“欲自修改”,表达了的悔改之意;最后两句写悔改的结果,语言极为简练。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教学《》可按照设悬念——通文意——学写法——谈感悟四大步进行。

设悬念:即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为乡里所患”、“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文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熟悉文章记叙的人物或事件,准确翻译课文。

学写法:本文在写法上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如: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借陆云的话发表议论:“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焉?”另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

谈感悟:本文写“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教育作用,启发学生谈学习感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认识生活的真谛。

《周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

学习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通过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说明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年少时……而处尤剧。” 略写年少为乡里所患的原因。第二层,“或说处杀虎斩蚊……有自改意。” 详写为乡里力除两害,却不得乡里称颂,猛醒。第三层,“乃入吴寻二陆……处遂改励。” 详写在陆云的教诲和鼓励下立志改过自新。

三、写作特点

1、刻画人物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凶强侠气”,从正面描写凶猛强悍和好斗的性格,“为乡里所患”则从侧面写他对乡里的危害。把列入“三横”,用山中之虎、水中之蛟侧面烘托暴犯百姓之凶强。

2、文章裁剪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裁剪得体、详略得当,使全文重点突出,疏密有致,结构紧凑。开头略写为害乡里的情况,为下文作铺垫。写同陆云的谈话,说明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属详写。结局部分写改过自新的经过,由于此处主题已经点明,加之前面的内容已从思想上提供了基础,故写作时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从局部看,杀虎斩蛟的过程写得也是一略一详,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张弛自然。

3。叙事语言简练。

全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简练,“具以情告”四字把对陆云所叙述的义兴人如何恨他的情况,全部概括进去;“欲自修改”,表达了的悔改之意;最后两句写悔改的结果,语言极为简练。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教学《》可按照设悬念——通文意——学写法——谈感悟四大步进行。

设悬念:即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为乡里所患”、“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文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熟悉文章记叙的人物或事件,准确翻译课文。

学写法:本文在写法上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如: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借陆云的话发表议论:“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焉?”另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

谈感悟:本文写“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教育作用,启发学生谈学习感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认识生活的真谛。

《周处》教案 篇8

周处 教案示例一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叙事体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体会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设计思想:

《周处》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定为:突破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从自学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准确地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周处这个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在整个自学过程要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把握文意,分析情节、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世说新语》这部书吗?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课文中所记载的周处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少年时横行乡里,是当地的一大祸害。人们劝他杀虎斩蛟,实际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经历了杀虎斩蛟九死—生后的周处,猛然认识到自己才是乡里最痛恨的祸害,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从此改过自勉,终于成为忠臣孝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⑶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明确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为(被)乡里所患

②或(有人)说处杀虎斩蛟

③蛟或(有时)浮或 (有时)没

④为乡里所患(祸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厌恨)

⑤且人患(担忧)志之不立

⑸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⑹熟读课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

⑺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

思考题一:下面的句子应怎样翻译?掌握成语“朝闻夕死”的意义及用法。

①为乡里所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③人患志之不立

④人贵朝闻夕死

思考题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将省略的意思内容补出来。

①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⑻学生思考、讨论。

⑼明确思考题一:

(学习被动句式“……为……所……”以及“人贵…”这种古文中的常见句式。)

①为乡里所患 译为:被地方上认为是祸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译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厌恨。

③人患志之不立 译为:人怕就怕没有志向。

④人贵朝闻夕死 译为: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夕死: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追求。

⑽明确思考题二:

①经过三天三夜,乡邻们(见周处没有回来)都说周处死了,互相庆贺。不料周处竟然把蛟杀死,从水中出来。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人们所厌恨,于是有了改悔的意思。

②况且,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

⒉精读课文

⑴反复诵读课文,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⑵思考题三: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

思考题四: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考题五: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思考题六:周处“自寻二陆”的目的是什么?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三: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刻画了周处转变的过程,其中“斩虎击蛟”是激发周处转变的转折点。

⑷明确思考题四:

对于周处为害乡里的劣迹,文章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以百姓的口碑”表现出来。百姓把周处与害人的猛兽蛟、虎并为“三害”,有力地表现了周处少危害之大,体现了文章叙事之简练,剪材之精当的'特点。

⑸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写周处斩虎击蛟三日未归,百姓们却互相庆贺,这样写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现了猛士的悲哀。“说杀虎斩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恶去恶”,可见百姓对周处痛恨之深;而在周处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却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结果,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转折。文章以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转折,很有说服力。

⑹明确思考题六:

关于周处“自寻二陆”的情节,当属作者的虚构。据史料推算,历史上的周处长于陆机20来岁,而文章的虚构,则是为了表现人物转变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虽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而陆云的话坚定了周处的信心,为他展示了改过自新的光明前景,结尾的补叙“终忠臣孝子”有力地印证了他的这番话。

⑺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思考题七:怎样评价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思考题八: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学习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畅谈读后感受。

⑵明确思考题七:

文章中周处的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凶强狭气”是少年周处的主要性格特征。为害乡里,被百姓所痛恨,表现他“凶暴强横”的一面;劝说杀虎斩蛟”表现他“争强好斗”的一面,而得“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则说明他的“狭气”中含有“狭义”“逞义气”“救人之难”的成分,否则,他就不会去替百姓除害,也不会良心发现“欲自修改”,这是他改过自新,“终为忠臣子”的性格基础。

⑶明确思考题八:

一方面肯定、赞扬周处改过自新之举,一方面鼓舞“朝闻夕改”、自我完善的人生追求,再则启示人们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年。

三、小结

周处的故事说明了一条真理:一个人尽管有缺点和错误,只要知错改过,勇于自新,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我们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犯错误,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学习和发扬周处勇于错改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

四、布置作业

⒈翻译下列句子

⑴为乡里所患。

⑵义兴人谓为三横。

⑶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⑷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⑸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⒉在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想像,增添一些细节和人物肖像、心理的描写,把《周处》改编成白话文故事, 400—5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周处》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能知错就改,就能有所成就。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3、体会怎样“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设想: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预习理解课,其目标有二,一是掌握文言字、词;二是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问,为课文的感悟创新作准备。本教案是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

介绍周处生平,引起学生共鸣。

处仕晋,为御使中丞,多所弹纠,氐人齐万年反,乃令处距万年。伏波孙秀欲表处母老,处曰:“忠孝之道,安能两全?”乃进战,斩首万计。弦绝弓尽,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没。——《晋阳秋》

周处,晋之名将,忠勇两全,读了上则短文,大家都为他的勇敢所感动,那么,周处是怎样成为这样的大英雄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

二、学生齐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三、学生置疑

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请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师生共同释疑。

四、亮点探寻:

(一)、对“凶强侠气”进行探讨。

(1)问题提出:周处年少时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是这样?

(2)思维拓展:你能根据平时积累,具体设计一个情节来阐释“凶强侠气”吗?

通过此问设计,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把书读厚的`学习方法。

(3)探寻: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凶强”又要写他“侠气”

(二)、对“杀虎斩蛟”进行探讨

(1)问题提出:乡人为什么要“或说处‘杀虎斩蛟’”?

(2)思维拓展:请补充周处杀虎斩蛟的详细过程,说得越惊险越好。

(3)探寻:乡里为什么要“更相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对“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进行探讨。

(1)、周处为什么能成为“忠臣孝子”?

(2)、通过学习周处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四)、本文虽只有192字,但却写得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请分析其作用。

探究学习:

文章开篇介绍周处“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后,接下来本该直接写他如何为害乡里,可作者却将笔锋一转,谈虎说蛟。乡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实际上是一个圈套,这是文意的再转。乡人希望三横余其一,不料三害皆除,是三转。处竟杀蚊而出是四转。乡里不庆贺周处凯旋,而庆贺他的死亡是五转。周处对此不恼不怒,由此产生悔改之意是六转。寻陆机,陆机不在,是七转。清河在是八转。周处想悔改却又担心无所成是九转。清河再劝是十转。文章真可谓“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句字变。”(刘大櫆《论文偶记》)如此曲折变化,摇曳多姿,引人人胜。

(五)、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探究学习:

这是由文章的立意所决定的,本文是一则名人轶事。它意在表现周处的改过自新,彰扬他的自改自励的精神,并借陆云的话阐述了“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而并非展示周处的恶行。周处为害乡里,只是作为表现周处的反衬之笔。

五、教师引导:

把书读厚,是补充书中的情节,对书进行评介,仅达到这一步是不够的,书读厚了我们能记住它吗?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吗?这就要求我们把书读薄。所谓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的方法。

(1)、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并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字词、通假字等。

(3)、整理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文章的启示。

(4)、体会文章结构特点、语言特色。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方法下课后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六、教师总结:

“知耻而后勇”,周处这个曾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的,都能成为“忠臣孝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还总是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天生愚笨呢?这一句名言吧:“人患志之不立。”努力去开创自己的美好人生吧!

七、作业:

整理本课知识要点。

短评:

抓亮点、拓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教材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古代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想通过抓课文亮点,通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那么什么是亮点?如何抓亮点?

所谓亮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思维的拓展点,它含蓄而简练,适合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它是课文特色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它的探讨,就能使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周处》一课的亮点,我认为有这样几处,一是“凶强侠气”,因为它既照应了为乡里所患,又是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因;同时它有足够的让学生联想思维展开的空间。二是陆云的话,它既是周处改过自新的直接原因,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学生通过它就可以同作者进行交流受到启示。

三是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通过它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

发现了亮点,就要围绕亮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这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这就不在本文中探讨了。

《周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翻译,熟读课文并能够翻译全文

2、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4、感受周处复杂而剧烈的内心活动,明白有错误贵在能下决心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历史上的周处

文韬: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吴书》。

《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武略:孤军奋战,壮烈牺牲:(周处)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2、周处年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恶少,他到底恶到什么程度呢?他又是如何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周处》中。

二、 初读课文,把握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个别朗读

2、参考课下注释,根据你对故事的理解自读课文,要求:通过语速、语气的变化表现故事情节发展。 个别朗读

3、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三、 围观恶少

1、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表现周处怎样的.人物形象?文中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的?

“凶强侠气”

2、“凶强侠气”这个词包含哪几层意思?

凶——凶暴乡人更相庆

强——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3、文中作者如何体现出周处的“凶”“强”“侠气”?

凶——为乡里所患暴犯百姓 三横

强——尤惧杀虎斩蛟 或浮或沉 行数十里 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

侠气——或说处……即有求于己则义不容辞

4、“凶”“强”“为乡里人所患”我们可以理解,但“侠气”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理解中多少有点见义勇为的意思,为什么也会“为乡里所患”呢?你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意识到:“讲义气”的前题是“辨是非”

四、 内心的震撼

1、周处的人生在什么时刻发生了转变?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周处当时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为周处写一段50字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的要求:

有承前——对过去的反思和悔恨

有启后——对未来的思考和决心

(不要误将他人的惧怕当作尊敬,应当思考如何获得真正的尊敬)

五、 虚构的陆云

1、周处想要改变自己后,他做了什么事情?

入吴寻二陆

2、既然已经想好要改变自己了,周处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入吴寻二陆”呢?(引导学生从“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入手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处内心受到的刺激很大,要彻底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处想要从贤人处获得方法和信心

3、陆云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导周处的?

学习再迟也不晚——明道理

前途尚有希望——析现状

立志必定成功——鼓信心

4、对比周处(238-299)和陆云(262-303)的年纪,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周处年少时候,陆云还没有出生,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

3、这个故事中虚构出陆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陆云对周处说的话,对比之前学过的前秦寓言故事)

故事的道理不再通过作者之口说出,而是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说理不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而是融入故事之中的。从而使故事浑然一体,更加自然——是写作手法的进步

六、 复习巩固

1、通过这则故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完成课本后的练习

《周处》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翻译,熟读课文并能够翻译全文;

2、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4、感受周处复杂而剧烈的内心活动,明白有错误贵在能下决心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历史上的周处

文韬: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吴书》。

《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武略:孤军奋战,壮烈牺牲:(周处)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2、周处年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恶少,他到底恶到什么程度呢?他又是如何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周处》中。

二、初读课文,把握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

2、参考课下注释,根据你对故事的理解自读课文,要求:通过语速、语气的变化表现故事情节发展。个别朗读

3、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三、围观恶少

1、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表现周处怎样的人物形象?文中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的?

“凶强侠气”

2、“凶强侠气”这个词包含哪几层意思?

凶——凶暴乡人更相庆

强——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3、文中作者如何体现出周处的“凶”“强”“侠气”?

凶——为乡里所患暴犯百姓三横

强——尤惧杀虎斩蛟或浮或沉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

侠气——或说处……即有求于己则义不容辞

4、“凶”“强”“为乡里人所患”我们可以理解,但“侠气”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理解中多少有点见义勇为的意思,为什么也会“为乡里所患”呢?你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意识到:“讲义气”的前题是“辨是非”

四、内心的震撼

1、周处的人生在什么时刻发生了转变?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周处当时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为周处写一段50字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的要求:

有承前——对过去的反思和悔恨

有启后——对未来的思考和决心

(不要误将他人的惧怕当作尊敬,应当思考如何获得真正的.尊敬)

五、虚构的陆云

1、周处想要改变自己后,他做了什么事情?

入吴寻二陆

2、既然已经想好要改变自己了,周处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入吴寻二陆”呢?(引导学生从“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入手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处内心受到的刺激很大,要彻底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处想要从贤人处获得方法和信心

3、陆云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导周处的?

学习再迟也不晚——明道理

前途尚有希望——析现状

立志必定成功——鼓信心

4、对比周处(238—299)和陆云(262—303)的年纪,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周处年少时候,陆云还没有出生,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

3、这个故事中虚构出陆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陆云对周处说的话,对比之前学过的前秦寓言故事)

故事的道理不再通过作者之口说出,而是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说理不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而是融入故事之中的。从而使故事浑然一体,更加自然——是写作手法的进步

六、复习巩固

1、通过这则故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完成课本后的练习。

《周处》教案通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处》教案通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周处》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翻译,熟读课文并能够翻译全文

2、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4、感受周处复杂而剧烈的内心活动,明白有错误贵在能下决心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历史上的周处

文韬: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吴书》。

《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武略:孤军奋战,壮烈牺牲:(周处)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2、周处年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恶少,他到底恶到什么程度呢?他又是如何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周处》中。

二、 初读课文,把握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个别朗读

2、参考课下注释,根据你对故事的理解自读课文,要求:通过语速、语气的变化表现故事情节发展。 个别朗读

3、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三、 围观恶少

1、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表现周处怎样的人物形象?文中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的?

“凶强侠气”

2、“凶强侠气”这个词包含哪几层意思?

凶——凶暴乡人更相庆

强——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3、文中作者如何体现出周处的“凶”“强”“侠气”?

凶——为乡里所患暴犯百姓 三横

强——尤惧杀虎斩蛟 或浮或沉 行数十里 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

侠气——或说处……即有求于己则义不容辞

4、“凶”“强”“为乡里人所患”我们可以理解,但“侠气”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理解中多少有点见义勇为的意思,为什么也会“为乡里所患”呢?你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意识到:“讲义气”的前题是“辨是非”

四、 内心的震撼

1、周处的人生在什么时刻发生了转变?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周处当时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为周处写一段50字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的要求:

有承前——对过去的反思和悔恨

有启后——对未来的思考和决心

(不要误将他人的惧怕当作尊敬,应当思考如何获得真正的尊敬)

五、 虚构的陆云

1、周处想要改变自己后,他做了什么事情?

入吴寻二陆

2、既然已经想好要改变自己了,周处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入吴寻二陆”呢?(引导学生从“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入手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处内心受到的刺激很大,要彻底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处想要从贤人处获得方法和信心

3、陆云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导周处的?

学习再迟也不晚——明道理

前途尚有希望——析现状

立志必定成功——鼓信心

4、对比周处(238-299)和陆云(262-303)的年纪,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周处年少时候,陆云还没有出生,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

3、这个故事中虚构出陆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陆云对周处说的话,对比之前学过的前秦寓言故事)

故事的道理不再通过作者之口说出,而是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说理不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而是融入故事之中的。从而使故事浑然一体,更加自然——是写作手法的进步

六、 复习巩固

1、通过这则故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完成课本后的练习

《周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

学习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通过周处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说明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周处年少时……而处尤剧。” 略写年少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第二层,“或说处杀虎斩蚊……有自改意。” 详写周处为乡里力除两害,却不得乡里称颂,周处猛醒。第三层,“乃入吴寻二陆……处遂改励。” 详写周处在陆云的教诲和鼓励下立志改过自新。

三、.写作特点

1.刻画人物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凶强侠气”,从正面描写周处凶猛强悍和好斗的性格,“为乡里所患”则从侧面写他对乡里的危害。把周处列入“三横”,用山中之虎、水中之蛟侧面烘托周处暴犯百姓之凶强。

2.文章裁剪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裁剪得体、详略得当,使全文重点突出,疏密有致,结构紧凑。开头略写周处为害乡里的情况,为下文作铺垫。写周处同陆云的谈话,说明周处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属详写。结局部分写周处改过自新的经过,由于此处主题已经点明,加之前面的内容已从思想上提供了基础,故.写作时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从局部看,杀虎斩蛟的过程写得也是一略一详,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张弛自然。

3.叙事语言简练。

全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简练,“具以情告”四字把周处对陆云所叙述的义兴人如何恨他的情况,全部概括进去;“欲自修改”,表达了周处的悔改之意;最后两句写周处悔改的结果,语言极为简练。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教学《周处》可按照设悬念——通文意——学写法——谈感悟四大步进行。

设悬念:即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交代周处“为乡里所患”、“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文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熟悉文章记叙的人物或事件,准确翻译课文。

学写法:本文在写法上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如: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借陆云的话发表议论:“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焉?”另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

谈感悟:本文写周处“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教育作用,启教学设计示例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叙事体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体会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设计思想:

《周处》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定为:突破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从自学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准确地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周处这个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在整个自学过程要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把握文意,分析情节、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世说新语》这部书吗?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课文中所记载的周处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少年时横行乡里,是当地的一大祸害。人们劝他杀虎斩蛟,实际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经历了杀虎斩蛟九死—生后的周处,猛然认识到自己才是乡里最痛恨的祸害,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从此改过自勉,终于成为忠臣孝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⑶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明确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为(被)乡里所患

②或(有人)说处杀虎斩蛟

③蛟或(有时)浮或 (有时)没

④为乡里所患(祸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厌恨)

⑤且人患(担忧)志之不立

⑸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⑹熟读课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

⑺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

思考题一:下面的句子应怎样翻译?掌握成语“朝闻夕死”的意义及用法。

①为乡里所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③人患志之不立

④人贵朝闻夕死

思考题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将省略的意思内容补出来。

①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⑻学生思考、讨论。

⑼明确思考题一:

学习被动句式“……为……所……”以及“人贵…”这种古文中的常见句式。)

①为乡里所患 译为:被地方上认为是祸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译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厌恨。

③人患志之不立 译为:人怕就怕没有志向。

④人贵朝闻夕死 译为: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夕死: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追求。

⑽明确思考题二:

①经过三天三夜,乡邻们(见周处没有回来)都说周处死了,互相庆贺。不料周处竟然把蛟杀死,从水中出来。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人们所厌恨,于是有了改悔的意思。

②况且,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

⒉精读课文

⑴反复诵读课文,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⑵思考题三: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

思考题四: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考题五: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思考题六:周处“自寻二陆”的目的是什么?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三: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刻画了周处转变的过程,其中“斩虎击蛟”是激发周处转变的转折点。

⑷明确思考题四:

对于周处为害乡里的劣迹,文章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以百姓的口碑”表现出来。百姓把周处与害人的猛兽蛟、虎并为“三害”,有力地表现了周处少危害之大,体现了文章叙事之简练,剪材之精当的特点。

⑸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写周处斩虎击蛟三日未归,百姓们却互相庆贺,这样写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现了猛士的悲哀。“说杀虎斩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恶去恶”,可见百姓对周处痛恨之深;而在周处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却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结果,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转折。文章以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转折,很有说服力。

⑹明确思考题六:

关于周处“自寻二陆”的情节,当属作者的虚构。据史料推算,历史上的周处长于陆机20来岁,而文章的虚构,则是为了表现人物转变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虽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而陆云的话坚定了周处的信心,为他展示了改过自新的光明前景,结尾的补叙“终忠臣孝子”有力地印证了他的这番话。

⑺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思考题七:怎样评价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