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08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情景创设

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新课传授

探索研究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设想: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你们看第一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他很小离家。)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是――龙泉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设想: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思念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 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 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我们也来学学儿童,“笑问”?(表演)

师:看到儿童可爱的模样,听到他们天真的笑问,诗人的心情?(生说,让他读一读这两句诗,男女生分读。)

5、师: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朗读。

③同桌朗读。

三、拓展练笔:

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何来?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4、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字典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老师指自己的鬓毛,让学生加深印象。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停顿是否合适?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根据老师讲的平仄法试着先让学生弄懂,然后试着读好。

2、老师教学生诵读。在书上做上停顿的符号。

3.感情朗读,带着悲喜交加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4.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诵读古诗。

(五)吟唱古诗

1.跟着老师初步学习吟唱。

2.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吟诵,体验成就感。

(六)拓展活动

1.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30多岁的贺知章离开家乡,80多岁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感触很深。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让学生吟诵。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设想: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你们看第一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他很小离家。)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是――龙泉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设想: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思念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 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 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我们也来学学儿童,“笑问”?(表演)

师:看到儿童可爱的模样,听到他们天真的笑问,诗人的心情?(生说,让他读一读这两句诗,男女生分读。)

5、师: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朗读。

③同桌朗读。

三、拓展练笔:

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何来?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悲喜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相信大家课前都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工作,有哪位小朋友能来理解下课题中"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自由读,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检查反馈(课件)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全班齐读。

(2)出示诗文,指名读。

(有谁能读得更好,读书节奏,读书感情。)

(3)出示节奏,指名读,小组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细读品位,感悟体会。

1、学习第一句。

(1)联系重点字词看插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自己试讲,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2)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生自由回答,师引导,归纳。)

(3)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 (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钩出重点字词,出示插图,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自由回答,师补充提问:"客"在这里指谁 "何处"是什么意思 谁再来说说 )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无奈,忧伤)

(3)指导朗读古诗(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

三、活动品位,体会情感。

1、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诗文说一说。(学生组织语言,全班交流)

2、教师归纳总结,演一演这个故事。

3、看了这段演出,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体会:思乡)

4、 教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齐读,试背。

四、联系内容,丰富情感。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我们刚才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师诵读,生品位)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示范指导,掌握基础。

1、观察生字,课件出示书写顺序,师讲解。

2、生描红试写,师巡视指导。

六、选择作业,巩固知识。

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今天我们来个新鲜的做法,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去认真完成。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写一写,说一说《回乡偶书》的故事。

3、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设计意图:一直都想不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次选择作业去完成,让学生在乐趣中自觉自愿地完成,同时又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巩固知识的方法,各取所需。)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诗句,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老师今天还来了几幅图,大家看看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出示图),大家说得真好,是呀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看看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它是:《回乡偶书》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书是什么意思?学生:(书本),练习生活实际,谁有写书法的落款时写的:**书。(对是写的意思)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加学生语言积累}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设计意图: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识字、读通课文排除学习困难,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知诗意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给学生探究、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1)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2)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3)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反义词吗?

(设计意图: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4)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出一个难一点的问题:你能不能用“虽然……但是……”说一句话,还可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6、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难点。通过诗句意思的理解来让学生体会,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久别家乡思念故乡的感受}

四、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诗意后,鼓励学生读出节奏,为下一步读出感情做准备。}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不同的韵味,进一步感悟作者复杂的感情。}

五、指导书写。

1.请学生自己先描一描“客、何”,注意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2.指名说。

3.重点指导“客”的书写,问:写“客”时应注意些什么?(上下结构应写得紧凑,下面“各”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口”是扁口)。

4.师范写“客”

5.左右结构的“何”书写时应写得怎样?(左窄右宽)

6.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放古筝乐)。

7.同座位互相评价,写得好的字加上星。

8.展示。

六、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古诗配画。

2、对古诗进行故事续编。

3、课外阅读贺知章其他的诗。

(设计意图:这种作业形式能体现层次性。)

教学反思:

上完了整节课,感觉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古诗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开放的富于情境的学习环境。古诗所描述的是古时候的人和事,是浓缩的几个字,十几个字,必须借助图画等有效的辅助手段,创设诗中描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看、读、说、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体会感悟。

2、突出以读为本,落实“读准——读出韵律——读出感情”三部曲。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个别读、范读、齐读、赛读、引读多形式、多方法,一切尽在读中。

3、抓住“诗眼”,突出学生自主。诗意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切忌老师包替讲解,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再抓住“诗眼”,引导点拔,学生方能把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读题目。读准“偶”字,问:我们在哪里见过?

2.读作者名,背《咏柳》。

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指导读好“鬓” “衰”,了解“鬓毛”的意思)

【评析】联系熟悉的词语复现,能强化生字的读音,加深“字不离词”的印象;以学生已学过的诗加深对诗人和诗作的认同,增加亲和力;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经有基础,甚至耳熟能详,因此正音的重点就落到难读的第二句上,避免平均用力,凸显难点。

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

1.过渡:一首诗会读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就不熟悉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2.出示生字词语,以多种方法认读。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客”字。

【评析】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流程的方便,往往会将识字、写字环节后置,如果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写字容易成为“家庭作业”,得不到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师生的评价交流。为了扎实有效地识字、写字,将这一环节安排在课中,并在字形的指导上有所侧重,不面面俱到。

三、猜测年龄,理解诗意

1.过渡:生字会认、会写,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

2.猜诗人年龄。小朋友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真不简单。现在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测年龄)

3.引导:猜要有根据。贺知章到底多少岁,黑板上哪个年龄最正确呢?请小组内互相合作,用心读一读课文,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学生自学、小组内互学)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老大”说明年纪很大;“乡音无改”说明他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很多年啦;“鬓毛衰”指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看插图:背都有点驼)说明人已经明显老了;“不相识”就是“不认识”。儿童见面了都不认识,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

5.解谜: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诗人到底多少岁呢?(补充资料:贺知章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5岁才告老还乡)

6.评比。谁猜得最准?(请得胜者吟诵课文)

【评析】猜年龄,是理解诗句的一个突破点,也是一个转折点,将学生从静态的写字中激活,课堂好玩了,学生就投入了。不过,“猜年龄”也容易造成信马由缰,为猜而猜的现象,考虑到教学效率,板书时写出年龄的区间,注意收放度的把握。激活思维后,让学生独自品读诗句,观察插图,就是理解诗句、展示推理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交流的欲望,再进行同桌或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处于愤悱状态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推敲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能品味到这是一位长者写的诗。如果学生通过“少小”“儿童”误以为贺知章是个孩子,可以引发争论,体现言语的冲突和智慧,促进对诗句的理解和领会。这样的猜测和揭底,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挑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一部“开心辞典”。

7.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⑴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⑵如果你是诗人,你会说什么?

【评析】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起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过渡:一别就是五十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五十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象说话)

2.指导背诵:年纪大了,终于回到了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激动、难过、高兴,百感交集)你能带着自己领悟到的心情背一背吗?

3.省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9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设想: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你们看第一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他很小离家。)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是――龙泉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设想: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思念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 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 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我们也来学学儿童,“笑问”?(表演)

师:看到儿童可爱的模样,听到他们天真的笑问,诗人的心情?(生说,让他读一读这两句诗,男女生分读。)

5、师: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朗读。

③同桌朗读。

三、拓展练笔:

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何来?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2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