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将相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
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
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出示第三句)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将相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将——相
廉颇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案 篇3
《将相和》词句教学。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评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我抓住“负荆请罪”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词,体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说话或写文章时斟词酌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别于口语交际课,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必须两者兼顾,辩证处理:从阅读教学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
(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给文章分段;
(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将相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故事引入:
你们还记得《完璧归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一讲。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出示填空,检查预习:
“将”→(廉颇)→(大将军)
“相”→(蔺相如)→(宰相)
“和”→(同心协力)
二、了解因果:
1、找到文中的过渡句,指名读。
2、出示图示,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反复读文,感知人物形象:
1、分角色读课文,力求读通、读熟、读好。
2、出示填空完成“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四、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在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你喜欢(敬佩)谁?说说理由。
2、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3、出示填空练习,加深认识:
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展现人物形象
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等词语的意思。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3、 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3、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知错能改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要求
(1)默读课文时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语。
(2)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认读生字
3、难字指导:
“颇”读pō,不读pó;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理解词语
胆怯——胆小。 理屈——理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三、走进课文,回答问题。
四、统领全文,感受人物形象品质。
1、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做题目?
3、“将”“相”各是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五、拓展延伸
就将相和两人的高尚品质结合学校和本班当前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要养成爱护集体荣誉、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六、作业
将相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
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案 篇8
一、课题内容简介: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旅”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把它作为第一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4、懂得“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四、教学难点是
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上课班级新家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的农村孩子,还有十几名外地借读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本性纯朴,学习踏实,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品质,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主指导下积极思考。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但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只有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师:《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将”指的是谁“相” 指的是谁?
师:课文还讲述了将、相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
2 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师:题目中的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处直接写了廉颇特别不服蔺相如,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封为上卿就靠一张嘴,你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你们要从文中找到依据,那么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文中做批注。
3读解感悟文意
生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智慧)谁能把他的智慧在读一遍?
师:“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体现出蔺相如说话的坚定。
生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使了点计策,说璧有点小毛病。
师:蔺相如此时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说明了蔺相如的?(机智)再读
生3: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你是怎样批注的?
生:“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明蔺相如很勇敢,都不顾自己的生命了。
师:说得太好了,蔺相如很勇敢,面对强大的秦王他临危不惧、毅然决然。那么谁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重点读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生再读)
师:我们看“撞碎”这个词,除了看出了勇敢,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蔺相如很机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和氏璧,不可能让璧撞碎。
师:你说得太好了,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来威胁秦王。所以在读的时候除了撞碎,我们还要突出哪个字?(璧)谁来读一读,表现一下蔺相如的机智。(生读)
师: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那么同学们这句话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直气壮),什么叫理直气壮?(有理由有气势)那么这句话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谁来读?(生读)
师:理还不够直,气海不够壮,谁再来读?(生读)来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突出重点词,比较缓慢。
师:蔺相如是一个外交使臣,面对秦王他不会那么咄咄逼人,那么谁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读出他的理直气壮?(生读)读得有进步,谁再来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为一个外交使臣,他还要讲究礼节,从哪看出来的?
生:通过“您”,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作为外交使臣,他不会做让国家丢脸的事,那么同学们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他的有理、有力、有节。(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来感受到他的机智和勇敢。那么你能不能再结合蔺相如的动作和秦国、赵国所处的环境再来说一说他的机智勇敢?(生说句子)在这机智勇敢的背后是怎样的感情?(爱国)
师:在机智勇敢的背后是蔺相如的一颗爱国之心。那么我们带着这种爱国之心,看看蔺相如是怎样面对的。(齐读)
师:当赵国使臣和赵王无计可施、进退两难之时,蔺相如想了一会胸有成竹的说……
面对贪婪的秦王,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稳稳地拿到手之后,他理直气壮地逼迫秦王说……
当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赵国之后,他是大大方方、无所畏惧地说……
师:同学们,第一个情节蔺相如受赵王所托,把和氏璧护送到秦国,我们给它起一个题目叫做护璧,那么第二个情节的题目是什么?(取璧、撞璧、送璧)
师:通过护璧、取璧、撞璧、送璧这几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为了和氏璧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表现了他的?(爱国)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就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之后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师:那么在渑池会上,你从哪看出他不仅凭的是一张嘴啊?
生: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相如欲血溅秦王。秦王左右拔刀相见,蔺相如的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大喝一声,谁敢上前?秦王的侍卫都不敢动。于是秦王不得不击了一下缶。《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之击缶。(生读)
师: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蔺相如是如此的无畏,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大义凛然(生读)
师:为什么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秦王让赵王鼓瑟,这侮辱了赵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师:所以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谁把这句话再读一读?(生读)
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件事当中,蔺相如表现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时候廉颇不高兴了,他是怎样说的,这就回到了课前我们所讲的,谁来读?(生读)
师: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耳中,蔺相如对廉颇是避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是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大家看这两段话,这两个人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廉颇计较的是个人利益,而蔺相如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分析两段话“他蔺相如”“廉将军”)
师:他们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是尊重对方。这番话又被廉颇听去了,他心理很过意不去,于是他脱下了百战沙场的战袍,也脱下了他身为大将军的赫赫威名,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家门口负荆请罪。书上并没有详细些这段对话,那么你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廉将军,有失远迎,您身背荆条,这是为何?(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请您原谅,您用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将军严重了,您这样做相如实不敢当,渑池会上如果没有您的大军,我也不能保赵王全身而退。(我真是愧对您和赵国啊,以前我以为您不惧怕我,才说了那番话,真是不应该啊)让我们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4练习拓展评结
师:将相和则国家和,国家和国家才能兴旺发展。同学们,你们觉得廉颇有怎样的精神?(知错能改、敢作敢为、能屈能伸)那么在知错能改的背后你又能看到什么?(对赵国的忠诚,爱国)正因为他们两个都爱国,才使将相和成为一段千古的佳话。
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赵国廉颇也知错能改、能屈能伸。文章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生答)
师: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当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篇,这就是《史记》的精妙之处。我们再来看课题将相和,这个和字还只是和好的意思吗?(和谐)将相和则国和,将相和,国兴旺。(齐读)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和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将相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
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 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
(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 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 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 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 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 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将相和教案 篇11
一、导入
1、上课!大家好,请坐!同学们,在20xx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一齐读读课题
3、《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4、为什么,“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会和?)你还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不和?)师:也想知道的举手,很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学好!
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
4、廉颇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师介绍:有一次,廉颇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
5、然而,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体会。
6、廉颇心里什么滋味?(不服、忌妒)很不错,你会从人物语言去感受人物内心,表扬!
7、我们看,廉颇为了表达自己心中强烈的不满,不服,他用了一个什么句?(感叹句)对,很明显,感叹句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还用了一个什么句?(反问句)哪句是反问句?意思是什么?
8、但廉颇用反问句来说,那表达的语气和感情就更强烈,谁来读读这个反问句?抽两个学生对比读。(表扬,他钻到廉颇心里去了。)
9、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段中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廉颇极度的愤慨?(哼)很好,你哼一下,这廉颇生气吗,谁再来哼一下
10、看来,廉颇虽是武将,也很会表达,我们要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可以用感叹句,反问句,还可以用语气词。我们一起读读廉颇说的话,读出廉颇不服,气愤。
11、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你的意思是蔺相如有能耐?认为蔺相如有能耐的举手!
三、感受相的勇敢机智
1、口说无凭(课件出示:蔺相如的哪些言行可以证明他是有能耐的'?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好的,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划好了,我们小组内快速交流一下,看看划得对不对?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谁来读读你们组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骗璧部分)也划到这的举手!
2、这句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机智)何以见得?
3、蔺相如不仅这一骗的方法机智,而且在表达上也很机智,(板书:机智)想想,蔺相如说这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秦王才会相信?(温和的,假装胆小的)
4、谁来读读他说的话?抽两个学生对比读,看看哪位蔺相如更会让秦王相信?(嗯,很好,他简直是蔺相如的化身)
5、还有哪也能证明?(课件出示:撞璧部分)
6、从这,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勇敢并板书)为什么?师:秦王是什么人,强盛的秦国之君,是天下最可怕的人,蔺相如呢,一个小小的赵国的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的使臣,竟然敢威胁秦王,这要何等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7、如此勇敢,又是如此机智,用个成语来赞美他?(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大智大勇)
8、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还有很多地方都体了蔺相如非常机智,勇敢的,我们就不一一分析了。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的?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逼秦王击缶部分)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中,哪个词会一下就跳入你的眼帘?
3、哪个词?(课件:“同归于尽”变色)
4、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蔺相如爱国)师: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
5、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填空)
四、将相握手言和
(一)相顾全大局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师:是啊,当一个人产生忌妒心理时,在气头上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
2、(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为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廉颇来个180度转身?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3、谁找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蔺相如说的一番话,课件出示)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蔺相如说的话,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5、你听出了什么?(他爱国,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师:是啊,面对廉颇的有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肥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二)将相“和”
1、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文章写了吗?但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他怎么想?(课件出示:情境写话)
2、谁来说说,你认为廉颇会怎么想?
3、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4、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
师:是啊,他们都是为了谁?可见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xx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后人于启示,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要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
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将相和教案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相和教案 篇12
《将相和》词句教学。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评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我抓住“负荆请罪”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词,体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说话或写文章时斟词酌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别于口语交际课,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必须两者兼顾,辩证处理:从阅读教学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案 篇13
《将相和》词句教学。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评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我抓住“负荆请罪”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词,体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说话或写文章时斟词酌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别于口语交际课,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必须两者兼顾,辩证处理:从阅读教学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案 篇14
一、课题内容简介: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旅”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把它作为第一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4、懂得“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四、教学难点是
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上课班级新家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的农村孩子,还有十几名外地借读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本性纯朴,学习踏实,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品质,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主指导下积极思考。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但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只有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师:《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将”指的是谁“相” 指的是谁?
师:课文还讲述了将、相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
2 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师:题目中的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处直接写了廉颇特别不服蔺相如,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封为上卿就靠一张嘴,你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你们要从文中找到依据,那么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文中做批注。
3读解感悟文意
生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智慧)谁能把他的智慧在读一遍?
师:“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体现出蔺相如说话的坚定。
生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使了点计策,说璧有点小毛病。
师:蔺相如此时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说明了蔺相如的?(机智)再读
生3: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你是怎样批注的?
生:“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明蔺相如很勇敢,都不顾自己的生命了。
师:说得太好了,蔺相如很勇敢,面对强大的秦王他临危不惧、毅然决然。那么谁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重点读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生再读)
师:我们看“撞碎”这个词,除了看出了勇敢,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蔺相如很机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和氏璧,不可能让璧撞碎。
师:你说得太好了,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来威胁秦王。所以在读的时候除了撞碎,我们还要突出哪个字?(璧)谁来读一读,表现一下蔺相如的机智。(生读)
师: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那么同学们这句话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直气壮),什么叫理直气壮?(有理由有气势)那么这句话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谁来读?(生读)
师:理还不够直,气海不够壮,谁再来读?(生读)来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突出重点词,比较缓慢。
师:蔺相如是一个外交使臣,面对秦王他不会那么咄咄逼人,那么谁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读出他的理直气壮?(生读)读得有进步,谁再来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为一个外交使臣,他还要讲究礼节,从哪看出来的?
生:通过“您”,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作为外交使臣,他不会做让国家丢脸的事,那么同学们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他的有理、有力、有节。(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来感受到他的机智和勇敢。那么你能不能再结合蔺相如的动作和秦国、赵国所处的环境再来说一说他的机智勇敢?(生说句子)在这机智勇敢的背后是怎样的感情?(爱国)
师:在机智勇敢的背后是蔺相如的一颗爱国之心。那么我们带着这种爱国之心,看看蔺相如是怎样面对的。(齐读)
师:当赵国使臣和赵王无计可施、进退两难之时,蔺相如想了一会胸有成竹的说……
面对贪婪的秦王,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稳稳地拿到手之后,他理直气壮地逼迫秦王说……
当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赵国之后,他是大大方方、无所畏惧地说……
师:同学们,第一个情节蔺相如受赵王所托,把和氏璧护送到秦国,我们给它起一个题目叫做护璧,那么第二个情节的题目是什么?(取璧、撞璧、送璧)
师:通过护璧、取璧、撞璧、送璧这几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为了和氏璧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表现了他的?(爱国)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就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之后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师:那么在渑池会上,你从哪看出他不仅凭的是一张嘴啊?
生: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相如欲血溅秦王。秦王左右拔刀相见,蔺相如的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大喝一声,谁敢上前?秦王的侍卫都不敢动。于是秦王不得不击了一下缶。《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之击缶。(生读)
师: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蔺相如是如此的无畏,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大义凛然(生读)
师:为什么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秦王让赵王鼓瑟,这侮辱了赵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师:所以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谁把这句话再读一读?(生读)
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件事当中,蔺相如表现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时候廉颇不高兴了,他是怎样说的,这就回到了课前我们所讲的,谁来读?(生读)
师: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耳中,蔺相如对廉颇是避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是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大家看这两段话,这两个人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廉颇计较的是个人利益,而蔺相如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分析两段话“他蔺相如”“廉将军”)
师:他们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是尊重对方。这番话又被廉颇听去了,他心理很过意不去,于是他脱下了百战沙场的战袍,也脱下了他身为大将军的赫赫威名,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家门口负荆请罪。书上并没有详细些这段对话,那么你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廉将军,有失远迎,您身背荆条,这是为何?(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请您原谅,您用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将军严重了,您这样做相如实不敢当,渑池会上如果没有您的大军,我也不能保赵王全身而退。(我真是愧对您和赵国啊,以前我以为您不惧怕我,才说了那番话,真是不应该啊)让我们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4练习拓展评结
师:将相和则国家和,国家和国家才能兴旺发展。同学们,你们觉得廉颇有怎样的精神?(知错能改、敢作敢为、能屈能伸)那么在知错能改的背后你又能看到什么?(对赵国的忠诚,爱国)正因为他们两个都爱国,才使将相和成为一段千古的佳话。
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赵国廉颇也知错能改、能屈能伸。文章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生答)
师: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当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篇,这就是《史记》的精妙之处。我们再来看课题将相和,这个和字还只是和好的意思吗?(和谐)将相和则国和,将相和,国兴旺。(齐读)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和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