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03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二)、指名读(三)、教师范读

(四)、指名读(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人勤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吟、唱等多元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通过对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入境——启动情智

1、前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乡下人家个牧场之国,领略到乡村的宁静和异国的风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板书 乡 村)看到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这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在诗人的眼里更是别有韵味。这一幅幅的画面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2、补充板书 乡村四月

让我们跟着宋代诗人翁卷的步伐一起走进“乡村四月”。

3、交流资料,知诗人。

师:800多年前南宋时期我们浙江有一位诗人用诗把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他就是——(板书翁卷)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 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在他们四人中翁卷年事最高。著有《西岩集》、《苇碧轩集》等。他的诗显的较为平易,但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

二.感悟交流——生成展现情智

(一)读一读: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板书:读)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3.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4.再读古诗,初知大意。

5.初步触摸古诗意韵。

师: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景美、人勤)

(二)吟一吟:

1.生吟古诗。

师:那你们谁能把乡村四月的景美人勤读出来呢?试试吧。(生自主读)

2.师范吟古诗。(板书:吟)

3.学生想象吟诵。师:哪个词让你最有感觉,能勾起你无限的想象?把你听诗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听。(生汇报并发挥想象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生1: “绿遍”让我看到了乡村到处一片葱茏的景象。

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传递给大家。读

生2: “白满”让我仿佛看到了乡村的稻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一眼望去,闪着金光。

师: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再读

生3: “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云雾迷蒙的仙境之中。

师:多让人向往啊!把我们也带到你那神仙般的境界之中。请读

生4: “子规声”好美啊!象在唱歌。

师:是吗?不行,不行,我们也要去听歌。

生5: “闲人少”、“才了……又……”让感受到了乡村的.四月很繁忙。

师: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 哪有辛弃疾笔下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 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示这两句诗)

师:乡村,忙碌的何止四月?请看(出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第一句)范成大笔下的“昼出耘田夜绩麻”,你能用“才了——又”的句式改写这句吗?(板书:才了……又……)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多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32、渔夫的故事教案自然之道教学设计《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乌塔》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15、猫4* 七月的天山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生:才了耘田夜又绩麻。(真不简单,你们都会改诗了。)

(三).拓展语言训练。

师:除了这些农活,你还能想象出乡亲们在忙什么吗?也用“才了……又……”的句式说一说?(生回答)

师:我们来对对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

师:好,孩子们,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带着无限的想象由生1、2、3、4同学来合作吟一吟。(板书:吟一吟)

师:听听杜鹃鸟清脆的鸣声,淋浴着袅袅的雨雾,请你们深深地吸一口气,把你们的想象放进诗里吟一吟。(生齐读)

过渡: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加上你们美美的吟诵,让乡村四月这幅画卷充满勃勃生机。

(四)小结

师:农人的辛勤劳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是啊!乡村的四月正是播种的季节,繁忙的季节。景美人更美!

三.表达——发展情智

1.感情升华。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吗?

2.吟唱古诗。

师:是啊!没有春的耕耘哪有夏的一路芳香,秋的硕果累累。让我们记住翁卷,记住《乡村四月》,感恩农民伯伯,是他们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再读古诗。

3.乡村四月,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希望同学们随着诗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贴近农人脉搏,感受田园诗情。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 白满

景美 读

子规 烟雨

闲人 少

人勤 吟

才了 又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理念】

追求随课堂的有效性,让随堂课在真实中见精彩,平实中现智慧,朴实中含韵味,踏实中求质量。

【学习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 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男女指读、齐读第二句诗)

第一句过渡: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 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 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 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 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⑺ 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自读、轮读相机指导)

⑼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齐背、抽背)

四、默写古诗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田园四时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田园生活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4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生字“蚕”。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

3、能领会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美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田园风光,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吉他弹唱录象、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乘着四月的暖风去看看江南乡间的美景,好不好!

二、 配乐欣赏图片,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田园风光图片和农民忙碌耕种的图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因此我让学生观赏乡村美丽的风光,领悟乡村生活的美好,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三、学习赞美。

多美的田园风光呀!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自己看到景或人吗?(学生练习赞美自己看到的景色或人)

四、愉快学习古诗。

1、诵读古诗。

多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呀!宋代诗人翁卷还为此写下了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示范→学生练习读诗)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因此指导学生读诗时注重节奏和音律的指导,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做到抑扬顿挫,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灵秀之美。)

2、 品析诗中字词,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即写景又写人的诗,仔细读读,看看哪句写景哪句写人。

(1)指导学生品读前两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解诗句并读感情诵。

仿写练习:春雨如烟 夏雨如( ) 秋雨如( ) 冬雨如( )

(2)总结学法:我们以读、品、诵的方法学习了1、2句诗。请同学们用这一方法自学3、4句诗。(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通过品字词理解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诗句。)

3、学生合作自学3、4句。

4、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巧记生字“蚕”;学习多音字“了”。

(2)检查学生对关键词及诗句的理解。(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3)检查诵读。(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5、总结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欣赏能。)

五、多种形式展示古诗,感受学古诗的.的快乐。

同学们,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演、画等方式来再现古诗,表达诗意、诗情好不好!(生:好!)

1、老师弹唱古诗,引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境界。

2、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喜欢的方式练习再现古诗。

3、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

组1:我们用唱歌的方式展示,用《刘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诗演唱。

组2:我们用朗读配合动作的方式表演

组3:我们用表演小品方式表达诗歌的。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通过各种形式表演把乡村四月田园风光的美和人们忙碌的生活景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诗中,与诗人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真是棒极了!

(学生唯有将自己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各种喜欢形式来重现古诗的方法比较新奇,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了兴趣,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思维就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快乐挑战。(古诗字词填空练习)

同学们,那么快就能把古诗学会了,敢不敢老师的挑战?(生:敢!)

(学生在兴奋中复习古诗字词,理解古诗)

六、 课外积累。(以诗配画的形式积累课外田园诗)

师:同学们真棒呀!要想更棒的话,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善于学习课外的知识。老师想知道你在课外还积累了哪些田园诗。(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田园诗)

师:多美的诗配画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展示一位学生的诗配画)同学们喜欢这幅诗配画吗?(生:喜欢!)课后我们进行古诗配画展,好不好?(生:好!)(课上完了,学生还沉浸在古诗的意境中。)

这一堂古诗教学课,讲求意境的再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1.(课前背诵古诗)你们喜欢这个诗人吗?还知道哪些诗人呢?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和我们一样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课题及内容)

二、初读。

1.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直到读准了,读响亮了。

2.谁想来读读这首诗?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自己在心里跟着念,把每个字都读准了。

3.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真厉害,已经掌握了通过注释去学习字词的方法。谁也用这种方法读懂了什么?

a.“了”是“结束”的意思,那这里它应该读(“liǎo”)

b.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语比较难读“蚕桑”,谁有信心把它读好呢?把它带到句子中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两遍。

4、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咱们再把这首诗多读几遍,直到把它读得很有感觉,抑扬顿挫了。

5、谁愿意有滋有味地来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

1.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乡村四月的哪些画面?

(碧绿的山陵和原野、白茫茫的稻田、杜鹃的叫声、人们在养蚕、插田……)

2.好,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乡村四月的自然景色。(出示:绿……烟)

四、体会画面美。

1、学习“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有人说:读一首诗,就是在欣赏一幅画。反复读上几遍,读着读着,你都看到或听到什么了?

a、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

1)山岭和原野都绿了。(具体一些,想象的再丰富一些)

你真会说话。你不仅在理解,而且在想象了。想读读这绿色的山岭和原野吗?

2)是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的世界。这一片绿色,又让你联想起了哪些词语呢?(草木茂盛、郁郁葱葱)

3)(图片)瞧,就是这样一个小乡村。这么美的景色,谁想来读一读。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小乡村。

b、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

1)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

c、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

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

同学们你觉得它在唱些什么?是啊,它在唱这“绿遍……”的乡村四月。

d、子规声声唤来了这诗中的雨,轻轻的多读几次这个句子,这会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

1.如烟的雨,还可以说成什么?(蒙蒙细雨、烟雨蒙蒙……)出示图片

2.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着子规声声、烟雨蒙蒙的乡村四月呢?

3.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温柔(轻)?谁还愿意来温柔(轻轻)地读一读?

e、同学们,自己再深情地读读这首诗,你能用两、三句话简单地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乡村四月多么地清新明丽(板书:清新明丽)。

f、看着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绿遍山野白满川……

读得真美呀,我们此时已经仿佛跟随着诗人进入了那烟雨蒙蒙、如诗如画的小乡村。

谁也想像诗人一样赞美一下这景色?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乡村。

2、学习“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领略了乡村四月的自然景色,让我们再去看看田园里那些忙碌的人们。读“乡村……插田”

a、同学们,自己多读几次,你又仿佛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1)你看到人们的忙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你从哪里发现了人们的忙碌?

2)看来,人们真的很忙碌,今天的人们在“蚕桑又插田”,几天前人们也在(“蚕桑又插田”),昨天人们还在(“蚕桑又插田”),明天的人们也将会在(“蚕桑又插田”)。如此忙碌的人们,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

他们为什么这么忙碌呢?

3)此时,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人们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中最亮丽的风景。

b、四月的乡村,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用心读读这首诗,你都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份忙碌,这份幸福……

c、是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他看着“绿遍……”的美景,看着“乡村四月……”的景象,觉得自己都快陶醉了。好,带着你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轻轻地吟诵起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

1.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3.谁想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出图片)瞧,你们的朗读带大家走进了这么美的画面。欣赏着这幅画,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相信你们现在读这首诗肯定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4.四月的乡村是一幅画,是一首歌,想把这乡村四月永远记在脑海里吗?请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中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六、延伸拓展。

1、江南乡村生活令我们充满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再来看看翁卷笔下的《山雨》是怎样的?

出示:山雨

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认真读读这首诗,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2)谁想来读读这首诗?

2、原来,我们眼中的乡村生活便是一首首令人回味的诗,一幅幅美妙的画儿,那画中的一草一木,那画中熟悉的人既让我们感到亲切,又让我们留恋。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诗的影子,看(出示画面),那诗歌就白居易的《草》中。

看,那诗又来到了贺知章的《咏柳》中。

3、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诗的影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之后去寻找。

七、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清新明丽景美

人美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插”等字词。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讨论、朗读、交流中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在诵读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生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田园,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地方: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诗情画意。“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乡村孩子在田野里尽情奔跑、玩耍的写照!“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是乡村独特的风景。多少诗人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写下了一首首赞美农村景色的诗篇。宋代翁卷.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古诗,跟随诗人到乡村去走一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回忆古诗的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作者简介:教参28页。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三月,春天将结束,四月,夏天刚来到,称初夏)

引导学生看23页四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诗人用一首什么样的诗来描绘这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的呢?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认读生字。

3、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绿遍山原: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苗,满眼皆是绿色。

看图,全是绿的吗?河流,稻田里的水泛着白光,(白满川)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哇,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吗?真的是满目是绿啊!稻田里的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白光,波光粼粼,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读一读。扮演诗人吟诵。

作者还看到了什么?看第二幅图(雨如烟)

这雨如烟,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除了像烟,还像什么?(像纱、像一层薄薄的`雾)

对啊,同学们,你们看,把这山原笼罩的,不是烟,不是雾,是那春雨啊,飞烟卷雾弄清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的就是这春雨啊!

雨是如烟的,应该读得轻些。

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如画的美景勾勒出来了。让我们用美的声音把这种美读出来吧!

在这诗一般的画卷里,农民又在干什么呢?请你再赶快读读看。(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了”是什么意思?是忙完了采桑才去种田吗?是仅仅就做这两件事吗?是哪些词告诉你们的?

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他们虽然忙碌,心却是快乐的。读出快乐。

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刚才我们说前两句诗写得很美,现在我觉得学完三四句,这首诗更美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诗一般的画卷和人们劳动的欢乐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得乡村的四月变得更美了。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请一名学生读诗,想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其他同学闭眼倾听,在倾听中想象你看到的景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这样的景象中,你有什么感受?

(德育渗透: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快乐的)

让我们再一次在朗读中体会乡村的美丽,感受劳动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总结写法。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给你感受最深是哪句诗?能用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写人以闲少做反衬,突出农民的辛劳与繁忙)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

二、识记生字。看看已经记住了哪些字,还没有记住了字,自己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记住它?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三、指导书写。

注意插的笔顺。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诗。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

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

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插”等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诗之韵

1、谈话导入。

(1)板书“乡村”,谈话:我们都是乡村的孩子,在你的印象中,乡村是怎样的?

(2)板书“四月”,谈话:四月的乡村,有哪些吸引你的景物呢?

师:今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四月的气息吧。

2、简介作者: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永嘉(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3、初读古诗。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二)品味景之美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子规烟雨

3.朗读中感悟:

(1)品味“山原”

预设一: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

预设二: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品味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

你还能怎样形容此时的雨呢?(蒙蒙细雨……)

迁移:乡村四月的细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你听到了什么:

4.回到整体。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2人)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图不要太多,四张就可以了)。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三)体悟人之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是啊,乡村四月忙人多,他们都在辛勤劳作,你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

仿写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小结: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乡村的四月这是——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四)升华情之切

1.刚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陆续续读到的几首诗,让我们一起对比读一读

韦应物《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3.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这成就了无数的诗人,成就了无数“乡村田园诗”。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吟、唱等多元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通过对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入境——启动情智

1、前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乡下人家个牧场之国,领略到乡村的宁静和异国的风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板书 乡 村)看到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这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在诗人的眼里更是别有韵味。这一幅幅的画面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2、补充板书 乡村四月

让我们跟着宋代诗人翁卷的步伐一起走进“乡村四月”。

3、交流资料,知诗人。

师:800多年前南宋时期我们浙江有一位诗人用诗把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他就是——(板书翁卷)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 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在他们四人中翁卷年事最高。著有《西岩集》、《苇碧轩集》等。他的诗显的较为平易,但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

二.感悟交流——生成展现情智

(一)读一读: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板书:读)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3.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4.再读古诗,初知大意。

5.初步触摸古诗意韵。

师: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景美、人勤)

(二)吟一吟:

1.生吟古诗。

师:那你们谁能把乡村四月的景美人勤读出来呢?试试吧。(生自主读)

2.师范吟古诗。(板书:吟)

3.学生想象吟诵。师:哪个词让你最有感觉,能勾起你无限的想象?把你听诗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听。(生汇报并发挥想象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生1: “绿遍”让我看到了乡村到处一片葱茏的景象。

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传递给大家。读

生2: “白满”让我仿佛看到了乡村的稻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一眼望去,闪着金光。

师: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再读

生3: “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云雾迷蒙的仙境之中。

师:多让人向往啊!把我们也带到你那神仙般的境界之中。请读

生4: “子规声”好美啊!象在唱歌。

师:是吗?不行,不行,我们也要去听歌。

生5: “闲人少”、“才了……又……”让感受到了乡村的四月很繁忙。

师:是啊!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 哪有辛弃疾笔下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 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示这两句诗)

师:乡村,忙碌的何止四月?请看(出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第一句)范成大笔下的“昼出耘田夜绩麻”,你能用“才了——又”的句式改写这句吗?(板书:才了……又……)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多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32、渔夫的故事教案自然之道教学设计《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乌塔》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15、猫4* 七月的天山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生:才了耘田夜又绩麻。(真不简单,你们都会改诗了。)

(三).拓展语言训练。

师:除了这些农活,你还能想象出乡亲们在忙什么吗?也用“才了……又……”的句式说一说?(生回答)

师:我们来对对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

师:好,孩子们,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带着无限的想象由生1、2、3、4同学来合作吟一吟。(板书:吟一吟)

师:听听杜鹃鸟清脆的鸣声,淋浴着袅袅的雨雾,请你们深深地吸一口气,把你们的想象放进诗里吟一吟。(生齐读)

过渡: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加上你们美美的吟诵,让乡村四月这幅画卷充满勃勃生机。

(四)小结

师:农人的辛勤劳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是啊!乡村的四月正是播种的季节,繁忙的季节。景美人更美!

三.表达——发展情智

1.感情升华。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吗?

2.吟唱古诗。

师:是啊!没有春的耕耘哪有夏的一路芳香,秋的硕果累累。让我们记住翁卷,记住《乡村四月》,感恩农民伯伯,是他们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再读古诗。

3.乡村四月,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希望同学们随着诗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贴近农人脉搏,感受田园诗情。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 白满

景美 读

子规 烟雨

闲人 少

人勤 吟

才了 又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9

一、导入。

1.(课前背诵古诗)你们喜欢这个诗人吗?还知道哪些诗人呢?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和我们一样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课题及内容)

二、初读。

1.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直到读准了,读响亮了。

2.谁想来读读这首诗?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自己在心里跟着念,把每个字都读准了。

3.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真厉害,已经掌握了通过注释去学习字词的方法。谁也用这种方法读懂了什么?

a.“了”是“结束”的意思,那这里它应该读(“liǎo”)

b.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语比较难读“蚕桑”,谁有信心把它读好呢?把它带到句子中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两遍。

4、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咱们再把这首诗多读几遍,直到把它读得很有感觉,抑扬顿挫了。

5、谁愿意有滋有味地来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

1.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乡村四月的哪些画面?

(碧绿的山陵和原野、白茫茫的稻田、杜鹃的叫声、人们在养蚕、插田……)

2.好,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乡村四月的自然景色。(出示:绿……烟)

四、体会画面美。

1、学习“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有人说:读一首诗,就是在欣赏一幅画。反复读上几遍,读着读着,你都看到或听到什么了?

a、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

1)山岭和原野都绿了。(具体一些,想象的再丰富一些)

你真会说话。你不仅在理解,而且在想象了。想读读这绿色的山岭和原野吗?

2)是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的世界。这一片绿色,又让你联想起了哪些词语呢?(草木茂盛、郁郁葱葱)

3)(图片)瞧,就是这样一个小乡村。这么美的景色,谁想来读一读。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小乡村。

b、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

1)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

c、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

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

同学们你觉得它在唱些什么?是啊,它在唱这“绿遍……”的乡村四月。

d、子规声声唤来了这诗中的雨,轻轻的多读几次这个句子,这会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

1.如烟的雨,还可以说成什么?(蒙蒙细雨、烟雨蒙蒙……)出示图片

2.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着子规声声、烟雨蒙蒙的'乡村四月呢?

3.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温柔(轻)?谁还愿意来温柔(轻轻)地读一读?

e、同学们,自己再深情地读读这首诗,你能用两、三句话简单地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乡村四月多么地清新明丽(板书:清新明丽)。

f、看着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绿遍山野白满川……

读得真美呀,我们此时已经仿佛跟随着诗人进入了那烟雨蒙蒙、如诗如画的小乡村。

谁也想像诗人一样赞美一下这景色?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乡村。

2、学习“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领略了乡村四月的自然景色,让我们再去看看田园里那些忙碌的人们。读“乡村……插田”

a、同学们,自己多读几次,你又仿佛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1)你看到人们的忙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你从哪里发现了人们的忙碌?

2)看来,人们真的很忙碌,今天的人们在“蚕桑又插田”,几天前人们也在(“蚕桑又插田”),昨天人们还在(“蚕桑又插田”),明天的人们也将会在(“蚕桑又插田”)。如此忙碌的人们,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

他们为什么这么忙碌呢?

3)此时,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人们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中最亮丽的风景。

b、四月的乡村,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用心读读这首诗,你都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份忙碌,这份幸福……

c、是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他看着“绿遍……”的美景,看着“乡村四月……”的景象,觉得自己都快陶醉了。好,带着你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轻轻地吟诵起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

1.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3.谁想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出图片)瞧,你们的朗读带大家走进了这么美的画面。欣赏着这幅画,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相信你们现在读这首诗肯定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4.四月的乡村是一幅画,是一首歌,想把这乡村四月永远记在脑海里吗?请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中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六、延伸拓展。

1、江南乡村生活令我们充满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再来看看翁卷笔下的《山雨》是怎样的?

出示:山雨

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认真读读这首诗,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2)谁想来读读这首诗?

2、原来,我们眼中的乡村生活便是一首首令人回味的诗,一幅幅美妙的画儿,那画中的一草一木,那画中熟悉的人既让我们感到亲切,又让我们留恋。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诗的影子,看(出示画面),那诗歌就白居易的《草》中。

看,那诗又来到了贺知章的《咏柳》中。

3、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诗的影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之后去寻找。

七、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清新明丽景美

人美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勾勒出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突出了“乡村四月” 劳动的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诵读、想像、描绘、吟咏等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诗中之画、诗中之乐、诗中之味道、诗中之人,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画面之美、音乐之美、味道之美、生活之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教学目标】

1.会认写生字。

2.通过诵读、想像、描绘、吟咏等方式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品悟乡村风光、田园生活之美,激发对乡村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走近田园

1.诵读词语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鸡鸣犬吠 袅袅炊烟 瓜果飘香 牛羊成群

2.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3.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二、读通诗句,勾勒田园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3.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4.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三、感悟赏析,走进田园

画面之秀美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画面。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2.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3.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5.(出示图片)师:现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呢,到了秋天呢?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7.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

音乐之优美

师:诗中有画,诗中还有什么?(音乐)(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子规声里雨如烟”,读了这一句,你仿佛听见了什么?

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2.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出示: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 宋·赵师秀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唐·王维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师:风景如画的桑树园里,男女老少正忙着采桑,你听……;无垠的田野上,插秧苗的农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你听……

4.多么美妙的音符,共同汇成了江南四月的乡村歌谣。

5.吟诵全诗。

师:这,就是乡村四月——(吟整首诗)

味道之醇美

1.师: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还有什么?(味:花朵的芬芳;泥土的清新;农家饭菜的清香……)

2.读全诗。

生活之甜美

1.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你最想说什么?

2.读全诗。

……

四、拓展延伸,丰富田园

1.出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

2.师:这是这是一幅幅绝妙田园山水画!翁卷一首《乡村四月》,更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为我们铺开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画卷。背诵全诗。

五、情感抒发,热爱田园

读了这些诗句,请把自己对乡村、对田园的感受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二)、指名读(三)、教师范读

(四)、指名读(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人勤

《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篇12

问题提出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了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的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其中学习重点是:读懂诗意,熟读成诵;学习难点是: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过程设计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初步领悟诗歌

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哦,他不理解蚕桑,有谁了解?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2、进一步感悟诗句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3、理解词语,想象画面

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4、从画面中,体会情感

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5、说出感受

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6、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重点与难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学习资源

挂图、网络资源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