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9-03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浪淘沙》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2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浪淘沙》,引入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使学生感受到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之情。

3.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三、明确古诗学习方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品意境,悟感情。

四、古诗鉴赏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风颇具独特性,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白居易称他为“诗豪”。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他作有《浪淘沙》九首,这是第一首。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二)抓字眼,明诗意

小组合作一: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小组内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簸:读音为b,掀翻。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小组合作二:

1、自由读古诗,结合所查资料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2、尝试体会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弯弯曲曲的黄河携带着万里泥沙,波涛滚滚好像自天边而来。)

(5)观看黄河壮观景象视频,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气吞山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出示: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直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三、品意境,悟感情。

诗人站在黄河边,看着滚滚的波涛,他浮想联翩,写下这千古佳作。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民族的摇篮,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吟诵.本诗中,刘禹锡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抄写古诗。看看谁写的最美。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雄伟壮美的气势。

3、能品悟古诗,体会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我们经常听大人说“我们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的确如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我们也经常到黄河边去游玩,那么站在黄河边上你会想起哪句古诗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打开语文书32页《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 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出示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1分)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3分)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2分)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4分)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形容黄河非常曲折。

②簸: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逆流而上。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背景

《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典诗作,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诗人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学习这首诗,能让学生领略古诗之美,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提升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诗中的生字词,流利背诵《浪淘沙》。

理解诗句含义,掌握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借助多媒体资料和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理解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黄河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

感受诗人运用夸张、想象手法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包括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黄河的图片、视频,《浪淘沙》的朗诵音频和动画。

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古代神话故事资料(牛郎织女等)。

六、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黄河壶口瀑布汹涌澎湃的壮观视频,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 引导学生回答,如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等。

接着说:“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 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范读

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如 “簸(bǒ)”。

学生跟读

学生跟着教师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自由朗读与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教师针对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如节奏划分:

九曲 / 黄河 / 万里沙,浪淘 / 风簸 / 自天涯。

如今 / 直上 / 银河去,同到 / 牵牛 / 织女家。

(三)解读诗句,理解诗意(15 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成小组,结合课下注释,讨论诗句的含义。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解答疑问。

教师讲解

诗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九曲” 描绘黄河河道的曲折漫长,“万里沙” 说明黄河挟带泥沙之多,从视觉角度写出黄河的雄浑壮阔。“浪淘风簸”,浪涛冲击、狂风簸弄,从动态角度展现黄河水的汹涌澎湃,“自天涯” 则强调黄河的源远流长,仿佛来自天边。

诗句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引导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讲解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诗人想象沿着黄河逆流而上,直到银河,去拜访牛郎织女。这种奇特的想象,不仅将黄河与银河相连,更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表现出诗人对黄河的赞叹。

(四)品读诗歌,感悟意境(15 分钟)

多媒体情境再现

再次播放黄河奔腾的视频,同时播放舒缓而有气势的古典音乐。

教师引导:“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看着画面,想象自己就站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势,再朗读这首诗。”

朗读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意境,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和诗人丰富的想象。

指名朗读,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时所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前两句写实,描绘出黄河的壮观景象,让我们如临其境;后两句写虚,诗人的想象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虚实结合,使诗歌意境雄浑而又浪漫。

修辞手法分析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夸张体现在 “万里”“直上银河” 等描述上,突出了黄河的气势和诗人想象的大胆;想象则把黄河与银河、牛郎织女联系起来,创造出奇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10 分钟)

知识拓展

展示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等。

让学生比较这些诗句与《浪淘沙》在描写黄河方面的异同,体会不同诗人对黄河的独特感受。

文化拓展

讲述黄河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包括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与古代神话、历史传说的联系等。

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文化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影响,如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等。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总结

回顾《浪淘沙》的主要内容、意境、修辞手法和诗人情感。

强调这首诗通过对黄河壮丽景色的描写,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深厚情感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生总结

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感受、对修辞手法的认识以及对黄河文化的新理解。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浪淘沙》。

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你心目中黄河的画面,并配上简短的文字描述。

收集更多描写黄河或其他河流的古诗,制作成手抄报。

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黄河图片、视频,《浪淘沙》朗诵音频和动画。

与黄河文化、古代神话相关的书籍资料。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效果较好。但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层情感方面,可以增加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和讨论环节。同时,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古典诗歌文化的热爱。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凉州词》。指名背诵《凉州词》。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学习新课

1、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3、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4、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5、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6、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7、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8、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教师小结,体会思想感情。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

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习

出示导读纲要:

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

1.指名读。(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2.男、女分读。

3.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插图,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银河

2.先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说全诗的意思。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5.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小组汇报。

全诗的大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波涛汹涌,来自天边。今天我要沿着黄河之水直上天河,与它一同到达牛郎织女的家。

通过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描写黄河的源头可追溯到天上去,把人们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到神话世界。

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

六、总结写法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黄河及追溯黄河之源的'?(夸张、想象、)

浪漫主义手法: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之源远流长、气势雄伟;以神奇的想象追溯黄河之源,将现实与神话完美结合,令诗人笔下的黄河雄壮而神奇。

2.朗读时注意诗的缓和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诗,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七、美读古诗(配乐)

1.指名读这首诗。你为什么这么读?

2.小组读。

3.男、女分读。

4.齐读。

5.打节拍朗读古诗。

6.闭目,想象画面读(背诵)。

7.吟诵古诗。

八、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时间请大家收集有关刘禹锡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