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知远网

2025-09-02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通过三件典型事例体现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文章很长,仔细阅读,可抓的点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每点都抓,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采用了“长文短教,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感悟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理解两个层次,逐层深入,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抓主线

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来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精神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以“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主旨明确。

二、品细节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叙述事例时,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生动细腻地刻画,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咀嚼品析,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如第一件事抓表情“笑”,读出“笑”背后坚强乐观的精神;第二件事领悟刘老师敬业执著坚强的精神,重点让学生感受板书的动作从而深层感悟如此的做法;第三件事抓表情“显出甜蜜的笑”和追风筝时的动作、语言,逐层解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破难点

课伊始,就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学完课文的主体部分后,学生可能对理想的风筝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是作者直接表达对刘老师赞美和思念。这样前后贯穿起来学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题,理解刘老师给予他一生的影响。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2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清单如下: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了解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4、解决文后第4题(部分)。

在揭题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但很显然,要理解这个课题不是容易的事。我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其中特意强调苏叔阳患癌症后顽强地挺过来的经历。我说,学习课文理解课题,有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作者的背景,就能比较顺利地弄明白。你知道,苏叔阳为什么能够战胜病魔吗?这个就与“理想的风筝”有关哎!反应很快的唐凯亮马上就明白了,举手发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太明白的,我说,等学完课文再来谈一谈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根据课堂检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像刘静这样的同学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给予表扬。因为我在班里强调:不读通课文就不算做好了预习。

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不多,在交流时,学生把含有生字的“风筝”、“蜈蚣”提出来。我说,这些需要提出来交流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明白的。这一课中需要提出来讨论的词语是“功德无量”。这个词语很值得一学。因为学这个词,可以把多种方法全用上来。先查词典理解,接着对照这个词义,让学生运用“拆词法”来拆拆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含有“功德无量”这个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语境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我和学生一起分辨作者苏叔阳是怎样确定和安排文章的重点内容的。

第四个环节是解决文后第4题。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展开读展开谈。但是相对于编者意图来说,我认为,学生完成这一题并不困难,他们很快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我说,下一节课我们接着来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节课的任务大致确定如下:

1.继续解决文后第4题:读句段,谈感受,学写法。

2.结合学习文后第2题中(1)、(3)小题。

3.体会第10、11自然段中蕴含的怀念、感激、爱戴等情感。

1)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2)结合第10自然段理解题目的意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3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这“一发”该怎么牵?我算是绞尽脑汁,最终我落实到一个“情”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魅力?认识一个人就要看其貌、察其态、听其言、观其行,那么品读课文时,我就以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为抓手,捕捉到相应的细节描写,从而逐步感悟人物的品格,进而内化为学生对刘老师的“情”,一种无法言喻的尊敬爱戴之情。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4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主动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教室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教室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范,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式学习新的内容。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5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回忆老师的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问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以题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同时,自学生字新词,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要让读书有所目的,有所要求。)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

三、检查自读,了解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朗读能体现出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的生命的句子。这样,无形中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写刘老师的三件事并板书。 [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读书是自主的,自由的思想感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正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在无时不刻的鼓励着作者,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刘老师。

4.出示课件

5.指名读,齐读。(读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巩固: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我从一点入手: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先对刘老师的形象有所感悟。在初读课文上,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一些学生进行朗读,再进行一些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篇课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朗读的,而也就是在这不断反复读书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老师尊敬,佩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事先对景山的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充分。开场时,不够灵活的把握,导致,课堂不是很活跃。同时,还犯下了一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点赶堂了。这点,黄慧娟老师说得好:课堂应该讲究简单,过程简单、思路简单、教法简单。简单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过杂,只会适得其反。我铭记于心。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6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的风筝,并将这些风筝放到蔚蓝的天空,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一共写了7个小朋友放了不同的理解,如作者是放飞水兵帽,希望以后能够当一名海军;小薇薇放飞蝴蝶希望以后可以当昆虫学家等。

讲完全文,让学生明白不同风筝代表不同理想后,我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所以每个人都要有理想。那么请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话刚说完,整个班级就沸腾起来了:老师,我想当科学家;老师,我想当老师;老师,我想当作家;老师,我想当一名工程师……

但是有些学生的答案竟然是要当孙悟空,学他大闹天宫,还有的要当神仙……

等大家讲完后,我进行小结:同学们的理想都很好,如当老师、作家、工程师……但我们说你现在并不是有了理想就等于你已经实现了理想,还需要大家面向这一理想的方向去努力和奋斗,付出汗水才能实现。但有一些理想应该值得注意:想当孙悟空的同学,这样的理想与众不同,有独特的想法,但不是很切合实际。因为孙悟空毕竟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靠我们人去想象出来的。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孙悟空身上的一些本领已经实现了一些:如神六的.上天等,有些还要大家以后去努力实现。但也有些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如72变、一根毫毛变成一只猴子,大闹天宫等,因为天上没有天宫。所以对于这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希望大家要去掉。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代,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善于模仿。很容易对一些想象中的英雄人物由于佩服而崇拜,特别是童话、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常常希望有朝一日也象他们一样能够神通广大,大干一番。因此理想就向这一方向去追求。所以我觉得这一些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加以引导。在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追求的同时,必须引导他们怎样去通过奋斗来实现理想。并指导他们去掉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如前面所说的孙悟空的72变、大闹天宫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7

“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理想的风筝》听课偶拾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样一个感恩氛围浓郁的日子里,省特级教师、仪征实验小学副校长丁雪飞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精细而不失大气的示范课、录像课。听完课后几乎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深为丁校长精湛的教学技艺、精深的教材解读、精密的教学设计、精当的教学点评而叹服。今天我是带着任务听课学习的,的站长沈高明先生希望我校语文组承担一篇课文的***教学研备活动,活动大致包括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听课评课等内容,是真刀真***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丁校长欣然接受任务,将自己这一年来精心打磨、巡回示范的精品课例《理想的风筝》和盘托出。为了方便老师们写作评课稿,丁校长不辞辛劳,在母亲节这个神圣的日子里,连上两节课,完整地呈现了《理想的风筝》一课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特级教师、学生是实小学生,课堂上师生情感和谐共振,思维的.触角频频闪现智慧的火花,师生妙语连珠,听者目不暇接……老实说,像这样的课堂教学品评看起来可写的角度非常多,真正写起来却又无从下手,坐在后面听课,我边听边焦急地思考着我的评课稿,怎么评?怎么评?就在我想得头痛的时候,我蓦然听到丁校长讲了一句:“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我恍然大悟,是啊,刘老师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之一,如果不是作家苏叔阳写作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有谁能知道曾经有个左腿残疾、头发花白,靠一根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讲课、放追风筝的刘老师,又有谁能知道这位看似残弱的刘老师却凭关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苏叔阳幼小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支撑着苏叔阳熬过对灵魂的践踏,抗住了癌症的折磨。而我们通过阅读苏叔阳的文章,又何尝不从刘老师的精神世界里汲取了我们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可以说是苏叔阳通过自己的写作使得刘老师精神千古,流芳百世。所以丁校长在课堂上说: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曾记得,方智范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因为只有通过研究课文的语言表达,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纵观这一课的教学,丁校长也正是牢牢抓住了“写的意识”将长文教短、深文教浅。丁校长既关注课文“写什么”,比如引导学生概括了三件事:笑谈残腿、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更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如她引导学生将文中所写的三件事作进一步分类,前两件事是工作中的事例,后一件事是生活中的事例,最后通过板书“典型事例”和“神态、语言、外貌、动作”,“边叙事边议论”告诉学生,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借助这些写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像这样关注作者怎样写的教学设计还体现在很多处,有时丁校长是抓住一个字比如“浮”、“泛”、“漾”等,来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并适时指出:有时一流作家和二流作家的作品往往就相差了这么一个字。有时又是通过品味一个标点、一个短句来揣摩作家情感的跌宕起伏,比如文中有三处省略号,第一处最好理解,省略的是故事内容。第二处“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这里省略号充分表现出作者一种矛盾心理,因为作者写作此文时,刘老师至少是“年过半百”再加“30多年”,至少80多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刘老师是否健在真的难说。但是作者情感上不能接受刘老师离开我们的可能,所以这里的省略号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激、怀念,永远铭记,不愿其离去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感情。第三处“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里的省略号充分表露出作者出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此情真的是“绵绵无绝期”。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也领悟了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之处,用丁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得意又得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8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助人、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指出:阅读本篇课文,可以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帮助思考。我一直认同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被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于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运用给自己提问的方法,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使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教给学生——给自己提问,自学课文的读书方法,因此,我率先详细示范了如何根据句子提问思考;接着以阅读提示为例,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段落提问;最后启发学生如何根据篇章体温

二、让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开篇就让学生大声朗读,做到读准确读流畅。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提问边思考,一节课,光是朗读课文便占了五分之二的时间。难怪有老师课后对我说:“开始看你这样让学生读书,都不知道你后面还有什么内容可以讲了。”

其次,对于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节课开书朗读,我下位巡视检查,发现很多同学读过一遍课文之后,却并不认识“贮”这个字,针对这种读书走过场的现象,我并未因为这是一堂教研课而姑息,而是当即指出问题,并要求同学们回过头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严肃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

另外,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那么学生方法掌握如何?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最重要、也是我个人认为最成功的教学环节:师生、生生间的相互提问。这其中有个人提问个人答;有个人提问好友答;有小组提问小组答;有老师提问学生答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可及时了解同学们对课文了解情况;二可学生是否学会提问学习;三可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优秀品质;四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乃至最后无法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这我就不得不谈谈本次教学的失误:

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仔细读读这篇课文,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篇幅很长,意蕴深刻,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是很难理解成人世界的种种作为,而我,在这里又恰恰犯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之大忌,不仅没有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渗透进来,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9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感动,教完这一课,主人公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教室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范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教室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0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主动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教室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教室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范,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式学习新的内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