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案

知远网

2025-08-31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望天门山教案(精选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望天门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教具准备:

卡片音乐录音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2、谁愿意当诗人把《望天门山》读给我们听?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

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一)整体感悟

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

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楚江”就是长江。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

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学生自读。“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师相机板画。

汇报C: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这山真高啊,再读。这山真险啊!大声地读。师相机板画。

汇报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单的一只船从天边漂过来。师;这是谁的船呢?李白乘船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般景色,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怎样能读出这种心情来。师相机板画。

总结:孩子们,我们随着诗句浏览了天门山的景色。一首诗一幅画。你们看这景色美吗?老师再来吟诵这首诗。让你闭上眼睛,用心地想想这番美景吧!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李白不愧为“诗仙”啊,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评价:(一起来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汹涌奔腾,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气势。问: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中,我感受到了汹涌奔腾的气势。师: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这水真。。谁能读出这种气势来。这种力量真。。加强语气,谁再来读。

B:我从“碧水东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荡的气势,师引:同学们,我们再来听听水回旋时的声音。听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师:汹涌的江水声,震耳欲聋,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浩浩荡荡的楚江又在天门山下,流转盘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再读。

C:我从“两岸青山相对出”感受到了雄山对峙的气势。师:天门山夹江对峙,高大雄伟。去匆匆这山的形势又是多么险要啊。能读出来吗?

D: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感到了江水天来的气势。师:浩浩荡荡的江水载着李白的船一同向天山赶来,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多么地激动,多么地愉悦。怎样能读出来?

总结:是啊,这是一番壮观的景象,这更是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光是李白,谁能不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呢?现在,就请你用声音来抒发这种情感吧,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四:拓展练习、总结学法:孩子们,正因为天门山的美景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谁来读,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天门山 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总结:孩子们,学完了本课,我们不仅懂得了诗意,更应该学会怎样去学古诗。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诗的?最后让我们齐读古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板书: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望天门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对望天门山的文化特色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简单介绍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激发学生对望天门山的兴趣。

2.让学生观看望天门山的图片和视频,感受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

二、讲解

1.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如望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特色等。

2.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如望天门山的山峰、瀑布、栈道、古迹等。

3.讲解望天门山的环保意义,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三、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望天门山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2.让学生参加望天门山的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四、总结

1.让学生回顾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加深对望天门山的认识。

2.让学生总结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加深对望天门山的了解。

3.让学生总结望天门山的环保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五、作业

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文章,介绍望天门山的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2.让学生参与望天门山的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了解了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但是在实地考察活动中,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望天门山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望天门山的文化特色,加强对望天门山的认识。

望天门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望天门山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天门山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望天门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话:

师: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画画去看看,去听听吧。

2、课件出示: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及古诗范读。

师:你们观看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天门山真险峻啊!

生: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生:李白真不愧被人称为“诗仙”呀!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1、大声读古诗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2、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齐读。

3、再读古诗,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4、请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生:“天门”是什么意思?

——天门就是这座山的名字,也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所以叫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吗?

——楚江是指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长江,流经楚国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古诗,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有磅礴的气势。

师:你从哪句诗看出来?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2、学习第一句诗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出诗句意思。

天门山被长江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师:对呀,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们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江河)

③指导读出磅礴的感觉。

师:除了这种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之外,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它很美丽。

师:你怎么理解?

生: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感受到。

2、学习第四句诗。

①齐读第四句诗。

②指名说出诗意

生: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师:从“日边来”感觉这长江水是从——天上来,天从天上来,你们觉得这美丽吗?(板书:江水天来)

③指导读出美丽的感觉。

师:这首诗给人感觉气势不仅磅礴,也很美丽,后人对这首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3、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①齐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②指名回答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回青山相对出”。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答出来。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从 这个“回”字看出了什么?

4、学习第二句诗

①自读诗句,理解“回”字

生:“回”是指水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里回旋

②小黑板出示:天门山及江水流简画图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指图)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变得更——急了。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水面变宽阔了,水自然就变——缓了,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回旋了。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

③指导读出水流湍急的感觉。

④指名说诗意。

生: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这里突然转了一个弯,向北流去。

师:还有哪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水流得很急这种气势?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5、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想想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这座山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让我们感觉到——(板书:雄山对峙)

②一二组与三四组同学互相对看,读出对峙的感觉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所谓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第二句诗的“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字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6、理解“碧”字的意思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插生领会

生:因为山是绿的,树也是绿的,所以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

师:正因 为这样,在诗人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叫碧水。

小结: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指板书)“吞吐江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7、齐读古诗

四、诗句比较,体会意境。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这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忧伤的李白。

②指名读出忧伤的语气来。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酒,很感伤。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2、体会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齐读

师:有感伤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

生:“日”字

③理解“日“字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所以感觉“孤帆”不孤了。

师:对呀,说得真好!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杯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

④指导读出高昂的语气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少见,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地位,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3、齐读全诗

五、拓读名句,给诗作画。

师:自古以来,长江以它特有的气势征服了许多诗人,他们为长江而作了许多诗句,现在,老师找出有关名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齐生齐读。

2、给诗作画

师:我们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且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请大家拿起笔,把李白看到的景色再现出来吧。

板书设计: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吞 吐 江 河

急 流 回 荡

雄 山 对 峙

江 水 天 来

望天门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

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一)整体感悟

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

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楚江”就是长江。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

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学生自读。“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师相机板画。

汇报C: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这山真高啊,再读。这山真险啊!大声地读。师相机板画。

汇报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单的一只船从天边漂过来。师;这是谁的船呢?李白乘船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般景色,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怎样能读出这种心情来。师相机板画。

总结:孩子们,我们随着诗句浏览了天门山的景色。一首诗一幅画。你们看这景色美吗?老师再来吟诵这首诗。让你闭上眼睛,用心地想想这番美景吧!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李白不愧为“诗仙”啊,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评价:(一起来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汹涌奔腾,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气势。问: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中,我感受到了汹涌奔腾的气势。师: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这水真。。谁能读出这种气势来。这种力量真。。加强语气,谁再来读。

B:我从“碧水东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荡的气势,师引:同学们,我们再来听听水回旋时的声音。听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师:汹涌的江水声,震耳欲聋,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浩浩荡荡的楚江又在天门山下,流转盘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再读。

C:我从“两岸青山相对出”感受到了雄山对峙的气势。师:天门山夹江对峙,高大雄伟。去匆匆这山的形势又是多么险要啊。能读出来吗?

D: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感到了江水天来的气势。师:浩浩荡荡的江水载着李白的船一同向天山赶来,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多么地激动,多么地愉悦。怎样能读出来?

总结:是啊,这是一番壮观的景象,这更是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光是李白,谁能不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呢?现在,就请你用声音来抒发这种情感吧,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四:拓展练习、总结学法:孩子们,正因为天门山的美景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谁来读,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天门山 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总结:孩子们,学完了本课,我们不仅懂得了诗意,更应该学会怎样去学古诗。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诗的?最后让我们齐读古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五、板书: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望天门山教案 篇8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 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 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 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 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板书)

4.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教师板书:望)

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

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

3.学习第一、二句。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

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5.一边想象画面再读。并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红日、 白帆、碧水、青山,李白的心和山水已相融在一起。诗人扬帆而下,望此美景,不禁吟诵……孩子们,读到这里,你能不能体会到当时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样心情?大诗人李白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师总结:(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还是那样的险峻雄伟,长江水还是那样碧绿多情,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旅游,你也会像李白一样,深情吟诵……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诵读……(学生配乐读诗。)

四.巩固拓展

1.总结学法。师:孩子们,善于总结与反思的人才能学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运用它,那么你就做到了举一反三。学生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的学法。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读出节奏)3.想象。(想象画面)4.悟情。(体会表达情感)我们刚才说过,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也写过一首山水诗。现在,请用你们刚才总结的学法自学《望庐山瀑布》。

2.学生总结方法,自学《望庐山瀑布》《终南山望余雪》。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

2.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诗歌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诗歌是一首动听优美的歌,诗歌是灵动的文字与涌动的情愫美妙结合,在诗人的笔下,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在课外也去搜集一些,运用在这堂课里你所学到读诗方法,让诗歌浸润你们充满童真的心灵吧!

望天门山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 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 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 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 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 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望天门山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板书)

4、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教师板书:望)

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

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

3、学习第一、二句。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

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5、一边想象画面再读。并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红日、白帆、碧水、青山,李白的心和山水已相融在一起。诗人扬帆而下,望此美景,不禁吟诵……孩子们,读到这里,你能不能体会到当时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样心情?大诗人李白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师总结:(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还是那样的险峻雄伟,长江水还是那样碧绿多情,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旅游,你也会像李白一样,深情吟诵……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诵读……(学生配乐读诗。)

四、巩固拓展

1、总结学法。师:孩子们,善于总结与反思的人才能学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运用它,那么你就做到了举一反三。学生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的学法。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读出节奏)3、想象。(想象画面)4、悟情。(体会表达情感)我们刚才说过,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也写过一首山水诗。现在,请用你们刚才总结的学法自学《望庐山瀑布》。

2、学生总结方法,自学《望庐山瀑布》《终南山望余雪》。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

2、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诗歌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诗歌是一首动听优美的歌,诗歌是灵动的文字与涌动的情愫美妙结合,在诗人的笔下,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在课外也去搜集一些,运用在这堂课里你所学到读诗方法,让诗歌浸润你们充满童真的心灵吧!

望天门山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天门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

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望天门山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天门山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天门山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和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推荐。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绚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