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生字,理解“象墩、爱不释手、栩栩如生、语无伦次、遗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我”和少年之间的对话以及少年在暮色中等“我”的片断。
3、通过默读,找到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人特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把握课文情感
教学流程
一、小诗导入
小朋友们,在最近学的一些课文里,徐老师总觉得被一种情感深深打动着,于是写了几句诗与大家分享一下:
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有朋之远方来的笑脸
朋友是天涯若比邻的心境
朋友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
朋友
是阮恒颤抖举起的生命小手
朋友
是大地无情面对地震人人献出的那份爱
朋友 他跳出个圈
跨越国界
迈向大洋彼岸
架起中非那抹友谊彩虹
于是
一个不知名的`少年
用那小小的木雕
诠释礼轻情义重的友谊真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这节课我们就去结识这位卖木雕的少年,去看看他的那只木雕,掂量那份情谊。
1、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
3、检查词语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一模一样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论次
(1)开火车读
(2)模是多音字
三、看瀑布
1、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词)
还有一个词,不好念,得多读几遍。看谁读得顺溜。(学生练)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也称维多利亚瀑布,在世界十大奇迹中排名第七。作者此行去非洲之前,朋友就叮嘱她: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要不我们也去欣赏一下。
(出示图并解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全貌呈“之”字形,绵延97公里。其中的主瀑布高达122米,宽达1800米。瀑布倾泻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激起阵阵水雾。每当日落或日出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在大瀑布和对面的悬崖之间。因此当地人也叫它 “彩虹之家”。
3、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理解:名不虚传什么意思?(换词:名副其实)从这段话的哪些词,你还可以感受到这里名不虚传?体会游人如织(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说明游客特别的多。)
4、朗读指导(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里非常有名,游客非常多?评:听出来了,这里真是一个名扬中外的旅游胜地)
四、识少年
1、就在这名不虚传的瀑布附近,作者结识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他们仅仅只有两面之缘,却让作者永生难忘。这是为什么?请默读课文3到9段,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看看第一次相遇,少年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少年印象记)
2、第一次印象(3到9段)
找:孩子们,我和少年第一次相遇,你都找到了少年的哪些言行?
(1)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2)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3)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4)少年的眼晴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再读:那你能再读读课文,揣摩一下,当时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1)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说:“买一个吧!”
(2)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3)当_____________时,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
(4)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的眼晴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交流:
过渡:你能读明白少年那一丝遗憾的神情吗?(学生谈)细细来品味一下课文10到15段,看看他们第二次相遇。
3、第二次印象记,自由读,找找少年是如何弥补这一丝遗憾?还可以拿起笔在边上写写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
重点句:“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那位黑人少年可能干什么去了?
(既然只有拳头大小的小象墩作者为什么用上“沉甸甸”一词?)
理解:沉甸甸(专程、专雕、两国友谊)
孩子们,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友谊,才会专门为我雕刻,专程为我送来这象墩,让我无憾地离开非洲。
4、这木雕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木雕吗?这里面饱涵了什么?
(这份情、这份谊,每刻一下都包含着少年对中国人民的那一份情谊。这样的木雕小象墩,怎能不让作者感到沉甸甸呢?)
5、这个可爱的非洲少年,话语不多,却默默地用行动传递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少年行为真可以用一首小诗来表现
细微之处见真心
枝枝叶叶总关情
人生所贵友情见
天涯海角也若邻
你也能写几句话来夸夸黑人少年吗?
六、小结
作者的这趟非洲行,让她永生难忘。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卖木雕少年美丽的心灵,这一切都震憾着作者,也震憾着我们,愿中非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愿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不断延续下去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
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
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
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
(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
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
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
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
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3、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让学生搜集中非友谊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木雕吗?在哪儿见过?(出示木雕图片,介绍木雕)
2、看了这些木雕作品,你喜欢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3、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卖木雕的少年》,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卖木雕的少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围绕“遗憾”精读课文。
(一)了解木雕,感受“我”的遗憾
1、找出描写遗憾的句子并出示。
2、引导学生明白我为什么遗憾。让学生明白因为木雕工艺精美和不能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感受木雕工艺精美
①师: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木雕工艺精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木雕的句子。
②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时指导朗读。
(2)感受不能带回国而遗憾。
(3)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我也为不能把……感到遗憾)
(二)、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遗憾
为什么少年的眼睛里也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呢?卖木雕的少年,他遗憾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语句。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感受我和少年共同的遗憾。
师:我和少年都为不能把非洲名不虚传的木雕带回而感到遗憾,让我们再来读读我和少年的对话,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生朗读5——9自然段中第二次对话。
(四)那么,少年又是怎样来尽自己的力量弥补遗憾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0——12自然段。
1、生找少年怎样弥补遗憾的句子,指导读。
少年的遗憾弥补了吗?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读11段。师:想想少年在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呢?
我的遗憾弥补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12段。师:少年弥补了我的遗憾,我高兴吗?
(五)、少年为什么要赠送我木雕,来弥补我们的遗憾呢?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13—15自然段中我们的对话。
1、抓住两个“我们”来理解中非友谊。
、少年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里的我们指的是什么?
、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这里的我们又指什么呢?谁能读出我当时的感情?指名读,齐读。
2、交流中非友谊资料。
3、少年赠送的难道仅仅是一块木雕吗?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四、师总结:同学们,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让我们都来做中非友谊的使者,共同祝愿中非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简介: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所带出的词语或其它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的中国人民的友谊;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选择:
情境教学法:组合作探究法质疑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其中的部分生字。积累部分四字词语。
2、读通课文。学习课文1—9自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初步感受卖木雕少年美好、纯洁的心灵。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
1、师述: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瀑布怎么样?[学生自由赞美]
2、师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这就是位于南部非洲赞比西河中游,跨赞比亚、津巴布韦国界,高120余米,宽达1800米的世界三大瀑布之一——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这个名字是赞比亚独立后恢复的原名,历史上它曾经又称为维多利亚瀑布。
3、指导朗读“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二)谈话过渡,揭示课题
1、师述:就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我们就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7卖木雕的少年]
(三)课题质疑,引发思考
1、师述: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这是个怎样的少年?木雕是什么?作者和这个少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3、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究我们想知道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渎课文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的地方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从课文内容中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二)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屏幕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词语。指名带读。[教师指定]
(2)屏幕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语。指名带读。[学生自由选择]
(3)屏幕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教师指,学生快速认读。
(4)再读“驮”“掏”,指导书写,学生练习书写。
2、检查难读的句子
(1)师:有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大家一起读一读。
屏幕出示句子: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2)教师指导朗读。
3、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
(1)师述:我们读准了生字,读通了课文,现在看一看大家能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我知道木雕是指——
我知道卖木雕的少年是——(板书:非洲十五六岁黑人少年)
我知道作者和卖木雕少年之间发生的事是——(“我”买木雕少年卖木雕)]
三、研读课文,探究重点问题,深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一)学习课文一、二两个自然段
1、引述:刚才有位同学说,作者是因为要买木雕才遇到卖木雕少年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买木雕呢?从哪里可以知道?
2、学生汇报第一自然段。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该生读课文。
3、引导:“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4、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从刚才的画面看到它的壮美,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5、屏幕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问: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相机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
6、这里作者以十分概括的语言写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景色,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7、师述:对!因为买木雕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而大瀑布的景色是次要的。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知道,是因为朋友介绍要买木雕,所以作者才去买木雕。
8、齐读一、二两个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三——九自然段
1、师引:同学们,作者在朋友的介绍下,应该是决定要买一、两件木雕工艺品的,但是作者买了吗?快速阅读课文3——9自然段,思考:
(1)你是从哪句话看出买了没有?
(2)在作者和卖木雕的少年买卖木雕的过程中,作者是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的?用“”划出相关的语句;卖木雕少年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用“~~~”划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讨论。
(1)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汇报作者买了没有。
屏幕出示句子: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板书:没有买木雕]
(2)学生找出作者怎么做的、怎么想、怎么说的句子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a: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b:能不能感受到作者没有买木雕的遗憾?
(3)学生找出卖木雕少年说的、做的句子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屏幕出示相关句子: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一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深情。]
a:教师引导: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b:从这些语句中,你能想象出少年是怎样想的吗?
[急切地劝说,希望作者能够买一个木雕。]
4、小结过渡:是的,在整个作者和卖木雕少年的买卖过程中,作者的爱不释手却又犹豫、矛盾的心理,以及少年急切希望作者买木雕的心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读,来表现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呢?
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买卖对话部分。
(1)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在小组内分角色读。
(2)汇报朗读。
a:三个学生配合朗读。[一生读叙述部分,一生读作者,一生读少年]
[师问读少年语句的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师生共同评价)
b:师生合作读。[一生读叙述部分,教师读作者,全班读少年]
四、拓展过渡,顺承第二课时
1、师述:读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透过那少年眼睛里流露出的一丝遗憾的神情,你们大胆想象一下,他除了因为作者放弃购买木雕而遗憾,还会想到什么?
[用行动来弥补这种遗憾]
2、师总结:的确,这位卖木雕的少年,没有让作者将遗憾带回中国,无偿地送给了作者一个木雕纪念品,[板书:送]他以自己的纯朴、善良留给作者永远的感动!以一个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特有的感情谱写了一曲中非人民友谊之歌。这也正是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所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10——16自然段,深刻体会卖木雕少年的美好心灵,并巩固未练习的生字词,积累课文中词语。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3、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让学生搜集中非友谊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木雕吗?在哪儿见过?(出示木雕图片,介绍木雕)
2、看了这些木雕作品,你喜欢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3、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卖木雕的少年》,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卖木雕的少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围绕“遗憾”精读课文。
(一)了解木雕,感受“我”的遗憾
1、找出描写遗憾的句子并出示。
2、引导学生明白我为什么遗憾。让学生明白因为木雕工艺精美和不能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感受木雕工艺精美
①师: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木雕工艺精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木雕的.句子。
②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时指导朗读。
(2)感受不能带回国而遗憾。
(3)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我也为不能把……感到遗憾)
(二)、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遗憾
为什么少年的眼睛里也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呢?卖木雕的少年,他遗憾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语句。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感受我和少年共同的遗憾。
师:我和少年都为不能把非洲名不虚传的木雕带回而感到遗憾,让我们再来读读我和少年的对话,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生朗读5——9自然段中第二次对话。
(四)那么,少年又是怎样来尽自己的力量弥补遗憾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0——12自然段。
1、生找少年怎样弥补遗憾的句子,指导读。
少年的遗憾弥补了吗?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读11段。师:想想少年在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呢?
我的遗憾弥补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12段。师:少年弥补了我的遗憾,我高兴吗?
(五)、少年为什么要赠送我木雕,来弥补我们的遗憾呢?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13—15自然段中我们的对话。
1、抓住两个“我们”来理解中非友谊。
、少年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里的我们指的是什么?
、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这里的我们又指什么呢?谁能读出我当时的感情?指名读,齐读。
2、交流中非友谊资料。
3、少年赠送的难道仅仅是一块木雕吗?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四、师总结:同学们,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让我们都来做中非友谊的使者,共同祝愿中非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动。
【课前准备】
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介绍大瀑布及其地方特色,展示图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多媒体展示四字词语,请生读,一边读一边归纳。
(景色)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物品)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人)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爱不释手
3、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朗读第2-4自然段,想想“我”是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从而激发了“我”购买的欲望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填一填。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_________,这里________,景色十分_____。摊点里陈列的木雕________,________。其中坐凳_________,大象雕得________,我一看就________。
2、这么美丽的工艺品,却没有买成。“我”和少年的心理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个句子。
出示句子: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思考:我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出示吴晴选的木雕,理解“爱不释手”的意思,来体会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之情。)
3、卖木雕的少年怎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请求)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有礼貌 诚恳)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猜测)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遗憾)
①思考:少年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②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4、面对这一份遗憾,少年做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10~15自然段,用“——”画出少年语言和行为的句子。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①设计情境,想象当时的场景,模拟“我”与少年之间的对话。
② 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 (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③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我们是朋友)
5、师生合作读10——15段
过渡: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7、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8、让我们再一次回读一下这两组对话,从对话中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深厚的友谊吧。
a、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b、“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9.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最后一段,写到了少年的( )、( ),使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 )的黑人少年。
四、情感升华
1、木雕少年的笑容回荡在我的记忆里,现在“我”已经带着心爱的木雕回国了。同学们,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一位善良、友好的伙伴,深深地记住了他那不大标准却又真诚的中国话——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对于这句“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大声地回答:
不论贫富与距离,我们是朋友;
不论肤色与种族,我们是朋友。
3.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
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
“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⑴ 有感情地朗读。
⑵ 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
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设计特色: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读中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世界地图,介绍非洲,相机出示智力题:这里的什么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2、播放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图片,配乐介绍。引导学生读p112第二自然段,要求找出形容瀑布的词语。
3、导入故事: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4、板书课题。
5、过渡: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学生抢答,并根据课前预习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欣赏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感受美丽风景。学生看后找词:"名不虚传""十分壮观"。
(3)学生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在课程开始我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欣赏,渲染气氛,揭开课题,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设想在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1、学习字词。
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词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请学生认读。
请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词义。
3、请学生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当小老师带读。
4、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不懂的做好记号。4,学生齐读词语。 5,学生叙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领学习"买木雕"。
(3—4自然段)
根据学生叙述,提出思考:"我"为什么特别想买木雕。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4自然段)。板书:买。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这些坐凳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两个句子。
鼓励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词语。
突出显示这些词语,出示木雕的图片。
指导朗读。
出示填空。
1、学生再读思考。
2、学生汇报。
3、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的印象,画出来。"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颖""栩栩如生"。
4、学生观看木雕图,理解这些词语。
5、学生品读句子,指名再读。
6、学生填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
抓重点促表达,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的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词语时,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且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学生领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读中悟情"弃木雕""赠木雕"。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前准备:
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返程之前都会买些什么带给亲人后留作纪念?
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共同跟随作者到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畅游,并结交那里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师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默读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3、过渡:从同学们交谈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你们已经被这位卖木雕的少年所打动。下面我们来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他的美好品质。
三、品读课文,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学习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文,说说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2、自由交流。相机展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并结合课题概括内容
3、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而“非洲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非洲式照片”。朋友的介绍很有分量,只有这样我才会不虚此行。
(二)学习2—4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出示小黑板,填空: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3、齐读习题,说说你的感受。
4、带感情朗读这部分,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5、过渡:经过一番仔细挑选,我对象墩情有独钟,我是否买下它了呢?请同学们小声读文,并找出答案。
(三)学习5—9自然段
1、小声读文,并用四字概括内容。
2、出示学习要求,细读课文。
(1)“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并画下来。
(2)卖木雕的少年什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3、分小组学习讨论。
4、汇报交流。
5、相机点拨: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
(2)通过对男孩的语句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3)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孩对中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尊敬吗?(因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工程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
(四)学习10—15自然段
1、朗读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圈套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3、“我”和少年说了什么?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要给他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男孩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淳朴与善良。)
4、有感情地朗读之一部分,从少年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他的质朴。
四、总结全文,展开想象
1、学到这里,我们才真正地体会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才会发生课文中的故事。
2、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你最想用什么方式夸夸那个非洲少年?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112页至11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准备:
4.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5.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6.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教学重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a.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b.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4.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板书: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课后反思
1、学生从老师的介绍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
2、自己未有发开让学生读其他有关中国人民与外国人民友谊的故事。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前准备:
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返程之前都会买些什么带给亲人后留作纪念?
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共同跟随作者到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畅游,并结交那里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师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默读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3、过渡:从同学们交谈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你们已经被这位卖木雕的少年所打动。下面我们来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他的美好品质。
三、品读课文,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学习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文,说说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2、自由交流。相机展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并结合课题概括内容
3、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而“非洲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非洲式照片”。朋友的介绍很有分量,只有这样我才会不虚此行。
(二)学习2—4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出示小黑板,填空: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3、齐读习题,说说你的感受。
4、带感情朗读这部分,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5、过渡:经过一番仔细挑选,我对象墩情有独钟,我是否买下它了呢?请同学们小声读文,并找出答案。
(三)学习5—9自然段
1、小声读文,并用四字概括内容。
2、出示学习要求,细读课文。
(1)“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并画下来。
(2)卖木雕的少年什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3、分小组学习讨论。
4、汇报交流。
5、相机点拨: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
(2)通过对男孩的语句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3)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孩对中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尊敬吗?(因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工程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
(四)学习10—15自然段
1、朗读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圈套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3、“我”和少年说了什么?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要给他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男孩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淳朴与善良。)
4、有感情地朗读之一部分,从少年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他的质朴。
四、总结全文,展开想象
1、学到这里,我们才真正地体会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才会发生课文中的故事。
2、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你最想用什么方式夸夸那个非洲少年?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
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
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
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
(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
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
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
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
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3
一、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非洲木雕工艺品图片、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1、复习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2、运用词语
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两大特色,想不想去看看?
(1)、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谁能用一个或几个积累的四字词夸夸它吗?(课件出示)
(3)、出示“木雕图”(看了这些木雕,你脑海中蹦出了哪些四字词语?)
二、品读课文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1、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谁遇到了遗憾的事?
2、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引导理解:遗憾
3、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②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课件出示)
4、指导自主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①理解少年为什么遗憾?引导学习第一次对话。
②、指导朗读(读出年“诚恳”、“猜测”的语气)。
③、理解“我”为什么遗憾?
④、小结:
过渡:“我”带着遗憾离开了出售木雕的摊点。少年是怎样做的?(等、赠木雕)
交流第二个问题(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
①理解我是怎么做的?
②研读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读10-15自然段
③、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少年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只木雕,这木雕里饱含了对我沉甸甸的情谊。(板书礼轻情意重)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板书我们是朋友)
⑤、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请读一读。
三、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四、情感升华
师: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
(1)、学生自由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填一填: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德(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2把你要对这位少年说的话写在写话本上。
*3、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新结识的伙伴》,把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的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大胆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整堂课下来,自己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激情不够,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精彩的评价,再者,课堂气氛不活跃。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前准备:
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返程之前都会买些什么带给亲人后留作纪念?
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共同跟随作者到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畅游,并结交那里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师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默读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3、过渡:从同学们交谈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你们已经被这位卖木雕的少年所打动。下面我们来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他的美好品质。
三、品读课文,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学习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文,说说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2、自由交流。相机展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并结合课题概括内容
3、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而“非洲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非洲式照片”。朋友的介绍很有分量,只有这样我才会不虚此行。
(二)学习2—4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出示小黑板,填空: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3、齐读习题,说说你的感受。
4、带感情朗读这部分,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5、过渡:经过一番仔细挑选,我对象墩情有独钟,我是否买下它了呢?请同学们小声读文,并找出答案。
(三)学习5—9自然段
1、小声读文,并用四字概括内容。
2、出示学习要求,细读课文。
(1)“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并画下来。
(2)卖木雕的少年什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3、分小组学习讨论。
4、汇报交流。
5、相机点拨: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
(2)通过对男孩的语句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3)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孩对中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尊敬吗?(因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工程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
(四)学习10—15自然段
1、朗读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圈套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3、“我”和少年说了什么?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要给他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男孩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淳朴与善良。)
4、有感情地朗读之一部分,从少年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他的质朴。
四、总结全文,展开想象
1、学到这里,我们才真正地体会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才会发生课文中的故事。
2、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你最想用什么方式夸夸那个非洲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