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1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2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 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 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 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
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 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 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 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
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
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
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
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
(一)品读诗题感秋意
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
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
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故引导学生能用诗意的现代白话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不是重点,而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去感受诗的“意”境,是为理解整首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回顾诗作识诗人
1.回顾王维及其诗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感受王维诗作特点
相机板书:诗佛/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以类似的古诗呈现,既拉近了诗人诗作与学生的距离,更是唤醒部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二、由诵及吟,初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三遍
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对,第二遍读顺,第三遍争取读好。
2.把自己当成王维练读后展示读
预设一:老师欣赏你读诗的节奏,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
预设二:你读诗的感觉真好,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带着大家读。
3.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凡是能入选统编教材的,必定是古诗中的佳作;更何况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这首《山居秋暝》也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如此音韵和谐的诗值得学生多读一读,读对是读好的基础,读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由静及动,研读古诗
(一)“题”“句”勾连学首联
1.找找诗题呼应的诗句——天气晚来秋
2.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空山新雨后
(1)调动感官想象画面。
预设一:你闻到了什么?读出这种感受;
预设二:你的脸颊上有什么感受?读出新雨给你的这种凉爽感。
……
设计意图:用这句诗里的“晚来秋”回扣题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为用诗人的语言来解释“秋暝”,是从白话译文言到文言译文言的语文能力提升。此外,调动感官想象,是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快速补充好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观感一致读出幽静
闭上眼睛,聆听雨声、风吹竹林声的配乐,读出空山的幽静和舒适。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给了王维这么舒适体验的地方,为什么叫空山呢?
(二)动静皆趣学颔联
1.空山自然之景
相机板书“月、松、泉、石”
2.想象画面品动静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视觉体验指向静景,听觉体验指向动景;既有静态的画面感,又有动态的音乐感。板书:有声有色。
(三)任务引领学颈联
1.迁移学习
教师感情引导:皎洁的月谷那个洒落在松林间,斑斑驳驳;清澈的溪水流过磐石,叮叮咚咚。吸引王维的是大自然的清新清幽,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吸引着他呢?
出示任务单,完成任务一
(1)想象画面
(2)寻找动景
预设1:动景,说说动在哪里?
“喧”和“动”这两个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摇、晃……)
你看到了怎样的浣女合渔舟?
设计意图:动景的精髓,就在动词,这两句诗中最典型的动词,便是“喧”“动”“下”“归”,检验学生对于画面的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诗人,面对此景,会换哪两个动词加入进去。通过同桌伙伴之间说一说,适当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
预设2:没有静景,但是突出了静
颔联、颈联联系着学习,感受虽然是动景但是愈加衬托出山的静。板书:以动衬静。
(2)任务拓展
设计意图:这首《鸟鸣涧》和《山居秋暝》颇有相似之处,适合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实践运用,去通过景物想象画面,寻找动词感受动静的关系,最终得出以动衬静,强化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三)共鸣内心学尾联
1.轮读尾联
2.以诗句解释“春芳”
春芳是何物?应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传来江水绿如蓝”,春芳还应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应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除面不寒杨柳风”。
3.以“静好”代替“春芳”
理解“随意”和“歇”,感受作者愿意留在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维
1.配乐读诗
2.理解空山
3.轮读王维眼中的“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设计意图:空山是和城市官场相对的,在争名夺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贪图享乐的人眼里,是一座空山。而在诗佛王维眼里,这个空,是他追求的空灵和幽静,是不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摆脱尘世杂物的闲适,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维自己的诗句,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眼中空山其实是不空的。(板书:不空)
4.配乐吟诵《山居秋暝》。
四、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结果性目标: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体验性目标: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核心任务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分析见教学设想)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自制)
可以更加直观、调动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对画面的感受能力,促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一)由题解和后人评价导入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二)提出核心问题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三、反思提升
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四、运用反馈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任选一首,用200字描述诗歌的画面和情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诗中画画外意
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
评价预设
在提出问题环节,解题部分需要运用文言文知识,应当由学生自行翻译,然后组织语言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学生喜欢用词语和短语来表达意思,传递思想,但教师要要求他们用语言来完整表达。这样一是有益于个人观点思想的表述,二来有益于表述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直接宜于他们二卷的文字表述题。
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能脱口二背,但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就要在此话含义的理解上做停留,让学生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需要用到的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以及画面构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颜色、状态、形态、空间布局等等方面。这是我们这堂课的'核心问题的直接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课堂学习。
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难以对画面的描述做有效的回答。他们的描述极可能会只言片语、抓不到景物的特征、描写顺序不当等等,由于这涉及到高考中诗歌鉴赏考对诗歌意境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做修正和弥补,让其具有学科的要求和素养。
教学反思反馈
1、导入部分,学生对后人“诗中有画”的评价能脱口而出,但对其含义的理解确实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必须在此讲解清楚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环节。
2、核心问题提出以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否则难以落实。
3、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学生可能难以下笔,需要教师做示范。
4、运用反馈环节可以增加或者是调整成其他诗人的作品,使得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王维,还有其他人的优秀作品,拓宽课堂的外延。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
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篇12
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 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景物:明月,松林——静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 ——动景青莲,渔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