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音乐教学设计(精选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音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一、以甜美的声音用充满爱的情感演唱《乘着歌声的翅膀》,感受音乐带来的浪漫气息。
二、能够通过欣赏合唱作品感受艺术歌曲带来的美感,并自由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三、能够通过歌唱和欣赏,学会运用简单的音乐语言评价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
二、掌握八六拍子的节奏,注意音符的时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教具:
钢琴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聆听乐曲,感受歌曲的舒展婉转、优美动听。〈放音乐,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1、乘着歌声的翅膀也有译为歌之翼的,原为一首独唱歌曲,德国诗人海涅诗作曲家门德尔松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门德尔松作品中流传ZUI广的声乐作品。
2、介绍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3、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简介词作者海涅,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学唱歌曲
1)随音乐哼唱曲谱及歌词。
2)请学生把跟唱过程中认为ZUI难唱的地方找出来。
3)根据学生找出的难点进行范唱歌词,讲解6拍子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
4)学生随教师伴奏演唱歌曲,注意艺术处理。
5、理解歌曲:
1)小组讨论这首歌曲有哪些音乐特点?
2)请学生思考此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情绪来演唱?
3)找出主要节奏型,并随歌曲用手拍打,体会歌曲的节奏特点。
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6、欣赏群星演唱的《乘着歌声的'翅膀》,让学生体会不同版本演唱的同一首歌曲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7、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风格来演唱歌曲。
三、找唱的好的学生给大家表演。
四、教师小结,组织下课。
【课后反思】
本节课体验6拍子的节拍韵律和强弱规律,再加上歌曲中的难点比较多,像是弱起小节、变音记号、倚音、长音、大跳音程等,学生比较难掌握。多听是学习歌曲的关键,毎听一遍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重难点地方教师多范唱,提示、指导学生学唱,运用钢琴辅助教学,让学生听旋律的音高,特别是变化音等,解决重难点。歌曲中强弱的处理要通过歌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歌曲的美感。
音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
1=F2/4
112┃(323)┃5653┃2—┃
(2532)┃(123)┃2161┃5-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
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
(1)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XXXXX┃X-
()XXX┃XXX
()XXXXXX┃X-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
音乐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我是少年阿凡提》是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第七册第五课《少年的歌》中的一首表演歌曲。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2/4拍,二段体,G七声羽调式。曲调诙谐、欢快,它生动地赞扬了少年阿凡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优良行为。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谱的能力,音准较好,思维也很活跃,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音乐兴趣比较浓厚,愿意加入音乐创造活动当中,但仍需要加强课堂组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少年阿凡提,争做环保小卫士,进行环保教育。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听、看、舞、唱、伴、编、展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知器官,感受新疆音乐风格,增强对新疆艺术及文化魅力的了解与尊重。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诙谐跳跃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唱出新疆特色。认识“#”及其作用,唱准“#1”;利用仿写歌词培养学生编创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诙谐、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认识“#”,了解其作用;唱准歌曲中的“#1”、带休止的切分节奏及一字多音。
音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二)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三)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二)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学生朗读《音乐之声》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喻为“天上的云彩”“皎洁的月光”你认为这个比喻句恰当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一两个比喻来形容一下玛丽亚吗?
(四)《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能够获得奥斯卡五项奖励,表明这部电影很美,上面我们分析了玛丽亚的形象美,除此而外,还美在什么地方?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
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探讨。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没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6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新疆之春》(小提琴曲)
《春晓》(歌曲)《春节序曲》(管弦乐曲)
《春天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
2、器乐:学吹竖笛《春游》
3、创作与表演:为旋律创作歌词,并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
2、掌握《新疆之春》、《春节序曲》主旋律;
3、学会用竖笛吹奏《春游》;
4、通过创编歌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创作于1956年,由马耀先完成初稿,李中汉参加修改并添写华彩乐段和钢琴伴奏。乐曲以通俗、朴素的音乐语言,豪爽、乐观、奔放、流畅的乐思展示了新疆人民欢欣畅快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音乐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一乐章广受人民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曲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热烈欢快的大秧歌的场景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是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乐曲形象清新而又明朗,旋律欢快而活泼,充满着希望和幸福感。
教学重点:欣赏音乐吹奏竖笛
教学难点:理解音乐,体会音乐艺术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结合而产生的美。
教学准备:钢琴、竖笛、三角铁、小铃鼓、多媒体、教材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1、宣布上课。
2、面带微笑地问好:“同学们好!”并环视全体学生。
1、全班起立。
2、有礼貌地问好:“老师好!”
营造上课和谐氛围
二、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演唱了奥地利着名作曲家莫扎特的《渴望春天》,配乐朗诵了朱自清的散文诗《春》,感受到“春之声”回荡在我们周围,春天让人感受到勃勃生机、感受到无限美好的希望,也给艺术家以丰富的创作灵感,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许多,本节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经典的“春之声”作品,进一步去感受这浓浓的春意。
认真听讲,随教师进入新课内容。
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
三、欣赏音乐
一)《新疆之春》
1、播放音乐,启发感受,鼓励学生用恰当词语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
2、出示主旋律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介绍音乐家
4、完整欣赏作品,感受音乐形象,哼唱主旋律。
1、认真感受,积极发言(豪放、乐观、奔放、流畅、欢快、载歌载舞等)。
2、欣赏、感受各部分演奏形式的不同。
3、欣赏音乐,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掌握主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把握
二)《春节序曲》
1、播放音乐,启发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鼓励学生用恰当词语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
2、出示主旋律片段,引导学生对比感受。
3、介绍音乐家李焕之。
4、完整欣赏作品,感受音乐形象,哼唱主旋律。
1、欣赏、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积极发言(如:热烈的、欢腾的、载歌载舞等)。
2、欣赏、对比感受各部分音乐的不同特点。
3、欣赏音乐,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掌握主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把握。
三)《春天奏鸣曲》
1、播放音乐,启发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鼓励学生用恰当词语描述作品表达的情绪。
2、出示主旋律片段,引导学生对比感受。
3、介绍音乐家贝多芬。
4、完整欣赏作品,感受音乐形象,哼唱主旋律。
1、认真欣赏、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积极发言(如:热烈的、欢腾的、载歌载舞等)。
2、欣赏、对比感受各部分音乐的不同特点。
3、欣赏音乐,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掌握主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把握。
四)《春晓》
1、复习朗诵诗歌《春晓》。
2、播放音乐,启发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理解歌曲的深刻内涵。
1、齐声吟诵诗歌《春晓》。
2、认真欣赏、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从文学的角度加深学生对“春之声”的理解。
四、学吹竖笛《春游》
1、教师弹琴,引导学生跟唱。
2、讲解吹奏要领,并示范吹奏。
3、引导分析乐曲中旋律的异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4、编配打击乐。
5、班合作演奏乐曲。
1、随琴轻声哼唱旋律,熟悉曲谱。
2、练习吹奏竖笛。
3、找出乐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为乐曲编配打击乐。
5、合作演奏乐曲《春游》,感受合奏之美。
用乐器吹奏来加深学生对春的感受。
合作演奏乐曲《春游》,感受合奏之美。
五、创作与表演
1、播放《春节序曲》第三乐段。
2、即兴为《春节序曲》的旋律配一段歌词《春节序曲》。
3、弹琴伴奏,演唱配词。
4、引导学生编配舞蹈动作。
5、师生共同表演《春节序曲》音乐片段。
1、认真聆听,用心感受,展开联想,积极为《春节序曲》配词。
2、演唱配词。
3、积极为乐曲编配舞蹈动作。
4、演唱、跳舞,共同表演《春节序曲》音乐片段。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创新思维。
六、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知识要点,激发学习下节课内容的热情和愿望。
认真听讲,巩固本节课知识点。
巩固掌握本节课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熟练掌握《新疆之春》、《春节序曲》主旋律;
3、熟练用竖笛吹奏《春游》;
听讲并记下作业。
布置作业可巩固知识掌握。
教学后记:
1、学生对几首乐曲感受、欣赏效果很好,不仅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且更加深了他们对“春之声”单元主题的理解;
2、学会了用竖笛吹奏《春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3、通过创编歌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设计 篇5
课型:
综合律动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完整的用优美、流畅声音演唱歌曲《鹰》。
2、能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现和感受鹰的雄壮和健美的形象。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能力的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磁带、鹰头饰
一、教学过程:
1、听着音阶唱名歌学生律动有节奏的心情愉快地进教室,师生唱问好歌后坐在位置上。
2、复习唱大雨和小雨(和着音乐律动)
二、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春天来了,明媚的天空中飘着很多很多的风筝,哦,原来是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师出示放风筝的挂图)
听,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优美的歌曲。我们和他们一起唱一唱好吗?(师出示二声部的合唱曲谱)
2、师弹歌谱,学生唱。
3、反复的唱
4、引语:同学们唱的真认真,真棒,接下来,今天啊,老师为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客人。(师随机出示老鹰的挂图)是谁呢?哦,原来是只威武、健美的雄鹰。
师:你知道鹰吗?它是怎样的一个动物?
生:它能飞行,是个很了不起的动物。
三、导入新歌:
1、师:哦在同学们的心中鹰师这么的伟大呀!接下来我们就用歌声来赞美它好吗?
2、师揭题《鹰》。并放鹰的.歌曲。
生:跟唱歌曲《鹰》
师:哼唱歌曲《鹰》
3、师分成男女声部。跟着琴来进行轮唱和合唱。
4、反复一遍
四、巩固歌曲、情感的延伸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接下来我们戴上鹰的头饰,来扮演老鹰。想一想除了用唱来赞美它,我们还能用什么来表现它雄壮、健美的想象呢?请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好吗?
生:用动作来表现歌曲。
师:放音乐参与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来表现歌曲。
师:按学生的座位依次让学生表现鹰的动作。
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动作来表现歌曲。
师:给予评价,进行适当的奖励。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合唱的能力,同时来了解了雄鹰的精神,愿同学们从小刻苦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将来能象雄鹰那样博击长空,飞向祖国的蓝天,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下课,师生唱再见歌学生唱着歌曲鹰律动出教室。
音乐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新朋友,老朋友》,并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2、在《音乐夏令营》的活动中,能够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熟练地进行演唱,并积极、大胆地进行表演,从中体验与他人合作表演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歌曲处理与表演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相应配套伴奏范唱带(或手风琴,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1、 师生问好。
2、 导入新课《新朋友,老朋友》,然后播放音乐。
3、 学唱歌曲(先跟着老师读一读歌词,然后教唱谱,再代词唱)
4、 学会后,学生跟音乐轻声的演唱歌曲。
5、师生对唱。
6、全班进行表演。
7、演一演
(1)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来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2)让学生分成的几个小组,自编自演。
(3)评价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好。
8、《音乐夏令营》的教学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歌曲和游戏。
(2)分小组讨论把本学期的`歌曲分类。
(3)汇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
(4)每小组根据自己的分类派一名学生选一首曲进行演唱。再选一个类别进行表演。
(5)组织学生分小组出发参加“夏令营”活动。“玩具国”—“回声谷”—“雁儿林”—“运动场”—“大本营”。让学生每到一个情境都大胆地参与活动表演。
(6)让学生互评,评出最佳小队。
音乐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课题:儿童剧场
二、单元简析:
本单元设计了《音乐之声》和《三岔口》两个课题,分别涉及到现在比较时尚的音乐剧和传统京剧中的哑剧表演形式。通过对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对比、分析、学习,使学生在感受、体会、表演、思考等方面获得戏剧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欣赏戏剧艺术的能力。
三、学生素质发展目标:
1、感受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段的内涵和角色形象,了解音乐剧的特征。
2、学唱音乐剧《音乐之声》插曲《哆来咪》,体验歌曲预约的情绪,并创编动作分角色表演。
3、欣赏《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体验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感受抒情性三拍子歌曲的美感,能有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表现歌曲。
4、学习和欣赏传统京剧《三岔口》,感受和了解京剧艺术中的.哑剧表演形式,对传统京剧艺术表演有初步的认识。
5、感受哑剧的基本表演特点,参照京剧《三岔口》中“矮子步”的表演,即兴模仿表演剧中人物动作和情节,体验其中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唱音乐剧《音乐之声》插曲《哆来咪》,唱准英文歌词的发音,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结合歌曲情景,尝试分角色的歌表演活动,在表演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能力。
3、学唱《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唱出抒情性三拍子歌曲的美感。
4、尝试用原版英文歌唱,提高学生多种歌唱语言的表现力。
5、学习和欣赏传统京剧《三岔口》,感受和了解京剧艺术中的哑剧表演形式,模仿“矮子步”的表演。
五、主要教学方法:
1、模唱法
2、示范指导法
3、欣赏法
4、讨论交流法
5、表演实践法
六、学情分析:
我们欣赏的戏曲,是那么的优美,当我们沉醉戏曲时,总不免有一种想去亲自表演的冲动。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玛丽亚,看看她是如何带领那7个活泼可爱的“小音符”在快乐中学习了音乐,也让我们体验一下,在传统的戏曲中,我们是否也能找到同样快乐的方式来学习艺术!戏剧是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包括了表演、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儿童剧场是艺术课系列单元的延续,通过这个平台向同学们介绍丰富的戏剧艺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世界范畴的多元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认识。
七、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音乐之声(一)。了解音乐剧《音乐之声〉,学唱英文歌曲《哆-来-咪》并表演。
第2课时:音乐之声(二)。学唱歌曲《雪绒花》,中英文版,并用多种演唱形式歌唱。
第3课时:三岔口。欣赏传统京剧《三岔口》,了解京剧艺术中哑剧的基本表演特点,模仿“矮子步”的表演。
八、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音乐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的内容,怀念红爷爷,了解老人,尊敬老人。
2、喜爱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给孩子们讲过红的故事。
活动过程:
1、欣赏与感受
①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意义。
②熟悉歌曲中的.歌词。
理解歌曲的内容幼儿在欣赏中,教师可用语言激发幼儿去感受,当年红生活艰苦,没有粮食,吃草根:没有棉布、穿草鞋,他们却在中秋节为娃娃们打月饼。红爷爷关心小娃娃;小娃娃关心、敬爱老人等感人情景。在欣赏中,幼儿可能会出现许多的提问,教师可让幼儿讨论,也可以直接解答。由于孩子的情感形成是来自外来的影响与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因此复欣赏歌曲,强化记忆,能使幼儿的情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加传统教育的影响和尊敬老人的情感。
2、学唱与表演。
①听老师完整地演唱一遍。
②集体学唱,师生共同感受歌曲的音乐和节奏,共同学唱歌曲,让幼儿基本熟悉歌曲与内容。
③讲述歌词,通过提问歌曲中的歌词内容,可让幼儿复强化记忆,以进一步助幼儿理解歌中的寓意与情感,以教育与影响幼儿。
④自由组合,结伴学习唱歌。
⑤幼儿可根据歌曲的节奏,内容自编表演的动作,在"我来表演"中,充分发挥幼儿创编的能力以及对音乐对情感的感受力与表达力。
音乐教学设计 篇9
一、 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小胖胖,他呀,原来很没有礼貌,在家看见奶奶,就装作没看见,看见叔叔,跟叔叔说话,说:“喂!喂!喂!”真是没礼貌,大家见了都摇头,后来呢,小胖胖变了,看见奶奶,远远地就叫:“奶奶好!”看见叔叔,赶紧跟叔叔招招手。现在人人都夸胖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今天我们一起学这首《小胖胖》。
二、学习歌曲。
1、节奏游戏——模仿打拍,提示注意倾听(培养良好的音乐倾听习惯)
2、学习歌曲
1)欣赏歌曲范唱,听听小胖胖是怎样的孩子第一段,回答问题
2)用表情告诉老师。再听—————小胖胖经过大家的帮助后又是怎么样?欣赏第二段回答问题
3)学习歌词—随老师一起朗读(教师有感情的朗读)
4)表演小胖胖和叔叔———请两位学生,(进一步体会歌曲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歌词)
5)随老师分句教唱第一段
6)教唱第二段
7)分句领唱,齐唱,(比比谁的记性好)
8)学生演唱
3、分小组扮演角色:奶奶、小胖胖、叔叔。
三、拓展
分小组创编角色,自己加动作,自己编歌词。
听歌曲《对不起没关系》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这首歌歌词通俗易懂,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是非分辨能力,所以对于小胖胖的前后的言行能够分辨出对错。而小胖胖又是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所以唱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在学唱的环节的节奏游戏时,有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还可以,自己独立打拍的时候就有点乱了,有的手跟嘴不和谐,有的唱歌结束后还在拍着,我知道是因为平时的训练缺乏目的性,是在将来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这是一首领唱的歌曲,让同学领唱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不但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还使他们获得快乐、享受了成功的欢愉。
音乐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与他人合作用深情、和谐地声音演唱歌曲《可爱的家》,能用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温馨、甜蜜、祥和的气氛。
2、认识和掌握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并在歌曲演唱中体验弱起小节,并感受歌曲弱起的手法带来的富有推动的、深情地作用。
教学重点:能用深情而优美地声音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部分的和谐、均衡。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乐曲,听听这首乐曲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播放《回家》)
师:谁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生回答,并谈感受)
师:我们每个人每天不管多忙、多晚都得回家,因为家里有爱我们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无私的关怀着、照顾着我们,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可爱的家,它清洁、安详,家里有父亲、母亲,还有兄弟姐妹,好,让我们在一首好听的歌曲中感受家的温暖吧/!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
1)学生闭眼静听,初步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2)生谈感受,师出示课题。
2、认识并掌握四拍强弱规律
强弱次强弱
1)师:我们再听一次这首歌曲,仔细看看老师做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四四拍子和弱起小节)
2)跟随老师边听歌曲边打拍子,巩固四四拍和体验弱起小节推动、深情的作用。
3)师范唱生打拍子(要求学生认真看歌谱)
3、学习旋律
1)随琴默唱全曲,感受歌曲旋律特点。
2)师生接龙演唱歌谱,(生默唱)
3)填词演唱全曲。
4、学习二声部
1)师生合作演唱,生唱一声部歌词,师唱二声部旋律。
2)师:老师一个人的.力量不够,谁愿意和我合作演唱二声部?(部分学生演唱二声部旋律)
3)全体合作演唱,体验二声部的和谐。
5、情感处理,表现歌曲
1)小组合作讨论歌曲的力度、情感处理。
2)展示交流。
3)全体边打拍子边有感情地演唱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演唱这首歌曲,来共同感受这美好而温馨的家吧!
三、情感升华
欣赏《我爱我的家》
师小结:家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让我们一起大声的喊出来“我爱我的家”,让所有的人听到,好吗?(放歌曲结束本课)
《可爱的家》教学反思:
《可爱的家》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歌曲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可爱的家庭,旋律抒情,柔美,音域不宽,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演唱。歌曲教学的重点是用优美,安详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是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有感染力地表演歌曲。
合唱要:在“合”的基础上表达音乐形象,而学生往望对低声部的音准把握不好,影响合唱效果。所以在合唱教学前,让学生看低声部旋律,整体聆听合唱部分的旋律,让学生在聆听中“找出”低声部的旋律,并跟唱。在唱的过程当中,将高,低声部的旋律设计为家庭中某个角色的歌声,用旋律模唱的方法学唱两个声部,或分组自主练唱相应角色的旋律,并互换旋律进行演唱。引导学生像和家人相处一样进行演唱,做到“和睦相处”,“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声音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在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应该平时对他们进行歌唱习惯的常规培养。有好的音色,合唱的歌曲才能够产生和谐,更美的效果。在这节课中,就应该要求学生歌声要协调统一,才能让学舌功能在听觉上得到更好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合唱教学的目的。
音乐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难点:
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聆听《公鸡、母鸡》
(1)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分辨公鸡、母鸡的叫声,乐曲开始是公鸡叫还是母鸡叫?
(2)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划线条,表示听到的公鸡、母鸡的叫声。
(3)听乐曲,分别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表演。
2、聆听《我的小鸡》
(1)完整地聆听童声合唱,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比表现的小鸡的.可爱处有哪些?听了这首歌后是愉快还是悲伤,并为课本上的小人头涂上颜色。
(2)复听歌曲,自编动作表现出对小鸡的喜爱。
(3)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3、编创与活动:
(1)认识铃鼓,并在教师示范下学会演奏铃鼓的正确姿势。
(2)把演奏铃鼓的方法留给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奏出短音?怎样奏出长音?
(3)试着用铃鼓为学过的歌曲伴奏。想一想哪首歌曲合适?选一首让大家唱,并有几个学生用铃鼓伴奏。
三、小结。
音乐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能边唱歌边合拍的做“小手爬”的动作,初步表现歌曲旋律的上行与下行。
2、乐意创编出不同的手部动作,体验创造、表演活动带来的快乐。教学准备配套磁带。教学重点与难点能边唱边合拍地做小手爬的动作,并学习仿编歌词和动作。教学方法与手段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律动《拍手点头》
1、集体复习,教师与幼儿随着音乐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和小手来做游戏吧。
2、仿编,“拍拍小手点点头很快乐,我们拍拍小手还可以干什么呢?”(教师可请仿编出新内容的幼儿当小老师,带大家做新动作。)引导幼儿听音乐,并做拍手动作。
引导幼儿仿编动作。通过复习同类型律动,引导幼儿进行热身活动,并在仿编活动中将小手动起来。
二、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1、播放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师:听了这个音乐你们有什么感觉?
你会想到哪些动作?
2、教师范唱
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三、学习律动
2、老师示范双手上行、下行“爬”的游戏。
3、引导幼儿练习。
双手从脚背开始,一拍一拍地轮流贴着腿、身体、脸部往上“爬”,一直到头顶上,正好唱完前半段。用同样的方法“爬”回脚背。幼儿仔细观察老师“爬”的动作、部位。
幼儿练习通过教师的示范及幼儿的练习,引导幼儿熟悉歌曲的旋律,并尝试配上动作进行表演。四、创编律动,体验游戏的乐趣。
1学习和创编其他的'上行、下行动作。
提问:除了“爬”以外,你的小手还会用其他的方法上上下下吗?
2、创编出小手“爬”的不同动作,按音乐边唱边合拍的用新编的动作贴着身体上行和下行。
3、小游戏《爬大树》:教师扮做一棵大树,小朋友扮做小蚂蚁仿编儿歌,边在大树的身上爬边唱儿歌。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手宝宝和我们做了好玩的游戏,回家以后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来做这个好玩的游戏,好吗?幼儿思考,并用动作表达所想出的方法。
随音乐集体创编。幼儿进行创编,并在创编活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教学反思在《小手爬》的活动中,我运用了整体教学的方法,把歌曲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也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来接受的,这样幼儿容易明白歌曲的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各环节衔接自然。老师主要采取边唱边和幼儿一起玩的形式,边学唱歌曲和学做小手从下至上、从上至下的爬动作,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特别希望老师用手去他们身上爬一爬,所以当我提示孩子们找一个朋友爬一爬时,很多的孩子都围到我身边,显得很兴奋。所以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能够真正做到师幼的有效互动。活动在高潮中结束,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活动非常活跃。
音乐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感受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不同的中、外“钟声”音乐。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维也纳的音乐钟。
1、导入:出示钟,说说钟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听一首与钟有关的音乐〈维也纳的音乐钟〉。
A、用你们的表情来告诉老师音乐的情绪?
B、聆听。
C、回答。
2、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
师:这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管弦乐组曲的一部分。
(课件展示)这就是美丽的维也纳,那里每年都要举行许多的音乐会,来自世界各地喜欢音乐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欣赏音乐。像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斯特老斯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也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如果谁能在这开演唱会或演奏会那将是件很了不起与自豪的事。如果想观看演出必须提前数个月才能买到坐票,旅游者想看演出那就要提前几天买站票,能买到站票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所以我国青年歌唱家宋祖英和谭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演唱会是令中国人骄傲的事。
A、观看维也纳的风光图片。
B、观看音乐家的图片。
C、观看金色大厅的图片
D、观看我国音乐家的演唱会图片。
3、故事到入,聆听主题。
师:次音乐描写的是一个爱吹牛的老兵,他逢人就说大话,说他一个人曾单枪匹马战胜拿破仑,把七个头的长龙打翻在地等等,但当他从这战场上归来,美丽的公主邀他到维也纳皇宫做客时,他却却被皇宫里叮叮当当的声响吸引住了。
A、聆听主题
B、学生模唱。
C、课件展示---主题音乐
D、学生跟唱主旋律。(一边用手画旋律线,一边用dang轻声跳跃地哼唱主题音乐两边)
3、复听音乐
师:你能感受到皇宫里的情景吗?仔细地听音乐,当你听到我们熟悉的音乐时,请你拍拍手,其他音乐可以摇头、拍肩、晃晃脑袋等。并用你的小脑袋记一记这个熟悉的音乐出现了几次,然后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帮老师来帖一帖这几张纸。
A、听、记。
B、帖纸、(A+B+A+C+A+D+A)
师:这首音乐中藏着一个奇怪的规律,你们能找到吗。相同的音乐主题多次间隔着重复出现的,我们称之为回旋曲。
(二)学习《灵隐钟声》
1、导入;刚才同学们听了维也纳的钟声,现在我们来听听杭州灵隐寺的钟声。
A、学生初听《灵隐钟声》
B、谈感受。(害怕、恐怖~~~~)
C、介绍灵隐寺。
师:同学们听的不错,这正是作者要衬托出寺庙是神秘而宁静的`地方的意图。寺庙同学们都去过吧?(学生谈感受、人多、菩萨、烧香~~~)寺庙里很热闹,那你刚才听到的为什么那么宁静呢?生:早上、晚上。师:一般什么时候寺庙里的钟声会响起来呢?生:早上。师:对,这正是早上寺庙敲响的晨钟在青山中回荡。
D、看相关图片,介绍灵隐寺。(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旁,是杭州最早的古寺,也是中国佛教蝉宗十大古刹(庙)之一,距今已有1670多年了。)
2、复听。听听这是真的寺庙里的钟声吗?
A、讨论,不是,是电子琴。
B、演奏。师:电子琴的音色非常丰富,它可以模仿许多许多的声音,下面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来弹奏这几句音乐,会哼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哼唱。
C、在寺庙里出了能听到钟声还有什么声音。(乐器)生:~~木鱼。
D、出示木鱼,并师范演奏。(老师只有一个木鱼,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每个同学都有一个能发出像木鱼一样声音的乐器呢)讨论。
教师可提示用自己身上的器官来模仿。弹舌。
4、老师弹琴学生随音乐弹舌,模仿木鱼为音乐伴奏。
三、总结,欣赏全曲。
今天我们欣赏两国的钟声,他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你能说说吗?我们中国寺庙的钟声很有特征,特别是除夕和新春第一天的钟声,有许多人都前往寺庙聆听,因为它会给人带来吉祥和好运。而生活中的钟也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方便,如上课,下课,起床,吃饭等,都离不开他,所以同学们在学校也要抓紧课堂上的钟,好好学习。下面我们在《灵隐钟声》中结束我们的课。
音乐教学设计 篇14
《跳绳》这首歌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安排让个别学生上台来跳绳的,但是学生一听可以上来跳绳都非常激动,结果有半个班的学生都跑上来了,顿时没了该有的课堂秩序,这种情况在以往是不被允许的。孩子因为有兴趣演唱的歌曲也特别的专著,很快就背过了歌词。所以,在反对“自由化”的前提下多给学生一些行为和言论的`“自由”吧!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想说就说;可尝试取消举手点名发言的做法,学生随时可以站起来。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学习活动。效果会更好哦!
音乐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
1、 知道《小小少年》是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插曲。
2 、初步掌握歌曲中的主歌与副歌的概念,并会简单的区分。
3 、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区分歌曲中的主歌和副歌
新授: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一首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插曲《小小少年》。
2、让我们听一听中文版本的这首歌曲。中文范唱
3 、歌曲中的少年究竟遇到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英俊少年》的故事梗概。影片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遭诬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师雷娜特的帮助下,以自己诚实善良感动他的外公,最后一家重新团聚的生动故事。
4、 你对这首歌曲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哪里?为什么?
(将歌曲自然的分成主歌和副歌两部分。)
5、 首先让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找一找这部分的典型节奏,有几句都是哪句?
(学生找出典型节奏后,按节奏划一划,并唱一唱)
6、视唱歌词,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结本段的结构。
(歌词是在叙事,节奏比较简单,情绪上比较平稳)
7、应该怎样的声音(连贯、流畅)情绪(舒缓)来演唱
将第一部分连起来演唱。
8、象这样的部分我们通常把它称作歌曲的“主歌”
出示重点内容:主歌
9、进入第二部分,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典型节奏。
(学生找出典型节奏后,按节奏划一划,并唱一唱)
10、你发现了什么?
(共有三句典型节奏,并且每一句中都有相同的部分,只有个别地方出现不同。)
11、结合歌词看一看, 为什么不象第一部分一样,用完全相同的节奏?
(人的情绪是起伏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节奏的设置上是会有所变化的。)
12、 对照第一部分,小结:第二部分的歌词反复出现是在抒发情感,旋律起伏将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我们把它称为“副歌”
出示重点内容:副歌
10 、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嘹亮、悠扬)情绪(饱满)来演唱
12、 一首简单的歌曲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歌曲的结构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现在 让我们来齐唱这首歌。
主歌:声音(连贯、流畅)情绪(舒缓)来演唱
副歌:声音(嘹亮、悠扬)情绪(饱满)来演唱
1 、个别学生领唱主歌,其他学生齐唱副歌
2 、女生齐唱主歌,男生齐唱副歌
小结:
在小小少年中小主人公遇到了不小的烦恼,他被烦恼打倒从此消沉了么?他是怎样做的?我们同学的年龄跟他相仿,也许在某一天你的烦恼也会悄悄来临,希望你能象他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将困难克服掉,勇敢的迎接生活的挑战,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音乐教学设计1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