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珍珠鸟教学反思(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1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教师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颤动的笔尖”,而“我”却“不动声色”,“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欣赏“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14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配乐朗读。在“爱之罗曼斯”袅袅的乐声里,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教师于是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有位哲人说过:“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那么,这一情境的创设就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融合了个性与创造的培育。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马上要毕业了,回首六年的小学生活,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原来‘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有没有欣赏过别人?……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实,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已经是作家冯骥才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珍珠鸟》一课,学生初读后似乎没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却是极为复杂和微妙的,不易被读者真正把握到。阅读,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内容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开各种表面形态看到它们的精神实质,其方法便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赏,在欣赏中进行评价,会使阅读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2
教学时我注重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品读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句子,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在此基础上,紧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学生研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探索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让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如在教学课文第 6 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
不足之处:
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碎,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教师不舍得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3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是著名作家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结撰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值得玩味鉴赏。由于小动物一向是孩子们喜爱的并愿意了解的,备课之初我就认为这一课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可没想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并不顺利,学生们没见过珍珠鸟,一点儿不感冒。说实话,那种小鸟我也没见过,只知道它长得很小,是否美丽可爱可真不知晓,而我的手边偏又没有有关的图片。
为难之际,同年级的郑老师推荐了一篇教案,看了很受启发。于是,第二课时上课时,我设计了几处口语训练。首先,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珍珠鸟的外形,叙述清晰者奖励给小珍珠鸟起名的权利。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大家纷纷品读课文,以求能把小珍珠鸟的外形说清楚。最后,经过大家评议,给小珍珠鸟起名的光荣被班长获得,她亲切地称小珍珠鸟为“小珍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个由他们的.伙伴起名的小鸟投入了更多地关注。在了解小珍珠和作者嬉戏的过程时,我趁机让他们揣摩小鸟的心理。我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小珍珠”,把我当成作者,于是藏在文本描述后面的心语被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所揭露。就在这样贴近文本,品悟角色内心的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和孩子们在想象的现场解读着作者的写作动机,感受着文本所营造的和谐。而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朗读、理解都相当到位,他们对这一课的学习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认为及时地调整教学,将学生带入文本所设定的环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话,当学生对谈话的主题没有兴趣时,教师的教学就已丧失了意义。这时,如何抓住学生的目光就必须是教师思考的问题了。有些课文所描述的事物可能给学生陌生感,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体悟,去感受,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展开教学活动。就像我们可以忽略小珍珠鸟具体是什么样,有多大,但我们可以以一个童真的视角去体察鸟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这不真是文本所要显露的内涵吗?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4
一、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
“ 真好 !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 一开篇 , 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 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轻松基调 。 通读全篇 , 读者始终被作者的笔牵引着 , 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 , 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 。
在关爱之情的驱使下 ,“ 我 ” 主要为小鸟儿做了两件事 : 第一 , 虽然小鸟儿已经有了 “ 舒适又温暖的巢 ”, 但 “ 我 ” 仍旧精心为它重新加工 , 布置了一个幽静 , 安全的居室 , 并按时给它们添食加水 ; 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开始新生活的`小鸟 “ 轻松自在 ” 的叫声 , 也许就是它对主人的感谢 。 第二 ,“ 我 ” 按捺自己的好奇心 , 决不因为所谓的喜爱而轻易打扰小鸟儿的生活 ;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鸟对 “ 我 ” 的逐渐亲近就是对这份爱的最好回报 。
由于有爱 , 作者格外认真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 ; 另一方面 , 由于细心的观察 , 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这天真的生灵的喜爱 。 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 , 作者用轻盈活泼 , 疏密有致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 , 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 。
二、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 “ 我 ” 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 , 熟悉 , 亲近 , 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 写珍珠雏鸟与 “ 我 ” 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 。 表面上看 , 小鸟从 “ 离我较远 ”, 到 “ 一点点挨近 ”, 到 “ 淘气地陪伴我 ”, 到最后 “ 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 与 “ 我 ” 的形体距离越来越近 。 在这个过程中 , 是小鸟主动来亲近 “ 我 ”; 而实际上 , 我和小鸟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种举动为前提条件的 。 可见 , 人与鸟形体距离的逐渐接近 , 清晰地表现了二者心理距离的不断缩短 。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 我 ” 的举动起到了决定作用 ,“ 我 ” 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 , 自由的空间 , 也因此赢得了它对人的信赖 。“ 信赖 ,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结尾一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 , 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 。 不仅是人与动物 , 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 , 思想空间 , 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 , 不以大欺小 , 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 , 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5
扩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不仅人与鸟之间,而且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本节课的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边放音乐边朗读,让学生发挥想象,幻想一个大森林里住着各种小鸟,其中就有珍珠鸟,再出示珍珠鸟图片。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根据本文是略读课文的特点,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时,根据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细心、照料珍珠鸟以及珍珠鸟怎样与作者一步步亲近的。学生在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后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本文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结尾有个中心句,而且课文内容是围绕这个中心句展开的。根据这个特点,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心句展开,先让学生理解文中重视谁对谁的信赖,小鸟为什么会这么信赖作者,怎样自然而然地引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弄懂这些问题后,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领会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语文教学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后,引导学生扩展延伸: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人与鸟之间需要信赖吗?他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让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白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信赖,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明白到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对,才能互相信赖,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应该在“读”上下功夫。“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地阅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以说“阅读”是“”的基本前提,不“读”何来“感”无“感”又何以能“悟”呢?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内容,揣摩语言,品味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强化语言文字训练。通过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反复,品味语言,理解内涵,情感。如学习后四个自然段时,可以让同桌一起读,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用心的读一读,再讨论一下你们喜欢它的理由。为了体会小鸟和“我”的距离在一点点挨近,关系也越来越近,品读这一自然段。可采用一个小组一个个接读的方法进行。当一组学生读完了,我让其他学生即时评价,认真聆听学生的评价,事先应有预设。当有学生评价他们读时有错时,老师也该马上评价说:“你听得很专心,会听就是会学习。读书要注意看准、听好,字字入目、声声。”接着还可让其他学生进行朗读,听完后再给予评价:如“你读出了自己的!”“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一定会读得更好!”等。通过这一环节通过由读到品,趣味读书的过程,真正读出文字的“趣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新课标”特别强调熟读成诵和语言的积累。
2、还应该体现老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倾听中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努力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6
《珍珠鸟》是一篇描述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完美的境界”。课文的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后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地作者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教学时,“我”对小鸟的精心照顾、小鸟的变化,两条主线并进。为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让学生阅读后,结合课前导读,确定着重研究的问题: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前后有些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哪里体现出我对鸟的喜爱之情?
先是由学生围绕问题自主进行读、思、画、批,再小组合作探究,最终全班共同交流。在学生交流问题的`过程中,我有机地穿插了三个引导学生想象思维进行说话交流的问题:
1、这时,我不理睬小珍珠鸟,而它却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一点也不陌生,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2、看插图好好想一想,作者在笑什么?
3、作者的笑是一种对自己孩子般爱的笑。小珍珠鸟真的把“我”当作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好朋友了。那么,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呢?经过这些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大胆想象的空间,允许有不一样的见解,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驰骋想象,个性解读,发言很热烈。
总结以上教学,我想,兴趣是学生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去追求、去探索。学习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愿学、爱学、乐学、主动学。让学生享受到课堂学习欢乐的同时,又学到知识,发展了本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看来,这个学生的“内在兴趣”需要我们教师去认真解读教材,再精心地设计,课堂气氛是必须能够调动起来的。
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7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述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完美境界的深刻道理。教学这课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较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主要从一下两个方面做的: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课上,让学生“选取品读自己喜爱的相关句段”,“与自己喜爱的同学分享快乐”,“说说自己最喜爱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吐的心声”。这些资料能够按照自己喜好来学习,能够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来交流,能够按照喜爱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让学生觉得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简单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方式的构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构成个性。
二、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明白受到重视。
本课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故将教学目标定为“用我的'心感受完美的感情”,“用我的心抒发自己的心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明白的重视。学生透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透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珍珠鸟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用心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8
《珍珠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述了“我”为一种怕人的鸟----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从而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完美的境界。课文写的生动活波,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小鸟与人关系的变化去启发学生,出示两道题:我是怎样善待珍珠鸟的?珍珠鸟又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先自主尝试,然后交流。珍珠鸟怕人,但作者的精心照顾、无尽关爱化去了这一切。作者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巢,让他们住的舒心,不去惊扰他们,让他们住的安心,正是这种奉献,鸟儿们由不敢出笼,到敢伸出嘴,到在作者书屋里自由飞翔,以至于——喝作者杯中的.水,啄作者握好的笔,玩的尽心,乐不思“窝”,竟酣睡在作者肩头!这种“胆性”的开放的背后,是关爱做的桥梁,信任作的基础.不但让学生们明白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并且深一步启示了孩子们——信赖是人与动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由此,我在讲授本课时,注重启迪,自己领悟,.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知识.
但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个性体验、与作者交流、体会情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采取多种读的形式,没有让学生与作者心灵交会,尤其是文中作者猜到小雏儿的出生、看到小雏儿肥胖的样貌、呢称“小家伙”、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注视小鸟儿沉睡的语句,应当让学生们读出情,咀出味,感知作者那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鸟儿关爱之情,让孩子们在活力四溢的朗读中,得到深刻的感悟与永恒的记忆。让学生明白读本好书就是与一位伟人交流。课后深知“讲解只能使人明白,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
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语言。让学生的体验感悟经过他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真正用情去学,用心去学,发自内心的喜欢语文课堂也是今后教学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9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讲作家冯骥才与他养的珍珠鸟之间发生的故事,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尊重、喜爱,也展现了鸟对人的信赖,是一篇很有韵味,读来想象丰富,感觉异常美好的文章。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我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放在了对珍珠鸟形象的认识上,我想抓住这一条线让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生字,理解生字,更学会怎样去阅读!
因为本课的生字比较简单,再加上最近也有对随文识字的研究,所以这节课我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在品味文本中推动生字的教学,在这一节课中我重点选择了三个生字卷、拨、赖进行教学,分别从多音字,形近字、易错字三个角度进行选词,重点指导!另外针对第六段让学生质疑字词,在学生的疑问中,由学生自主的去理解“伏案”“咂嘴”,有我的课堂预设,也有学生的思考提问!
而整节课的线索就是对珍珠鸟形象的分析,由题目中的珍珠让学生去感知这是一只漂亮的鸟,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小巧,然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品味珍珠鸟的小巧,再由身体的小到胆子的小,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它的变化如何慢慢变大!再结合每个特点分别送给珍珠鸟小巧玲珑,谨小慎微,神气十足,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品味形象!另外这节课我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方法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读书的方法,预习的方法,积累成语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喜欢的语文课更多的`是方法指导!
可是这节课让我感觉到的很大的不足就是,我一直在赶着我的教学设计,缺少了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无法从珍珠鸟上感受到漂亮、美丽,可是学生也能感受到他的神气调皮,可是我也了我后来的教学硬是把学生拖到这个漂亮上来,耽误了太多时间,找了很多学生来提问,都没有我想到的答案,所以这时我就感觉急了,思路有点混乱,导致后面教学生字时,时间稍有不足,我想这可能和备课有关吧,备课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另外也没能机智的去处理,缺少了稍作修改教学设计打破之前计划的勇气,现在想想,还是可以将后面的珍珠鸟大小放在这儿做个补充介绍,这样学生自然会答出小巧,其实这也提醒了我,上课不是完全的预设,更多的是生成,如何巧妙的处理预设和生成,需要的是我们充分的备课!另外一些小的细节问题仍需注意,例如把十厘米比划成了一厘米,例如学生个别字音读错我忘记了纠正,例如积极发言的学生还是很少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以后多加注意的,还是得好好琢磨怎样把语文教到实处,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语文,在语文课上自由驰骋!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10
《珍珠鸟》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的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后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地作者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教学时,“我”对小鸟的精心照顾、小鸟的变化,两条主线并进。为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让学生阅读后,结合课前导读,确定着重研究的问题: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前后有些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哪里体现出我对鸟的喜爱之情?
先是由学生围绕问题自主进行读、思、画、批,再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全班共同交流。在学生交流问题的过程中,我有机地穿插了三个引导学生想象思维进行说话交流的问题:
1、这时,我不理睬小珍珠鸟,而它却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一点也不陌生,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2、看插图好好想一想,作者在笑什么?3、作者的笑是一种对自己孩子般爱的笑。小珍珠鸟真的把“我”当作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好朋友了。那么,小珍珠鸟趴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大胆想象的空间,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驰骋想象,个性解读,发言很热烈。
总结以上教学,我想,兴趣是学生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去追求、去探索。学习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愿学、爱学、乐学、主动学。让学生享受到课堂学习快乐的同时,又学到知识,发展了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看来,这个学生的“内在兴趣”需要我们老师去认真解读教材,再精心地设计,课堂气氛是一定可以调动起来的。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11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状物散文。课文主要写了一种“怕人”的鸟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基础。课文描写了小珍珠由“怕人"到能在“我”的肩头睡着。多么温馨的画面!小珍珠乌把作者当成了可信赖的朋友。不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练习,让学生产生情感共呜。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信赖是……让我们……有的学生写道:信赖是一首歌,让我们唱出心中的快乐。信赖是一幅画,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五彩缤纷。信赖是一束阳光,让我们彼此感到温暖……
以读传情,以写促悟。让学生多读、多悟,才能领悟文本的内涵,才能与作者产失情感上的共鸣。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12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根据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改编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还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在“我”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珍珠鸟的资料,让学生对珍珠鸟有了充分的了解。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通过品词品句,使学生认识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了解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帮助学生初步体会了小鸟与作者之间和谐的关系。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体会小鸟逐步信赖作者的过程、理解“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作为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珍珠鸟对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主线展开教学。首先,我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图,并结合自己的感受为插图配上一个词或一句话,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人鸟之间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然后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的方法品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了“信赖”。
随后,我结合课后训练点,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4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画词语,品读感悟,小组交流等形式,深刻地体会了小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接着趁热打铁,补充原文资料、句式填空这一环节,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作者对小鸟的关爱。
最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一组以“和谐”为主题的画面,在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语文课承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感悟信赖过程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了作者用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的方法,并以此作为课堂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提供了三个情境给学生选择,要求学生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写一段话,以此增强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将学到的方法融会贯通。
本节课我运用的课型方式是要素组合方式,通过让学生看、听、讲、想、做、动、静等各要素的交换使用,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中的人力资源,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如:我在教学中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导向性及启发性不够,在课堂细节的处理上还需锤炼。
珍珠鸟教学反思 篇13
《珍珠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鸟----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在的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从而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在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一)以情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在感受中学习。
教学一开始首先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创设质疑情境,诱发学生大胆质疑,生成问题。然后再围绕学生生成的重点问题,探索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要十分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让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有了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