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8-26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赤壁之战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请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大致)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赤壁之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段意。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1)“锣鼓震天”?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三、总结段意。

(1)朗读课文第三段。

(2)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赤壁之战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头造句。

六、作业:

预习《田忌赛马》。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具电脑幻灯片

主要技术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2、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1、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2、朗读课题,说出自己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

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及进一步解决问题。自主参与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习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4、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习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5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 >80万)

(1)、问:哪个多,哪个少?指名学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万兵,你能打败人家的80万大军吗?

(2)、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叫周瑜的大将军,以自己的3万军队击溃了曹操的80万军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板书:以少胜多)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样以自己区区的三万兵力击败曹操的80万军队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19、赤壁之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

题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这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歌曲吧!领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壮观与激烈吧?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师念此词一遍,说三国,道三国,一直以来人们都为三国的故事所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来谈三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三国吧。大家看这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什么?随机板书:长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尽英雄 问:《三国演义》大家认识三国演义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还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学习的.《赤壁之战》,请大家今天我们要熟悉那些人物?他们是不是称得上是英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大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两军 黄盖 写信 草船 火烧 上岸

相对 献计 诈降 冲寨 敌船 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习: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东汉 末年 率领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无心应战( ) 穿着( )

测量( ) 降级( ) 应该( ) 着火( )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己 (周瑜) 3万 南 熟水战

彼 (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1

2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 、3 、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 、3 、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 (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 (冲)

曹操的战船 (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 (窜)

2.引申

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

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9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 >80万)

(1)、问:哪个多,哪个少?指名学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万兵,你能打败人家的80万大军吗?

(2)、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叫周瑜的大将军,以自己的3万军队击溃了曹操的80万军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板书:以少胜多)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样以自己区区的三万兵力击败曹操的80万军队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19、赤壁之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

题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这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歌曲吧!领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壮观与激烈吧?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师念此词一遍,说三国,道三国,一直以来人们都为三国的故事所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来谈三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三国吧。大家看这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什么?随机板书:长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尽英雄 问:《三国演义》大家认识三国演义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还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学习的《赤壁之战》,请大家今天我们要熟悉那些人物?他们是不是称得上是英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3、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大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两军 黄盖 写信 草船 火烧 上岸

相对 献计 诈降 冲寨 敌船 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讨论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认真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命令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

(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快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情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学生汇报或抽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老师小结:火攻的四步,这种小标题,还有的同学编的跟这种意思相同,但表达有所不同。这没关系。只要动脑,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大家的积极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是什么?——东南风。请找一找,画一画,读读。

(文中三次写东南风。第一次:这一天东南风很急;第二次:“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第三次: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

(因为“东南风”是周瑜、黄盖完成“火攻”妙计的根本条件。前边文中讲了,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东南风之时,“火攻”计划才能实施。正因为这样,文中才多次提到东南风。)

(假如没有东南风,黄盖去诈降,装满火药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样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发现情况不对;更糟糕的是,点了火的船,因没有风,不等火船靠近,就会被曹兵发现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计也无法实施了。)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从书中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再分析。

(1)敌众我寡,不宜持久,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黄盖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同时他们了解到曹操战船相连 的弱点,从而想到了火攻之计。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三、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

“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认真分析,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扬长避短,使弱势转为优势,因而能以少胜多,战胜曹军。曹操自恃兵多将广,小看东吴,轻敌自傲,不可一世,认为拿下东吴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连船,因而得到了惨败的下场。)

我们可以用哪三个成语来概括?谁能上来把它写出来?引导学生板书: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2.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历史上的故事,能为我们这些后人敲响警钟。我认为“骄兵必败”是很有道理的。以后,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中一定切记不能骄傲更不能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要谦虚谨慎,不断进步。)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克服它,战胜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师小结: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一)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装满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习: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东汉 末年 率领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无心应战( ) 穿着( )

测量( ) 降级( ) 应该( ) 着火( )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己 (周瑜) 3万 南 熟水战

彼 (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1

2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 、3 、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 、3 、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 (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 (冲)

曹操的战船 (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 (窜)

2.引申

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

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