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知远网

2025-08-16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

一、启——导入课题

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

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

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

补充提问:(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

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

禅院 → 仆碑 → 华山洞 → 仆碑 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

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①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有碑仆道)

上刻什么字? ( 花山)

②华山洞有二洞。其前洞情况如何?( 平、旷)

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如何?( 众)

其后洞情况如何?(高、寒)

后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又如何?(少)

③王安石一行人在洞中又有什么经历?往洞里走愈( 深) 愈(难)其见愈( 奇)。而随洞深入, 题记者( 少),乃至( 加少)。

④在游洞过程中,有怠者呼“不出,火且尽。”当时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随怠者出后,他又有什么表现?( 悔随之出)。

三、转——说理记文

主问题:在这样的游历经历中,作者感悟了什么道理呢?

次问题:

(1)作者是如何将文章从叙事转为议论的呢?

明确:通过“于是余有叹焉”。

(2)作者“叹”的是什么? 作者又为什么叹呢?

明确: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作者有力足火明却游而未尽,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不悔”?

明确:

1.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达目标)

2.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尽力却没到达目标)

(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明确:志、力、物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时他论说了什么道理?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四、合——叙议结合,结构严整,思想深刻

1、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作者又是如何论说华山洞的经历的?

明确:游览顺序和说理顺序一一对应,叙议结合,行文严谨,首尾呼应。第三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说华山洞的经历。

2、作者本文中一共论述了两个道理,请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区区一篇游记中论说这些道理呢?

补充材料: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同时王安石同欧阳修交好,主张古文革新,反对当时诗歌文章浮华的弊病。

明确:

1.作者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他主张改革的远大理想,并指出,要达到这远大理想必要有志、物、力;倘若条件齐备却没有达到理想,作者“无悔”。以文言志,表明作者改革的决心。

2.又在途中遇仆碑,想起文坛流弊,指出学者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

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此文记游,并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感想。

三、指导朗读课文。

注意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鼎足之形|成矣

E.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正音(板书):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四、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义,揣译课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五、掌握文言语法知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法

1.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深度。穷:a--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见:v--n.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v-n,流传的文字。名:n-动

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练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3.补充解释

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名]:

①名义。例:D。②命名。例:A、B、C。③著名。例:有仙则名。④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求]:

①寻找。例:B。②请求。例:D。③探究。例:A。④索取、要。例:C。

[舍]:

①房屋。例:屋舍俨然。②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③同“捨”(读shě),放弃。例:便舍船,从口入。

4.疑难句释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5.归纳“其”的用法。

教法: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或用多媒体显示),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

(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六.布置作业:

完成下列语言现象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⑵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4.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其孰能讥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巩固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思路分析:此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2段则全是记游。(巩固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思路分析:此段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本来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第3段(巩固翻译: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思路分析: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4段(巩固翻译: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思路分析: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巩固翻译: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思路分析: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二、在把握了作者上述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课文、尽量当堂背诵。(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文言文背诵能力,即在理解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

第三课时

一、疑难问题探究:

1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讨论后明确]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讨论后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3.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二、鉴赏艺术特色: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三、作业:

1.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2.自读苏轼的《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梳理文章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

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

【重难锁定】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情境导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

【解析】“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

(一)音谬之思

1.齐读一段。

2.师生探讨“华”发音。

(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

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

“深思慎取”。

4.范读四段。

(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

1. 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

2. 生读二段,共同探讨。

(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

3. 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

①古人观自然有得。(例证)

②志——险远。

③力——不怠。

④物——幽暗昏惑“相之”。

⑤无悔,无讥。

4. 所悟。

(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1. 王安石写作缘由:

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补充作者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2. 同游之人共鸣

父(甫)的探讨,志同道合之游之感。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音谬——深思慎取 游洞不尽—— 力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

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

【重难锁定】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

【解析】“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

(一)音谬之思

1.齐读一段。

2.师生探讨“华”发音。

(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

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

“深思慎取”。

4.范读四段。

(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

1.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

2.生读二段,共同探讨。

(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

3.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

①古人观自然有得。(例证)

②志——险远。

③力——不怠。

④物——幽暗昏惑“相之”。

⑤无悔,无讥。

4.所悟。

(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1.王安石写作缘由:

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补充作者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2.同游之人共鸣

父(甫)的探讨,志同道合之游之感。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5

【课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准备教授的内容:

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

《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

《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计划用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1、作为复习与铺垫,齐读《赤壁赋》。

2、导入课文。

3、学生默读、齐读课文各一遍。

4、疏通课文大意,找出重点段落、分析作者观点。

5、与《兰亭集序》比较,明确相关内容。

6、与《赤壁赋》比较,明确相关内容。

【课堂简述】

第一课时。完成了《赤壁赋》的诵读。由王安石变法导入(可以用来印证,文中的观点),完成课文诵读。梳理了课文第一、二段。没有翻译,让学生注重注释,互相补充理解课文。在讲授中,调动了学生游览的经历。

第二课时。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详解志、力、不随以止(不盲从)、无物以相之(客观条件)的.关系。进行与《兰》的比较,强调了对失败经验的汲取是更为重要的。举了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面对几百次失败,说:我已经知道了这几百种材料不适于做灯丝。的例子。进行了与《赤壁赋》的比较。通过三篇文的差异比较,总体强调,文章的形式要服从于所要强调的内容、材料的安排应以感受最深、最突出的内容为中心。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文言文还是存在,先入为主的看不懂现象。根据导引大部分学生能够理顺文章大意,这反映出学生大多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6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整体感知:

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帮助

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

2.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研习、讨论课文内容

(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画出空间方位图

3.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4.为什么说“华( huá )山”是“音谬”?

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1.名寺 洞 碑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指名朗读

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

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

四、问题探究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

3.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五、学生阅读全文

六、背诵第二段

七、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辨析词类活用

2.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3.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三段

二、集体朗诵课文

三、发放课堂练习,学生完成

四、“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 6.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7.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l0.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五、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情况(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六、辨析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情况

(1)而卒葬之古:终于;今:士兵,完毕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ll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长乐王回深父这是一个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问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三个词都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深度、到达的人、险远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险远”看做是后面省略,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动词。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1)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2)、(3)个句子是因果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七、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八、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7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多年的物理,那么什么是“物理”呢?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

(明确)“悟物穷理”。

就是对事物多思考,多琢磨,钻研其中的道理。

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佛语说:“一花一世界”,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事物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见微知著,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今天来研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出示标题、出示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文章因事析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深思而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检测预习,解决疑难字词

1、请两位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疑难字词的思维过程。

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在预习过程中,一定有一些字词是先不明白后又明白了的,

(设计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语意,让学生学会自己疏通文言文。)

2、提出几个共性问题,共同解决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对“始”字有四种解释①最终、开始②才,方才③只,仅④曾经。结合上下文语境想一想,哪一种解释放在这个句中是比较合理的?

后句为“而卒葬之”,意思是死后埋在这儿,那始自然指生前了,这四个解释中,只有④曾经与此是相合的。

址:还是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对“址”有三种解释①地址②底部③山脚。结合本句中“其”的意思,选择一个合适的解释。当文中有代词出现,前文一定有对指代对象的介绍。“其”和“和”又当指一个地方,所以“其”当指褒禅山,所以最合理的解释为③。

也有不少同学问到文中“其”的用法,咱们以前总结过它的用法,大家参照那个总结再自己琢磨琢磨关于其这个问题,相信大家自个就可以解决。

3、仔细推敲,所有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再自读一遍,也许一些问题的答案揭去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你面前了。

四、文词结合,研读探究

1、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有三个“华”,每个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把第一段朗读一下,结合上文琢磨琢磨。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说明今人读之为huá, “华×”实之“×”,说明后两个读音是一样的,从残存的.碑文可知,此山原本是“花”山,被弄错了读音,才叫作华山的,今言“华”就指的是今人原本应该读的音,所以第一个“华”为huā,后两个字当读huá。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山的名字有三个:

褒禅山 华山 花山

哪一个为其本名呢?花山

2、文章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有同学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里的“之”作何讲。

有没有同学可以把“之”之前的部分翻译一下?

后面“也”应经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了,所以“之”在这里不作语气词,很可能是代词,那就是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择什么,选择什么呢?代词指代的内容在上文,大家把这一段读一读,想一想。

“传”

学者各种芜杂的学说

3、这一句就是第四段的结论句,它与第一段有何关系?

铺垫—结论 因事析理,前后照应

4、文章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有同学预习的很认真,很仔细,他看了两本参考书,发现问题了,两本书上对“于是”的翻译不一样,一本把它当作现代汉语表承接的“于是”讲,一本把它翻译成“对于这种情况”,这位同学犯难了,大家能帮他做个取舍吗?

承上启下

进一步问:这说明第二,第三段关系密切,讨论一下二、三段的关系,推荐组员作答。

5、 总结文章结构

王安石通过游褒禅山领悟到了治学、做事的道理,他从一朵花中窥得了一个世界,我们又从王安石给我们的这朵花中悟到了什么呢?

王安石所说的“尽吾志”与“深思慎取”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 拓展延伸

本文和作者变法是否有关?

先看对王安石的介绍

总结:

王安石追求变法,为此愤而辞职六次,做到了“尽吾志”,虽变法失败,然而其“可以无悔亦”。

王安石在诗文上也成就颇高,位列“唐宋八大家”,这与他“深思而慎取”的思维品质也密不可分吧。

六、(课堂)作业

生活中也一定有一些小的事物让你捕捉到了人生大智慧,采撷一朵小花,折射一个世界,请模仿本文结构,讲述你从小事发现大道理的经历。

《游褒禅山记》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名”、“舍”、“谬”、“穷”“明”“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策略】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以前所学课文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并相机引导。)

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告诉别人“我来过”,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

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以下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

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

(请学生回答并引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

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

(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齐声背诵和图片展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异同做铺垫,温故而知新。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同学们,请把书翻到35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褒禅山记》(板书)也是一篇游记。我们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故意漏说“游”字,一为激趣,一为激发学生思考,初步感知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不同。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男生读一、四段,女生读二、三段,齐读第五段),并思考:

A.本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短的话加以概括。(每句不超过8个字)(点名提问)

B.课文哪些地方写到褒禅山的美景?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点名提问)

明确:A.第1段——山名考证;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B.“有泉侧出”“其见愈奇”

3.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风光图片。

4.小结

本文写到褒禅山美景的地方很少,可见作者写作的侧重点并不在这里,而重在写游山过程中的感受。

三、研读探究

(一)研读第一、四两段

1.研读探讨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本段共六句话(提醒学生在书上标注序号),请梳理一下:褒禅山有几个名字?各对应文中哪些句子?(点名提问)

明确:褒禅山华山花山

②③④⑤①⑥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教师设疑①:第一段六句话中,第4句话明显不通,这个山洞到底是“华山洞”,还是“华阳洞”?你怎么看?(点名提问)

明确:抓住文中“所谓”二字可知,这是人们的讹传,这是别人说的,作者并不全信,可见作者谨慎采取别人的说法的严谨的态度。

(多媒体展示华阳洞图片加以印证,教师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出表率。)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教师设疑②:第3句话与山名无关,似可删去。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印证上一步的结论。

(3)请学生翻译第4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重点讲析“以”“名”的用法、意义和“阳”字的文化内涵,并以此迁移到第2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舍”“名”“之”

“以”等的用法和意义。

(多媒体展示这两句并点名提问学生。)

明确:

①译文: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给它命名的。

②“以”,连词,因为;“名”,名词用作动词;“阳”,山南水北为“阳”,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在赤道以北,山南正好受到阳光的照射。

③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④“舍”,名词用作动词;“名”,名词用作动词;“之”,代词,代指慧褒所住的地方;“以”,介词,因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深入探讨,在思考比较与模仿中习得知识。

2.指导学生自主研习第四段

(1)从游记的一般的写作思路来看,第一段保留第一句话,后面的内容全部删去,然后接上第二段文字,文章也是通顺的,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上这么一段?

明确:因为山名引发了作者的怀疑、思考和感慨。

(2)这种感慨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四自然段。学生齐读第四段,请一名同学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教师简要点评并做方法指导。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它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用资料的原因。

强调:“于”,对于;“以”,因为,介词,其后省略“之”;“之”,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的独立性;“谬”,弄错,形容词用作动词;“传”,流传的文字,动词用作名词;“名”,说(明白),名词用作动词。“道”,说;“所以”,……的原因;“学者”,求学的人。

(二)研读第二、三段

1.研读探讨第二段

(1)这篇文章题为《游褒禅山记》,却很少写到山上的风光,只是写了游览山里华山洞的经过。哪几句介绍了华山洞的情况?那几句直接写到游洞时进洞出洞的过程?(点名提问并要求学生齐读。)

明确: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译文: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重点讲解“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句中的“深”“其”“虽”“穷”四字的意义和用法。其中的“穷”字可联系学生学过《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字的解释——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译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重点讲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句中的“以”字的用法。

(2)文章除了写游洞的经过外,还写到出洞的情况,请找出并翻译。(点名提问并要求学生齐读。)

明确: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重点讲解句中的“其”“极”字的意义和用法。

(3)作者游洞时和出洞后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明确:游洞时看到奇妙的景色,内心无比欣喜;出洞后,感到没能欣赏到更为奇丽的景色,内心十分懊悔。

(4)多媒体展示洞内奇观。

2.研读探讨第三段

(1)一次不能尽兴的游览让作者十分懊悔,古今诗文中有不少写游洞的诗文,其中却不乏尽兴之作。比如: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本文那句话与毛泽东诗中“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明确:“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设计意图:古今比照,使讲解通俗易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为以下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同时,教师结合这一句可联系本段上文和第二段文字,理清议论的思路,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一次败兴的游览让作者懊悔,但作者却没有沉浸在无限的怨天尤人之中无法自拔,而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反省,总结不能尽兴的教训,提取人生历练的感悟。齐读第三段,思考:

A.作者认为,要到达有着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险远之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心理素质?(每点不超过5个字)

明确:①有志气②有能力③有外物帮助④有主见

B.这些条件和心理素质怎样与前文照应的?

C.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段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四、课文总结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告诉学生,一次不能尽兴的游览,王安石深刻地反省自己,提取人生的感悟,把游历中的心得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该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总结本篇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其”“以”“之”等虚词的用法。

3.完成文后练习二、三题。

4.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导入: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二)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三)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

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2)“胜”:

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⑧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作介词用:因、由于。)

② “无物以相之”。 ( 作介词用:用来、拿。)

③“夫险以远”。(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

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修饰。)

《游褒禅山记》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言词语:阳、谬、咎、极、于是、夷、非常、观、至于、相、焉、穷、尽、其等。

2.辨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及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

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对课文字词句的准确把握。

难点: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解决办法

1、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2、对注释,查字典疏通文意,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疏通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本文所体现的杂记类散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教学内容

一、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

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 者 认 真 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二、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

略写前洞(不到二十个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 处设 比:①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 前洞“ 记游者甚众 ”与 后洞“ 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 至又 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议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

三、文章第三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提示: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 精辟地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 观条 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 本段 的中心,也 是 全文的主旨。作者在这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的治学、从事工作,无疑都有启发作用。

四、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

提示: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该轻信盲从,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认真思考辨析,然后谨慎地选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是很可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者之众,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第二段的最后几句,第三段开头一句),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二是两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正是处处为议论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笔,使议论有依据,三是记游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处世这两类事情之间,内在联系紧密,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围绕这一 共同 点来 展 开议论。记游,处处为说理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遥相呼应。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而深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完成课后练习(略)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11

设计思路

一、 三维目标

1、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 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 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四)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 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 一、 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二、 解读大纲: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的名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三、 (一)导语 “温故而知新”。

(二)重视语言的积淀。

(三)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诵。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第三段。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未能穷尽山洞。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四、学习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正音、理解大意

2、讲解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本名①→由来②③→山洞名及来由④→仆碑、本名⑤→音谬⑥

3、作业:书面翻译第一段在笔记本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段翻译

2、讲解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远游者少。追记后洞中所见——悔

3、讲解第三段游华山洞的心得

A、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B、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4:作业:书面翻译第三段并背诵。

第三课时

1、检查三段背诵

2、讲解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3、讲解第五段:记游的结尾——补叙

4、主旨总结

①.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②.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关键。

③.“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5、写作特点

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③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6、作业: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基础知识梳理

1、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穷: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见: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流传的文字。

名: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

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4、疑难句释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⑵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6、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

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

B.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

8、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其孰能讥之乎

(7)此余之所得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