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动中国有感

知远网

2025-08-10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读感动中国有感(精选1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1

这《感动中国》一本书一直摆在我的书桌前,我一遍一遍地翻阅着。这本感动中国的书也感动了我。张海迪和霍金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白芳礼老人默默奉献的品质感动了我┅┅张海迪是一个轮椅上的英雄。她从小患上了脊骨髓血管瘤,动了3次大手术,她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但她不抱怨老天对她不公平,也从不向病魔低头。她自学了4种外语,还创作了许多作品。张海迪就是这么一个坚强不屈、热爱生活的人。霍金也是一个轮椅上的英雄。他在17岁以后患上了卢伽雷病。

他想放弃了,但他又重拾信心,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不幸,继续刻苦研究。终于,霍金发现了黑洞。过了几年,他又得了肺炎而接受了穿气管手术。他从此再也不能说话,并且全身瘫痪。但他仍不屈服,继续坚持研究黑洞。虽然霍金身体残疾,但他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他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你在街上碰见那个老人佝偻着背,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也许你不会看他一眼,也许你会用同情的目光看他一眼。不,你错了,你应该用敬佩的目光看他。这个坚强的老人就是74岁的白芳礼。他这么一个普通的老人,却资助了300多名学生,捐资助学35万多元。

他的第一次捐款是在1986年,他把仅有的5000元养老金捐给了学校。然后,他又把每个月600元退休金和挣来的十几元捐掉。想想这35万是怎么来的?是一分一角凑起来的啊!我想老人在风雨中吃力地蹬着车,在烈日下他不时用毛巾擦去汗水。这35万对一掷千金的富豪来说根本不值一提,而对他来说却是一笔巨款啊!白芳礼默默地为社会奉献,真可敬啊!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这些人好像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一个个故事仿佛活了起来,让我流泪。相信这本书也能感动你,感动所有人。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2

读了《感动中国》这本书后,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章中的第二项《用感恩之心敲幸福之门》。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最深,故事的名字叫《知恩图报的13位农民》,讲的是:13位农民支援雪灾的事。因为唐山大地震得到各方支援,社会上的好心人都支援唐山使唐山得以重建,使唐山人民得到了幸福,决定要回报社会。在南方遭受雪灾时,领头的宋志永说:“现在南方遭了雪灾,我们也应该来出点力,咱普通农民,除了力气,没啥回报社会!”这13位农民里不仅有一对亲兄弟,还有两对“父子兵”。本着想到南方出把力的`想法,大年三十,他们备上铁锹,铁镐,租了一台中巴车,于下午4时出发,日夜兼程,一路南下。初二上午,他们赶到了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此时,电网抢修调度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宋志永说:“我们都是农民,电力抢修专业性很强,大家不能直接上手。但是,我们有一颗热心,有两膀子力气。”于是他们主动请缨深入山区,清理通往山顶电塔山路的积雪。

感恩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有一次下雨,我忘了带伞,一个同学和我共打一把伞,而他自己的身上却淋湿了,又有一次,我听天气预报说要下雨,我特地多带了两把伞,我以感恩之心回报同学。

我们无法离开为我们服务的劳苦大众,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感恩来源于责任,感恩来源于爱心。我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我们身边每一位默默为我们奉献的人。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3

这是一本弘扬中国教师精神的书,一本净化教师心灵的书。学校师德教育的优秀教材,师范院校学生的成长读本——《教师感动中国》。

每次翻阅《教师感动中国》,都会被其中每一位教师的事迹所感动,一幕幕情景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虽然是普通的人民教师,但是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毅然选择把生的希望让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正含义,彰显着大仁、大义、大爱的光辉足迹;他们在危难之时给我们留下无数感动,留给我们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人类。

聚源中学、北川一中、青川中学……在汶川大地震中,学校遭受灭顶之灾,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是这些平凡的人民教师,第一个站了出来,拯救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教师的良知。是他们用沉着、冷静、机智,甚至是鲜血和生命,挽救了无数个花朵般的生命,维护了师德,铸就了师魂,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

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谭千秋;“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学生的瞿万容老师……用生命守护学生的老师,在地震中不断涌现。当我们获悉教师们的英雄壮举时,会感叹他们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如此伟大,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如此感天动地。他们用勇敢无私的行动,诠释和升华了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他们用青春的热血,筑起了一座大爱的丰碑,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凄美乐章。他们的故事是那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无数师生倒下了,无数生命不在了,但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有一种东西,一种平凡日子里似乎感觉不到的东西,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一种刻骨铭心的东西,正在人民教师的心中顽强地、蓬勃地生长着、展露着,那就是“师爱”,沉甸甸的师爱,在大灾中巍然挺立。

一路走好吧,为保护学生而献身的老师们,孩子会铭记你们的教诲。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向着光明,向着未来前进。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4

前些日子,我读了一本好书《感动中国——学习双百人物,规划精彩人生》。读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让我的灵魂接受了一次洗礼,这些人物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使我永远不能忘记。书中节选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让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无数次让我潸然泪下。烈火的壮士——邱少云;炸碉堡的英雄——董存瑞;身残志坚的楷模——张海迪……一个壮士留下了一首生命的赞歌,十个英雄写下了十个传奇故事……“双百人物”留给我们的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坚持不懈、舍死忘生……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那是因为感动!”张海迪,她堪称中国的保尔,用自己的坚强意志书写了日后的辉煌,用罕见的魄力唤起站立的希望,她个子矮小,却是人们心中的巨人。她没有上过学却写出了拥有无数读者的作品。她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成就文学史上的传奇。

她的精神无人能比,她的.毅力值得所有人学习,她是中国的骄傲,是13亿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所有小学生学习的榜样。正式凭着这一切又一切的感人事迹,她当之无愧的被评选为了1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海迪姐姐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百折不挠的真正含义,她用自己过人的毅力使我明白了:无论命运有多坏,老天爷对自己的打击有多大,都要勇敢地站起来,昂起头来向前冲,不管旅途上充满荆棘或坎坷,都不要怕,因为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感动人民,感动大家,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双百人物”是时代的坐标。他们的事迹历史不容我们忘却,我们也不容自己忘记。我们应经在心里刻下了他们的名字,感谢他们付出,学习他们!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学习“双百英雄”的精神,用毅力组成翅膀,用勇气编织尾翼,自信地飞向蔚蓝的天空,去寻找心中的那个理想。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5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其中有一篇写何玥到了生命的尽头,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故事主要讲了年仅12岁的女孩,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然而,她毅然要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何玥的爸爸却把何玥骂了一顿,而何玥却坚持把器官捐出去。何玥心只想帮助有需要的人,最终何玥的爸爸同意了。2008年汶川地震时何玥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最后何玥的父母实现了女儿何玥的心愿。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何玥乐于助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从压岁钱里取出一点钱,就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间就会变得更加灿烂。在生活中,确是有这样的事例,位在我家附近的陈叔叔,一听到邻居们出事了,他都会积极的去帮助别人。捐钱,捐物,助人为乐更是常有的事了,所以我们都给他起了个外号陈为人,他有时看见我们招做义工的,他都是第一个报名。

助人为乐只是一件简单的事,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明天将会变得更缤纷!是啊!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坚持每日一善!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6

《感动中国》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用感恩之心,敲响幸福之门”这一系列中地《知恩图报的十三位农民》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写了在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几位幸存者带领自己村里的村民于2008年2月16日上午10时在湖南抢修工地帮助抢修人员救灾。他们的行为使在场村民为之感动,他们也自发加入了这个抢险救灾的队伍中来。当记者采访这十三位农民时,他们说:当时唐山地震时,全国都在关注他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他们也要帮助南方,以报答大家的恩情。啊,这十三位朴实的农民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好感动啊!我也要向那十三位农民学习。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知恩图报,完全可以向那十三位农民那样从小事做起。报答辛勤抚养我们的父母,报答在我们心田里播下知识种子的老师,报答在我们困难之时,帮助我们的人。伟大的海伦·凯勒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在她还是一个一岁半的小娃娃时,就因患了重病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甚至不能叫一声“妈妈”。正当她感到无助、脾气变得暴躁、对生活不耐烦的时候,敎育有方、有爱心的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海伦的身边。只会拼简单单词的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会摸读盲文了,会拼自己的名字了。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于考进了全球著名的哈佛大学。在她取得重大成就后,她决心要像沙利文老师那样帮助像自己一样不幸的人。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残疾人身上。多么伟大的海伦啊!

和十三位农民和海伦比起来,我可差远了。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我却不懂得知恩图报。

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学习和身体他们会为了我而付出,且不求回报。从每天阳光明媚的早晨到繁星满天的夜晚,只要我在学习,父母就会关掉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只要我在休息,他们就会停止平时的吵闹;只要我在训练眼睛,他们就会坐下来监督我。家里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音乐,只有爸爸妈妈那一声声充满爱的唠叨声,而不懂得回报的我却对这些唠叨产生了厌倦。今后,我一定做到:不让父母再伤心!

啊!我永远铭记十三位农民及海伦让我懂得的道理: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7

今天,我在网上阅读《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动捐献器官的学生》。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了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她就是一个12岁的女学生,何玥。何玥是广东桂林人,因肿瘤扩散脑部组织,20xx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8

为了不让一只羊掉队,她们一边聚拢四处乱窜的羊羔,一边拼命地追赶羊群。渐渐地,天黑了下来,积雪已近一尺厚。汗水和雪水在她们脖子四周和胸部、背部结成了厚厚的冰甲,脚下越来越沉重。玉荣的毡靴已经和脚结结实实地冻在了一起...姐妹俩相互搀扶着,赶着羊群,一步步挪向铁道。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个小时。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感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终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幸好牧民哈斯朝禄父子俩及时赶到并发现,叫铁路工人和赶来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将姐妹俩送往医院抢救。

姐妹俩的生命保住了,但是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玉荣双脚被截肢,造成终身残疾。而她们放牧的384只羊,仅有3只被冻死,其余的安然无恙。姐妹俩冒着大雪和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用自己的责任和生命看护着属于生产队的384只绵羊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她们为了公共利益而残废让我十分感动。

这说明以后干什么事都要有责任心。我们也要广泛宣传她们俩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在学习上不能偷工减料,要踏踏实实干好每件事。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9

每天早晨,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一位 23 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 10 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他就是感动中国的人――洪战辉。

由于母亲的逃离,父亲又不幸得了精神病,洪战辉便提前告别了童年,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11 年如 1 日,洪战辉一边读书,一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照看着时常发病的父亲,抚养着捡来的妹妹。一个平凡的人,却以坚强的意志,平凡的爱心,做着让我们深深感动的不平凡的事。我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有深爱我的爸爸妈妈,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幸福生活,但是我却很少懂得体谅爸爸妈妈的辛苦。

而洪战辉却为了养家,他每天起早贪黑,冬天卖鸡蛋,夏天卖冰棍,因为挣的少,所以实在没有钱给自己瘦弱的妹妹补充营养,他就上树掏鸟蛋给妹妹做汤喝,曾经不止一次从树上摔下来,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

我从洪战辉的身上,感受到了他那种不屈不挠、敢于在逆境中创造出希望的勇气和精神,我们要向洪战辉学习。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10

我是一只蛀书虫,只要一有空,就会拿出书来读。日积月累,许多书被我吃掉后消化掉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简爱》、《海上繁花落》等,但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

品味随笔,好比品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感受文人墨客的情怀,任心绪飘飞,心房意动。这本书收录了多位名家的随笔佳作。文字中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文采不在刻意中显现,情调在不夸张中渗透。他们一路行走,留下一路芬芳美文,让人沉浸其中,几多回味,几多思索。

在这本书中,我尤其喜欢的一篇随笔—林清玄的《莲叶荷花》。是啊,如果找到荷花真实的心,荷花开不开又有什么要紧?我们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池荷花,比会欣赏外面的荷花重要得多。这句话也给了我启示:荷花未开时,让我们看到未来之美。只要心是纯洁的.,外表并不重要。在无风的午后,在落霞的黄昏,在云深不知处,在树密波澄的林间,乃至在十字街头的破布鞋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荷花的心。同样的,如果我们无知,即使终日赏荷,也会失去荷花之心。

读着许地山的《春的林野》,我仿佛身临其境。天上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之时。这可真是千年沧桑锻造出的不朽篇章,百年风雨涤荡的优美文字!这篇随笔仿若一段段醉人的旋律,动人心弦,悦人耳畔,让每个人都得到惬意的享受……边喝茶边看书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总之,它轻灵自由,有感就发,毫不拘泥。这本书中,文之甘露簌簌落下,滋育着一束束心灵之花。心灵的干涸者,请吮吸那甘露吧,让滴滴文字浸润我们那颗渐枯的心灵种子!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11

在星期六,我打开电脑查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其中有一个叫何玥的小女孩令人深怀感动,更令人敬佩。

何玥12岁得了肿瘤,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当何玥告诉父母要捐赠自己的器官,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可何玥哭着说: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后,她的父母含泪同意了。

一个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她的这种精神,我相信世界的许多患者听了后,一定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有着爱心的何玥,她在天上看见那些因为她而恢复了健康的患者,一定会很高兴的。何玥那充满爱的心,我一定要向她学习。

在我们身边一定也有不少有着爱心的人!在我家楼下有一位为人正直的保安,每天上学放学我都会看见他乐于助人的事。有一天,我正要去超市买东西,前面站着两位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知他们停在前面干什么。这是,王叔叔——保安从远处跑来,按了一下开门按键,老奶奶看见了,高兴的说:谢谢你!我这才明白,原来老爷爷和老奶奶年纪大了,眼睛有点迷糊,看不见按键,王叔叔就跑来帮忙。

这一个事例,虽然没有像何玥捐赠器官那么伟大,但这是一个怀有爱心的行动。我们一定要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因为在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很快乐。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12

我无意中翻起了感动这本书,里面的一篇文章题目吸引了我,使我有想看下去的想法。它三轮车上有大爱的翁——白芳礼。 74岁的白发老人,为还要去蹬三轮车呢?是他没有生活来源,儿女不孝顺?都。白用他蹬三轮车的钱去支助贫困山孩子。白一共捐了35万。这可小数目啊!19xx年,白又做了惊人的举动,他卖掉了家里的两间老房子,了一万多元,又向银行贷了些款,在天津火车站旁成立了自己的“支教公司,并自己每月为需要支助的贫困学生捐款8000元,达就自己去蹬三轮,借钱也要!5年后天津火车站整改,白的“支教公司”转眼了废墟,老人留下了眼泪。而他也老了,再也等不了三轮了。办?给孩子挣钱读书呢?老人在那年的冬天,硬是给人看了三个月的自行车,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就凑足了500元,当他把钱交给老师时,老人很无奈的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再给孩子支助了。我最后钱。”老师拿着钱哭了。 20xx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的'。天津几千名师生和市民自发来为他送行。想想贫困山孩子,再想想我们自己,好的条件不去学习,而吃穿上讲究。我们何不将用在吃和穿的钱省,将钱用来支助贫困的孩子呢?为社会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呢?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13

一本书让人感悟,当读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不禁感慨万千。这里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刘翔、姚明等光彩耀眼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他们都有让中国人感到震撼的心灵力量。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信义兄弟”的孙水林兄弟。“新年不欠旧账,今生不欠来世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

评选组委会的颁奖词:言中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化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当看完这本书时,总会给我长长久久的思索与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我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寻找本真。

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却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最软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这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进取的勇气。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心怀天下,那么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我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个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他人,这正是一种感动的力量。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14

也许这本书的题目有点长,但其中的关键词很容易就能找到——“感动”,对!就是这两个字。感动是什么?它能融化那些心如坚冰一样的人,它能使人激动得流下热泪……

这本书一共有100篇故事,即使那些故事有长有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令人感动,母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哥哥和弟弟的手足之情,朋友与朋友的友谊……

当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我就被它迷住了,并不是因为那精美的插画,而是那些文章让我震撼了即使是生活中的细节,也充满着爱。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是:

“我”和弟弟去沙池玩,一个比“我”大的孩子说我们占了他的位置把“我”推倒了,弟弟立即站在“我”的`面前,张开双手,大喊:“不许伤害我哥哥!”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小孩子,竟然做出了这番举动,可见他是多么爱他的哥哥,即使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那种能力去保护哥哥,这也许是人的内心最纯真的地方。

看着看着,不知何时,自己的眼眶开始有些湿润,那并不是因为眼睛累了,而是我感动了。

也许你不知道,就连平日母亲为我们做饭、洗衣、扫地……也是在爱我们,父母的训斥也是在爱我们,而我们却回报了他们什么?对饭菜的挑三拣四,对于他们的训斥加以还击……妹妹年纪小,爸妈给予多一份的关爱,就觉得爸妈偏心,不爱我了,而心存叛逆,甚至由此不喜欢自己唯一的亲妹妹。多傻,多幼稚啊!

看完这本书,我真有一种想拥抱父母、拥抱妹妹的冲动。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15

我是一只蛀书虫,只要一有空,就会拿出书来读。日积月累,许多书被我吃掉后消化掉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简爱》、《海上繁花落》等,但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

品味随笔,好比品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感受文人墨客的情怀,任心绪飘飞,心房意动。这本书收录了多位名家的随笔佳作。文字中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文采不在刻意中显现,情调在不夸张中渗透。他们一路行走,留下一路芬芳美文,让人沉浸其中,几多回味,几多思索。

在这本书中,我尤其喜欢的一篇随笔—林清玄的'《莲叶荷花》。是啊,如果找到荷花真实的心,荷花开不开又有什么要紧?我们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池荷花,比会欣赏外面的荷花重要得多。这句话也给了我启示:荷花未开时,让我们看到未来之美。只要心是纯洁的,外表并不重要。在无风的午后,在落霞的黄昏,在云深不知处,在树密波澄的林间,乃至在十字街头的破布鞋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荷花的心。同样的,如果我们无知,即使终日赏荷,也会失去荷花之心。

读着许地山的《春的林野》,我仿佛身临其境。天上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之时。这可真是千年沧桑锻造出的不朽篇章,百年风雨涤荡的优美文字!这篇随笔仿若一段段醉人的旋律,动人心弦,悦人耳畔,让每个人都得到惬意的享受……边喝茶边看书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总之,它轻灵自由,有感就发,毫不拘泥。这本书中,文之甘露簌簌落下,滋育着一束束心灵之花。心灵的干涸者,请吮吸那甘露吧,让滴滴文字浸润我们那颗渐枯的心灵种子!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16

我无意中翻起了感动这本书,里面的一篇文章题目吸引了我,使我有想看下去的想法。它三轮车上有大爱的翁——白芳礼。 74 岁的白发老人,为还要去蹬三轮车呢?是他没有生活来源,儿女不孝顺?都。白用他蹬三轮车的钱去支助贫困山孩子。白一共捐了 35 万。这可小数目啊! 1994 年,白又做了惊人的举动,他卖掉了家里的两间老房子,了一万多元,又向银行贷了些款,在天津火车站旁成立了自己的“支教公司,并自己每月为需要支助的贫困学生捐款 8000 元,达就自己去蹬三轮,借钱也要! 5 年后天津火车站整改,白的“支教公司”转眼了废墟,老人留下了眼泪。而他也老了,再也等不了三轮了。办?给孩子挣钱读书呢?老人在那年的冬天,硬是给人看了三个月的自行车,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就凑足了 500 元,当他把 钱交给 老师时,老人很无奈的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再给孩子支助了。我最后钱。”老师拿着钱哭了。 20xx 年 9 月 23 日 早晨, 93 岁的他静静的。天津几千名师生和市民自发来为他送行。 想想贫困山孩子,再想想我们自己,好的条件不去学习,而吃穿上讲究。我们何不将用在吃和穿的钱省,将钱用来支助贫困的孩子呢?为社会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呢?

读感动中国有感 篇17

最近,我读了《感动中国》这本书,其中吴登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吴登云是一位非常尽责的医生。有一个婴儿,不慎落入火堆,幸好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可完好的皮肤却损伤许多。无奈之下,父亲就把孩子送到了乌恰医院。吴登云看着惨不忍睹的小生命,感到阵阵揪心,决定马上手术。可是婴儿身上一半的皮肤都烧掉了,又不忍心动仅存的那些嫩嫩的皮肤。于是,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孩子的父亲。父亲听后,吓得惊恐万状,连连说不行。吴登云想:那只好从我身上取皮了。护士们听了,都说:“怎么能从医生身上取皮呢?”护士们都不配合,吴登云只好自己动手。他从腿上总共取下13张邮票那么大的皮,又拖着两条没有知觉的腿,来到手术台前做手术。吴登云用自己的皮,就来这个孩子,现在那个孩子已经长大,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吴登云是一个不畏艰难的医生。他刚来到乌恰医院时,这个医院连简单的阑尾炎手术都做不好,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工作。在做院长期间,他从外地买来水、土、种子,硬是在“生个娃娃容易,种活一棵树难”的帕米尔高原上,建起了一家环境优美的园林式医院!我觉得吴登云很了不起,虽然来到条件艰苦的高原,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更加不顾自己、竭尽全力的工作、救人。连孩子的爸爸都不敢取皮救自己孩子,而吴登云却从自己身上取那么多皮救病人。像这样为病人献血、献皮的事,在他身上还有许多次,他说:“我献出一点血、一点皮,换来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

吴登云在条件落后的帕米尔高原一干就是36年,但他从无怨言,而是积极去建设这里的医院,改善医院条件,更好地为这里的病人服务。我们一定要学习吴登云医生这种坚持不懈、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