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比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p51页第3题如图:工人师傅用同样长的两块木板搭了两个斜坡。斜坡A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3,比值是1/3。 斜坡B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5:3,比值是1/2。你发现了什么?课前备课的时候只是想到了这里可以看出来比值的大小与坡度的高低有关。知道课堂上教学的时候才发现,利用这堂课所研究学习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通过再补上一个斜坡C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2:3,比值是2/3。可以发现几个比的后项不变,前项变大,比值变大;前项变小,比值变小。同样的,但后先不变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这是就引导学生,那么要使得比值不变,前项和后项需要怎样变换呢?为后面的学习化简比做准备。
正好最近在《小学数学教育》上看到一篇关于比的认识的教学案例,看了之后,给了我一些思考的地方,让我想起了作业本上的一个题目。并对于课本上的比的认识的教材按牌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课本上为什么开始安排了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后面才安排了路程与时间的'比同总价与数量的,这是两种类型的比。前面一种是同一种数量之间的比,是倍比的关系;而后面是相馆量的两种数量之间的比,是有特定的数量关系的含义的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 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2、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习。
3、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征真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习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设计理念:
一、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比的事务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和深化比的意义。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课程高度。
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将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分数形式和比值的区别的联系等后移到下堂课,以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生活问题。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三、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将“总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结构框架作为基本教学模式。本课在设计时通过对生活情景中烧饭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至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课堂的教学品质。这句话一直是我执教的座右铭。平日的教学工作,我不敢说一丝不苟,但从不马虎。今天我执教了比的认识,这节课上得有点糟糕,没讲完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且感觉引导过程中我的指令性语言欠推敲。反思这节课,总结不当之处。
一导入部分。导入时我安排了3道小题复习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为本节课体会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做铺垫。这个知识点并不难,我安排时没有仔细琢磨,才让学生逐一说了3道题中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分数各部分的联系,占用的时间有点长。
其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两个量之间的除法关系时,语言指令欠推敲。这部分内容我是以书中53页例7中的题目为载体,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计算引入对比的.认识的。语言指令是教材里题目中的原话。可我这样问,学生一片茫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五年级学过,我教五年级时就有体会,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在准备比的认识这节课时,就这一点高估了学生。也没有在导入环节进行复习,我的疏忽使课堂第一次卡顿。备课时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教材注意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灵活地创新地使用教材。
老师有光明,学生才会有光明。做个细心的老师,智慧的老师,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对待我的教学工作,为的是更好地引领学生一路前行。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学校,大家高兴吗?快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把我们班介绍给老师们?
学生介绍班级情况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
出示:五年级一班有男生32人,女生23人
师:如果要对男生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出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师指名列式:32÷23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指名列式:23÷32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减法、除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比(板书:比)
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师:(指着32÷23)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比23”(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
(2)师:那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
生说,师课件出示
(3)师:同样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2比23,一个是23比32呢?
引导学生回答,32比23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23比32表示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4)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下面每组信息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请说出比。
一面国旗,长3米,宽2米。
老师用9元钱买了2瓶果汁。
①引导学生回答。
生:长与宽的比是3比2,宽与长 的比是2比3。
师问:3比2表示什么?2比3表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错,不但能用比表示,还知道比表示什么?
②师:你能用算式表示果汁的单价?
生:9÷2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像“总计÷数量=单价”也可以用比表示总价与数量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说师课件出示:总价与数量的比是9比2。
师:9比2表示什么?
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速度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工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为什么?
3.抽象意义,建构模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一想,什么是比?可小组内讨论。
交流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师: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4.自主学习,丰富认识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比(板书 比的认识),其实,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卡,自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圈一圈、画一画,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交流。
师:通过自学,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梳理自学的知识:
9比2写成9:2 9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师:怎样求9比2 的比值?
生 9︰2=9÷2=4.5
师:同学们都会求比值了,那就求下面的比的比值吧。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6︰9 12︰4 4.2︰7
生做集体订正
师小结: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3)探讨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5÷8=()︰( )=-
师:看来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下面的表格,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三、巩固应用,拓展探究
1.判一判。
(1)爸爸身高178厘米,小明身高1米,爸爸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78:1。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生说说理由。
师: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出示课件体育比赛中的4︰0,问:这是什么意思?
理解这是体育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
2.配制蜂蜜水
出示(1)蜂蜜与水的比是1︰1;(2)蜂蜜与水的比是1︰10;(3)蜂蜜与水的比是1︰100。
师: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比的意思。
师:如果配制蜂蜜水的任务交给你,你打算选哪一种方案,怎样配制?
搅拌均匀后,平均分到10个小杯中,每个小杯中的蜂蜜水一样甜吗?你能用比的知识解释吗?这时,蜂蜜和蜂蜜水的比是几比几?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你课下了解到得比的知识,制作一期数学手抄报。
【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在教学前,根据学情,我课前布置了三个预习作业,复习有关比较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数量关系。正是有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学习新知时,学生才能表现的精彩。所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还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它使课上的更加顺利、精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图表、式子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课堂的教学品质。这句话一直是我执教的座右铭。平日的教学工作,我不敢说一丝不苟,但从不马虎。今天我执教了比的认识,这节课上得有点糟糕,没讲完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且感觉引导过程中我的指令性语言欠推敲。反思这节课,总结不当之处。
一导入部分。导入时我安排了3道小题复习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为本节课体会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做铺垫。这个知识点并不难,我安排时没有仔细琢磨,才让学生逐一说了3道题中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分数各部分的联系,占用的.时间有点长。
其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两个量之间的除法关系时,语言指令欠推敲。这部分内容我是以书中53页例7中的题目为载体,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计算引入对比的认识的。语言指令是教材里题目中的原话。可我这样问,学生一片茫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五年级学过,我教五年级时就有体会,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在准备比的认识这节课时,就这一点高估了学生。也没有在导入环节进行复习,我的疏忽使课堂第一次卡顿。备课时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教材注意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灵活地创新地使用教材。
老师有光明,学生才会有光明。做个细心的老师,智慧的老师,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对待我的教学工作,为的是更好地引领学生一路前行。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7
乘法的基本含义是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用乘法计算写和算都比加法简便,这也是乘法的实质。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理解掌握的更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和持久,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看魔术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始至终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探究学习。
二、注重知识间的迁移。
因为在上个信息窗中,学生学习掌握了求多个相同加数和的知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组织引导学生从看魔术表演这一具体的且存在大量的蕴含同数相加的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到的数学是活的数学。如,把课本上“变葫芦”由8个5相加,扩展到20个5相加、100个5相加,强化了学生用加法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较麻烦的感受,从而产生探求用新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产生于现实,加强了学生对“写乘法算式比较简便”的感受。认识了乘法以后,又利用主题图,解决共有多少只小鸟的问题,再一次比较加法与乘法,进一步体会乘法意义。
三、注重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了解和开发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据我所知,班上已有学生会做乘法题了,而且这样的同学还不止一位!所以我想让这样的同学当当小老师,把他们已有的经验介绍给还不会的同学,同学间的互相交流,既让教的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的同学感到亲近易学,效果果然不错。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8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梯形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采用了把平行四边形剪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剩下的会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
在建立梯形表象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加深两种图形之间的区别,也为学生沟通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作好铺垫。本节课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包括梯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画梯形的高等,但是学生已经有了认识底和高的经验,并不陌生。这部分知识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汇报时教师对要点进行关键点的追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画高时总结了口诀,先找一个点,再找一条边,对准点和边,画上一虚线,谢清底和高。学生基本能画出高,但易忘画直角符号,所以还需多练习巩固。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9
本课的导入,我是白板展示例1的画面,并要求学生说说果汁和牛奶有什么关系。他们很快就得出“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的答案。我告诉他们: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学生心有灵犀的答道: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也可以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然后就是学习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授课时有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如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也有直接告之方法的,如求比值的方法;还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如在巩固阶段,我出示这么一道题:“在我校乒乓球比赛中,王勇同学以3∶0战胜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结果很多学生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0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时“比的后项跟除法的除数及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没有讲透。还有数学文化的传递处理得比较粗糙,因为已经下课了。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我结合自己的设计与实际教学谈几点思考。
纵观本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突出在两个情境和巩固练习中。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新授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2、问题过碎,追问过多,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3、提问不够严谨过于随意等等。
4、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如果此环节教师给予自学提示,是否更合理有效?在汇报的时候层次会更清晰些。)
一节课结束,留给我的遗憾很多,虽然出现问题多多,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但留给我的思考不仅仅只停留于此。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如果我们对教材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因此,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我结合自己的设计与实际教学谈几点思考。
纵观本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突出在两个情境和巩固练习中。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新授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2、问题过碎,追问过多,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3、提问不够严谨过于随意等等。
4、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如果此环节教师给予自学提示,是否更合理有效?在汇报的时候层次会更清晰些。)
一节课结束,留给我的遗憾很多,虽然出现问题多多,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但留给我的思考不仅仅只停留于此。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如果我们对教材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因此,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只有黄子航小朋友(他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小男孩,妈妈也长的非常漂亮,这个小男孩的头发有些自然卷,白暂的皮肤,大大的眼镜,像极了他的妈妈。
记得刚刚开学的时候要午睡,其他的小家伙都不很安分,可是他却很乖的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一会儿就会进入到了梦乡中去。刚开始以为他是个太文静的男孩子,我还担心他太内向呢!可是时间长了,我发现在玩闹的孩子中出现了他的身影,调皮起来的时候也是很吵闹的,呵呵,原来这个孩子还是有爱动的一面。
环境熟悉了,开学时的沉默渐渐褪去,换来是他的天真烂漫,不再拘谨,不再害怕。可是我发现这个小男孩在上课的时候偶尔会分神,听说他语文学的`可好哩,我真希望他的数学也可以学的和语文一样好!不过我有看到他在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适应这个生活。真希望可以早点见到这个小家伙,希望他早日康复。要是你再不来,我和高老师可要累死了咯,因为要为了你一个人补课啊,还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在等着你回来呢。所以,要尽快好起来,我们大家都等着你回来呢!)没有到了,其他的小朋友都来了。这堂课也准备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开始了上新课。
在课堂上我准备了很多实物,魔方、饼干盒、桶、篮球等慢慢一袋,还从各种作业本上找出了值得注意的题目。我希望可以好好上一堂。
连起来的两节课把今天要学的内容很完整的上下来了,可是我心里还是很有遗憾,是不是我惯坏了这群孩子?
为何一上到精彩之处他们就叽叽喳喳的不停呢?
为何他们不能遵守课堂次序,知道问题就举手,不要嘴巴乱喊出来,让整个班级都闹哄哄的。
我是想保持住这些孩子的纯真,保持住这群孩子最原始的这份热情,不希望他们在我们的教育下变成一只只乖乖的兔子,我希望是原汁原味的!
可是我这样的想法太天真了吗?现在的教育是如此的注重成绩,只有把大量的知识往他们的脑子里灌,让他们一个个都变成高材生才行。
一方面我想让他们变成所谓的好孩子,上课的时候安安静静的听老师的,老师说什么做什么,可是另一方面我又在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做事情,上课气氛活泼,每个小朋友都要发言。
好矛盾,何谓教育?教育为何?
在我看来,让孩子们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变成一个个因为学习而学习的书呆子是教育,让孩子对学习保持住那份浓厚的兴趣而不在乎学习成绩的好差是教育!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