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课本52页例题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探索昭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短除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或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在探索昭公倍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同学们,前面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中,我们找了公因数和最小公因数,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什么是因数,最大公因数。 2.倍数(1)说说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指名说)
5×8=40 7×9=63(2)写出的倍数。
2的倍数有:
3的倍数有:
(3)2的最小倍数是?3的最小倍数是?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有没有最大的倍数?(明确: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他本身。)3.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学习:找最小公倍数。(板书)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写出50以内的倍数。(1)学生自己寻找。(2)汇报结果
4的倍数有:6的倍数有:
(3)用“△”标出4的倍数,用“○”标出6的倍数。 2.找出的公倍数。
(1)这些数中既标有“△”又标有“○”得有那几个?他们是什么数?
(2)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她一个
名称吗?3.明确最小公倍数
在这些数中最小的是什么?可以给他一个名称吗?4.想一想:有最大公倍数吗?
5.学生试着消小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师生共同总结。
三.总结方法,实际应用。
在寻找最小公倍数使用的什么方法?(列举法)
(1)课本51页.一题。(2)课本52页二题。
四.1.求下列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3和6
5和10
7和14发现:
(2)2和3
5和7
3和7发现:
(3)4和5
9和8发现:2.总结规律
3.介绍短除法(18 24)
五总结收获。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再现原有知识结构
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2、明确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生笑)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
出示: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1:用短除法。(师板书:短除法)
师:oh,你会吗?(生摇头。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此想法。这种直觉思维值得呵护。)暂时不会不要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研究。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我暂时没想出来。(师板书:分解质因数)
生3:,他们俩的方法太麻烦,我觉得把两个数直接相乘就行了。(师板书:直接相乘)
其余学生露出惊奇与赞同的表情。
师:你们认为他的方法怎样?
生4:很简单。
生5:用直接相乘的方法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对的,但求其他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不一定对了。如10与20,10×20=200,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0。
师:看来你的方法不能完全成立。
生3:很多时候我的方法是对的。
师:所以老师建议你课后继续研究:什么时候?你的方法是正确的?
师:还有其他见解吗?
生6:我认为可以用短乘法。(学生都很好奇。)
师:短乘法!我们还真实第一次听说,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该生主动走上讲台,边板书边讲:如10与20都2得20与40,再乘3得60与120,(板书如下)
2 × 10 20
3 × 20 40
60 120
生(很多):永远求不出来。
生6茫然
师:你的方法很有创意,但是……
生7:干脆先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再写出另一个数的倍数。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行吗?
生:行!
师:请你们用这种方法求出4与6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
4的倍数:4、8、12、16、20……
6的倍数:6、12、18、24、30……
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12
集体订正后,师问:用集合圈怎样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板书如下:
4的倍数 6的倍数
4 8 6 18
16 20 12 24 30
… …
↑
4与6的最小公倍数
师:对吗?
生(齐答):对!
师皱眉:仔细看一看。
生:中间交叉的地方不能只填最小公倍数,它们公有的地方应填它们的公倍数。还要填24 36…
师:对!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求准确!(板书:24 36…)
生:我发现4与6的公倍数就是最小公倍数的1倍、2倍、3倍、4倍…,有无数个。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正是如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法研究最大公倍数。
生6: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仍能用短乘法。(生6不服气的走上讲台,边板演边讲。)
2× 4 6 ←只用6乘
3× 4 12 ←只用4乘
12 12
师:恭喜你!你终于研究出来了。
生:他是已知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又瞎凑的。(其他同学异口同声。)
生:似乎有这种嫌疑。(生笑)但我们评价别人,要指出不足,更要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用4乘3,而用6乘2呢?
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把4与6分解质因数,4=2×2,6=2×3,比较4与6的质因数我们发现4比6少了一个质因数3,,因此用4去乘它缺少的3。6比4少了一个质因数2,而用6去乘它缺少的2。
师:你们小组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能讲得再慢一点吗?
生:我能很形象的讲清楚。(主动走上讲台,边板书边讲。)4与6的最小公倍数肯定要4与6所有的质因数,4=2×2,6=2×3,所以4与6的最小公倍数应含有两个2,一个3,也就是2×2×3=12。因此要求4与6的最小公倍数只要用(2×2)×3或2×(2×3)。(学生露出会意的笑容,听课教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师:这么难的知识被你讲得形象生动,真了不起!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就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把这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找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再找出它们独有的质因数,然后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去乘它们独有的质因数就求出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板书如下)
4= 2 ×2
6= 2 × 3
4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2
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提问:为什么用2×3×5×7?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短除法。
出示例2:求18与30的最小公倍数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板演并讲解:先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再用3去除,3与5互质。所以18与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生讲解师板书)
公有的质因数→ 2 18 30
公有的质因数→ 3 9 15
3 5 ←互质数
师提问:用什么数去除?除到什么时候为止?把哪些数相乘?为什么?
做一做 用短除法求30与42的最小公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解答过程。
(评析:“探讨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但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不时有惊人的发现。教师是如何使这节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呢?我想主要是实现以下“四化”:1、探索自主化。学生只有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当作灌输的容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很多,而且利用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算理很难理解。教师直接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却从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始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验证,互相补充说明,学生真正投入探究学习的氛围中,体验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2、教学情感化。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优点,更善于把这种发现转化为对学生的鼓励赏识,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被关注,被赏识,才会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3、师生平等化。教师只是先生—先于学生生成知识,因此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处在同一互动平台,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平等的氛围下学生才敢于主动的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也才会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发现调整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4、评价多元化。学生自评利于学生反思元认知,学生互评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因此学生能评价的教师决不越俎代庖,但学生评价有时会片面、肤浅甚至偏激。这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探究学习始终围绕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这节课教师正式调动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反思者。)
三、巩固新的知识结构
练习十五第二题前4题 第三题 第四题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二题后4题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推理、归纳、总结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以趣激疑
比比谁的声音亮?请两组学生报数,并请报到2、3倍数的同学分别起立。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些人起立了两次?让学生初步感受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教师引导学生用“既是…又是…”来表达想法。)
师: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我们就可以说6、12、18、24……是2和3的公倍数。(师板书“公倍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公倍数”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为什么喜欢他?(他聪明、机智、幽默、……)今天老师也给你们讲个阿凡提的故事:从前有个长工,在巴依老爷家干了一年也没有拿到一个铜板。长工们于是自发地组织了起来并邀请阿凡提帮他们去向巴依老爷讨工资。巴依老爷含着烟斗冷笑着说:“工资我可以给你,不过我的钱都在我的账房先生那里。从八月一日起,我要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我的账房先生要连续收账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你们就在我们两人同时休息的时候来吧。我肯定给钱。”阿凡提动了动脑筋,便带长工们离开了。到了某天,他真的从巴依老爷家帮长工拿到了工钱。
请大家想一想,阿凡提是哪天去巴依老爷家的?他用的是什么办法找到这个日期的?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全班汇报,交流想法。(同学们达成共识:要先分别找出巴依老爷、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再找出他们两人的共同休息日。)
同桌两人合作,通过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等方式,寻求解决的办法。师巡视,并重点引导学生辨析休息日的日期应是4和6的公倍数,而不是3和5的公倍数。
全班交流,汇报。
师板书:巴依老爷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账房先生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八月份的共同休息日:12、24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如果阿凡提8日这天去巴依老爷家行吗?那18日这天去巴依老爷家行吗?引导学生明确阿凡提要把事情办好,只有在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都在家休息的日子去才行。所以阿凡提可以在12日和24日这两天去找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
你们猜猜阿凡提会哪一天去巴依老爷家呢?
师板书:最早的共同休息日:12
师:你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看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休息日的数据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把板书“巴依老爷的休息日、账房先生的休息日、他们八月份的共同休息日”相应地改写成“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倍数”。
师:“4和6的倍数”还可以怎么说?(4和6的公倍数)“公”是什么意思?(你有我也有、共有)数据“12”是什么?(4和6的最小公倍数)
你还有其他的表示方式吗?(集合圈的图示方式)
谁能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教师板书课题。
2、加深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现实意义的理解。
现在我们再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教师出示图,一些小朋友在组织跳绳活动。班长说:“我们可以分成6人一组,也可以分成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请大家猜猜这些学生可能有几人?
细细体会班长说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想法,要求总人数就是求6和8的公倍数。
引导学生介绍用“大数翻倍法”等,简化步骤,不断改进方法。注意学生用省略号表示不同的可能性。
师:如果这些学生的总人数在50以内,那么他们最多有几人?我们所求出的“48人”是6和8的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学习求最大公倍数呢?(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想一想找“共同的休息日”和“总人数”的过程,说一说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①找倍数:从小到大依次找出各个数的倍数;②找公有:把各个数的倍数进行对照找出公有的倍数;③找最小: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
4、看书88——89页,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观察一下,为什么6和8这两个数不相同,却可以写出相同的公倍数呢?公倍数与原有的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公倍数与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画出数轴表示6和8的倍数,并可生动地比喻6宝宝步子小,要走3次才能到达24的位置。而8宝宝步子大,只要走两次就到达24的位置。到达24的位置后,6宝宝和8宝宝就碰面了。可见公倍数24是6和8的不同倍数。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1、互质数和倍数关系的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出示书第90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决,填写在书上。
观察一下这里的每一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与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3和5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5的公倍数有哪些?最小公倍数是几?15与3、5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提问:根据刚才的分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打电话游戏。
师:许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是:
(1)2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最小的质数
(3)既是6的.倍数又是6的因数
(4)5和15的最大公因数
(5)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6)比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多7的数
(7)2和3的最小公倍数。你能说说老师家的电话吗?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你们分析得多好啊!真了不起!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收获最大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学习经验介绍给大家?
五、作业
运用这单元学习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教学反思: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巧妙设计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程序操练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数学课堂,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做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所以,作为教师在预设数学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不拘于教材,不照本宣科,巧妙设计,拓宽探索的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调整了教材的资源,激发了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上课一开始,通过设计“报数”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有些同学之所以站了两次,是因为他们的号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在自然而然的活动参与中,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数存在着公倍数”。
接着,通过阿凡提的机智故事,引导学生在解决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的共同休息日的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发现他们各自的休息日数据上的特点,从而得出巴依老爷的休息日就是4的倍数,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两人的共同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像教师讲解学生接受那样直接明快,确实“费时”,但是并不“低效”。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从各自的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了“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发生、形成的过程,经历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数学建构活动,获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现实,画龙点睛
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数学现实”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就是要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的再现,而应设计出“点睛之笔”,用恰如其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从而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在教学中虽然充分地展现了学生在解决“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问题的不同方法和思维策略,但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共同的数学交流中,通过经验分享、方法交换、思维沟通等实现融合,并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实现由个性化认识向共性化知识的有效转变。面对学生众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列举法、集合图表示法、小数翻倍法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对各种解题方法的优劣性重新进行认识,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有效优化。可通过展开比赛,分大组分别写出50以内4和6的倍数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发现,在相同的取值范围内,较大数的倍数比较少,较小数的倍数比较多。从而引导学生对小数翻倍法进行修正,改为大数翻倍法。大数翻倍法简便易学,便于心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应通过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本节课的例2在设计上存在着与例1重复、低效的弊端,应把例2的数字改为“4和8”,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引导学生再次从观察数据的特点入手,找到求最小公倍数的更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修正,整节课的容量将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性、更有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22—24内容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独有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2、探索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用列举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呈现问题:
(1)猜一猜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为6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
学生说猜想结果和想法。
(2)实践验证:
请小组拿出小长方形和画有正方形的纸,动手铺一铺。
(3)反馈交流:
A肯定:哪个正方形正好铺满?B质疑:为什么边长12cm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而边长1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呢?C交流:结合学生思路板书有关算式D我们发现:6cm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8cm虽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4)深入探索:
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
(5)反馈交流:
A板书数据:6、12、18、24……
B说理:为什么这些边长的正方形也都能正好铺满?你能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吗?其中最小的边长是6厘米,能找到比6厘米更小的边长吗?
C小结:我们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揭示概念
(1)揭示: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2)提问:A2和3的公倍数中的……表示什么意思呢?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B2和3的公倍数中,谁是最小的?有没有比6更小的了呢?揭示: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
(3)辨析:16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
二、探索方法,优化策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过要同学们自己来探索,自己来寻找方法,有信心吗?
1、呈现例2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
2、学生探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组想的方法多,想得方法好。
3、反馈呈现多种方法
方法一:列举法分别求6和9的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方法二: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方法三: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可能出现方法四:先找到最小公倍数,再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4、评价方法:
方法一与方法二、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二与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要找到最小公倍数,我们通常要用到前面几种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
5、出示集合图。
6、小结:通过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们找到了多种方法来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四1——4
3、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8和25和73和910和45和109和104和81和54和54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五、解决实际问题(见小小设计师)
药物研究所研究出一种新药,经临床试验成功后决定向市场推广,这种药成人每天吃2次,每次2片,一天一共吃4片;儿童每天吃3次,每次1片,一天一共吃3片;如果你是药厂包装设计师,每一版药你认为设计多少颗比较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习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习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习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 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掌握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
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
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
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 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
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
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
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 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
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 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
小公倍数。
3、 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 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 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
前提呢?
2、 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 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6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等概念。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基本练习
1、复习找因数、公因数的方法:
练习第一题。
学生填写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巩固找公因数的方法。
2、复习约分的方法:
练习第二题先约分,再连线。
二、运用知识模型:
1、复习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3题。
让学生自己用分数表示,并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2、第4题。
先让学生找出分数,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第5题。
本题开放性强,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三、思考题:
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是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是1、2、3、6,因此可以选边长是1dm,2dm,3dm,6dm的方转。
四、实践活动: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中每项活动的时间,巩固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并用分数知识进行交流。
四、总结:教学反思:
内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活动情境,进行找倍数活动:
二、出示题目和8月份的日历:
1、谁能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把这些数写下来。
二、自主探索,总结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
1、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2、再观察两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
3、师总结: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填一填:第48页
①学生尝试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利用集合进一步加深对公倍数意义的理解。
②学生讨论交流找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③还有其他方法吗?(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找公倍数)
4、师总结: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三、拓展引思:
1、第49页练一练
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
教学反思:
①15和5014和3512和484和7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找有特征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注意:教师出题时,数字不要太大,要注意把握难度要求。
②练一练,第42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③第43页第4题: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后,说说有什么发现?
④第43页第5题:
⑤数学探索:
三、总结。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什么娱乐节目?
生:非常6+1幸运52
师:今天就让幸运带给我们五年级二班每个人好吗?在幸运52的幸运擂台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分数大小比较)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课件)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师:过几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将外出旅游,高兴吗?小兰也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可从7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妈全部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选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 8 12 16 20 24 28 ---- 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 12 18 24 30 -----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 24 -----4和6的公倍数
最近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 4 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 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 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近是哪一天? 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课件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 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7、89页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最大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 4和8
3和5 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3、反思总结 谈谈收获和不足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重点
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区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出示下列各数:5 28 25 42
1.指名学生说出: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2.引导学生从这列数中选出分别符合下列条件的几组数,求出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说明是怎么求出来的。
(1)较大数是较小数倍数的。
(2)两个数是互质数的。
(3)两个数既不互质,较大数又不是较小数倍数的。
谈话引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都用分解质因数法,但它们的计算方法不完全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的内容。
(板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比较”】
(一)教学例5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板演。
2、整理方法:
求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求28和42的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板书: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二)分析对比,寻找异同。
1、出示下表。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不同点
2、分组讨论: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信息反馈,总结填表。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同左
不同点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4、针对不同点探究真知。
(1)探讨:为什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2)小结: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它们的'公约数中最大的,它必须包含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所有除数正好是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所以,求最大公约数就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又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两个数的商分别是它们独有的质因数。所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三)反馈练习:
根据短除式,你能很快地说出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吗?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比较”】
1.选择题:根据下面的短除式,选择正确答案。
(1)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
A:2×3=6 B:3×5=15 C:2×3×3×5=90
(2)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A:2×3=6 B:2×3×3×5=90 C:18×30=540
2.改错:找出下列各题错在哪里,并说明如何改正。
60和9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60和90的最小公倍数是2×3×10×15=900.
7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7.
7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7×1×12=84.
3.下面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12 21 36 45 60 105 144 255
4.很快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和54和610和16
8和76和109和15
9和277和217和12
五、布置作业。
1、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5和108、16和246、8和14
3、6和95、7和158、9和18
2、幸福村小学某班利用假日为饲养场割草。第一小队7个人3小时割了73.5千克。照这样计算,全班48人用同样时间割草多少千克?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找最小公倍数。(课本第81-8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突破方法:
由圈数活动开始,找出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自然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让学生圈出各数的倍数,再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学生感受用列举法可以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数字表、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
乐乐就要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乐乐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妈妈的休息日:
4、
8、
12、
16、20、
24、28爸爸的休息日:
6、
12、
18、
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
4、
8、
12、
16、20、
24、
28、?? 6的倍数:
6、
12、
18、
24、30、?? 4和6的公倍数:
12、
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出示集合图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1页看例子,填一填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
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
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生说,师写(列举法)[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7和5 4和9 9和11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6,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
师: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3和6 10和8 3和9 5和4 6和5 9和4 2和7 6和8
四、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六、布置作业:基础训练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列举法倍数关系较大数特殊关系
互质关系两数的乘积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教法:新授、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法:练习、自学、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3分钟)
(一)复习
1、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最大公因数与两个数的质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出示目标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6分钟)
自学内容:68-69页内容
自学方法:先独立看书,思考问题,再小组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先从4号、3号开始回答,组长负责组织,提问,副组长负责记录,以及和老师的交流。)
自学思考:
1、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并背诵。
2、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他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三、合作交流(15分钟)
1.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学生先独立思考。
(2)再合作讨论自己是如何做的`。
(3)全班交流。
2.小结:6,12,18,… 是 3 和 2 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 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举例说明:求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的方法有: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大数翻倍法:8,16,24,…
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③分解质因数法:
8=2×2×2 6=2×3
8 和 6 的最小公倍数包括 8 和 6 的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④画图法。
4.用喜欢的方法求 12 和 15 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
5.用分解质因数法求 18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
四、质疑探究(4分)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4 和 5 13 和 7 48 和 16 17 和 85
小结: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小结检测(6分钟)
(一)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二)检测:
1.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5,9] [18,24] [18,27] [14,21]
[32,40] [25,45] [26,39] [54,63]
2.下面的说法对吗? 说一说你的理由。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六、堂清(6分钟)
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和6 2和8 5和6 4和9 3和 9 5和10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11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15篇[优选]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 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掌握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
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
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
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 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
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
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
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 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
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 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
小公倍数。
3、 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 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 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
前提呢?
2、 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 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