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知远网

2025-08-05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读《差不多先生》有感(精选1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他实在太可笑了: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读到这时,我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但我又想:我不也是这样吗?考试时,我把“休息”写成了“体息”。虽然不在意的时候看上去差不多,可是汉语里面根本就没有“体息”这个词呀。这个差不多是多么可笑,不可原谅的`错误哟!还有一次,我把“机场”写成了“鸡场”。这是两个差别多么大的地方呀!一字之差,我把飞机赶进了鸡窝,把鸡赶上了天空。文章最后写到:“无数的人都成了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我忍不住惊叫道:“这怎么能行呢?”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算错了一个小数,又因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没飞到指定的轨道,甚至飞行途中爆炸而掉了下来。那造成的损失真是不可估量啊!

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想了好久,觉得“差不多”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从小一定要养成认真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做事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做事只求马虎了事,以至于最终酿成不可原谅的错,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2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差不多先生得病,请人医治,结果死于牛医生的医疗之下的事。差不多先生,得了疾病,让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汪医生有事情不知道去了哪里,家人就去了西街把牛医生——王医生请来了。。看到这里,我想:他不愧为差不多先生的家人,为人处事和差不多先生,差不多。

“王“和”汪“两个字差不多,而且都是医生。不过他们有一个地方却是大不相同,那就是他们一个是医治人的,而一个是医治牛的。这个可谓是天壤之别。而生病的差不多先生,也认为医生差不多。差不多先生甚至认为活人和死人也差不多,只差一个字罢了。还有一处想起来特别搞笑,那就是差不多先生临死前留了一句格言,是他致命的格言:活人和死人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认真呢?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可以看出他的做事习惯很不好,就是因为这样的习惯,才使他白白的断送了性命。他是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啊!这就是差不多给大家带来的危害,请大家千万别想差不多先生一样,做事差不多。ok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3

今天我读完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可实际上差太多!”

但我冷静下来又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一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体息’,白白扣了一分,卷子发下来,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扣分。还有一次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起来,如果医生在开处方时也像我这样,那病人得受多大痛苦啊!

最后一张写;“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不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看来,我们做事情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这样事情才能成功。大到国家,小道人都是如此。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4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差不多先生。作者是胡适写于五四运动期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差不多先生。其实是我们这个社会上无处不在的一个人,他凡事做事,只要差不多就行,因而出了许多差错。

这个差不多先生,总是差不多。一次,让他放白糖,他放红糖。说他的时候。他便说,红糖白糖都差不多。仅仅是个小事情。有一次,开火车应该是8:40,他却8:43才到。他想40和43差不多吗?可怕的是,他给老板算账的时候,老是把十写成千,把千写成十。老板骂他,他说十和千只差一笔,有什么呢?当然,最可怕的是莫过于此。他得了重病,需要找汪医生看病,他却找了个真牛的王医生,结果没弄两下,很快就死了。临死前,他又说王和汪差不多,生和死也差不多,然后一命呜呼。

这篇文章看似搞笑,其实上在讽刺国人内心的世界的愚钝,可是100年过去了,我们变了吗?差不多先生消失了吗?不还有很多差不多先生嘛?仔细看一下周围的人,十个有六个都是差不多先生。如果你自己就是差不多先生,想想后果是多么的可怕。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果每次都是做事抱着这样差不多的心理,那你会与其他人差多少的万里,让我们好好从差不多现在上感悟一下吧今天也,也许差不多明天就会差很多,我们一点也不能差的。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5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胡适先生所著的《差不多先生传》一文,文章幽默讽刺,令人捧腹,印象深刻。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胡适大师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可谓栩栩如生:他的相貌和我们长的差不多,经常说着差不多的话语,做着差不多的事情,他把“差不多”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一以贯之,名噪一时。

读完会心一笑之后,合书而思,我的心中却久久难以平静。生活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差不多”故事纷至沓来……

我们时常做着差不多的事情而不以为意,殊不知,自己的人生已经被钉入到了差不多的魔咒中,差不多着就已经差了很多;而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任由“差不多先生”滋生,则可能动摇企业的根本。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说:“魔鬼总是躲在细节里”,作风精益求精的管理者会在问题解决的工作环节,一步一步进行拆解,寻找最为精确的答案;而差不先生却在问题症结刚有一些眉头的时候,就匆匆将工作结案,为公司的日常经营埋下了不定时诈弹,一复一日,年复一年,侵蚀着精益求精的管理者所创下的.经营成果。

改掉“差不多”陋习,努力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的事项防护墙,是每位职业经理人应尽的义务。要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事项“防护墙”就要从自身和身边的每一滴小事做起,时刻以“精益求精”原则,以“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多思、多想、多看、多作,不放过任何因“差不多”可能造成的工作疏漏,将“差不多”造成的隐患遏制在萌芽的状态中。

我们要知道,也许你现在自我感觉差不多还能过的去,但是也许:“差不多”着,你的生活就在差很多的质量上度过了;“差不多”着,你就再也追不上别人的脚步了……

是时候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时光如白驹过隙,趁还来得及,让我们告别敷衍了事的态度,和自己较真起来吧,和精益求精的世界握手言和!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6

今天我读了一篇胡适写的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文章《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觉得什么都差不多,他总是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觉得红糖和白糖差不多觉得陕西和山西差不多;觉得“千”和“十”差不多;觉得火车8:30开和8:32开差不多;觉得人医和兽医差不多;甚至在临死前,他也觉得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我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就忍不住又读了几遍。读着读着,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又可笑的同时渐渐领悟到了作者的用意。我们不也是差不多先生吗?在生活中,我总是遇事就念起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做不到一丝不苟。一次考试,我就是因为粗心少写了一个小数点,白白扣掉了一分,我懊恼极了。没过多久,妈妈让我去买水仙,可我却买了一株蒜苗回来,被妈妈数落了一顿。看来,我也是一个差不多先生啊!

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差不多先生为人们治病,那会殃及多少人的性命啊;如果差不多工程师为人们造房子,那房子该会有多么危险呀;如果差不多科学家为国家研发火箭,那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呀!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都抱着一种“差不多”的心态,最终祸害自己。

同学们,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万事都追求“差不多”,我们要以细心,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件事,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7

寒假,我看了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则笑话。可是,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人。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做到差不多先生这样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差不多的先生的可笑之处正在于他的不细心与不仔细,可最重要的就是确实不在意。白糖与红糖差不多,陕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我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人各个都抱着这个心态,连生死都差不多,还有是什么好在乎的呢?如果以国家侵略与被侵略都差不多这种心态,无可质疑这个国家没有自尊,这个民族没有自尊,这个人还会有自尊吗?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到达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我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当努力改善自我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8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好追求差不多,正因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9

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

《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0

近日,有幸拜读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文章诙谐幽默,颇有深意的语气描写了一个全中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一生到死凡事都不讲求认真,"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千字和十字差不多""今天走和明天走差不多""八点三十和八点三十二差不多"甚至到临死时说出"活人与死人也差不多"这句话来,更有甚者去赞扬他,称赞他看的破,不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叫他做圆通法师,久而久之人人都去效仿他,最终中国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虽然看起来胡适先生有点夸大其词,引人发笑,但却发人省醒。的确在工作中,我们周围就存在着很多"差不多先生",甚至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个"差不多先生",我们也经常把"差不多"这句话挂在嘴边。检修作业时尺寸"差不多"就行了,巡检时问题发现"差不多"就行了,记录数据时数字"差不多"就行了……任何事物都留有偏差,久而久之这种偏差变成了习惯,就会忽略不见,慢慢演变成隐患,造成事故的发生。我认为在工作中不死板,不追究别人的过错,不计较一些小问题固然是好的',但不肯认真,不肯计较,不肯算账,一味的追求"差不多先生"就是没有梦想,而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差不多"其实就是差多了。

记得曾经在一次生产操作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操作人员在记录报表时发现主线DC2供水压力比平时偏低了0.1Mpa~0.2Mpa,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于是就向当班正值班汇报,正值班看了一眼后说:"没事,差不多就行了,都正常,放心吧!"操作人员还是不放心,于是向主操汇报了这个情况,主操意识到这件事情可大可小,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发现管路泄压阀发生故障正在持续泄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主线高压除磷泵跳泵,轧线停产的后果,于是立即采取措施,手动重启了泄压阀,并且恢复了正常工作,保证了主线安全生产。工作中时常就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万事都做"差不多先生"就会很容易出现纰漏,而有些人在工作中虽然表现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那些"差不多先生"却因不具备这种工作精神,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辜负了自己的潜能。

当今马钢正走在改革创新,做强品牌,全面精益运营作为推动马钢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的时刻,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杜绝做一名"差不多先生",提高责任感,摒弃一切懒惰思想和行为,把本职工作做细,做精,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用自己的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生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人死前后还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人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太精确。”我想:“哪有这么傻得人?表面差不多,其实差别太大了啊!”

这一想,我又想起一件事来,自己不也是这样吗?一次考试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当时我以为两个差不多,可又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了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么病人该多么痛苦啊!

故事的最后,人人以他为榜样,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当时我很惊讶,如果这样的话,科学家设置宇宙飞船时,误打一个小数点,那样宇宙飞船刚飞到天空中,就掉下来,那是多么可怕事呀!

所以我的'感受就是:我们做事都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那样什么事都做不好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2

作者:袁庆尧。《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在申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胡适先生通过差不多先生一生中的几则故事,描绘出了当时中国民众的主流思想,更加体现了这种差不多精神带来的危害。

这篇文章用了较为夸张的讽刺手法,将差不多先生从孩提时期至生命终结之时的故事以递进的手法表现出这种差不多精神的“毒性”越积越深,最终直接导致了差不多先生的死亡。

在最初之时,差不多先生只是把白糖当成红糖,作为一个孩子没有买到符合要求的东西却也买到了替代品,本也无可厚非。而在差不多先生上学的时候,错把陕西当成山西却不以为然。放眼今日,这种差不多的精神也没有得到遏制。在网上购买的商品中也掺杂这一些劣质商品,从中能闻出差不多的味道依然存在。而在工作学习上,不求进取和马虎大意的态度始终能映入人们的眼帘。

身为一名马钢职工更加能体会到“差不多”对于企业建设发展中的危害。在一线工作中,千百人的工作只为了能生产出质量过硬、卓越的产品。只要在生产现场有一个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生产安全或者生产质量便存在着隐患。只有有效的激励广大马钢职工,使之唤醒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工作热情,马钢才能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而我们个人也要警醒自身,避免“差不多”思想侵蚀毒害。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学习。只有这样企业的实力也会更强,而胡适先生文章中的懒人国也会成为积极进取的东方强国。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3

而胡适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他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告诉人们“认真”二字的重要性,这对我们当下有着更为深刻的教育意义。马钢前辈那种务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似乎在一些年轻人眼里并不那么重要。当然,这与现今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有着一定联系。可是年轻的心不应被这些灰尘所蒙蔽,应由自己的判断力。

克服困难:

我们的国家、企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我们要怀着一颗年轻的心,一颗勇敢的心,一颗纯洁的心,时刻反省自己,纠正自己,清洁自己,朝着梦想不断迈进!困难是一只纸老虎,你若畏惧,它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你若坚强,它只是一块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只要你把它踏在脚下,便会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

实现自身价值:

想老一辈马钢人的艰苦创业条件,现在我们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怎么总觉得欠缺些什么,仔细一想,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务实细致的工作态度。确实,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人为本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认真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认真负责:

胡适先生笔下的差先生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他的影子。反省一下自己,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只是没有那么极致罢了。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足够聪明,不会在大事上糊涂,不会在重要的事情上像差不多先生那样,有些小事差不多也微不足道。可是你想过没有,从小父母长辈就教育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恶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恶小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作为一名马钢职工要时刻提醒自己,具备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在工作岗位上要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认真完成每一件小事,严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工匠精神:

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秉持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态度,才能做强马钢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文章《年轻》鼓励我们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又告诫我们要具有一颗责任心。所以,不论工作还是生活,这两颗心都要具备。前者教我们不忘初心,树立梦想;后者教我们立足岗位,踏实工作。两颗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真正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4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我忍不住笑到:“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一想,还说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有一回考试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认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医生在写治疗方案时,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啊。”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蜷缩一下腿,就有可能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做事,只求应付。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5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十分奇怪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我很疑惑为什么要叫“差不多”先生呢?好奇心促使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终于得到了答案。

原来是讲一个名叫“差不多”的人。小时候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妈妈骂他,他还摇摇头说:“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钱铺里做伙计,常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就这样,在自己生死攸关的时候,也是差不多就好了,直到绝气。

“千”和“十”在差不多看来是差不多,但在生活实际中可是差太多了,一个千能换许许多多个十,而许许多多个十才只能换一个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扮演着“差不多”这个角色。出去玩袜子弄脏了洗不干净,差不多就行了;背古诗时,背地磕磕吧吧,差不多就行了;写作业时,字写得歪歪扭扭,差不多就行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如果大家以后做事认真一点、仔细一点,中国就一定能蓬荜生辉。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以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人要一丝不苟,要认真仔细,才能有好成绩。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6

有这样一个人,你可曾熟悉: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处事原则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

这个人,不就是差不多先生吗?

由于家人的失误,在“差不多先生”病重时,家人叫来了兽医,最后这位牛医生治死了“差不多先生”,然而,此君在生命的最后仍然留下了格言:“活人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那么认真呢?”他死后,人们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此时,令我们惊骇的已不是“差不多先生”可怜的愚昧,更糟的是旁人接受如此荒谬的存在方式,还企图自圆其说。这是一种病态的处世哲学,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看似精神胜利法,实际暴露了中国人种种恶劣的`品性。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写道: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所以,病了,要找病根,只有准确诊断病症才是治愈的起点。

就因为差不多,我们吃的亏还少吗?

李嘉诚先生说: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已变异为病毒,通过其散播,感染越来越多的人。病毒强烈的僵化力使脑筋本质聪敏的人思想停滞不前,神志昏沉,虚度其既漫无目的也无所期待的庸碌日子。“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是需要凭仗自我驰骋才能超越的,而我们的一生要毫不含糊和执著地活出精神力量的华彩和血肉热切之心。

那么,我们要说,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骨中有节、心中有爱,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7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透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

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此刻,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

评语:中国人做有一种不认真的态度,总是喜爱说“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画了中国人做事的马虎,民族要强大,国民素质很重要!

差不多先生传的读后感

读完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但是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但是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留意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日,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但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正因“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以前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8

今天,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本书,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没有做到非常完整。从他的经历来告诫我们要认真做事,精细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于是赶紧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可家人不知道汪医生在哪里,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来了,心想:哎,汪医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于是,作为兽医的王大夫就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毕竟是给牛治病的,最终“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在生活中,也有见到许多做事马虎的人,他们做事都是随随便便应付一下而已。我看到这些人后,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们为什么做事都如此马虎呢?难道就不能做好一点吗?我仔细想了想,自己何尝不像那马虎的人?妈妈有时对我说答题认真点,可是我总觉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仅学习上马虎,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妈妈经常督促我把碗洗干净点,我却还不耐烦地大声说:“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么干净干嘛!”看来,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成为一个凡事都认认真真对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人。

有一句名言说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凡事都要认真,精细地来做,否则会酿成大祸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