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8-03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所授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菀”是多音字 “姹”是翘舌音

3、强调易错字音

4、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等

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读课题

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二、领悟“美丽”

1、奇丽

预设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 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 体会词语“家家户户 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③ 想象“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④ 生有感情朗读

预设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从词语中感受花的多

② 学生练读

③ 一生读,其他学生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④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预设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① 对比中国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吃惊。

② 生读

预设2、“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理解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④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⑤ 再读,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感美丽

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吗?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①理解“美丽”

②朗读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简单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梦?

四、拓展练习,推荐书目。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生词,小学语文5年下《自己的花大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问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自己心中最美的东西吧!(指名自由交流)

2、是呀,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有一位季羡林老爷爷他也深有同感,让我们一起随着他认识一个爱花的民族吧!(板书:25花)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字音读准,生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读并释义。(结合图片)接力读课文。

3、这个民族指谁?你从哪里知道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自读自悟,升华情感:

1、就让我们和季爷爷一起去感受一下德国对花的独特的爱!浏览课文,季爷爷一共几次去德国?

2、四五十年前,季爷爷第一次到德国就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有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来,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自己的花大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3、德国人是如何爱花真切的呢?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之情用你的语言记录下来,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大家知道“脊梁”是什么吗?“花的脊梁”是什么?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最美的朝向别人,你的体会是?指导感情朗读。

5、正是这样,德国人种花都是种给?(板书课题、读题)

6、也确实不错,就让我们一起走上德国的大街,去欣赏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看课件)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看到以及看图的感受。

7、我们的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样独特的风景的?你从第三段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同桌齐读第三自然段,讨论。练习朗读。

“花团锦簇”是什么样?老师也了解到“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含义。

8、“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是怎样理解的?在这里指的是什么精神呢?

9、如果让大家用“因为……所以……”来说这句话应该怎么说?正是这样!正因为你的付出,我为人人,所以才会有人人为我的境界!

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能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的事例呢?

10、让我们再次体味德国人的爱花的特殊情怀,引读第三自然段,指导背诵。

四研习写法,总结收获:

1、再让大家回答一次:你现在是如何理解德国人爱花的真切之情的?用上“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来说一说。

2、是呀,第二自然段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引着大家去自己体会文章的情感,其实,这篇课文在表现迷人景色展现德国民族精神的方面用了许多好的写作手法,你发现了吗?浏览课文。

好词,好句用得多。(如“姹紫嫣红”、“耐人寻味”、排比句等,学生积累。)

过渡句。(“爱花的民族也很多,……”、“正是这样,也……”)说说作用。

3、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

4、是呀,这堂课我们收获良多,下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季爷爷再次来到德国,一同去生成我们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收获好吗?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会写生字“暇”。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家里养花吗?你养的花给谁看?(自己的花是让自己看的)咱们今天学的课文也和养花有关,不过不是给自己看,而是给(指板书:别人)看的。齐读课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季羡林,对于季羡林我们并不陌生,上册学过有关他的一篇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有个写作背景:1935年9月,季羡林经清华大学的推荐,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1945年1O月回国,留德十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感慨万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短文就是作者重返哥廷根后的所见所思。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德国,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学检测

出示词语:

脊梁莞尔一笑耐人寻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1)找生读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汉字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词都有着不同的风韵。当我看到“莞尔一笑”,我就仿佛看到一位女子轻轻的、微微的迷人的笑。当你看到“花团锦簇”就会想到(五彩缤纷、繁华艳丽的景色)当你看到“姹紫嫣红”就会想到(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

(3)“应接不暇”在文中这句话中: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联系这句话你能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指导书写生字:暇“暇”是“闲暇,空暇”的意思,它与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学生书写两遍。“应接不暇”的近义词(目不暇接)

(4)所以词语也是有感情的,有的词语就是一幅画,让我们齐读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来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讲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对德国人__________感到吃惊。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颇耐人寻味。四五十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三、感受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学习第三自然段

重返德国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的?找出相关的段落、句子划一划、读一读。

学生交流第三段:

1、找生读

2、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找生读。

读后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花多、花美)哪些词可看出“花多”?(花团锦簇、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出示画面,)除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美丽的画面?(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五彩斑斓花香四溢芳香醉人沁人心脾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除了这些词语,我还有句名联:姹紫嫣红三春晖,赏心悦目百事兴。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什么感觉?那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吧。找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道吧。(老师读前文,学生补全后文)引读:你瞧,背着书包放学归来的孩子,走过任何一条街——

你看,辛苦工作一天的大人们下班回家,走过任何一条街——

还有在德国留学的季羡林先生,走过任何一条街——

4、作者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望着一簇簇、一团团美丽的鲜花,真是一种享受,不由的发出这样的赞叹:(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5、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面对这么奇特的民族,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种境界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在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我把课文内容改了一下,补充句子:因为(我为人人),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因为(人人为我),所以,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调换了位置,你明白了什么?(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营造人人为我的美好境界。)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好的境界,齐读。

6、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7、小练笔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__________的。

(班级图书角、献血的时候、捐款的时候、轮流做值日的时候)

下面让我们再来读第三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重返德国,体会“美丽”,学习第四自然段

作者留德十年,他曾把哥廷根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四五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国的土地,来到昔日熟悉的街道,当主人问询有何变化时,季羡林先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变化是有的,但美丽没有改变。”)同学们猜猜,这些年,德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又没有变呢?学生说。

是啊,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着沿街的风景,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

《依然》

四五十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______________变了,但是,____________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依然_____________,满街的窗子前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依然没有改变

8、时隔几十年,德国人养花的习俗没有变,美丽依然没有变,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推荐阅读

是啊,德国街头美丽的景色和爱花的风俗始终没有改变,难怪作者:仿佛回到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是极其爱做梦的,留学期间,他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亲爱的祖国;离开德国时,他说“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这样飞过去了”。

你想读懂作者的思乡梦吗?你想了解作者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吗?你想知道离开德国时女房东欧朴尔太太为什么会嚎啕大哭吗?推荐阅读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你会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教学本课应力求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在读书中抓住重点词句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具体的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如下:

一、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许多家庭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跟大家说一说?同时也想一想,我们家里栽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3、师小结过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这里的人把花养在哪里?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知道这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师谈话引入: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啊!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的。

6、揭示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让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而后老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读图中直观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最后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话题,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谈话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好“脊、嫣”等生字。

(2)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蕴含情感的把握情况。

4、默读课文,想想说说: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接着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2、4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的景色,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读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师谈话过渡:课文说“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读读课文,找一找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画下来。

(2)学生读课文,找相关语段,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随机出示下面句子,教师作相应指导。

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都这样做,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二要注意朗读时声调的上扬要有层次。)

②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二在读这个语段时,要注意对“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可提示学生朗读的语速可稍快,有“应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会感到吃惊的原因;二要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时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1)师谈话过渡:在前面的读书中,我们知道德国人的确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①理解“我为人人”,要与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联系起来。

②理解“人人为我”,要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在看别人的花”这句话联系起来。

③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要与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联系起来。

④要让学生把上面三点连起来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⑤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速要放慢些,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感觉。

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1、师谈话过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读句子,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没有改变”来指导:

(1)“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

(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

(3)“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4)这句话的朗读要注意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要读出重音。

4、抓住“花的梦、思乡的梦”,悟得“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内涵

1、师谈话过渡: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写了“我”做梦,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梦的呢?反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看法。

3、课件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要细腻些:

(1)在德国“思乡”,这个“乡”指的是哪里?答案简单:不是德国,是“我”的祖国,是在中国的“乡”;

(2)“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在德国梦的“花”指什么?要联系上文“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学生明白“我”看到德国临街窗户的花,就想到家乡的山,家乡的花;

(3)整句话的理解,要注意联系第一自然段中的“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爱花的民族也很多”,从而让学生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境界。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抓住文中的四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读书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3、练习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感情朗读、背诵的练习,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集体交流。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时,教师要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

二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教师谈话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在看到别人的花中看到自己的花,明白了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鼓励学生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再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后教师总结谈话,把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真诚地去帮助别人。

作业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抄写句子是积累语言的需要;小练笔,是本堂课教学的延伸,是联系和沟通课内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凭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的一篇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现在请你们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

⑴关于季羡林你了解什么?

学过关于季羡林的什么课文?季羡林先生在你的印象中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或者怎样的作家?

小结:

在你们的眼中,季羡林是一位慈祥和蔼、学问渊博的96岁高龄的老爷爷;其实,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山东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篇文章就是在季羡林先生旧地重游时的感受。

⑵关于德国的民俗风情你知道哪些?

(广袤的原野,安静的河流,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许多新的词语,不知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解决了没有?

出示:

莞尔一笑脊梁应接不暇

自顾不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指名读文,思考问题: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全文,交流感受

1、过渡:

德国的风情民俗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先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读相关的句段)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景色的奇丽?

随机出示相关的重点句段: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⑴学生读──教师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仿佛看到了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师: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评价读得怎样。)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说明了什么?体会花之多、花之美。闻着花香

⑵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默读一下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段: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联系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师: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在互相帮助中我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本身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齐读3自然段:男女生接读,看图背诵。)

⑶走在德国,满眼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走在德国,感受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留学德国十年的求学的足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羡林先生思绪万千?此时季羡林先生的心情怎样?

谁愿意入情入境地为大家朗读最后一段?把这种种思绪,滴滴感受读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谈谈你的体会?

①预设一: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的含义包含什么?女主人的淳朴善良的人生境界像花一样美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俗风情!

②预设二: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赞美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③预设三: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课下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续写一段话:梦见了;梦见了

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伸出异国他乡的青年季羡林先生怎能不怀念祖国和家乡?怎能不怀念亲人?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相信这篇隽永的小短文留给我们记忆深处的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我想知道此时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感谢季羡林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引领我们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假如我们能为季爷爷声情并茂地朗读他的作品,他一定会很欣慰!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3、季羡林先生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人生境界,老师为大家推荐两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黄昏》,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走进季羡林崇高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设计理念: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让学生在旅程中产生问题,选择季老学生最后发出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了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从中达到点化本文的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试图做到用一个中心问题的解决,使得其他疑难都迎刃而解。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短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质疑,理解“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族”指的是什么。

3、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季羡林爷爷的插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位老爷爷是谁吗?在上学期学习过的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里,我们认识了知识渊博的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这位国学大师早年曾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十载,他把德国哥廷根视为他的第二个故乡。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板书:板书,读课题。

这节课呢,就让我们跟着季羡林爷爷去德国哥廷根城市去游览一番吧,那么在出发前,同学们想了解德国的哪方面内容,

(预设:想了解哥廷根这个城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当地的人们有什么风土人情。)

2、那好吧,看看我们这次去到德国,能不能了解得到同学们想知道的内容呢?

(设计意图:从旧知引入到新学的知识,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先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所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3)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目标(5)

1.同学们把生字词读准了,让我们小组内再读一次课文,看看你能从中了解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里的确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可是在读课文的时候,能抓住课文的一些关键的地方提出你的疑问吗?

4、学生质疑:

预设:

1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刚才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前,不是最想了解德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吗?就让我们先解决这“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这个问题吧。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下文打下了铺垫。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应具备质疑问难的能力,故为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就文本内容提问,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通过梳理,达成以上四个问题的共识。找到本课的中心问题,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研读课文,突破重点(20)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奇丽的景色(15)

1、学生汇报交流。(6)

预设:(1)学生回答景色奇丽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在回答时,师引导抓住“任何”、“家家户户” 来体会花的多,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花的颜色鲜艳,一簇簇的情景。在朗读方面引导学生读出赞美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2)学生回答: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在学生谈理由时,引导学生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中体会花的多与美,从“如入山阴道上”用生活体验感受到舒服的意境。在朗读方面仍要读出赞美之情舒适的感觉。)

2、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配乐)请一生来读这两个句子,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5)

3、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生齐读)(1)

(二)独特的民族(8)

预设1:生回答:“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强调了他们养花给别人看,并不是不喜欢看。通过中国人养花的目的`与之对比,突出德国的奇特。另外,要感受得到作者当时看到这情景时感到吃惊,不理解的心情。让学生突出吃惊的感情。)

预设2:生:我从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通过抓住“脊梁”一词,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并领会该词的意思。)

预设3:生:从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受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此处抓住“多次”一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预设4:生:从“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抓住“莞尔一笑”可以看出女房东很自然地说这句话,说明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从中可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

2、季老先生在德国所看到的这些情景真令他不理解啊,让我们把心中的疑问与不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出示第二自然段,请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带问题找答案,找出相关句子,通过抓住词、句来品味,通过角色的体验,情境的想象,和活跃的思考来解决本课的中心问题。在学文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用感情读的形式来表现对文本的参透。)

六、联系思考,点明中心(4)

1、他们这样一种养花的风俗可真耐人寻味啊,从中,德国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2、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句子。(理解“耐人寻味”,联系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生带着敬佩之情来赞美德国人,引读该句段。

(设计意图:因前面对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理解体会,本文的中心已昭然若揭,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攻破。)

七、引读课文,感悟中心(2)

1、师引读:我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正是有了“我为人人”这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人人为我”这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以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但为了更深化感悟,使学生由衷地受到教育,我认为读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使最后的一次读能做到感悟中心的作用,故设计了引读,使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更深入文本。)

八、自然过渡,存疑结题(1)

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提的疑问,解决掉的我们把他画去。

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再去回到旧地,德国人的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美丽景色有没有改变呢?季老先生仿佛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已然质疑,中间已然释疑,但因为时间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自然过渡。)

九、作业设计:

1、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连起来写一段话。

2、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二、 学习重点 :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三、学习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回忆旧知

(出示五上《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的插图)

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图中的两个人物吗?(引出季羡林先生)

(出示季老先生的简介:季羡林出身于农民家庭,1930他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当时他才25岁,在哥根廷大学学习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0年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进行文化交流。)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季老先生,读一读这段话,然后说说你心里的想法。

(二)自然导入,引出课题

1980年,当季羡林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发现德国有一道奇丽的风景依然没有改变,他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课题,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德国土地的时候,当接待的主人问他:“你离开这么久,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提问:这并没有改变的美丽究竟指什么?(存疑)

打开语文书,翻到150页,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并没有改变的美丽究竟指什么?

(学生自己读、思考)

A、交流读书情况,按自然段读课文。

重点处理:

1、 脊梁

读:出示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脊梁”的“梁”读轻声。指名学生读词语读句子。

写:这个脊的`笔顺有点特别,先写两边“点提撇点”,再写中间的人,最后写月。

在脊的旁边写两遍,注意它的笔顺。

2、莞尔一笑

“莞”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其它两个读音吗?guān水葱一类的植物,guǎn广东省的一个地名,东莞。

你理解“莞尔一笑”吗?(形容微笑的样子,轻轻一笑)

3、第三自然段。这里有好几个四字词语,把它们圈出来读一读。

姹紫嫣红 仔细观察“嫣”的笔画,指名一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写在你的课桌上)

B、交流 你发现哪些美丽并没有改变?(边交流边研读)

(四)、研读课文,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重点分析:

句子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读着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花多 (从哪些词儿中可以感受到) 读出花的多

花美 (从哪些词儿中可以感受到) 读出花的美

让我们走近德国,再次感受这美丽的景色(播放音乐图片)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小结:走进德国的街头,美丽的花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些美丽的花吗?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句子2: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读着这几个句子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

随机理解“脊梁”的意思。大家知道人的“脊梁”在什么位置吗?“花的脊梁”指什么?花茎、花枝

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只看花茎花枝,把最美的朝向别人,这正是我们的课题所要表达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这一种美丽的情怀并没有改变。

句子3:“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是呀,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书上用一个更精辟的句子来表达这个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读一读这段话,哪句话是说“我为人人”,哪句话体现的是“人人为我”

小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美好的境界并没有改变。面对德国人的这种境界,你最想说点什么?

这一句话,就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想法,难怪书上说:这一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总结:孩子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美丽的花没有改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种美丽的情怀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没有改变。怪不得季老先生说:变化是有的,但没有并没有改变。

出示句子,齐读。

(五)、生活中你也一定感受过类似的境界,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8

一、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

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

(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⑵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⑶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

(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德国风俗特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不光崇扬本地、本国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到欧洲的德国去看看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与众不同。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解读文本。

(一)检查字词。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了解课文内容。

1.接读课文。思考:文中有个四字词语出现三次,找到并划出它所在的三个句子。

2.汇报。

3.交流句子,发现有什么不同?

4.质疑。

[设计意图:从家家户户切入,发现文中相同与不同,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渡:时间在变迁,景色却依然,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有何感受?

1.学生汇报。

2.作者首先吃惊什么?还吃惊什么?

3.强调三个“都”字,体会作者情感。

4.这花为什么都朝外开?(探究)

5.分句读这句话,感受情感的强烈。

[设计意图:读中悟,读中思,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四、理解课文

过渡: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上街头又看到怎样的景象?读相关语句。

1.当我们眼前出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色时,你想用哪个词概括?文中用哪个词?

2.作者为什么用奇丽?再读并思考:这里的景色哪奇丽?

理解词语: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普通的街道变成了花的`海洋?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再读第三自然段,提炼板书借景抒情

五、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吃惊赞叹

借景抒情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轻松谈话。

■小试牛刀。

第1课时

(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师: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爱花,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1、板书课题: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⑴和老师同写课题。

⑵指导“看”字的书写。

2、品读课题。思:透过课题中的一个“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师: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何许人也?一位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一位享有“东方学者”盛誉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名篇佳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①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

②想想,课文能读成哪一句话?

2、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

⑵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

板书:奇丽?奇特?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㈠学习2、3自然段。

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2、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快速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预设㈠: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体会“家家户户”,明“吃惊”原因之一

①理解“家家户户”。

②体会“爱花真切”。

2、体会“脊梁”,明“吃惊”原因之二

⑴体会“脊梁”。

a、“脊梁”是什么意思?

b、在文中指什么?

预设㈡:

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齐读,分角色读。

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3、说说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4、体会“莞尔一笑”的内涵。

思:这一笑,知道女房东笑出了什么?

5、生读对话。

预设㈢: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

2、体会“花的海洋”。

(播放德国大街视频)

3、读句子:“许多窗子……应接不暇。”

4、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花儿的图片)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5、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㈣: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2、理解“耐人寻味”。

3、联系上文,体会“境界”。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阳光三叠》的曲子)

(引导情境朗读)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五、交流谈话,推荐书目。

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伪劣假冒,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先生语

季羡林作品: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会写生字“暇”。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家里养花吗?你养的花给谁看?(自己的花是让自己看的)咱们今天学的课文也和养花有关,不过不是给自己看,而是给(指板书:别人)看的。齐读课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季羡林,对于季羡林我们并不陌生,上册学过有关他的一篇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文章有个写作背景:1935年9月,季羡林经清华大学的推荐,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1945年1O月回国,留德十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感慨万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短文就是作者重返哥廷根后的所见所思。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德国,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学检测

出示词语:

脊梁莞尔一笑耐人寻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1)找生读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汉字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词都有着不同的风韵。当我看到“莞尔一笑”,我就仿佛看到一位女子轻轻的、微微的迷人的笑。当你看到“花团锦簇”就会想到(五彩缤纷、繁华艳丽的景色)当你看到“姹紫嫣红”就会想到(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

(3)“应接不暇”在文中这句话中: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联系这句话你能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指导书写生字:暇“暇”是“闲暇,空暇”的意思,它与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学生书写两遍。“应接不暇”的近义词(目不暇接)

(4)所以词语也是有感情的,有的词语就是一幅画,让我们齐读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来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讲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对德国人__________感到吃惊。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颇耐人寻味。四五十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三、感受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学习第三自然段

重返德国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的?找出相关的段落、句子划一划、读一读。

学生交流第三段:

1、找生读

2、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找生读。

读后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花多、花美)哪些词可看出“花多”?(花团锦簇、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出示画面,)除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美丽的画面?(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五彩斑斓花香四溢芳香醉人沁人心脾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除了这些词语,我还有句名联:姹紫嫣红三春晖,赏心悦目百事兴。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什么感觉?那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吧。找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道吧。(老师读前文,学生补全后文)引读:你瞧,背着书包放学归来的孩子,走过任何一条街——

你看,辛苦工作一天的大人们下班回家,走过任何一条街——

还有在德国留学的季羡林先生,走过任何一条街——

4、作者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望着一簇簇、一团团美丽的鲜花,真是一种享受,不由的发出这样的赞叹:(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5、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面对这么奇特的民族,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种境界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在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我把课文内容改了一下,补充句子:因为(我为人人),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因为(人人为我),所以,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调换了位置,你明白了什么?(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营造人人为我的美好境界。)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好的境界,齐读。

6、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7、小练笔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_,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__________的。

(班级图书角、献血的时候、捐款的时候、轮流做值日的时候)

下面让我们再来读第三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重返德国,体会“美丽”,学习第四自然段

作者留德十年,他曾把哥廷根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当四五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国的土地,来到昔日熟悉的街道,当主人问询有何变化时,季羡林先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变化是有的,但美丽没有改变。”)同学们猜猜,这些年,德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又没有变呢?学生说。

是啊,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着沿街的风景,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

《依然》

四五十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______________变了,但是,____________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依然_____________,满街的窗子前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依然没有改变

8、时隔几十年,德国人养花的习俗没有变,美丽依然没有变,怪不得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推荐阅读

是啊,德国街头美丽的景色和爱花的风俗始终没有改变,难怪作者:仿佛回到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是极其爱做梦的,留学期间,他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亲爱的祖国;离开德国时,他说“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这样飞过去了”。

你想读懂作者的思乡梦吗?你想了解作者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吗?你想知道离开德国时女房东欧朴尔太太为什么会嚎啕大哭吗?推荐阅读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你会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词语,查字典,把意思写下来。

教师: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

欣赏图片:埃及的金字塔,西班牙的斗牛图片,泰国的大象图片,非洲的土著人,威尼斯的小艇,悉尼大剧院。请学生猜一猜这些图片分别是关于哪一个国家的。

小结。(师:每个地方都有美丽的景色,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要去德国,看看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

一、揭题初读,整体感知。

1、引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齐读。

2、初读课文,结合预习,检查字词。

初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试几遍

“莞”多音字。指名读正音强调“脊梁”的读音。指导笔顺。

学生课堂写生字“脊”(要求:正确和美观俱备),教师巡视。

3、出示图片:这是德国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孕育了30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这位是季羡林爷爷。 1935年,25岁的季羡林爷爷到德国留学10年。四五十年以后,当他再次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引找文中原句。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

二、深入文本,了解德国风情。

(一)品读感悟,感受奇丽的景色。

1、季爷爷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

让我们一起随着季老先生来到德国,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划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划句子,教师巡视。

交流,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的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从哪里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提示:眼看到----,鼻子闻到----,耳朵---,心-------)

通过想象说话的方式,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板书:街上看花

②任何、家家户户

透过家家户户你感受到什么?这么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句子的前半句。

男女生读

③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知道什么叫山阴道吗?想象一下,茂密的山林,走在林间小道上,微风吹来,听着各种鸟鸣声,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里,读后半句。

季爷爷借用山阴道,写出了德国街道的特别。配乐出示一组图片(街头花景)

师配音: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走在这样的街道,就像走在山阴道上,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瞧:走过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引读:(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不积累下来多可惜。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学生背诵(配乐)。

(二)初探“吃惊”,感受民族的奇特。

过渡: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又从哪儿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1、 奇特表现在哪儿?谈谈体会

与众不同的窗外养花:

板书:窗外养花

2、你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人们都把花种在哪?

3、一般我们都会把花种在家里,而他们的花都种在外面,很特别,让人吃惊。

B: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用手摸摸看。花的脊梁指什么?(花的茎、花的枝叶)

2、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3、季爷爷初来咋到时也惊讶极了,

指名读、齐读。

过渡:难怪季羡林爷爷曾多次这样的询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女房东又是怎样说的'呢?

C: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①、莞尔一笑就是微微一笑,是真心的笑,自然的笑,很平常的笑,最普通的一笑

②、从这样的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女房东的眼里却是如此的平常,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平常。

师生分角色读(指两三名女生当女房东)

过渡: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D: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读(正是这样)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E: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齐读)

耐人寻味意思就是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德国人民让花的美丽为路人绽放,为他人而芬芳!

试想,走在这样的街上,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在课题旁边的空白处。

F:四边三化活动成果展示:

师:以前老师在羡慕,可敬的季爷爷也在羡慕,在座的同学,相信你们读了这篇文章肯定想马上置身德国,可喜的是,如今我们的家园也正悄然发生变化,那就是这段时间由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发起的,平阳县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的“四边三化”活动,即“清理公路边,山边,铁路边,河边,做到绿化,净化,洁化”,给我们的居住环境披上了新装,请看我们身边的变化!欣赏图片

师:其实我们更可喜的是呈现我们面前的美景是大家齐心协力打造的,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老百姓正形成一种新风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建新环境!引出图片:

那么这项活动如果仅仅靠政府的力量够么?仅仅靠几个人够么?所以从今天开始,在座的特别棒的五小的孩子也愿意尽自己一份力吗?我们可以怎么做——或宣传,或行动

四、总结回顾,存疑待解。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带着对家乡美化的期盼,齐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街上看花 窗外养花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