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8-02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狐假虎威》教学设计(精选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尝试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狐狸的言行,体会“狐假虎威”的字面意思及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结合挂图,展开想象,理解故事。

2、抓住重点,读议结合,明理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2、认识生活中“狐假虎威”的现象。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狐假虎威”这个题目什么意思?

语言文字训练点:

1.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

2.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拓展读写:

搜集读过的有关狐狸和老虎的文章。

资料补充:

有两个动物的成语。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检查。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狐假虎威,领读课题。

问:“狐”指什么?(狐狸)“虎”指什么?(老虎)

2、“假”有几个读音?(两个读音:jiǎ jià)在这里读什么?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查查字典吧。“假”读jiǎ,有三个意思:①不真实,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反。②借用,利用。③拒理推断,有待验证。按照规定或经请求时离开工作学习的场所。想一想,“狐假虎威”的“假”是什么意思?(“借用,利用”的意思。)

3、这个题目什么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

二、 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地录音。 (学生轻轻地打开书一边听录音,一边看书。)

三、 诵读课文并学习生字词。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想不想自己读一读?

1、各自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这些生字是我们读书的拦路虎,要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先把它们清除。

①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生字,你觉得难读的字可以看着拼音读几遍。

②检查:你觉得哪个字难读,会读了吗?(指名读)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扯、兽、爪”是翘舌音,“闷、窜、胆”是前鼻韵母,“趟、抗”是后鼻韵母,“蒙住”的“蒙”读mēng 不读méng.齐读。

③去掉拼音读一读,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开火车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威风 胆子 吓跑 寻找 爪子 借着、骨碌、违抗、窜过、一趟、狡猾、百兽

生字组成的词语会不会读?自由练读,抢读词语卡片。

(3)小结:只一会儿功夫,就把字音读得那么准,同学们多不简单哪!自己夸夸自己吧!

3、读通课文。

(1)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你觉得哪句话难读就在这句话前面画上“ ”,并把这句话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接着往下读。

(2)指名汇报练读的效果。

(4)小结:大家真不简单,这么长的句子都读通顺了,太棒了!

3再读课文。

(1)同学们选自己能读好的一节认真练读,要求把它读流利,等会儿请你读给大家听。

(2)采用多种形式分小节读课文。

(3)各自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后,指名分小节朗读全文。

(4)小结。

三、总结延伸。

1 、同学们,书读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2、 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这些新问题呢?

3、小结:同学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上述新问题,不能解决的呀,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究。

五、 学生观察生字,相互交流记住生字的办法。

六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拼音。

朝(zháo cháo)霞 朝( zháo cháo)南

森( sēn shēn )林 深(sēn shēn )处

2、课题“狐假虎威”什么意思?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指导观察45页的插图,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究竟是狐狸厉害还是老虎厉害,说说你的意见。(窜,逃窜;扑,拍打;窜说明狐狸本来是很害怕老虎的,想很快逃走。“扑”时间短,动作快,说明老虎是很厉害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 学习课文2—5小节

1、狐狸被老虎吃了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狡猾)

2、再读2—5小节,用笔划出表示狐狸狡猾的词和句子。(学生读书,划词)

3、指名说(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说、狐狸说的话)

(卡片出示词和句子)

(1)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是在干什么?(想办法对付老虎)(想鬼主意)谁能来表演一下?大家一起表演。

(2)怎样说才是扯着嗓子说?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说?(为了让老虎害怕)

(3)师领读两个词语(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

4、 狐狸扯着嗓子说了几次话?(两次)

(1)第一次说了什么?(卡片出示:你敢吃我?)

①狐狸这样问是什么意思?(你不敢吃我。)

谁来学着狐狸说一说?(指名读,师评价)

②听狐狸这么一问,老虎是什么反应?(老虎一愣)老虎怎么说?(卡片出示:为什么不敢?) 谁能一边说一边做动作?(指名表演)

③老虎一愣,说明什么?(老虎开始上当了。)

④哪两个小朋友愿意读狐狸和老虎的第一次对话?(指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2)老虎还没有完全上当呢,狡猾的狐狸继续编造谎言,狐狸怎么说?(出示卡片: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有几句话?最后一句是什么标点?(!)

大家来猜一猜,狐狸说这些话时语气会怎样,表情又会怎样?(不再紧张,有点得意了……)

来比比,谁演的狐狸最狡猾,能蒙住老虎?(指名表情朗读第四节)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这个“蒙”字是什么意思?(骗)这时,老虎心里在想些什么?

它相信狐狸的话吗?(有点相信,又有点不相信,这就叫做“半信半疑”,出示成语词卡朗读后贴5、分角色朗读2——5小节。(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三)、 学习课文6—8小节

1、为了让老虎完全相信,狐狸摇了摇尾巴又想了个鬼主意,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后找到第六自然段读一读。

指名读: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示小黑板: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2、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请大家读读课文7-8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语。(学生读书,划词)

现在你看到走在前面的狐狸怎么样?跟在后面的老虎呢?(学生回答后出示卡片: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分别贴在狐狸和老虎的图下)

3、指名读描写狐狸的词,边读边做动作。齐读,做动作。

4、指名读描写老虎的词,边读边做动作。齐读,做动作。

5、 分组读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做动作。

6、 森林中的'百兽看到狐狸都怎样?(感到纳闷)“纳闷”什么意思?为什么感到纳闷?(因为狐狸跟往常很不一样)往常的狐狸是什么样子?(鬼头鬼脑)

7、 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指导读这句话:睁大眼睛,显出害怕的样子。)

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出示插图)

8、 小朋友,森林中的百兽到底是被谁吓跑的呢?百兽们怕的是谁?

9、 第八小节怎样读?(指名读)

10、师引读7—8小节

11、表演7—8小节

12、采访老虎:看到百兽撒腿就跑的样子,你心里怎么想的?(原来狐狸说的是真的。) 采访狐狸:看到百兽撒腿就跑的样子,你心里怎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老虎被真的被蒙住了,受骗了,谁来告诉它真相。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老虎说两句。

2、课文是怎样写的?(出示: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背景:威风凛凛的老虎图)齐读

3、这句话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狐假虎威”,(板书)理解“假”,即“借着”。

4、小结:后来人们就把借着别人的威势吓唬别人的这种行为叫做“狐假虎威”。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学完了这一课,你想对狐狸说什么?想对老虎说什么?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2

【单元解读

本单元教学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狐假虎威》课后习题要求先给词语分类,再分角色表演故事,表现词语的意思。教学时,给词语分类后,还需引导学生根据两类词语感知它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并借助对话中的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将分角色表演落实到位。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2、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准备

PPT、头饰。

【教学过程

板块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在寻找食物,突然,一只狐狸从身边窜过,这时,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接下来会发什么呢?

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狐假虎威》。(生齐读课题)

3.解释题义

师:课题中的“假”、“威”是什么意思?

师:课文有句话对课题的意思作出解释,是哪句话呢?

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诵读课题并解释课题,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故事内容的初步了解。

板块二抓关键词,读懂故事

(一)抓住动词,体会“虎之威”

1.老虎的威风在哪里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声读第一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

2.从“扑过去”“逮住”,你能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二)紧扣提示语,体会“狐之猾”

过渡语:那狐狸到底是如何假借老虎的威风呢?

1.找对话。

它们之间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默读2-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狐狸说的话。

学生反馈。

2.指导朗读。

3.师生配合读狐狸与老虎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抓住狐狸的语言,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自读自悟,以读代讲,想象狐狸说话时的心理、语气,从而体会出“狐之猾”。

(三)品读语句,明白“谁之威”

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了呢?

1.默读7、8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语用来形容狐狸,哪些词语形容老虎?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1)指名把词语贴在相对应的动物下面。

(2)全班齐读。

2.如果我们能再把这些词语演出来就更厉害了!

(1)谁来演演黑板上狐狸的这些词语?

(2)理解“半信半疑”。

3.有点感觉了,如果我们加上前面的对话,带上现在的动作、表情,一定可以演得更像?想不想试试?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来演一演,其他人注意看。

师:哇,全场不由自主为这组演员鼓起掌。我来问问,你们是怎么评价这组演员的?

师评:你很会关注细节,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调动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表演和评价过程中,对这些词语理解更深入,减少教师的赘述,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多元解读,明事理

看着神气活现的狐狸,东张西望的老虎,大大小小的百兽吓得撒腿就跑,所以老虎——(信以为真)。

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每一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一些小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评:你很聪明,说的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能学狡猾的狐狸骗人。

设计意图:通过由学生自由谈对狐狸的看法,过渡到《狐假虎威》的寓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字;读准多音字“转、闷”。

2.分角色演一演“狐假虎威”的故事,并试着用动作、神态等方式表现词语,理解词语。

3.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

教学设想

《狐假虎威》是篇经典的寓言故事,主要由动物对话构成,动作、神态描写居多,适合学生表演学习。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词语,并用表演的形式进行内化。学生在分角色表演的过程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感悟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1、导课

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说出故事名(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老师强调,这两个故事都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大道理。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狐假虎威》也是一个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它的大道理吧。

2、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

1.齐读课题。“狐”指的`是(狐狸),虎呢?(老虎),那么“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自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解释了这个意思,看你读完课文能找到这句话吗?指名说。(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2.读课文时一定遇到好多生字词,借助文中的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认读词语,一人领读,其他人跟读,遇到领读错的,大家一起来纠正。

(1)指导多音字“转”。表示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时读zhuàn,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圈),地球自己也在转(自转)表示改变时读zhuǎn,比如改变位置(转移),改变方向(转身),改变主人叫(转手)。

(2)指导多音字“闷”。只需记住表示心情不舒畅时读mèn,如(纳闷)(郁闷)其他都读mēn,如呆在家里不出来叫闷在家里,天气湿热叫闷热,说话声音不响亮叫闷声闷气。

4.开火车认字并组词。

3、精读课文,理解故事,体会成语意思

1.(1)我们刚才说到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老虎到底有多威风?自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个词读出了老虎的威风?(扑、逮住)如果狐狸速度慢,老虎算威风吗?哪个词读出狐狸其实很快的?(窜)窜什么意思?(逃跑,乱跑)。所以说“窜”也能说明老虎威风。

(2)齐读第一自然段,把这三个动词重读,看能否读出老虎的威风来。

2.老虎逮住了狐狸,狐狸的小命就难保了,但狐狸眼睛骨碌碌一转,说明它在干什么?(想办法)扯着嗓子说,什么叫扯着嗓子?(用尽全身力气喊)为什么要扯着嗓子?(引起老虎注意,让老虎住口)如果你是这只生命危在旦夕的狐狸,你扯着嗓子喊一下这句话“你敢吃我!”

3.师读“老虎一愣,为什么不敢?”“愣”说明老虎感到怎么样?(惊讶)

4.齐读第四自然段,看狐狸是怎么说的。狐狸搬出谁来吓老虎?(老天爷)那么读老天爷是要怎么读?你们觉得狐狸现在说话是温柔了还是继续扯着嗓子?(危险没解除,还得继续装厉害)试着把狐狸的气势读出来。带上动作读一读。

5.师读“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1)学写“爪”先观察特点,说说应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练写。

(2)“蒙”什么意思?(糊弄)松开了爪子,狐狸轻松了,从那句话能读出来?(狐狸摇了摇尾巴)

(3)狐狸为什么不跑?(从老虎面前逃不掉)说明危险还没完全解除,但差不多要大功告成了。

(4)请同学们带着动作读狐狸的话“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读出狐狸的威风。

6.(1)狐狸的话老虎信了吗?从哪个词能读出来?(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老虎半信半疑可能会怎么想?请你说一说,演一演。(如果它说的是真的,就放了它,否则,就吃了它。)

(2)看课文98页插图狐狸的样子用课文中那个词描绘最准确?(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

(3)谁能把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表演出来?指导表演。谁来扮演老虎跟在狐狸后面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7.师读第八自然段,学生听。听完回答问题

(1)百兽看见狐狸什么表现?(纳闷)有没有害怕?有没有跑?看见老虎呢?(撒腿就跑)

(2)看出来百兽害怕的是狐狸吗?害怕的是谁?(老虎)但老虎以为百兽害怕的是谁?(狐狸)所以老虎信以为真。

(3)老虎信了,就放了狐狸。读到这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狐狸,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狐狸,为什么?(狡猾,因为它骗了老虎;机智,因为它想办法救了自己。)

师:生活中遇到危险时,我们也可以学习狐狸的办法救自己。

8.齐读最后一句“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用一个成语说就是?(狐假虎威)师:这是狐假虎威的本意。它的比喻义是自己没本事,仗着别人的威风吓人或欺负人的行为。

4、总结全文

1.你想对故事中的狐狸和老虎说些什么?

2.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4

【单元解读本单元教学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狐假虎威》课后习题要求先给词语分类,再分角色表演故事,表现词语的意思。教学时,给词语分类后,还需引导学生根据两类词语感知它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并借助对话中的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将分角色表演落实到位。

【教学目标1.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2.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点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准备PPT、头饰。

【教学过程板块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在寻找食物,突然,一只狐狸从身边窜过,这时,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接下来会发什么呢?

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狐假虎威》。(生齐读课题)

3.解释题义

师:课题中的“假”、“威”是什么意思?

师:课文有句话对课题的意思作出解释,是哪句话呢?

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诵读课题并解释课题,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故事内容的初步了解。

板块二抓关键词,读懂故事

(一)抓住动词,体会“虎之威”

1.老虎的威风在哪里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小声读第一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

2.从“扑过去”“逮住”,你能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二)紧扣提示语,体会“狐之猾”

过渡语:那狐狸到底是如何假借老虎的威风呢?

1.找对话。

它们之间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默读2-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狐狸说的话。

学生反馈。

2.指导朗读。

3.师生配合读狐狸与老虎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抓住狐狸的语言,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自读自悟,以读代讲,想象狐狸说话时的心理、语气,从而体会出“狐之猾”。

(三)品读语句,明白“谁之威”

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了呢?

1.默读7、8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语用来形容狐狸,哪些词语形容老虎?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1)指名把词语贴在相对应的动物下面。

(2)全班齐读。

2.如果我们能再把这些词语演出来就更厉害了!

(1)谁来演演黑板上狐狸的这些词语?

(2)理解“半信半疑”。

3.有点感觉了,如果我们加上前面的对话,带上现在的动作、表情,一定可以演得更像?想不想试试?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来演一演,其他人注意看。

师:哇,全场不由自主为这组演员鼓起掌。我来问问,你们是怎么评价这组演员的?

师评:你很会关注细节,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调动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表演和评价过程中,对这些词语理解更深入,减少教师的赘述,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多元解读,明事理

看着神气活现的狐狸,东张西望的老虎,大大小小的百兽吓得撒腿就跑,所以老虎——(信以为真)。

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每一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一些小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评:你很聪明,说的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能学狡猾的狐狸骗人。

设计意图:通过由学生自由谈对狐狸的看法,过渡到《狐假虎威》的寓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5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传统寓言故事,通过一只狐狸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而且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比喻依仗别人势力来欺压人,课文中狐狸的神态、语言,都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如“眼珠子一转”这与老虎的“犹豫不决“”半信半疑“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的结果,动物们被吓跑,老虎被骗上当,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愚昧表露无遗,这篇充满情趣的寓言故事,生动形象的语言宜于“读”极具争议的“人物”评价宜于“议”,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宜于“演”。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容易被童话故事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学习起来并不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而且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来读,读后分析人物特点,再分组组竞赛读,分角色读,总之,学生真正切实通过读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这样也加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对学习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的: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1、对寓言故事,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又要注意健康的价值取向。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湖老虎的角色特点,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挂图和狐狸,老虎及其他动物的`头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读书指导

(1)读出情趣

1、谈活导课,初解课题,先让学生谈通过课外阅读或影视了解到的狐狸湖老虎的特点,相机出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教师需要范读,领读,指名读课题,听辩学生读“狐”“虎”和“假”的发音,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是默读的基本要求,要在默读实践中予以强调并让其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2、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练读课文,务必读得正确,贯通。“找”“抓”“转”“扯”“瘦”都是翘舌音,“冷”的音母是l,而不是n,韵母是后鼻音。

“```````````看见狐狸后头/跟着老虎”和“`````````````还以为/它们真是/害怕狐狸呢?”等句子要防止读破,同桌互相检查达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让学生选喜欢的自然段读,充分展示朗读水平进入课文的情景,读出渴望呢的情趣,让狐狸和老虎的形象跃然眼前,文中的词语“扯着嗓子““犹豫不决”“冷笑一声”“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等画面感很强,极富生活气息。

4、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议出情趣

讨论话题()的狐狸()的老虎

(2)演出情趣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演读,引导学生表演时注意对关键词句的体会,评价时要看关键词句体现如何?

第二课时

1、演动作,猜词语

选表演好的学生按指定的词语表演,让其他学生根据所做的动作猜词语。

2、观察插图,积累词语连词说话。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课文插图,将联想的额词语写在画面的合适位置,如将“茂盛”写在画面上的森林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用上所写的词语。

3、认读生字,

让学生通过互评互帮的形式检查,巩固认读生字,介绍自己认读的方法和小窍门,展示学习成果,增自信心。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评价,学生认读情况。

(1)在课文中去掉拼音,能不能认识,

(2)把字单独拿出来,能不能认识。

(3)是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能不能认识。

4、指导书写12个生字,

易写错的字:“狐”右边的“”不能写成“爪”“冷”的部首是两点水,第二笔是提,起笔轻、行笔短,收笔重,右边偏旁是“令”不是“今”,可以用奇特联想法记忆这两个字,不易写好的字:“森”注意第二个“木”字的“捺”变成点,“信”字中注意“言”字的三横的长短变化。

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特别多,注意左右偏旁在田字格中占位和距离中线的距离。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设计思想〕:

1、立足本文,抓重点词句,通过对课文前后描术的对比理解寓意。

2、超越文本,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充分展示成语故事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其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等词语造句。

3、运用查成语词典和联系课文等方法,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小黑板、词语卡片、练习纸(印有故事原文和拓展阅读片断)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智能回音

1、做游戏

2、引出课题

二、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容易错的词,相机理解。

3、齐读全文,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读全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有哪些?

(板书: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涽王)

三、深入阅读,明白道理。

(一)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

1、 联系课后T5,交流“滥竽充数”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

2、 默读全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说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划下来,并读一读。

1)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① 你读懂了什么?

② 联系这句话理解“滥竽充数”。

③ 指导朗读。

2) 出示:“每当演奏时、样子”。

① 师范读,生想象。

② 生表演,理解南郭先生的装模做样,并指导朗读。

(二)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

师:在齐宣王和齐涽王时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一样吗?

1) 齐宣王时,“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指导朗读)

2) 齐涽王时,逃走了。

3) 学生质疑。

(三)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1、 出示:

a、(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可是(齐涽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2、 比较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两位君王的爱好截然不同?

3、 分析南郭先生的心理,从而获得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四)总结“滥竽充数”的寓意。

1.师范读古文。

2.自由读,对照注释,自己尝试读懂。

3.学生用现代的语言说说文言文的内容。

五、选择性作业

阅读:《鱼目混珠》

写作:《南郭先生下岗后》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常态课,没有多媒体的介入,教者希望通过深入地阅读、冷静地分析,使文章的内在道理得以明晰。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通过精读阶段的三读(一读,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二读,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三读,理解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极大差别。),逐渐走入了故事的'情境,走近了故事的人物,懂得了蕴含在故事中的道理。同时,教学《成语故事》的课堂上更多成语的交流,文言文的引入,都使这节课更具有文学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进一步学习古典文学充满向往和期待。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这则成语故事描写了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实际意义。

重点、难点:

1、认读文中21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是难点。

教具准备:

头饰、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出示生词卡片认读生词卡片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狐狸、老虎的图片)。质疑:它们是谁?你对它们有什么印象?自由发言。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们之间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你听明白了什么?汇报听后的收获。

(2)理解“窜”字的意思。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图画。

(4)指导朗读。问: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大家读一读,看谁能让大家感到紧张?指读、比赛读、齐读过渡:狐狸被老虎逮住了,结果怎么样呢?

2、学习2—5自然段

(1)理解“骨碌一转”学生上台做动作。

(2)质疑: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说明了什么?

(3)理解:扯着嗓子。

(4)指导朗读、尝试读。

(5)师做“一愣”的动作,指名读引导学生理解“一愣”的`意思。

(6)质疑:老虎为什么一愣?联系生活实际,陈述原因。

(7)(课件展示图画)师:第四自然段比较难读,你用什么语气来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呢?

(8)指导朗读、加上动作朗读。指名上台读。

(9)师松开手: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3、学习6—8自然段

(1)这时,你是狐狸,你会怎么做?自由发言、交流,加动作朗读。

(2)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3)师:走吧!我们到森林里地看看!自由读课文马上,老师找几个同学来演一演。表演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样子。

(4)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意思。

(5)问狐狸,你什么要这样做?

4、生表演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样子。

(1)理解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意思。其余学生齐读。

(2)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些什么?7、8自然段。参加表演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3)问百兽:你们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你们有什么感想?

(4)理解“纳闷”一词的意思

(5)你们为什么跑?你们怕谁?

(6)师小结:所以,我们说狐狸自己没有什么本事,它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7)指导朗读、尝试读、齐读。

5、学习第9自然段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狐假虎威”中“假”的意思。

四、师生共同总结

质疑:你喜欢这只狐狸吗?为什么?讨论、交流。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

2、了解“狐假虎威”的含义;

3、丰富词语“得意洋洋”“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半信半疑”;

4、启发幼儿大胆运用动作、 表情、语言来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1、《狐假虎威》ppt;

2、字卡“狐假虎威”“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得意洋洋”;

3、狐狸、老虎、小白兔、小松鼠等小动物头饰。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到“远看像只猫,生来脾气暴,张开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抖。”(老虎)

师:老虎被称为什么?(山中之王)

师:森林里的动物怕不怕老虎?

师:可是在森林了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只动物比老虎还厉害,小动物们见了它都跑了,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出示《狐假虎威》ppt,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 结合每一幅图片有感情的讲解,语言生动,表情丰富,激发幼儿兴趣。

2、讲解过程中可适当让幼儿来猜想故事内容,如:老虎扑的把狐狸给抓住了。让小朋友猜一猜老虎会不会把狐狸吃了?若是没有,狐狸会怎样对老虎说呢?(进一步激发兴趣),同时可以大胆让幼儿来表演。

3、讲解故事的同时,出示相应的字卡“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得意洋洋”,让幼儿对词语了解并用丰富的表情表演。

4、提问

(1)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见到狐狸跟老虎过来了是怎样做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跑呢?

(2)你认为小动物们是害怕老虎还是害怕狐狸呢?理解“狐假虎威”成语的含义。

(3)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一只怎么样的老虎呢?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轻信别人的话,也不要随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更不要仗着别人的威风来灭自己的威风,否则会害人又害己。

2.结合图片,头饰,字卡表演:大胆运用表情,动作,语气来表演故事。

1. 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让幼儿带狐狸跟老虎头饰来表演。

2、请小朋友表演狐狸跟老虎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狐狸眼珠骨碌碌一转想坏主意的样子。又非常“得意洋洋”的样子。和老虎“半信半疑”的表情。

3、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的样子。老虎“东张西望”的样子。

4、其他小动物们见到狐狸跟老虎害怕的逃跑的样子。

5、幼儿分组或合作表演,教师和小朋友集体评议,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活动延伸:把狐狸跟老虎及其它小动物们头饰放入区角活动中,以便以后区域活动时让幼儿大胆的来进行角色表演。注意动作、表情、语气、语调、眼神表演。

小结及反思:

本教材是一则非常让幼儿感兴趣的成语故事,里面的狐狸跟老虎也有许多对话,词语生动形象,性格鲜明对比,而且也非常适于幼儿来进行表演。所以,在设计活动中,特注重幼儿运用动作、表情、语气、语调、眼神来大胆的表现。同时,对于故事的内容幼儿也更容易理解。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狐狸和老虎之间发生了一件事,今天我们要学第8课《狐假虎威》。(板书课题)

3、学习题目中的生字:狐假威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

寻找派违抗胆子爪子吓跑

借着狡猾窜骨碌一转扯着

野兽一趟朝纳闷

学习多音字:朝假

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哪一句讲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狐假虎威寻

指名读生字,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

描红,临写生字。

四、作业

课堂:读读词语,再抄写。

课外: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感情。想一想: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拼音。

朝(zhao chao)霞朝(zhao chao)南

森(sen shen)林深(sen shen)处

⒉“狐假虎威”的“假”是的意思,“威”是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教学第1自然段

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老虎厉害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2、教学第2——5自然段

(1)在这关键的时候,狐狸怎么做的呢?

(2)你觉得狐狸和老虎怎样呢?从哪些词读出来的呢?

a、狐狸在想什么主意?怎样说才算“扯着嗓子”?有感情地读出狐狸那装腔作势的样子。

b、老虎被蒙住了,从哪儿可以看出?

c、这时狐狸越发胆子大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读出它那装着不怕老虎的样子吗?练读,指读。

过渡:这时,老虎开始上当了。

3、教学第6——8自然段

(1)老虎既然松开了爪子,狐狸为什么不赶快逃命,反而要带老虎在百兽面前走一趟呢?

(2)谁来演一演老虎和狐狸。

(3)师引读第8自然段,这时森林里百兽看到狐狸这样,都很(),再往它身后一看,()

(4)这里该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5)老虎看到这,会怎么想?

(6)有感情地齐读第6——8自然段。

4、教学第9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

(2)再来看看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教学生字

出示生字:抗胆爪吓借

1、自由记忆字形,同桌交流记忆的方法。

2、描红临写生字。

四、作业

课堂: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外:自由组合练习表演课本剧。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说说“狐假虎威”的意思

二、指导复述,表演

1、看看图,想想故事,说一说。

2、看看老师的板书来记忆,说一说。

3、组织评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理解: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复述课文。

3、加偏旁组字组词

瓜____()假____()爪____()

昔____()元____()旦____()

4、把句子补充完整。

⑴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_______________

⑵我们的歌唱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船夫热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预习要求: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小动物头饰。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小朋友先来读读这个成语

(多媒体出示带有拼音的成语“狐假虎威”)(学生齐读)

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读找找。

找找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我们成语的意思?

(1)学生自读。

(2)读了课文,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了吗?找出它哪个自然段呢?

(3)指名说,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第9自然段)

(4)狐假虎威的“假”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假借)

就是这一段话中的那个词呢?指名说(生:借)

(5)学习生字“借”,学生齐读。

(6)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这节课重点要把课文读懂读好。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2)课文开始告诉我们老虎在森林里——(生:寻找食物。)

“寻找”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老虎为什么找得那样着急呢?读读这个词语。

3、这时一个狐狸从老虎身边——(生:“窜”过。)

(1)知道“窜”是什么意思?

(2)你们从这个“窜”字你读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3)指名学生说说。

(4)学生齐读。

(5)指导朗读。多么凶猛的老虎啊,你们这么读,让我感到狐狸未必被老虎逮到。再读读。(学生齐读)[朗读指导轻松到位]

(6)出示图片。

4、老虎多么凶猛,眼看狐狸就要成为老虎口中的美味佳肴,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请大家自己读读2—5小节

(1)学生读

(2)狐狸就要被老虎吃掉了,这时狐狸怎么办的?(学生说,教师课件展示)

(3)同学们读读这个词语:咕噜一转。(读了两遍)读读,告诉我们什么?

它在干什么?想了个什么主意啊?

(4)学生说:是借老天爷的威风来管理百兽。

(5)狐狸在跟老虎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语气啊?(学生说:是扯着嗓子说话)多读读几遍这个词语。

(6)扯着嗓子说话和平时说话一样吗?谁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你敢吃我?

为什么说老虎不敢吃狐狸呢?读读狐狸这段话,你能读懂吗?(学生读)

(7)指名读

课件点红:“老天爷派我来……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句话可以换一个说法,强调的是什么?

指导朗读:多请了几个学生

为什么说它没有这个吃狐狸的胆子呢?

学生说:因为狐狸说是老天爷派我管理你们百兽……

这时的狐狸是用谁来吓唬老虎的?(学生说:老天爷)

你们怎么样通过朗读来让别人相信你的话呢?

学生自读——指名读

你知道狐狸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扯着嗓子)

这时的狐狸为什么还要扯着嗓子和老虎说话呢?(狐狸不想被老虎吃掉, 它想保住自己的小命。)

指导朗读

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知道这只狐狸真“狡猾”

5、老虎完全相信狐狸了吗?

(1)相信了,(完全相信了吗?)

(2)不是相信了,而是“半信半疑”?什么叫半信半疑?(指名交流)

生:一半相信,一半怀疑

正好一半吗?再想想

生:有时候相信,有时候怀疑

到底怎么说更准确呢?

生:又相信又怀疑

为什么说有点相信有点怀疑呢?

(3)相信——从它松开了爪子看出,又从哪里看出不相信呢?

(4)老虎被“蒙住了”……(多读两遍)“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5)师生交流这就是“半信半疑”(教师板贴)

6、接下来狐狸又想出了什么招数,想在老虎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请大家把下面的话接着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

(1)学生读。

(2)狐狸想出了什么招数?决定怎么做呢?

学生说:它想了办法骗老虎。(你真会回答问题)

(3)它又带着老虎——(生:百兽面前走一趟)

它们是谁在前谁在后?从哪个词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带”、“跟”、“狐狸身后有只大老虎”这些词语看出来的。

生1:从“带”看出来。师:谁带谁。生1:狐狸带着老虎。

生2:从“跟”看出来。师:谁跟谁。生2:老虎跟着狐狸。

生3:从“再往狐狸身后一看,是只大老虎”看出来。师:谁在前,谁在后?生3: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4)同学们真了不起。

7、它们往森林走的时候各是什么样子?你读懂了吗?

(1)狐狸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是摇头摆尾。

(2)读词“神气活现”,读读

闭上眼睛想想狐狸的样子,再读读这个词语。

读词“摇头摆尾”。(板贴,反复读)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两个词连起来读。

(3)老虎是什么样子呢?生:东张西望。

“东张西望”什么意思?给大家演示一下,再读读这个词语。(板贴)

(4)老虎在张什么,望什么呢?

8、狐狸和老虎往森林里走的时候样子各不相同,你能不能通过表演表达出来。

(1)狐狸是……(读板贴)

(2)老虎是……(读板贴)

(3)百兽是被谁吓跑的?(老虎)

(4)从哪里看出是被老虎吓的,不是被狐狸吓跑的?读读下面的文字,就知道答案了。(学说读)

(5)学生说:森林的野猪……看见狐狸走来……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

百兽看见狐狸是什么样子?(纳闷)

读读,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纳闷就是奇怪)

奇怪的是什么呢?(狐狸跟往常很不一样)

往常狐狸是什么样呢?(狐狸以前看见小动物都是坏坏的,看见老虎都是很害怕的。)而今天的狐狸却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跟往常很不一样。

9、小动物看见老虎——(生:撒腿就跑)

(1)什么是撒腿就跑?读词

(2)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吧。

(3)学生读

10、课文学到这里,你们对“假”这个词语有更深的理解了吗?

(1)狐狸是借着谁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老虎)

(2)不仅借着老虎的威风,还借着谁的威风?(生:老天爷的威风)吓跑谁?(吓跑老虎)

(3)今天我们用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有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狐假虎威”这个小故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狐假虎威的现象呢?感兴趣的同学,我们还可以多读一些成语小故事交流交流。

感兴趣的话找找其他成语故事,在活动课上再交流。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11

【单元解读本单元教学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狐假虎威》课后习题要求先给词语分类,再分角色表演故事,表现词语的意思。教学时,给词语分类后,还需引导学生根据两类词语感知它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并借助对话中的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将分角色表演落实到位。

【教学目标1.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2.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重点能借助提示语,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准备PPT、头饰。

【教学过程板块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在寻找食物,突然,一只狐狸从身边窜过,这时,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接下来会发什么呢?

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狐假虎威》。(生齐读课题)

3.解释题义

师:课题中的“假”、“威”是什么意思?

师:课文有句话对课题的意思作出解释,是哪句话呢?

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诵读课题并解释课题,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故事内容的初步了解。

板块二抓关键词,读懂故事

(一)抓住动词,体会“虎之威”

1.老虎的威风在哪里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小声读第一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

2.从“扑过去”“逮住”,你能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二)紧扣提示语,体会“狐之猾”

过渡语:那狐狸到底是如何假借老虎的威风呢?

1.找对话。

它们之间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默读2-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狐狸说的话。

学生反馈。

2.指导朗读。

3.师生配合读狐狸与老虎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抓住狐狸的语言,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自读自悟,以读代讲,想象狐狸说话时的心理、语气,从而体会出“狐之猾”。

(三)品读语句,明白“谁之威”

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了呢?

1.默读7、8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语用来形容狐狸,哪些词语形容老虎?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1)指名把词语贴在相对应的动物下面。

(2)全班齐读。

2.如果我们能再把这些词语演出来就更厉害了!

(1)谁来演演黑板上狐狸的这些词语?

(2)理解“半信半疑”。

3.有点感觉了,如果我们加上前面的对话,带上现在的动作、表情,一定可以演得更像?想不想试试?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来演一演,其他人注意看。

师:哇,全场不由自主为这组演员鼓起掌。我来问问,你们是怎么评价这组演员的?

师评:你很会关注细节,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调动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表演和评价过程中,对这些词语理解更深入,减少教师的赘述,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多元解读,明事理

看着神气活现的狐狸,东张西望的老虎,大大小小的百兽吓得撒腿就跑,所以老虎——(信以为真)。

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每一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一些小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评:你很聪明,说的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能学狡猾的狐狸骗人。

设计意图:通过由学生自由谈对狐狸的看法,过渡到《狐假虎威》的寓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简介:

《狐假虎威》(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是先秦时代的一个寓言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被老虎逮住了,狐狸说它是老天爷派来管森林百兽的,老虎要是吃了它,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如果老虎不相信,就跟着它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老虎被蒙住了,听从了狐狸的话,和狐狸一前一后在森林里走了走,大大小小的野兽果然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百兽是怕自己,还真以为是怕狐狸呢!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什么本领。这个故事也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狡猾。《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配有两幅插图。课文以狐狸和老虎的对话为主线,层层推进,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生动有趣,尤其是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及其神态、动作的描写极具特色,如“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狐狸的狡诈与装腔作势,而“一愣”“被蒙住了”“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写出了老虎被狡猾的狐狸蒙住了,不知不觉地上当受骗。本文学习的主体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对他们来说读懂故事内容并不难,难的是挖掘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托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诵读中结合语境与图画,在联系上下文中理解词句意思,并抓住课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通过分角色读好故事及演好故事来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及寓意,明白“在生活中,不能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不能仗势欺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激趣。同学们,老虎是百兽之王,你们听说过老虎被狡猾的狐狸欺骗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故事,同时也是成语故事的《狐假虎威》。(板书课题,学生齊读课题)

2、学习生字。课题中的“假”和“威”是这一课要学习的生字,说说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假”和“威”这两个生字。

3、解题质疑。

(1)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中,“狐”指的是狐狸;“虎”指的是老虎。那么,“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字典里“假”的意思是借用;“威”的意思是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里“假”是借用、利用的意思;“威”是威风、威势的意思)“狐假虎威”连起来是什么意思?(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板书:狐狸老虎借用威风)

(2)看到“狐假虎威”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3)是呀,狐狸为什么要假借老虎的威风?狐狸是怎样假借老虎威风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得到了什么?下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领”来揭示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假”和“威”两个生字,并通过查字典正确理解“假”和“威”的意思。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又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为学习课文和理解寓意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和文中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清字形,想一想怎样记住生字。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找出文中能概括这个故事意思的一个句子,找到后用“﹏﹏”画出来。

2、认读生字。

(1)卡片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教师正音。

(2)卡片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3)出示生词。玩“开汽车”游戏,认读生词。

狐假虎威食物眼珠一转扯着嗓子违抗走一趟野猪纳闷老天爷

派我来受骗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大摇大摆借威风

3、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思考: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课文中能概括这个故事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既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又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用卡片开火车和用多媒体课件玩“开汽车”的游戏不但检查了学生生字词认读的情况,也遵循了学生的识字规律及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精读课文,指导读演

1、读演故事起因:狐狸被老虎抓住了。

(1)回答问题。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讲了狐狸假借老虎威风的原因?(课文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了什么?(狐狸被老虎逮住了)

(3)狐狸被老虎逮住了,它的处境如何?(老虎很饿,狐狸被老虎扑住,逃脱不掉,随时会被老虎吃掉,非常危险)

(4)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狐狸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呢?(“正在寻找食物”说明老虎很饿,急着找东西吃。“窜过”“扑过去”说明动作发生很快,时间很短。狐狸快速地跑过,还是被老虎抓住,说明老虎很凶猛,要把狐狸当作食物,狐狸的处境很危险)

(5)分角色读演课文第一自然段。(一个同学读课文,两个同学表演。指导学生重读表示动作的词语“寻找”“窜过”“扑过去”“逮住”,展开想象表演故事起因)

2、读演故事经过:狐狸蒙骗老虎的过程。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思考:狐狸为了活命,它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老虎听后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理解后朗读,并进行表演。

出示: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指导:①做做“眼珠子骨碌碌一转”的动作,想想:狐狸的“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这时它会想些什么呢?谁能上台来表演一下?②“你敢吃我?”这是什么问句?(反问句)这句反问句是什么意思?(你不敢吃我)狐狸为什么说“你敢吃我?”,而不是说“你别吃我”或“你不能吃我”。(“你敢吃我”有威吓的语气,说明狐狸装腔作势,同时也在试探老虎)③“扯着嗓子”的“扯”是什么意思?(拉)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呢?(“扯着嗓子”说明狐狸内心很恐慌,却还要装作很神气的样子)④指导朗读。想一想,人在生活中“扯着嗓子”说话是什么样子?(说话时声音音量放大,音调提高,并且把每一个字都拉长了说)结合课文中的情景,谁来“扯着嗓子”读读“你敢吃我?”这句话,吓唬吓唬老虎。

出示:“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思考:老虎为什么“一愣”?(“老虎一愣”,说明老虎本以为吃狐狸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被狐狸的反问吓住了,觉得很奇怪,不敢立刻把狐狸吃掉)这时,老虎心里会想什么呢?

出示:“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指导:①狐狸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让老虎不敢吃狐狸)②想一想。狐狸说这两句话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③听了狐狸的这番话,老虎有什么反应?(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怎样读狐狸的这段话才能把老虎给蒙住?(指导学生在朗讀狐狸的这番话时语气要蛮横,“多大的胆子”要重读)

出示: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指导:①“蒙住”“松开”说明了什么?(说明老虎相信了狐狸的话)②狐狸的谎言奏效了,老虎松开了爪子,放弃了已经到手的美餐。这时候狐狸为什么不立即逃跑?(因为狐狸一跑,老虎就会识破狐狸的骗局,把狐狸抓回来吃掉)狐狸看到老虎一愣,更是计上心头,狐狸又对老虎说了什么?

出示: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指导:①“我带你”能不能换成“我跟你”或“你带我”?(不能,“我带你”说明狐狸要装出它管理百兽的架势,在向老虎炫耀它的权势)②狐狸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进一步用事实证明它说的话是对的,让老虎亲自见识一下它的威风,彻底打消老虎的疑虑,让老虎完全相信它说的话)

(3)指导学生读演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①同桌读演。同桌一人当狐狸,一人当老虎,先读课文,读好狐狸和老虎的对话,然后结合课文试着演一演。②展示交流。指名让学生读演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一人读狐狸的话,一人读老虎说的话,一人读叙述,其他同学当评委进行评价。③四人小组合作表演。两人读旁白,一人演狐狸,一人演老虎。

3、读演故事结果。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

(1)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二,说一说老虎跟着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结果怎么样。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幅画面的?请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2)自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画出描写狐狸、老虎、百兽表现的词语,想想词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

(3)猜一猜。“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大摇大摆”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根据图画、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意:“神气活现”形容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很威风、很有气派、很傲慢的样子。“半信半疑”一半相信,一半怀疑。又信又不信,对事物的真假不敢肯定。“东张西望”四处张望。“大摇大摆”指走路时故意把身体摇来摇去,形容一副高傲的神态)

(4)回答问题。狐狸为什么要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老虎为什么会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是因为狐狸心里有鬼,故意装作很了不起的样子,同时也说明狐狸特别有把握相信老虎一定会上当。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则说明老虎不完全相信狐狸的话,很困惑,想看看周围动物的反应。这几个词把狐狸和老虎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百兽看到狐狸和老虎有什么反应?(纳闷拔腿就跑)

(6)百兽看到狐狸和老虎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大大小小的野兽为什么撒腿就跑?它们到底怕谁?

(7)配音表演。学生分别戴上老虎、狐狸、小鹿、兔子和野猪的头饰进行表演。重点指导学生演出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和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及百兽的纳闷、撒腿就跑的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读演结合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结合语境、图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并通过自主读演、合作读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置身于动物的角色中,在朗读、表演中想象老虎、狐狸的心理活动,与作者、编者、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做到读懂课文,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中感受狐狸的狡猾。

四、揭示寓意,拓展延伸

1、自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考:“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信以为真吓跑百兽)

2、揭示寓意。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读了故事,又表演了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狐狸太狡猾了,它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使自己脱离危险。后来,人们就把借着别人的威势吓唬别人的这种行为叫作“狐假虎威”。“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在生活中,我们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

3、拓展延伸。说一说你知道的生活中有关“狐假虎威”的事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成语《狐假虎威》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思考成语的引申含义及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通过故事总结道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设计思想〕:

1、立足本文,抓重点词句,通过对课文前后描术的对比理解寓意。

2、超越文本,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充分展示成语故事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其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等词语造句。

3、运用查成语词典和联系课文等方法,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小黑板、词语卡片、练习纸(印有故事原文和拓展阅读片断)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智能回音

1、做游戏

2、引出课题

二、初读故事,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容易错的词,相机理解。

3、齐读全文,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读全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有哪些?

(板书: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涽王)

三、深入阅读,明白道理。

(一)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

1、 联系课后T5,交流“滥竽充数”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

2、 默读全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说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划下来,并读一读。

1)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① 你读懂了什么?

② 联系这句话理解“滥竽充数”。

③ 指导朗读。

2) 出示:“每当演奏时、样子”。

① 师范读,生想象。

② 生表演,理解南郭先生的装模做样,并指导朗读。

(二)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

师:在齐宣王和齐涽王时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一样吗?

1) 齐宣王时,“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指导朗读)

2) 齐涽王时,逃走了。

3) 学生质疑。

(三)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1、 出示:

a、(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可是(齐涽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2、 比较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两位君王的爱好截然不同?

3、 分析南郭先生的心理,从而获得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四)总结“滥竽充数”的寓意。

1.师范读古文。

2.自由读,对照注释,自己尝试读懂。

3.学生用现代的语言说说文言文的内容。

五、选择性作业

阅读:《鱼目混珠》

写作:《南郭先生下岗后》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常态课,没有多媒体的介入,教者希望通过深入地阅读、冷静地分析,使文章的.内在道理得以明晰。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通过精读阶段的三读(一读,探讨“滥竽充数”的意思;二读,了解“滥竽充数”的不同结果;三读,理解同样的“滥竽充数”,为什么前后会有极大差别。),逐渐走入了故事的情境,走近了故事的人物,懂得了蕴含在故事中的道理。同时,教学《成语故事》的课堂上更多成语的交流,文言文的引入,都使这节课更具有文学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进一步学习古典文学充满向往和期待。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14

一、导入新课:

1、去年我们学了《狐狸和乌鸦》,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8《狐假虎威》,看看这次狐狸又要耍什么花招了。

2、板书课题:8狐假虎威

3、学习课题中生字。

狐:左边反犬旁,右边瓜

假:左边单人旁,右边不是段

威:半包围结构

4、小朋友,你知道课题中的“假”是什么意思吗?你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解释一下吗?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指导

1、带着这些问题,请大家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自渎情况,认读生字词。

3、正音。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师述故事: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2)问:听了故事,看了表演,你知道老虎厉害还是狐狸厉害?

老虎为什么要逮住狐狸?

(3)齐读第一段。读出紧张味。

板书:狐、虎、逮

过渡:饥饿的老虎有没有马上吃掉狐狸,看图二上的狐狸与老虎。

2、学习第八、九段

(1) 图上的老虎怎样?狐狸怎样?其他小动物怎样?

(2) 课文哪一段写的?

(3) 学习第八段。

a. 问:哪里写狐狸、老虎,百兽找出读一读。

b. 指导朗读。大摇大摆,读得慢些。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读得快些。

过渡:百兽怕不怕狐狸?(不怕)百兽不怕,为什么逃走?

(4) 学习第九段

a. 读课文。老虎怎样了?

b. 百兽为什么逃走?

板书:吓跑百兽

(过渡: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老虎的反应如何?)

3、学习第二至七段

请学生在小黑板上将二至七段排列,老虎的反应及狐狸的几次欺骗。

a.理解第一次对话(第二段、第三段)

(1)说说狐狸被老虎抓住后,它有何表情

全班试做眼珠子骨碌一转,做的好的示范

试读扯着嗓子的说话样子,小组试读

(2)老虎的反应如何?说明什么?(感到奇怪愣住)板书愣敢吃我

b.理解第二次对话(第四、五段)

(1)狐狸说了什么?(指导朗读:重读:我、老天爷、违抗、多大)

(2)老虎又作了何种反应(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理解“蒙”(说明由奇怪到胡里胡涂)

板书:管百兽被蒙、松

c.理解第三次对话(第六、七段)

(1)狐狸又怎样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老虎的反应如何?为什么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板书:走一趟信疑、张、望

4、师总结。

5、学课文之后,你觉得狐狸怎样?狐狸为什么会狡猾?

6、看课文怎样说,齐读课文

7、说说你懂了什么道理?

你喜欢狐狸吗?

8、说说你身边有没有狐假虎威的事情。

四、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小组内练习复述,派代表复述)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用文字表达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2. 引导幼儿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并学会从中获得知识和启示;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1.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2. 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3. 语言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 《狐假虎威》的故事卡片;

2. 游戏道具,如面具等;

3. 学习资料,如绘本、作品集等。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1. 利用游戏道具面具,让一位幼儿化身为狐狸,一位幼儿化身为老虎,开始一场互动游戏。老虎以大声吼叫表现自己的威严,狐狸则表现出害怕的样子。

2. 引导幼儿们讨论为什么狐狸会害怕老虎,以及为什么老虎拥有威严和力量。

步骤二:故事讲解(15分钟)

1. 利用故事卡片,向幼儿们讲解寓言故事《狐假虎威》。讲解时注意生动形象地描述故事情节,并指导幼儿们注意故事中的细节。

2. 引导幼儿们思考这个故事的寓意和启示,以及为什么狐狸要假扮成老虎。

步骤三:词汇和句型学习(15分钟)

1. 教授与故事相关的词汇和句型,如“狐狸”、“老虎”、“假扮”、“可怕”等。通过图片、示范和操练的'方式,让幼儿们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

2. 组织幼儿们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来表演故事中的场景。

步骤四:语言表达训练(20分钟)

1. 引导幼儿们回顾故事的情节和细节,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鼓励幼儿们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分组讨论,让幼儿们集思广益,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幼儿们积极发言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步骤五:结束活动(5分钟)

1. 引导幼儿们总结今天的学习,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上学到的东西。

2. 回顾学习目标,鼓励幼儿们相信自己有能力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反思

通过此次教案的实施,幼儿在听故事、学习词汇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等环节中,都得到了积极的锻炼和发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故事讲解环节中,我发现有些幼儿对故事的情节和细节理解不够深入,他们只是简单地记住了故事的基本情节,而忽视了其中的深层含义。下次在讲解故事时,我会更注重激发幼儿思考的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和互动讨论,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和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其次,在语言表达训练环节中,有些幼儿表达能力还不够流利和准确,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存在一些语言障碍。为了帮助他们改进这个问题,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口语训练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幼儿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表达,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此外,在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时,我发现有些幼儿参与度较低,他们对于角色扮演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规划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没有设计足够多样化和有趣的活动内容。下次我会更加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更具体地定制活动内容,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对教案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下一次的教学将更加有效和生动。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