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8-02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忽然就想到了与人提建议之难,给人提意见之难;听到别人合理化建议之难,听到别人意见之难。

邹忌为了给齐王提意见,为了使齐王接受自己的建议,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挖空心思,处心积虑,他最终发现了一条既能让齐王接受自己的建议,又不致触犯齐王的好方法,就是用讽喻的方法,用自己的家事说国事,最终让齐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议。

邹忌是齐王的相,处于同一阶层,或者用通俗的话说,是同一绳子上的蚂蚱,是上了同一条贼船上的两个人,船翻了,谁也跑不了。面对战国时代各国诸侯虎视眈眈的形势,他了解齐国所存在的问题,他深知自己的重要地位,也深知自己的处境:必须富国强兵,自己才能坐稳相位,永享富贵;否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跟齐王提意见,无疑于老虎头上蹭痒,有极大的风险。邹忌是非常聪明的。比干剖心,伍子胥自尽,屈原被逐,终投汨罗江而死,和氏献玉而被刖足,韩非子作《说难》。这些人用心不可谓不忠,但却结局悲惨。尽管所处的时代可能不同,但相似的事情,当时的社会不可能没有,他不会不知道,也不可能想不到。所以他必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最终他成功了。齐国国富兵强,战胜敌人于朝廷。他成功了,齐国国富民强,他坐稳了相位;齐王也成功了,齐国国富民强,“战胜于朝廷”。

但另一个国君就没有这么幸运,他就是宋昭公,据他自己说:“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卫之人无不曰:‘吾君丽者’。”终至于丧国弃家,到了边境才明白过来,但为时已晚。他身边没有邹忌,邹忌是一个明白人,他懂得自己和国家的关系。

如果邹忌是一个与齐国与齐王毫不相干的人,他会这么做吗?

别人的是非成败与自己毫无干系,给人家提意见是为了别人好,但人家并不一定领情,况且在生活中一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不是就暴跳如雷的人多了。给别人提意见虽然没有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的风险,但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却惹得别人暴跳如雷,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呢?吃饱了撑得!何必呢?另一个方面,为了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干系的人提意见,为了既不触怒对方,又让对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挖空心思、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划得来吗?

由此,许多人不愿给别人提意见;由此,许多人听不到别人的意见。

我们的汉字中“龙”与“聋”同音,是不是就是告诫统治者要注意一些问题呢?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多少“龙”变“聋”最终变成虫或者变成红烧鲤鱼的事情呢?当然,也可能有一些人能力特别强,能够独当一面,处理很多事情,这一点不可否认。

但是,一个人的见识必竟有限,他虽然能够正确处理很多事情,然而却不可能在处理所有事情的时候都面面俱到,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以即使能力特别强的人仍然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全面认识,全面分析,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于是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就成为我们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呢?我觉得:第一,对于给自己提意见的人,不管人家提的意见对不对,都应该虚心听取,都应该表示感谢,人家并不是吃饱了撑得。这样就让人有了成就感,这一次虽然没起到好的作用,但下次,他有什么好的建议,他还会毫无保留、慷慨大方地告诉你的;第二,对于给自己提的意见,不管是发自肺腑的,还是别有用心的,自己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认为有道理就认真接受,没道理就一笑了之。另外,还可以从反面去理解,反思自己的不妥之处。要知道,有时候,你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别人刚张开的嘴巴闭上,永远不会再对你说一个“不”字,你就再也不会听到一句逆耳忠言了。因此,当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意见时,我们大可不必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只有这样,我们所做的事,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美国一个州的州长给一个在美国访问时对他们道旁绿化植物提出建议的但是现在已经回国了的我国的公民表示感谢,并向他解释为什么不采用他的建议的理由。我们难道不能思考一下美国的发达和这件事的关系吗?什么是群策群力?我们往往仅仅挂在嘴上而难以落实。我们不崇洋媚外,不学习美国人,难道我们不能学一学我们的先人吗?

我们的政府领导尤其需要像齐王那样做,因为,个人不接受正确的意见,害的仅仅是一个人,而一个政府领导如果不接受正确的意见,受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了。

这一点对于政府领导很重要,反过来对于一个人来说怎样呢?政府领导犯了错,有人替他承担后果,我们犯了错,谁替我们来“付帐”呢?

不是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2

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爱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虽然这个故事过去几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还有积极意义:一些家长偏爱孩子,平时顺着孩子,只说好听的,直到考试结束了,成绩不好才打骂,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谎。假话容易使人失误,最终做错事。同时也要勇于听真话,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3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则是明智之人。能倾听逆耳之言,历史上并不多见。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没有杀魏徵在个乡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头风。我认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王了。

讽谏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脑袋的。固然邹忌的奇才大智,胆大包天,直陈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历史上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丢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纳谏的齐王,他不但没有杀邹忌,反而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国人民,可以用各种办法,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胸怀。环顾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谁能够听听别人的意见呢。措辞稍不中听,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给职工讲课的时候,说了这篇文章,大家都唏嘘不已,说社会进步了,当官的倒退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4

读好文章,好饮醇酒 ,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

对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可是这就足以让我佩服齐王。“善。”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后面的3句话就更让我惊讶,他不但不对说他不好的人受罚,还赏赐他们。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还会有愤怒的心理,认为别人怎么能说国君的不是呢?最终,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读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感受到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齐王的果断,如果你还没看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请你看完我的文章,赶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5

我的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纳谏与止谤》。文中极力赞扬邹忌与齐威王,称他们是贤臣与圣君;并追古思今,提出借鉴与取法的主张,意下是要平民老百姓、下级干部学习邹忌那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让领导干部学“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的具“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的齐威王。

在名家名篇面前,我是愚者一得,认为这种见解错了。

先从时间上看,齐威王、邹忌跟我们相距千载,作者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4400年后,再读一遍。”虽然是60年,人间已经沧桑几度,更何况千年呢。为什么“委婉而讽”仍然是当前规劝领导最好的方法?为什么邹忌竟应该永远是那些忧国忧民、想对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志的“榜样”?

面对“龙鳞”不可批,“圣听”不得逆的国君,邹忌是“贤臣”,不能不用委婉而讽的方法来规劝。但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每个人都受法律的保护,每个人都有言与行的自由,有话就讲,何必畏畏缩缩学邹忌呢?要下属学邹忌的,恐怕是只有邹忌式的进谏才接受得了的领导,更可能是平时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角色,哪配得上“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的.褒称?而时在今日,想讲话样一来不就等于证明今天的民还只是小小的民,官还是高高在上的官,我们还是有天无法的社会吗?

其实不然,中国正大踏步地从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中走出,走向民主与法治。民主社会的标志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何况,新中国的“官”,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的公仆,人民向自己的公仆提出意见,表示不满,又何必察貌辨色,心惊胆战,委婉而讽呢?

如果“谏”的含义在今天就等于“批评”,我想在建设四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的是直谏,而不是讽谏。时间对于四化是极其重要的,而邹忌式的讽谏,慢慢绕圈子,磨嘴皮子,这与现代化的节奏是格格不人的。

今天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意义,我觉得就是认识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善于打比方的臣子和一个能够反省的国君而已。当然,邹忌的委婉而讽的方法,如果不是用来监督公仆,而用来规劝朋友,教育子女,那还是可以借鉴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6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邹忌和齐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邹忌,我敬佩他的谦逊,佩服他的勇气,在众人的夸奖声中,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观的亲自去分析评价他自己,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断和睿智的分析,让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臣子,敢于去逆龙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么精彩!自古以来,敢于直谏的臣子,许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邹忌,他仍然勇于去谏,而且又运用了他的语言的艺术,“讽”谏齐王,让我不得不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齐威王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显得尤其可贵,他的宽大与风度,让我为他折服,当他受谏之后,利马就下令全国,要求国人面刺其错误,讽谤于市朝,无罪有赏,这种磊落的胸襟,让人心生敬意。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纣王面对进谏却炮烙挖心,周厉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竟以止谤为喜欢,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串”,这么强大的反差,也难怪他们各自的结果不同了。

我希望,现在,在21世纪,在以后,不要再有太多的讽谏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7

不久前,我偶尔看到古文观止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是邹忌在齐威王时为相,身高1.86米,身材匀称,相貌堂堂,仪表不凡。他知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比他漂亮的男子比比皆是。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戴好帽,照着镜子对妻子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妻子说“你!”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然而,邹忌不信,于是问妾:“我与徐公比谁漂亮?”妾回答“徐公哪能与你相比!”第二天,一个客人从外地来,邹忌和他聊了一会后问“我与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答道:“徐公不如你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将徐公端祥后又照着镜子看了看自已,自感不如徐公。晚上他躺在床上想了又想,终于明白了,看来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要想听夸奖的话很容易,而想听真言,或反面的话是很难的啊!于是,邹忌入朝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是偏爱我,我的妾是害怕我,我的客人是有求我,所以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疆土方园千里,城池一百二十座,宫里的后妃没有不编爱你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畏惧你的,国人没有不想求于你的,由此看来大王你很难听到真言,被蒙骗得太厉害啊!”威王听后下令:“大臣、官吏和百姓,凡能当面指出我的错误的受上等奖赏,上书进谏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街市和朝廷议论,讽刺我的错误并传到我耳朵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后,群臣积极进谏,门庭若市面上,几个月后,只是偶尔有人进谏。一年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要说的了。由于威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民众批评,采纳不同意见,革新施政,从而治理有方使国泰民安,国人称赞不绝。

本文中所讲的是身居高位的帝五将相,帝王将相想听到的则常常是赞美,颂扬,而想听到真言,特别是批评的意见却是很难的。其实,普通的人也是如此,听顺耳之言则易,听逆耳之言则难。你看那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吧,他也喜欢听好听的。你若是給他掉个脸,或将他说一下,他的脸上就会立即出现不愉快的表情,甚至还会伤心地哭起来。相反,你若给他变个笑脸,再将他夸奖一下,立马高兴的手舞足蹈。

大人和小孩一样,爱听的是赞扬的.话,爱看的是笑脸。也正是因为人有耳好声,目有好眼色,口喜好味道,身骨体肤图舒逸这个特性,所以人为了不得罪上司和身边人,而要讨好人,利用人,就习惯善恭维,奉承,对人只说好听的,而好听的话对人有何益处呢?没有,一点也没有!不但没有,而且还容易使人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最终毁了自已,与朋友有了距离。相反,尚若一个人能经常虚心听取他人的

意见,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事业必有成就。古语说得好,衷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忠臣的风范,妈妈的指责和唠叨是伟大的母爱,朋友之间开诚布公,直言相告是真诚、耿直、无私的可贵友谊。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8

邹忌之妻,妾及容皆言他比徐公美,而邹忌却并未因此而得意而是仔细思考其原因,联系国家;相同齐王在仔细思考邹忌进谏寓意之后,做出明确选择。是什么使邹忌从小见大,又使齐国内政修明?善于思考问题是必定是他们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善于思考使人能力得到提升,善于思考使人思维得到拓展,善于思考使人思想得到升华、更使生命的智慧得以闪耀。在能力的提升中不断进取,在思维的空间中反复摩擦出新的火花,在思想的升华中使灵魂得到纯净的积淀,

若不是伽利略在学中思。激发思维的火花,又何来得“阻力的大小于物体的速度无关”这一理论的诞生?若不是魏格纳卧病在床偶然发现地图上的奇妙之处,并乘胜追击,思考其中原因,又哪来的今天的“大陆漂移学说”?若不是牛顿处处细心观察生活后积极思考与探究,“万有引力”定律又怎能如此快得闻名世界?他们对万物有着一种思考的“冲动”,他们思考的价值最终在外促使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内真正是一种内涵的积淀。邹忌的思考与这些名人相比外在价值似乎相对较小。而内在是等同的,无疑都将思想得到升华,思维扩展到另一个更广阔更遐远的空间。

而善于思考不只是科学学者才会有所成就。也并非是王侯将才的专利品,相信每一个人只要用心去发现,善于思考便一定会擦出思维的火花。现在每广泛使用的自动铅笔。其实是一个中学生发明的。他再一次考试中偶然将铅笔芯折断。他顿时便萌生发出一个念头:如果有铅笔芯能够持续地出来就好了。自此,他便开始不断研究不断思索。制成了第一支自动铅笔。想必这一信息一定会令大多人大跌眼镜。但同时会感悟到:思考的光芒存寄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只需要一把钥匙将久闭于内的光芒放射出来,他一等会照耀整个生命。

邹忌与齐王的.善于思考决定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善于思考可以除弊端,扬优势;善于思考使人摆脱平庸与无能:善于思考使人摒弃浅薄肤浅,拥有丰富的内涵;善于思考更使我们感悟到生命的躁动与灵魂的升华。

朋友,善于思考是智慧的体现,让思考之光闪耀除我们的生命的智慧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9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则是明智之人。能倾听逆耳之言,历史上并不多见。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没有杀魏徵在个乡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头风。我认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王了。

讽谏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脑袋的。固然邹忌的奇才大智,胆大包天,直陈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历史上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丢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纳谏的齐王,他不但没有杀邹忌,反而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国人民,可以用各种办法,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胸怀。环顾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谁能够听听别人的意见呢。措辞稍不中听,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给职工讲课的时候,说了这篇文章,大家都唏嘘不已,说社会进步了,当官的倒退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0

人的一生如同一只前行的船,需要开足马力勇往直前,但不时会遭遇困境停滞不前,此时我们便需要张开船帆,吸收四方意见,合理扬帆助我们扳正航向,更快更好的驶向目的地,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邹忌、齐王无一不是在合理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后矫正了自己:邹忌拒“徐公不若臣美”“徐公何能及君”的过分吹捧于外,避免了骄傲自满的可能,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以汲各方精英言论完善自己,富强国家,战胜别国与朝廷。

由此看来,学会合理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在各方言论中寻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我们在自己这块料石上雕琢修改,成材成器。

中国古代成就一代伟业的君主唐太宗,正是由于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取得成功。他朝中有一位谏臣魏征,时时向太宗提出有益的谏言,虽然多次触犯太宗的禁忌,但太宗明白损益,强压怒火,依然汲取改进,从而在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感慨:“我失去了一位明镜。”可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更有助于我们的进步,因为有时我们的错误往往不能被自己发现,他人的意见能挡住我们的错误,助我们完善。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然而他的晚年却毫无亮点。原来他听不进他人的任何意见,坚持说自己的思想是无人能及的,于是迷失了航向,被后人所超越,由此看来,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是不利于我们的进步的。

由邹忌、齐王、唐太宗、爱迪生的经历可以看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1

古文很多名篇,以前读书的时候接触过,但是说真的,应试教育阶段的读书,都是水过鸭背的,因为不是为自己真正的需要所读的。譬如这篇《邹忌齐王纳谏》,只记得这是以前读过的,但是讲什么,其中给人启迪的是什么,却毫无印象。今天中午午睡前翻开床上的《古文观止》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惊为天文”之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这么好的文章,为何之前毫无所感?!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先以生活小事“比美”问答开篇,引人入胜。继而写邹忌因小悟大,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并以此讽谏齐威王。齐威王接受邹忌的意见,悬赏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邹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察。《弟子规》里说:“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闻誉恐,闻过欣”呢,谁不是“闻过怒,闻誉乐”呢,谁都喜欢听好话呀!文中,当邹忌把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抛给他的妻子、小妾和远方来的客人时,这三者都说徐公不如邹忌(“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按道理,一般的人听了三者的评价之后,应该对自己的相貌有信心了吧。可是,当邹忌真正见到徐公后,发现自己其实不如徐公,他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能有这样一份自察,有这样一份清醒已经很不容易了,能难得可贵的是邹忌把自己体察出来的道理进谏给威王。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唯有忠心耿耿为国家着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行动力。

最让我佩服的还有威王的这份从谏如流的.心胸和英明。当邹忌由己及国推理出“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于王”,判断出“王之蔽甚矣”(受到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威王听从了邹忌之言,下令奖励进谏者,结果一开始进谏者门庭若市,但是一年之后,有人即使想规劝都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想想看,这样的国家,还不强大吗?所以,齐国“战胜于朝廷”,不需要用武力去征服,别的诸侯国都来朝拜齐国。

这个故事,其实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一间学校也好,一个市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上级领导如果没有像威王这样的纳谏心态,肯定是治理不好的。同样,身为子民,如果发现问题,而不敢于去说,去提意见,也是不称职的。对于广州地铁翻新改造,广州第十六中学的学生阿华的进谏就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教育,就要多培养这样的人,这才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2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最喜欢听《凯叔讲历史》,对这句话可以说耳熟能详。最近学了篇文章,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近妈妈在教我《战国策》里面的文言文,里面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陷入沉思中。这个故事讲的是:邹忌照镜子,分别问他的妻子、小妾、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均回答:“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后来邹忌见到徐公,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并发现了问题:“妻子爱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于是邹忌将这件事告诉齐威王,并指出:“大王受蒙蔽一定更厉害了。”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勇于纳谏,没有费一兵一卒,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成为了战国七雄!

这个故事不少人赞扬邹忌善于思考、勇于进谏且有方法,而我更欣赏齐王纳谏的心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多少成王败寇均成败在能否纳谏上。三国期间,官渡之战,袁绍不听田丰等献计,在多10倍曹军军力的情况下,大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在重要时刻均采纳诸葛亮妙计,从而鼎立三国。楚汉相争,力量弱小的刘邦积极听取萧何、张良、韩信的意见,做出正确抉择,建立西汉大业。反观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范增意见,四面楚歌,吴江自刎。唐朝时期,唐太宗纳魏征之谏两百多事,从而贞观天下;唐玄宗任姚崇、宋璟为相,广开言路,开创开元盛世。而后不听张九龄的'意见,对狡诈的安禄山仍重用,导致“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衰败。

再看我们寻常人,海伦凯勒失明后自暴自弃,若不是听取苏利文小姐的意见,如今作家的名单里还会有海伦凯勒的名字吗?现在我们正处于青春期,都会比较的叛逆,父母的话不怎么听得进去,其实那都是前辈们积累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给自己的意见,汲取别人的智慧,海纳百川,使自己走向成功,走向胜利!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3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则是明智之人。能倾听逆耳之言,历史上并不多见。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没有杀魏徵在个乡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头风。我认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王了。

讽谏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脑袋的。固然邹忌的奇才大智,胆大包天,直陈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历史上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丢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纳谏的`齐王,他不但没有杀邹忌,反而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国人民,可以用各种办法,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胸怀。环顾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谁能够听听别人的意见呢。措辞稍不中听,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给职工讲课的时候,说了这篇文章,大家都唏嘘不已,说社会进步了,当官的倒退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4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邹忌和齐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邹忌,我敬佩他的谦逊,佩服他的勇气,在众人的夸奖声中,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观的亲自去分析评价他自己,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断和睿智的分析,让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臣子,敢于去逆龙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么精彩!自古以来,敢于直谏的臣子,许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邹忌,他仍然勇于去谏,而且又运用了他的语言的艺术,“讽”谏齐王,让我不得不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齐威王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显得尤其可贵,他的宽大与风度,让我为他折服,当他受谏之后,利马就下令全国,要求国人面刺其错误,讽谤于市朝,无罪有赏,这种磊落的胸襟,让人心生敬意。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纣王面对进谏却炮烙挖心,周厉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竟以止谤为喜欢,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串”,这么强大的反差,也难怪他们各自的结果不同了。

我希望,现在,在21世纪,在以后,不要再有太多的讽谏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