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精选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1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 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复习学过的前三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2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3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版本二)(馀通:余)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
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
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翻译: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习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习王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 “古木”、“深山”、 “危石”、“青松”、 “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习: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材料: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王维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淮海中学提供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2分)
答: ▲
答案:
8.(1)C。(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六、小结:
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八、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6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 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复习学过的前三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7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来到禅房,更是觉得幽静。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起居**“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白说话,毫无诗意。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缓之又缓,*之又*,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上。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
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
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
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f
六、小结:
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八、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篇11
【自学指导】
1.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正确理解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
籁lài 磬qìng
【朗读课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绿水。只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首诗表现了常建诗歌的特点: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景,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思维训练】
1.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
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5.《题破山寺后禅院》具有盛唐山水诗的什么情调?
悠闲适意的情调。
6.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