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知远网

2025-07-31教案

知远网整理的《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作者琦君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眷念,反映出作者纯真的童趣和淳朴,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读中自主感受桂花之“香”,体现摇花之“乐”,感悟故乡情“浓”,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城关中心小学四(1)班学生。因为城区的父母都非常关注自己孩子学习,加之该校又有传统的经典诵读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收到读中感悟,读中明理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写好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并进行连词成句练习。

能力目标: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咱家旧宅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具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现在正是秋冬交替季节,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你们家或亲戚邻居的庭院里,都有哪些花草树木?谁能说一说?当生谈及“桂花”时,师顺势问: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桂花“美”,桂花“香”,当生谈桂花“美”时,再让其他同学谈一谈自己不同观点。)

2、导入课题。同时,我们也知道,随着季节变更,各个季节所下的雨也是不一样的。譬如,春天下的是蒙蒙细雨,夏天下的是急风暴雨,那么,秋天在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家乡,却下着一场场“桂花雨”。(师在原来写的“桂花”后再加一个“雨”字)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去和作者感受那香飘十里的桂花雨吧!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师感情朗读课文。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也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有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

⑶思考一下: 这“桂花雨”指什么?文中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遇到读错的字词及时纠正读音,长句子指名再读或齐读。)

2、课文会读了,老师把文中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会读吗?

出示课件:新鲜谢落尤其吩咐拣撮一点檀香 桂花卤

⑴指名读。

⑵这些词语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⑶齐读。

3、老师这儿还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①出示出示课件第一组: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谁会读?什么是笨笨拙拙?什么是香飘十里?你能用上关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所以,我喜欢桂花雨。

板书:喜欢桂花。

②课件出示第二组:铺抱摇喊拣晒收

谁来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老师听了你们的叙述,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摇桂花,收桂花。

师板书;摇桂花 收桂花

③出示第三组:再……比不得……每……就……

谁来试试?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家乡的桂花香

师板书:带桂花——表达思乡之情。

4、看来刚才同学们读书确实非常认真,收获不小。那么,文中的“桂花雨”指什么你明白了吗?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作者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再读读书,和同桌讨论一下。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爱桂花 摇花乐 拣桂花 晒桂花 收桂花 带桂花)

小结:通过读文,我们已初步闻到了桂花香,初步体验到了摇花乐。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琦君的故乡,去真正体验那“摇花乐”,去真正品尝那桂花卤,去真正感受那思念家乡的故乡情!

六、写字指导

同学们很会读书,如果把字也能写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1、“糕”写的时候要左收右放,右边的四点稍微舒展一点,托住上面的“羊”。

2、“谢”写的时候三部分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协调。

3、“帮”写的时候下面的“巾”要扁一些,要托住上面的“邦”。

4、在书上描红。

七、作业处理

1、做《习字册》。

2、课文读3遍。

【教学板书】

11、桂花雨

笨笨拙拙 真像下雨 从外地回家 再……比不得……

香飘十里 好香的雨 捧一大袋给母亲 每当……就……

↓ ↓ ↓ ↓

爱桂花 摇花乐 带桂花 浓浓思乡情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海德格尔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诗。”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思的精华,思的表达,尤其是《桂花雨》这类抒情散文,更是蕴含着无限诗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的“诗”,一方面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语文课堂的本体,它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诗意的境界。因此,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还原文本诗意的教学”这一理念。本文的教学正是力图创设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诗意盎然的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二、导学全篇扣“诗”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设计意图:《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本文的教学中,我以“香”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如这个“浸”字,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些寻常而耐人寻味的字词上驻足欣赏、品味一番,去感觉花香弥漫,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并渐而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

三、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心里美)

【设计意图: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课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插图都是以儿童的形象出现,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情趣。这个片段中,对插图的观察,基于观察的想象,图文对照让学生品位文本的意蕴,让摇桂花的快乐感染学生,开放学生的情感。】

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师配乐范读)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了吗?尽情地喊出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讲究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情感、灵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学生摇花的向往之情涌动之时,用话语创设了一个亲近课文语言的情境,并和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摇、看、发现、喊叫,让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演绎出一个快乐的摇花场景。“摇”并非简单模仿,为摇而摇,要有恰到好处的语言引领,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学生才会在摇的过程中关注桂花的飘落,发现盎然的诗趣。】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9、写作反馈。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的学习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让学生通过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摇桂花”“淋花雨”的体验和想象,唤起了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起他们灵动的思维,此时,安排片段写作训练,让孩子们的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大家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缤纷美妙。那是一种如童话世界般的美,是一种诗意洋溢的境地。】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指名读)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

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父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示最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设计意图:阅读要注意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领会语言内涵。理解母亲话中的思乡情无疑是本文难点,然而,由前文对桂花香、花雨美、摇花乐,父母亲的爱花喜花一一体悟,以及课前背景资料的相关阅读,学生对母亲和“我”感怀家乡的金桂,对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便有了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六、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桂花雨”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读起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全体师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悟其旨,得其辞,体其境。”读是一门用眼睛、声音和心灵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要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桂花雨

爱桂花──香

点点桂花雨

摇桂花──乐

片片思乡情

思桂花──情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华侨老人,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了这位老人对祖国的无尽思念。现状正值中秋前后,还有一种花也装点起我们的生活,它就是——桂花

2.提起“桂花”你会想到些什么?(链接生活与积累的古诗词)

3.生活在江浙的琦君每见桂花飘香,就会想起那一场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

二、品析开头结尾

1.接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美好的记忆中的桂花雨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句话点了题。

2.交流:(1)文中描写桂花落的'语句。 课件

(2)结尾的句子。课件 师点拨:文末点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要学会运用。

(3)结尾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开头一二节呢?

A.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对桂花的喜爱。旧知牵引——《桂林山水》课件

B.读了这段语句,你能用合适的AA式叠词补充这段文字吗?课件词语手册P36

点拨:叠词往往能更生动地表情达意,富有童趣,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那么,文中是什么使我“又”想起了故乡同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课件出示母亲的话

三、品悟重点句,辐射全文

1.“这里”指哪里?课文哪些句子在描写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在描写家乡的桂花香?

2.读这两段语言,你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3.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1)第三节:关注桂花、馈赠桂花的快乐。(类比我们自己育出来的豆苗和买来的没什么两样,但感情不同)

(2)第四节:桂花给邻居带来的香甜。

(3)第五节:收获桂花的快乐——板书:摇花乐 桂花雨 指导感情朗读。

(4)第六节:吃着这些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香甜四季,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桂花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融进了母亲的情感,仅仅是母亲的吗?

4.再读课件“于是,我又想起……”你还读懂了什么?(又一次)

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花乐、桂花雨?板书:思乡情。

四、阅读延伸,品读同题材文章。

同步中的《故乡路》

板书: 桂花雨

摇花乐——桂花雨

思乡情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分清文章的主次,能

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快速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时,我们都会不禁笑逐颜开。你经历过有趣的事吗?

2.童年曾发生过的`一些趣事会令我们终生难忘,只要那扇记忆之门一打开,我们仍会感受到当时的那种快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3.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

(1)你理解“桂花雨”的意思了吗?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情?

(3)请画下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以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有些能让学生自学或讨论的,放手交学生;有些要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可让学生在读中先自主体会。

(三)精读课文,探究解疑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l)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乐”

(l)作者为什么说摇花是件大事?

(2)请用波浪线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句子: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朗读。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4.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饱含着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自选学习方法、内容,并重视情感的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重视课堂语言的设计,尽展语文魅力。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了解江南沿海地区有关风情,收集资料。

2、了解有关桂花这种植物的特点,收集资料。

一、学前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老舍先生的《养花》,知道老舍是爱花之人,但爱花人并非老舍一人,今天,我们再结识一位单单爱家乡桂花的人——琦君,我们来看她的文章——《桂花雨》。

二、预习检测:

1、展示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仪)学生自主阅读。

2、检测读文效果。

(1)同桌互读、互评。

(2)思考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3)你问我答擂台赛。

(4)听写词语:中秋时节、桂花盛开、香气迷人、香飘十里、摇花之乐、花落如雨、杭州花香、难比故乡、回忆童年。

三、体会文章中心。

过渡:每读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揣摩作者的心思,以求得与作者心灵相通,也就是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回顾学过的古诗,看老师提问的诗句,哪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似。“春风又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指导感情朗读。

语言激励: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把自己当成作者,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这种情感吧。咱们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仔细揣摩、朗读、用你的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把听者带到江南沿海一个飘着桂花香的美丽小村庄。学生自选段朗读,老师相机评价或范读。

五、利用前面听写的词语把本文改写成一首小诗:

中秋桂花开,香飘十里外,摇之落如雨,故乡忆中来。

六、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的童年或联想二十年后自己远离家乡会怎样思念家乡,那么你如何表达这种感情,让学生或诗、或文、或画、或歌。尽情发挥,表达思乡之情。激励语言:回忆往事是十分有趣的,我们从《桂花雨》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现在你有没有想到自己,你热爱家乡吗?你怀念你的童年吗?假设,现在已是二十年后,你也许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也许是某大学的博士生,也许你在异国他乡留学,又一年的中秋节到了,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你孤身一人远在他乡,望着窗外的明月,你会怎样?(叙述以上语言时伴以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同时有提示词:童年、小伙伴、玩具、幼儿园、家乡、马颊河、小院。)

七、小结、作业:

1、“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等你真正长大离开了家乡自然能体会到这一点。

2、把本文你喜欢的词、句或段抄在笔记本上。设计意图课前收集资料,可训练学生筛选、整合等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内资料展示以激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桌互读”以达到读正确、读流利的目的。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你问我答”学生分成两组互提问题、互相解答,这样他们自己提问自己答,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这些词语可概括全文内容,在提词时边叙述课文、边提出来,让学生写词语时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且为后面的“文改诗”做好准备。利用表达同样情感的诗句引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化解难点。用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且让其自选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环节通过联想训练了想象力,通过表达思乡之情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让学生写诗、文、画、歌又训练了习作能力,且是自选表达方式,故又是自主学习的体现。积累语言是每课必做的,只有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提高。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作者琦君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眷念,反映出作者纯真的童趣和淳朴,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读中自主感受桂花之“香”,体现摇花之“乐”,感悟故乡情“浓”,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城关中心小学四(1)班学生。因为城区的父母都非常关注自己孩子学习,加之该校又有传统的经典诵读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收到读中感悟,读中明理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写好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并进行连词成句练习。

能力目标: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咱家旧宅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具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现在正是秋冬交替季节,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你们家或亲戚邻居的庭院里,都有哪些花草树木?谁能说一说?当生谈及“桂花”时,师顺势问: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桂花“美”,桂花“香”,当生谈桂花“美”时,再让其他同学谈一谈自己不同观点。)

2、导入课题。同时,我们也知道,随着季节变更,各个季节所下的雨也是不一样的。譬如,春天下的是蒙蒙细雨,夏天下的是急风暴雨,那么,秋天在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家乡,却下着一场场“桂花雨”。(师在原来写的“桂花”后再加一个“雨”字)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去和作者感受那香飘十里的桂花雨吧!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师感情朗读课文。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也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有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

⑶思考一下: 这“桂花雨”指什么?文中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遇到读错的字词及时纠正读音,长句子指名再读或齐读。)

2、课文会读了,老师把文中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会读吗?

出示课件:新鲜谢落尤其吩咐拣撮一点檀香 桂花卤

⑴指名读。

⑵这些词语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⑶齐读。

3、老师这儿还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①出示出示课件第一组: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谁会读?什么是笨笨拙拙?什么是香飘十里?你能用上关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所以,我喜欢桂花雨。

板书:喜欢桂花。

②课件出示第二组:铺抱摇喊拣晒收

谁来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老师听了你们的叙述,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摇桂花,收桂花。

师板书;摇桂花 收桂花

③出示第三组:再……比不得……每……就……

谁来试试?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家乡的桂花香

师板书:带桂花——表达思乡之情。

4、看来刚才同学们读书确实非常认真,收获不小。那么,文中的“桂花雨”指什么你明白了吗?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作者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再读读书,和同桌讨论一下。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爱桂花 摇花乐 拣桂花 晒桂花 收桂花 带桂花)

小结:通过读文,我们已初步闻到了桂花香,初步体验到了摇花乐。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琦君的故乡,去真正体验那“摇花乐”,去真正品尝那桂花卤,去真正感受那思念家乡的故乡情!

六、写字指导

同学们很会读书,如果把字也能写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1、“糕”写的时候要左收右放,右边的四点稍微舒展一点,托住上面的“羊”。

2、“谢”写的时候三部分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协调。

3、“帮”写的时候下面的“巾”要扁一些,要托住上面的“邦”。

4、在书上描红。

七、作业处理

1、做《习字册》。

2、课文读3遍。

【教学板书】

11、桂花雨

笨笨拙拙 真像下雨 从外地回家 再……比不得……

香飘十里 好香的雨 捧一大袋给母亲 每当……就……

↓ ↓ ↓ ↓

爱桂花 摇花乐 带桂花 浓浓思乡情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做到了将课文读通顺流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摇花乐)

二、体会“摇花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瞧你急的,师示范读母亲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呀!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桂花雨 香)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浓郁)

4、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

三、感悟“思乡情”

师: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的重点: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大家都用桂花来做糕点,而桂花是母亲分给乡亲们的。母亲乐吗?读读原作,再来说说你的体会。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没有办法送给乡亲们。所以提前摇花。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师: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现在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句式,让学生说一句话。(如,外地的环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四、小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教学反思:

从文字入手,引导感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增加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当感情增加到至高点时,让学生直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专著重点字词,通过表演感悟,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师:我是那么爱摇桂花,母亲也是很爱家乡桂花,一起读一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前后连起来看,前面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你还能联系上下文读,真好,我们也感受到了杭州的桂花可能比家乡的更香,那为什么母亲要说家乡的香呢?

生1:热爱家乡

生2:对家乡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师:是啊,母亲觉得自己的东西要好,所谓“月是故乡明”啊。

反思:学生能联系上下个文理解句子,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在挖深一层时,也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验眷念故乡的时候,情感还不到位。学生只是笼统的说是热爱家乡,思念家乡,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桂花雨》的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这段时间,咱们校园里经常可以产闻到一种什么香?(板书:桂花)。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板书:雨)。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粗知课文大意

1、用轻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三、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⑴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怎样的?

(理解“浸”突出桂花香。)

⑵ 这里的桂花又是怎样?

⑶ 为什么母亲要这么说?

(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

⑷ 是呀,母亲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她心中所想,她每年都闻着家乡桂花,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饼,喝着桂花的茶……桂花伴随着母亲的生活及至生命。我们不难看出,桂花在母亲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思念家乡的感情有多深。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东,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诉说她童年时的“摇花乐”的?

⑴ 轻声读。

⑵ 指导“我”说的话,以及最快乐的那一部分:

体会“迫不及待”、“赞美”这两个词。

⑶ 作者为什么听到妈妈说的这话,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3、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文字)。

四、回归整体

课文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香在鼻里,甜在心里的桂花雨。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桂花雨》(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读提示,明确目标

轻声速度阅读提示,看看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学生小结)

点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顺序,明确内容。

(二)细读探究

1、自主读文,画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不懂的内容,同伴互助或做标记,集体交流。

3、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恰当点拨。

学生汇报哪些内容,教师相应点击哪部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用“读句子,想情景,谈感受”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课件演示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体会馈赠的快乐,引导学

生练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课件演示桂花香,课前泡一杯桂花茶,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体会桂花的香;感受“浸”字的恰到好处,同时进行夸张句的训练)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摇花乐,这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乐。教师点击课件演示摇花乐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体会课题的含义。)

指导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了。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揭示主题——热爱家乡)

四、感情朗读,拓展升华

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了呀,同时,作者也把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同学们,放开声音,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童年的摇花了,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教学反思:

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我根据课文内容,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尽管如此,仍有遗憾:其一、个别环节处理不到位,如:母亲的“助人乐”一处,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可是,没有让学生放开去谈,就草草收尾。其二、母亲的话是点睛之处,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也草草结束,使得升华之处觉得缺了点什么。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华侨老人,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了这位老人对祖国的无尽思念。现状正值中秋前后,还有一种花也装点起我们的生活,它就是——桂花

2.提起“桂花”你会想到些什么?(链接生活与积累的古诗词)

3.生活在江浙的琦君每见桂花飘香,就会想起那一场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

二、品析开头结尾

1.接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美好的记忆中的桂花雨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句话点了题。

2.交流:(1)文中描写桂花落的语句。 课件

(2)结尾的句子。课件 师点拨:文末点题是写作常用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要学会运用。

(3)结尾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开头一二节呢?

A.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对桂花的喜爱。旧知牵引——《桂林山水》课件

B.读了这段语句,你能用合适的AA式叠词补充这段文字吗?课件词语手册P36

点拨:叠词往往能更生动地表情达意,富有童趣,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3.那么,文中是什么使我“又”想起了故乡同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课件出示母亲的话

三、品悟重点句,辐射全文

1.“这里”指哪里?课文哪些句子在描写杭州的桂花香?哪些句子在描写家乡的桂花香?

2.读这两段语言,你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3.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哪些方面比不上)

(1)第三节:关注桂花、馈赠桂花的快乐。(类比我们自己育出来的豆苗和买来的没什么两样,但感情不同)

(2)第四节:桂花给邻居带来的香甜。

(3)第五节:收获桂花的快乐——板书:摇花乐 桂花雨 指导感情朗读。

(4)第六节:吃着这些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香甜四季,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桂花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融进了母亲的情感,仅仅是母亲的吗?

4.再读课件“于是,我又想起……”你还读懂了什么?(又一次)

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花乐、桂花雨?板书:思乡情。

四、阅读延伸,品读同题材文章。

同步中的《故乡路》

板书: 桂花雨

摇花乐——桂花雨

思乡情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桂花雨》的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这段时间,咱们校园里经常可以产闻到一种什么香?(板书:桂花)。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板书:雨)。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粗知课文大意

1、用轻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三、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⑴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怎样的?

(理解“浸”突出桂花香。)

⑵ 这里的桂花又是怎样?

⑶ 为什么母亲要这么说?

(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

⑷ 是呀,母亲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她心中所想,她每年都闻着家乡桂花,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饼,喝着桂花的茶……桂花伴随着母亲的生活及至生命。我们不难看出,桂花在母亲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思念家乡的感情有多深。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东,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诉说她童年时的“摇花乐”的?

⑴ 轻声读。

⑵ 指导“我”说的话,以及最快乐的那一部分:

体会“迫不及待”、“赞美”这两个词。

⑶ 作者为什么听到妈妈说的这话,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3、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文字)。

四、回归整体

课文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香在鼻里,甜在心里的桂花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