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看见读后感(精选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看见读后感 篇1
柴静、崔永元、陈虻、卢安克央视这一代牛人都已离开,也不在有一个电视台可以像那个时代一样,有态度,有很客观的去将新闻的事实展现在眼前,当网络时代到来,却深深的感觉,离真相,越来越远。
这书读了十几个小时,留下的笔记也最多。里面有很多让人去思考的问题。让我我了解了身边人做新闻行业的工作到底是怎样一个模式。以前很讨厌记者,觉得是一个很招人烦的职业。别人不想被触碰的心理秘密,他们非要欠欠的想你寻求答案。
现在明白了,一个对自己的职业负责任的记者,有责任向大众展示真相,只需要摆出事实,让大众去评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知晓真相的权利。同时里面每一句哲学的.话,都会让人思索半天,品味良久,依然不能完全吃透它语言里的真谛。但还是有收获的,至少合上这本书后,我会去思考很多东西,不论是在失败中寻求经验,还是在经验中反复求证。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想要传递的信息,作者写出来了,你领悟到了,这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连接吧。看见,让我看见了很多之前没看见的东西,也让我对之前看到的东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谢谢你,我还会回来再读这本书。
看见读后感 篇2
长空正滚滚过云,左边不远处是湖,风从湖上来,带着暗绿色的潮气,摇得树如痴如醉。更远处可见青山,两叠,浅蓝青蓝,好看得像个重影,当下此刻,避人默坐,以处患忧。
湖在脚下,乳白色清凉的雾里全是青草的味儿。没有人,听很久,茂密的草丛深处才听到水声。水无所起止,只知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乱世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峡谷,自成江河湖海。
此刻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劲儿全消,自顾自地缓下来,一个温柔的转弯推动另一个温柔的转弯,无穷无尽,连石头都被打磨得全是圆润结实,就这么不知所终,顺流而去。
采访郝劲松时,我问过他:“你以谁的名义在诉讼?”
“公民”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我问他最后一个问题:“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个当时三十四岁的年轻人说:“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看见读后感 篇3
百感交集。
也不是作者的问题,也不是文字的问题,是另一个世界的问题,是“看见”的问题。
书籍能给予人类不同的体验,带来全新的思考,从囿于的一方俗世中跳脱出来,望见远方的太阳。像是活了个万般人生。
我自始缺乏对世界的关注与敏感,常常因为琐事烦恼感到自身难保,新闻掠过,身边掠过,走马观花,不甚关心。但幸而还懂得求渴,偶尔从纸张中窥得一线天光,照到身上越发觉得影子之狭窄,但也是因为知晓了宽广。
怎么说,对每个片段故事都有深刻的感悟,甚至大部分篇章都使人落泪,但看完全部之后,反而忘却对某个单一事件的想法,现在只是觉得,生活不止每日汲汲的渺小,文字背面总有人在不平凡的伟大着,而能够看见这些,于我本人已经是一种丰盈的成长。
不能体验但能体会,素未蒙面但感同身受。
皆是一个人间。
看见读后感 篇4
《看见》是柴静所写,她是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她在央视十年里发生过很多,改变过很多,但是唯一不改的就是关心基层劳动人民,那些存在于阴暗角落里的感动小事。
在书中,她描写了非典、汶川地震、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告。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第六章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标题为“沉默在尖叫”。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柴静采访了杀夫犯安华。安华十五岁嫁到丈夫家里,她饱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成天酗酒成性,回到家就打老婆孩子,十几年间,她从不反抗,直到最后一次,她刺了他二十七刀。村里七百多人联名请求法院免于刑罚,但是法律无情,她被判了无期。我很震惊,柴静纪实地报道了这件事情。
《看见》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也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它使我在当中了解了中国过去十年的变化,也了解了新闻人的责任与义务,给我留下了许多人生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看见读后感 篇5
人活着最为痛苦的是,明明可以看见很多负能量的事物,但是一己之力却难以改变,因为这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让每一次的眼中所见在记忆的流沙里变得举步维艰。
看柴静的《看见》无疑是一次忧心忡忡的游走,一个小小的身躯,就像包裹了一层金刚不坏的铁甲,燃烧不完的能量,以最敏锐的触觉去感知这个世界的善,也感知这个世界的恶。
她不是以一个新闻者绝对的理性去面对,但是她的思想又超脱于普通人的'思想,这种感觉就像明明可以看得见深渊,却无力去拉住想要坠落的心。
眼中所见的“世界”就这样背负在一个小小的身躯里,在很多同年纪的女孩每日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美好的时候,她却带着职业的使命感,走向一个个已然被岁月麻木的灵魂,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去唤醒沉睡的良知。
从她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无力与挫败感,对事件不断深入的探寻,换回的只是一双双空洞悠远的眼神,似乎在述说着什么,又无从说起。
看见读后感 篇6
《看见》很贴近生活,很多当时很轰动社会的事情,很多社会显示问题。柴静一直在成长,什么样的是记者,怎样报道才是新闻报道应该做的。2013年的非典、双城的创伤、山西煤矿造成的环境污染、中国几次地震事件、监狱里面的女人、同性恋的歧视、农村土地征收冲突、踩猫事件这些一切的一切。
应该怎样来报道新闻,应该怎样来分辨善恶真假,用这样的角度来看事情,用怎样的方式来了解中国。很有意义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目前我唯一会在看完一章之后会沉思一会的书。它引人深思。
就好像书的开头说的:“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所经受的,我必经受”。双城的`创伤中孩子的心里的创伤,孩童的心里问题。孩子心里觉得大人的不了解,认为受到的侮辱,书中说的:“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采取极端的方法,往往也会走向极端。
关于同性恋,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张北川教授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中,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作纯洁,把愚昧当作道德,把偏见当作原则”
关于社会中很多我们看不过的事情,不要那么愤青。
就好像踩猫事件中的网友悬赏事件相关人的人头,后来有网友说,对于悬赏也很抱歉,因为如果踩猫是错误的,为什么要在错误的事件上继续错误,并且延续了错误。
……
这本书值得看几遍。
看见读后感 篇7
长空正滚滚过云,左边不远处是湖,风从湖上来,带着暗绿色的潮气,摇得树如痴如醉。更远处可见青山,两叠,浅蓝青蓝,好看得像个重影,当下此刻,避人默坐,以处患忧。
湖在脚下,乳白色清凉的雾里全是青草的味儿。没有人,听很久,茂密的草丛深处才听到水声。水无所起止,只知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乱世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峡谷,自成江河湖海。
此刻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劲儿全消,自顾自地缓下来,一个温柔的转弯推动另一个温柔的转弯,无穷无尽,连石头都被打磨得全是圆润结实,就这么不知所终,顺流而去。
采访郝劲松时,我问过他:“你以谁的名义在诉讼?”
“公民”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我问他最后一个问题:“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个当时三十四岁的年轻人说:“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看见读后感 篇8
时间匆匆走过,反思自我,发现确有懈怠,目前为止,本季度已过大半,只读了五本书。
最近真的是很迷茫,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体会到某些真谛,心若没有方向,到哪都是流浪,茫茫天地之间,感觉自己就似那飘零的落叶,随风而逝,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迷失在黑夜里,孤独包裹,苍凉袭来,一颗心何去何从,随波浮沉。
纵有鸿鹄之志,欲与天公试比高,最终不过是镜花水月,泡沫幻影。一个人能力终究有限,此事古难全,有舍方有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需要勇气,看轻自己更是大智慧。
尘世喧嚣,名利角逐。
每一颗心都被世俗熏染,对成功的渴望甚至让人丧心病狂。
世界何其之大,然而走遍天涯海角再难寻得一方净土,再难找回内心的一份安宁。
生活越来越美好,但幸福感却并未如想象中那样提升,我们生活在当代究竟是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突然想起一个很有名的大家,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渴望尘世的一片桃花源,他躬耕于田亩之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真正超越了世俗,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就是陶渊明,五柳先生。
那句心远地自偏竟让我莫名想流泪,正如苏轼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尘世奔波,为生活拼搏,我们的心难免会觉得疲倦,我们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寻觅那一份真实的归属感,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有人说我们一生都在寻觅幸福,殊不知它就在我们身后。
一个转身的距离,境界不可同日而语。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幸福就是脚边的花,当你低下头你自能嗅到满地的芬芳,幸福就是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就是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境,就是一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我们一生寻觅幸福,在时间的洗礼之后我们终会懂得,低眉于尘世,自能看见花开!
看见读后感 篇9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开始写起: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个温暖的跳动就是活着;双城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讨厌屈服;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认识而与;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无能的力量;采访时并邮件的互相探问;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陈虻不死。
从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和宽容别人。
用《看见》书里的话来自省: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永远与真实站在一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更多的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理解这个世界。
通过读柴静《看见》一书的点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过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却依旧爱着它;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为,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该翻过去了;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让我们在工作、家庭、社会都要担当的压力下,做到内心坚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浮躁,多一谈定,少一烦恼,多一点快乐!因为,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其实是由自己主宰和内心决定的!正如柴静理解的幸福:即使开着破车只要前行就好!
看见读后感 篇10
用时18个多小时读完了《看见》这本书。只因柴静两个字!
这本书中柴静写了发生在我国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听说过,有些不知道。
通过《看见》的人和事,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的一部分,还是那句话:“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这本书里,看到了我生活范围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议”的事,让我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了解和理解着现在我生活的这个社会大家庭。并让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发生,不仅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不是他(她),就无权去猜测和臆想别人,更无权去批判和指责别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这世上没有好人坏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谢谢!
看见读后感 篇11
纪实的东西写成文字总会让人感觉到失真,但读起来确实很美,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小的纪录片,看完这本书让我放弃了再看节目视频的想法,因为文字叙述的故事总比真实看到的场景可爱动人,透过文字的自己的想象要比别人强加给你的视觉更有意境!《水浒传》、《嫌疑人X的献身》、《诛仙》等等,看完书再看翻拍出来的剧总让人失望。
里面有当时中国遇到的普遍问题,现在有的解决了有的还依然存在,但中国确实改变了很多,强大了很多,可能现在不会再有主流媒体曝光或叙述那些事情了,柴静在那个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让观众看到了一些事实,或好或坏,说出来才会让大家放心,让大家继续对明天的生活抱有希望!
分享一些摘抄的`句子共勉:‘做不到’,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必做’,却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问你的时候你说随便?!你已经养成了放弃自己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谈自己愿望的习惯了!”
看见读后感 篇12
柴静在这本书里以一种自省的态度,诉说着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人不断成长的青涩,诉说着那些不断变幻的画面里光影的无奈。
我们可以从柴静《看见》的世界里抽取出怎样的词汇来表达呢:触目惊心、义愤填膺、世态炎凉还是随波逐流呢。
我想有多少位《看见》的读者,就会有多少位受到冲击的灵魂,这本书就像一个让人有些惊惧的魔盒,原来同一片土地上的家园竟如此不同,原来共呼吸的同胞生存的环境与我们竟如此不同。
而这个“不同”的世界正是我们无法逃离的世界,明明我们都看得见,明明他们也都看得见,只是为何最后落入了“视而不见”的尴尬里,只留下一串串无奈的字符独自悲凉。
很多事件离我们的生活都是如此之近,那里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爱人,有我们的朋友,有我们陌生又遥远的同胞,只是有些已然在流淌的时间里走到了归途。
看见读后感 篇13
长空正滚滚过云,左边不远处是湖,风从湖上来,带着暗绿色的潮气,摇得树如痴如醉。更远处可见青山,两叠,浅蓝青蓝,好看得像个重影,当下此刻,避人默坐,以处患忧。
湖在脚下,乳白色清凉的雾里全是青草的味儿。没有人,听很久,茂密的草丛深处才听到水声。水无所起止,只知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乱世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峡谷,自成江河湖海。
此刻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劲儿全消,自顾自地缓下来,一个温柔的转弯推动另一个温柔的转弯,无穷无尽,连石头都被打磨得全是圆润结实,就这么不知所终,顺流而去。
采访郝劲松时,我问过他:“你以谁的`名义在诉讼?”
“公民”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我问他最后一个问题:“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个当时三十四岁的年轻人说:“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看见读后感 篇14
暑假里我读了闫岩写的《看见世界的时候》这篇文章虽然不起眼,使我深有感触的是那双大手赋予了它神奇的力量。
有个小男孩,生来就是盲人父母开始还抱着能治好的希望,把他留了下来。可是当他们听医生说,治好他这双眼睛至少要花5万元时,父母彻底绝望了。他们是农民,5万元可不是说着玩的。于是他被丢在了一个火车站。他知道爸爸妈妈嫌他是个盲人,不要他了。后来,有一双粗糙的大手拉起他冰凉的小手,一直拉着他走进了一个温暖的地方这个人说“这是我的家,也是你的家”。后来,这个叔叔一点一点的让他熟悉这个家,告诉他床在哪儿,柜子在哪,吃的在哪。他慢慢的长大了,在叔叔的.悉心照顾下,小男孩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叔叔的大手拉着他的手接受了治疗。他看到了!他首先看到了许多人,这些人脸上都挂满了泪滴。他一侧头,不禁惊呆了,他面前竟坐着一个眼睛深深凹下去的盲人!他顺着盲人的胳膊直往下看,他看见,自己正紧紧地握住盲人那双粗糙的大手……
对小男孩而言,看见世界的时候,窗外的阳光格外灿烂;看见世界的时候,温暖充满心间。一位盲人用一双大手给了一个孩子家的温馨,亲人的关爱,甚至给了他光明的未来。有了爱,无星的夜幕依然闪亮;有了爱,有雪的冬日依然温暖。
也许,那双大手就是爱的真谛。那个孩子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双粗糙但充满爱的大手。
看见读后感 篇15
人一旦进入思想的困惑,就会遇到难以自拔的艰难,这也是为什么哲学家多走偏锋的原因。看见柴静的一个节目,也是柴静这本书的中心,从她的眼看这个社会,从一双无忧的眼,变成理智的眼,忧伤、悲伤的眼。不评论柴静的人,只说这书,我觉得是写的很好的,写的真实,写的深刻,生活是多面的,也是多角度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收获。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要管控住自己的思想,治理国家的是政治家,不是理论家。
曾经有人说倪萍你是个举手委员,什么题案都举手,倪萍说我觉得我没有比这些题案更好的题案,所以我举手。
这就是最大的政治,明知有问题、有瑕疵、甚至是错的但就是得先这样。理想和现实差距就是这么大,一个思想家的.困惑,就是在自己觉得不完美的时候,没有更好的办法,而最大的难受就是自己以为想出来的好办法,也有如此多的不完美。思想的多次遍体鳞伤后有的人在痛苦中沉沦偏激,有的人在低头后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思想,普通一点,毕竟自己只是普通人。毕竟世界最大的法则是丛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