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情人》读后感(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情人》读后感 篇1
《情人》是一本挺好看的书。渡边淳一笔下的人物,都是丰满的,温和不张扬,但紧要时刻,也会露出锋利和暴躁的一面。
修子是个独立的女人,有工作,有能力。三十几岁没有结婚,不乏追求者,但情愿做远野的情人,与远野维持情感和经济上的平等,不接受远野赠予的金钱。相比于结婚安定,她更享受作为情人的自由和乐趣。
在她眼中,男人与女人并不是整天厮守在一起才算幸福,男人女人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各自没有独立的能力,很难保持男女间的关系自始至终。书中写道:“修子就喜欢在这种气氛下悠然地享受人生,不管怎么爱着这个男人,也不想失去自己一个人时的清静,自己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最重要的。”
修子有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一个女人,单身的女人,三十岁一过,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不管怎样要好的朋友,也不想让他来破坏自己的习惯,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修子一直不想结婚,潜意识中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个原因,或许也能迎合当下很多未婚大龄男女的心思。并且,对与女人来说,二十几岁时很怕嫁不出去,上了三十岁,一种女人的倔强便油然而生,或者说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再要改变已是非常不容易。
修子爱远野,但没有那么强的占有欲。书中这样描写修子:“大多数女性,一旦爱上男人,随着与他的关系日益加深,便会想知道他所有的一切。不管他与自己是否在一起,他的一举一动都要搞个一清二楚。但是,修子不是,她只要得到自己感到充实的爱,便心满意足了,她喜欢将这种感受深深地埋在心里。”修子一方面爱惜自己的独立,另一方面知道远野爱自己,所以有恃无恐。
但当她的占有欲开始萌生的时候,一些事情的发生,促使她最终决定和远野分手。我觉得是那些事,让修子觉察到自己的自由在被侵犯,她在被束缚,在被个人强行占有。还有远野妻子和女儿的出现,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不道德的。她以为自己的独立并没有干涉到远野的家庭,事实上,她仍然是那个破坏了他人家庭的人。
渡边淳一在这本书里,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修子。相比起来,远野并没有占多少篇幅。他是修子生活里的一个陪衬,当这个陪衬想要抛妻弃子娶修子的时候,修子反而提出了分手。修子和远野在一起并不是为了能成为他的妻子。
修子有几个性格各异的闺蜜,书中的她们和《欲望都市》里的几个闺蜜有相似之处。虽能成为多年老友,但各自的选择和人生大不相同。我喜欢书中修子和闺蜜春日出游时的聊天。
“说起苹果,什么时候是季节呀?”
“当然是秋天啰,隔不了多久,这满街便是苹果的芳香呀。”
“苹果花,是白色的。”
“一望无际的雪的海洋,加上初夏的微风……
修子想起以前听过的一首歌《苹果气氛》,这优美的.旋律,这遍野的雪一样洁白的苹果花,弹奏出一首津轻初夏的风物诗。”
仿佛能看到几个装扮时髦的女子在盛开的樱花树下聊天,望着远处,想象着苹果花开时“那一望无际的雪的海洋”。
修子三十三岁了。在初秋的时候,她脑海里浮出的一句:秋日如断绳的吊桶。她反复默念着,感到女人的青春正似这秋阳一般,转眼便逝去了。她是一个矛盾体,她享受情人的自由,也对婚姻有些许向往。她爱远野,但仍要决绝地分手。她无情,但在向闺蜜倾诉分手后,眼角渗出眼泪。
“可是,既然已决定分手,再回想过去、怀念旧情也没什么意义。今后将会有怎样的人生在等着自己,这虽然不能知道,但现只有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是正确的选择。绝不后悔,修子也不敢这么自信,但只有坚决地走自己的路才对。”
这不仅仅是一本爱情小说。这里面包含着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对家庭和爱情的认知。小说里毫不遮掩地描绘出人的两面性。四星推荐。
《情人》读后感 篇2
尽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终无法否认,《情人》正如它的包装,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说”。
可这是一本怎样的“言情小说”啊!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也以为爱情就是琼瑶,席绢,就是杨过与小龙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彼此牵手,开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样一种“穿越”呢?当随处可见纯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风唤雨,顺手推倒个把心仪的英雄,谁也不会觉得把推倒的对象替换成“诸葛亮”就会更了不起吧。
游尘和诸葛亮。他们没有历尽艰辛只为和对方在一起。事实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诸葛亮的身边,并迅速和他产生了“暧昧”——容我称其为爱情,总之一切顺利得不像小说。目标若是成为诸葛亮的妻妾,开始幸福的生活,这故事很快就可以结束啦。
可它才刚刚开始——原来爱情,只是这个故事的起因。那后来呢?
后来却是真实的。真实得让每个读者都认为,作者的确活过那个年代,作者就是在死后又返回现代的那位游尘。游尘和诸葛亮相爱了。正如诸葛亮为汉国献出一生,这个女孩也把自己的一生如数交给了他。最开始,她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她花费许多时间把自己变成一个古人。而后她学会了武艺,学会了政务……她学习乱世中的一切,逐渐得以成为诸葛亮的一根手指,一条臂膀——大汉丞相诸葛亮更需要这样的情人吧。她替他周旋在每一个地方:沙场上案牍间,唯独没有适合发生浪漫的地方。不是不能嫁,不是不想嫁。但在如山的国事面前,就连为他洗衣做饭,都只是奢侈的想象。游尘,这个聪明逗趣的女孩儿,当然不是生来就适合做这些事情的,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一切都做好了,叫诸葛亮怎能不爱呢?
大汉丞相诸葛亮,却不是一个谈情说爱的人。再后来他们都老了,皱纹爬满他们的`面孔。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历史,却终究无从改变一丝一毫。再后来他们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没有。
当爱情成为起因,结果就惟有面对真实。为爱而死有什么难?难的是为爱而活,一生苦心经营。那些口称“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人们,怎知吉言背后暗示着多少酸甜苦辣。那些把爱情当作结局的言情小说,想过人心反覆世事难料,会有个连作者也无法驾驭的隐藏结局吗?
因为太真实,所以太多情。哪怕对言情小说麻木,哪怕旧版《情人》已看过多次,我相信你仍然会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动。你会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个世界,和游尘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爱,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为。你会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三国乱世,也遮掩不了这一段真实如璞玉的爱情,它散播着最美也最久远的光辉。
《情人》读后感 篇3
此刻我读完了这本早已加入阅读计划的《情人》,还有4个小时就要进入考场,我坐在图书馆,却迫切又固执的想说些什么。“我在18岁就变老了”。我试图去浪漫地解读这句话,
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
我在18岁前遇见了一个人,遇见他的日子我过完了我的.一生。他走了,我也老了。
两个人就像大海里的两个溺水者,没有浮木,只有互为浮木。因为孤独,因为相似所以致命的吸引着,可是谁都没有办法救赎谁。无力又麻木,只有两个人的相处,试图逃离出这无垠的大海。
最后的告别,是我乘船而走,我不知道风浪何时来临,就像我不知道何时会想起你,忘掉你。我们在海上告别,从此不闻过往。
当我再见到你,我还依然爱你,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读后感 篇4
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的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杜拉斯《情人》
一、初读
我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阅读感受并不是特别好,因为这种作品的文字读起来并不是很顺畅,这种特殊的写法,容易让我联想起了《喧哗与骚动》,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内容有阅读障碍,它把读者的门槛提高了,它只对可以欣赏它的读者开放。同时需要读者几次放下几次拿起,我是绝对无法做到一气呵成的读完。
这作品里的文字就像是被作者玛格丽特控制摆弄的物件,一格一格的放在那里。我的心告诉我,这是一本有阅读挑战的书,需要我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来阅读。因为它不似一般的小说,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是情节安排,推进故事的发展。她打破读者原有的阅读节奏,一顿一顿,一卡一卡的说,甚至于说它面对的读者,不是大众而是能跟的上她内容的读者。作品里运用大量的短句,让你阅读到的信息是零碎的。它不把完整的故事一五一十、理顺来给读者看,它采用倒叙、插叙、顺叙,一会儿是年轻的姑娘,一会儿是老太太。如果读者不仔细琢磨,你就会不知作者所云。
因为小说的语言是碎片化的,所以勾勒出来的形象和场景也是碎片化的。我匍匐在图书馆的桌面上,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尝试勾勒人物形象,立马就可以浮现出疯狂而溺爱大儿子却算计女儿的母亲形象,也能想象无情无义、品行恶劣的大哥哥,以及被大哥哥打压性格胆小懦弱的小哥哥形象。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怪异的存在,这个家庭里的人不是伤害就是被伤害。
他们的形象都是有特点的,至于作品里的主人公“我”,我却只能唤起冷漠、悲伤、瘦小这几个形容词,我还得翻回作品,才能完善她的人物形象。“我”的情人,那个中国富商少爷,一个很贴近中国少爷的传统形象,却又超乎我预期之外的存在。他是爱“我”的,但他也是怯弱的,正如他羸弱的身躯一样。少爷的经济不独立,能力有限,加上家中不苟言笑专制的父亲。注定这段关系是没有结局的,人种和地位经济的差距,都有着重重障碍。两人的心里都明白,这种情爱关系终有一天会断绝的。
我承认在这一部作品面前,我是一个失败的读者。面对这样一篇中篇小说,它的思想是跳越的,用悲伤的基调,把场景拆裂开来。一个故事不完整讲完,而是穿插进行。才说到“我”十五岁,又说到“我”二字二十岁拍的照片又找到了;讲十五岁半那年的渡河,又讲到照片。这样的文字安排,都在打磨着我的阅读耐心。这样的文字,你不能一目十行。
在我十七岁回到法国时认识我的人,两年后在我十九岁又见到我,一定会大为惊奇。
代词的指向性不明,也讲究常常导致模糊性,话语间也不用双引号引起来,因此脑中常常会有问号闪现,她到底在说谁?常常看过了这一段文字又倒回去重读,再仔细联系上下文推敲。
我的母亲有时对我说,我这一生还从来没有见过像湄公河这样美,这样雄伟,这样凶猛的大河。
她曾经要求把他和她葬在一起。
他父亲做出的决定和他作为儿子作出的决定是二而一的,他们的决心是不可挽回的。
在讲情人的故事中,还穿插了母亲的形象和故事。有时候母亲的篇幅还占据了大部分。“我”对母亲又爱又恨。“我”一直在试图逃离母亲。我想杀死我的大哥哥,为了惩罚母亲对他的爱,有时候,“我”的脑海中又有这样的想法“真该把她关起来,狠狠地揍,杀掉。”。贫困的的家境,加剧了这个家庭的矛盾。“很久以来我都没有自己合身的连衫裙。我的连衫裙像是一些口袋,它们是我的母亲的连衫裙改的,它们本来就像是一些口袋。”母亲的行为实在是令人费解,在父亲生病时,就买了一块盐碱地。而也为“我”添置了一个镶金带的高跟鞋,平檐玫瑰色男士呢帽。母亲知道“我”搭上了富家子弟,但为了钱,她可以默许。默许女儿成为别人的情人。
情人是“我”十五岁半的时候认识的,那辆渡河上黑色的利穆新车,穿着白色制服领带的司机和车的主人富家少爷。“我”爱他吗?也许“我”只是为了注意钱而注意到他,也许在他哭泣的时候,“我”也是有感情的。相反他爱我,他喜欢我所以才会迷恋我,迷恋我的身躯。一年半之后,我们的故事结束了。“我”离开了越南,回到了法国,而他则谨遵父命,迎娶了中国未婚妻。
二、再读
没有感性的天才,就不会有杜拉斯《情人》那样的'杰作。——《沉默的大多数》
你知道的,这样的作品,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又或许是那颗不愿就此安放的心,让我从收起的书架上,再次找出这本书阅读起来。我想看看,这部被世人追捧的书,到底有怎样的吸引力。
不像一开始的一无所知,有了之前的作品内容了解,加上课外的杜拉斯百度资料搜索,阅读的过程就顺畅许多。
再次阅读后,那种悲伤的情感再次袭来,它包围在我身边,凝固着周围的空气。因为我不再拘泥于这个情节接下来要讲什么,所以我更关注里面的细节和情感。这一打零碎的片段,也能在我的脑海中分门归类。关于母亲的、情人的、大哥哥和小哥哥的。我都不再怕她不按常理出牌的节奏打乱,因为我已经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母亲的形象,有了一个新的改观。用作品里的话来恰当的形容母亲是这样说的“她是让贫穷给活剥了的母亲”。贫穷让母亲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她每天都在挣扎,在灰心失望之中。她知道女儿打扮的像小娼妇一样吸引别人的注意了,但只是因为“母亲是无知的,如何教养孩子也缺乏知识”。但关于廉耻,她又非常注重。她怀疑女儿与少爷有染,她哭她这一生多灾多难,哭她这个女儿丢人现世。我其实是觉得这两种思想是很矛盾的。她既想得到富商的钱,又要求男女之间只是单纯保持暧昧的关系,是不可能的。她是一个可怜的母亲,她把所有的爱给了大儿子,但是那个最疼爱的大儿子,却吞噬了她的灵魂,除了不断摄取她的财产,50多岁仍是无所事事一无所获。可是她爱到蒙蔽了双眼,在她的心目中,大儿子就是最好的。而面对不想考教师会考而喜欢写作的小女儿,丝毫不在意。而我对母亲的爱恨是交织的。在“想到不能让母亲生前得到快乐,不能把害母亲的人都杀死,因为愤恨而哭泣。”
回到情人的身上。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在一起,是一个悲剧吧。富商少爷是一个孤独的人,她也是。但与少爷的孤独不同,她的孤独里面包含了许多情感,也就多了一份冷酷。我试图在文字里面找到她是否有爱过他的足迹。在她离开西贡之后,为他守身两年的童贞,如果这可以算的话。对于那个男人,我是替他感到心酸。他求她爱他。
他对我说:是因为我有钱,你才来的。我说我想要他,他的钱我也想要。
从一开始他们的地位就是不平等的,虽然在物质上无法匹及,但在精神上,“我”无疑是站在高点,支配着他。他害怕“我”的离去,“我”却对这种状况淡然、冷静一些。他总是哭,他的英雄气概是“我”,他的奴性是他父亲的金钱。
少爷是个大男孩,而“我”是个成熟的小女孩,我们拥抱在一起,互相安抚彼此千疮百孔的躯壳。
我们一起用双耳瓮里倒出来的清水洗浴,我们拥吻,我们哭,真值得为之一死。
不可能的结局还包含着种族问题。作为白人女性,在公交车、渡船以及学校,都有着特殊的对待。甚至在母亲打骂“我”的时候,“我”也只有选择撒谎,通过贬低“我”的情人来增加说服力。
我说谎了。我发誓说没有事,我什么也没有做,甚至没有接过吻。我说,和一个中国人,你看我怎么能,怎么会和一个中国人干那种事,那么丑,那么孱弱的一个中国人?
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杜拉斯说所以的一切都是写过的,关于母亲、两个哥哥和情人。我很欣赏译者王道乾在序里的总结: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
在作品的写作上,这种创新式写作风格不是大部分人可以模仿的。这些文字,需要作者细腻的心思,才能书写出来。虽然我还是没能领悟到深刻的东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希望能够带来灵感的闪现。
《情人》读后感 篇5
此刻我读完了这本早已加入阅读计划的《情人》,还有4个小时就要进入考场,我坐在图书馆,却迫切又固执的想说些什么。“我在18岁就变老了”。我试图去浪漫地解读这句话,
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
我在18岁前遇见了一个人,遇见他的日子我过完了我的一生。他走了,我也老了。
两个人就像大海里的两个溺水者,没有浮木,只有互为浮木。因为孤独,因为相似所以致命的吸引着,可是谁都没有办法救赎谁。无力又麻木,只有两个人的相处,试图逃离出这无垠的`大海。
最后的告别,是我乘船而走,我不知道风浪何时来临,就像我不知道何时会想起你,忘掉你。我们在海上告别,从此不闻过往。
当我再见到你,我还依然爱你,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读后感 篇6
《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8月1日),译者王道乾。本书讲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中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部小说是一本震动过巴黎的书,一本震动过世界的书。是属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缠绵悱恻的书。
故事开篇:"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风尘的岁月长河里,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轻时的恋情,无限的沧桑尽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时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胧,那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一场孤独绝望的爱,一场令人痴迷、令人心醉的爱,那是一个少女的初恋。
这并非杜拉斯所写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写的回忆杜拉斯的。他们的年龄相差很远,但爱却很深很浓。
杨·安德烈亚——杜拉斯生命中最后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个年轻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厉害,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是杨让她远离了酒精的侵袭,恢复写作的能力。据说,杜拉斯去世后,杨也随之悄然失踪,仿佛一根飘逝的苇草,与杜拉斯演绎完一场堪称“经典”的爱情之后,他的生命的热度也随之消失。
《情人》读后感 篇7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洗礼的我,实在是对渡边的叙事角度和价值观判断不敢苟同。
修子和远野本身都是极度自私的人,修子自始至终都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只在乎自己的感觉,渡边更是多次描写到修子单单只是喜欢那个大男子的远野,一旦遭遇到挫折,比如远野的妻子的讥讽,比如远野受伤变的脆弱,便开始对他们之前所谓的爱情质疑和放弃。
只是侮辱了爱情这个词。
在修子的世界中,只要自己心满意足便可以,虽然名义上拒绝远野的金钱,但是却从来不曾拒绝远野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馈赠。远野妻子说她是窃贼,是多么贴切的比喻。
再看看我们的男主角,对家庭不负责任,对自己的妻子完全的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为了心目的欢愉不惜舍弃家庭,更因为受到了一点挫折愤怒的对曾经心爱的人大打出手,这算什么爱情和责任啊。
看完了三观尽毁的书籍,或许可以博得恋爱中的少女的欢心,但是真的要给一星。
作为出版物,至少也应该有一点点鼓励人们的思想吧。
《情人》读后感 篇8
情人,若只是一种欲望交流意义上的情人,会简单也肤浅的多。若已经关乎灵魂上的东西,就变得复杂和不好收拾了。欲望本身不是真正的痛苦,是欲望被人赋予道德意义上的评判,道德一旦否定某些事,就痛苦甚至令人绝望。
早熟的杜拉斯在15岁那年,站在湄公河一条渡船上,船的旁边有一辆黑色的轿车,这位比她大12岁的华裔男子主动送她去学校,于是故事开始。他们在一座单间公寓私会,她奉献她的童贞,之后常在此幽会。男人疯狂的爱着她。第一次,她对他说:我另可让你不要爱我。即便是爱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做起来。对她而言,她需要的是他的钱,而已。这个安然的女人生活在如此怪异扭曲的家庭背景下,一个绝望病态的母亲,一个嗜赌如命可怖的大哥哥,一个“什么都不理解而什么都怕”的'小哥哥。母亲如此羞耻与她女儿的不堪行为,却满足于女儿这种方式下的金钱供应。人生不只是如初见,过程只是为结局做铺垫。中国男人最后与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作为情人的她也是结了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当她已经老了,这个男人对她说: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享受绝望的东西,它有无力之感,变得凄美,它不再落入世俗的冷眼旁观之中,好像绝望的事情本身已经为此付出代价,甚至超乎那种代价了。
语言很破碎、随意,就像破碎、随意的灵。但是这一切又不是失控的,似乎增添了很多维度。不用投以同情或绝望的目光对情人,情人将人之性欲释放出来,把羞耻刺穿剥落交给爱情。罪恶是可以被善所包容。人回归到原本可以获得的欢乐之中。“吻在身上,催人泪下。流泪哭泣竟是对过去、对未来都是一种安慰。”“他呼吸着她的面容。他呼吸着眼前的一个孩子,他两眼闭着呼吸着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发出的热气。”“他怎么说,就让他照他所说的去做,去寻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没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经过重新包装,一切都随着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冲决。”
矛盾只是矛盾,似乎不会溶解不会顺应规律循环。的确,这种爱情很新,很强烈,强行的现世力量,打破的只是爱情的形式,却内化了爱情的内容。小小的情人是个爱玩火自焚的人,厚颜无耻和纯洁无暇都是内涵。按照她的绝望,我也只是短暂寻找一点虚妄的情欲。
《情人》读后感 篇9
当爸爸的人还在酒馆里没羞没臊地给别人当酒保,然后把自己也喝个烂醉。她鄙视他,然而却已经跟他绑在一起分不开了。要出世的孩子对她是个天大的负担,要不是因为威廉和安妮,她早就无法忍受现在的生活了,成天和鄙陋的人事打交道,在穷苦拮据中挣扎。
有时候,一个人被生活攥住了,他的躯壳给带着随波逐流,就这样变老,完成了自己的历程,然而这样的生活没有真实可言,让人觉得生命似乎就从来没有眷顾过自己。
有时候,她对卿卿我我厌倦了,就想敞开心扉,跟他说些严肃的话题。结果她发现丈夫用心在听,却什么也听不懂。没有心灵上的理解,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无法更进一步了。
母亲深深地爱着儿子。就在幻灭的苦痛最难忍受的时候,就在生活的信念摇摇欲坠的时候,就在灵魂感到苦闷和孤寂的时候,他降临到了她身边。因此她把儿子当成了全部,这让做父亲的感到妒忌。
夫妻间的斗争开始了,那是场可怕而残忍的战争,直到一方死去方才结束。她拼命让他承担丈夫的责任,履行父亲的义务。但他和她截然不同。他天性注重感官上的享受,而她却逼他道德、虔诚。她还强迫他去面对现实。这让他忍无可忍,于是便爆发了,是那种不轻易落泪的女人,像男人一样,要伤心到极点才会真的哭起来,那呜咽声撕心裂肺。
男人的鲁莽行为像是尖矛一般穿透了她对丈夫的爱。之前她跟他斗争的时候还心怀气苦,觉得他跟自己疏远了,并时时为此幽怨。现在她不再为他不够爱自己而烦恼了。对她来说,他已经成了个外人。这样一来她的生活反而更容易忍受了。
遗憾的是,她跟他太不一样了。他本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但是她无法接受这一点。她要他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就这样,她一心要让他变得高尚,但这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这让她把他给毁了,也伤害了自己,留下了伤疤。但是她自己的品质却维持着没有变,另外孩子也给了她安慰。
“我也说不准到底是不是希望没钱花,因为他只要有了钱,家里就不得安宁。”
妻子躺在床上,听着他在花园里鼓捣东西。他一边吹着口哨,一边锯锯锤锤。外面刚刚破晓,天青气朗,屋子里孩子们还在呼呼大睡,丈夫则像个快乐的男子汉一样忙活着,这样的时候总能让她感到温暖安宁。
两个人剑拔弩张,脑袋里一片空白,只觉得对方面目可憎,要狠狠骂一通才解气。她和他一样,心里也被怨恨和怒火充斥了。
他走近她,满脸通红,眼里都是血丝。突然他一把抓住了她的臂膀。她害怕得叫起来,拼命挣扎。这时他稍微清醒过来一点,嘴里喘着粗气,粗蛮地把她推向门口,又用力将她推了出去,砰的一声关上门,在里面拨上栓。他回到厨房,跌坐到扶手椅上,头里的血还在沸腾。他本来就喝醉了,人又已经精疲力竭,脑袋慢慢沉到了两膝之间,就这样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有一阵子她的思想不受控制,脑海里机械地重现着刚才那一幕,一遍又一遍。每过一次,那些话语和片段就像烧红的烙铁一般烙在心上。每次回想起之前那一小时发生的事情,那烙铁就在相同的地方烙上一次。烙过的印记越来越深,伤痛反而渐渐远去了。
《情人》读后感 篇10
王小波对这本书很推崇,文章多次反复出现这本书。
没有想到是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没有想到是法国少女和中国男人的故事,在得知前两者之后却对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惊讶。注定石沉大海。
旁观者和自我身份的切换,旁观者更多是写了女主的成长环境。偏心的母亲和家暴的哥哥,或许也是促成她某种程度上有些冷(小说给我的感觉)的原因。会想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的女主遭受哥哥家暴那样。原生家庭的伤痛一辈子也抚慰不了。
很多描写也可以看出女主其实是个很细腻的`人,对色彩,表情,气息很敏锐。会突然想到新海诚《秒速五厘米》中说:我深知,这之后我们无法守在一起,挡在我们面前的是巨大庞然的人生,阻隔在我们中间的是广阔无际的时间,令我们无能为力。
我好像在对于爱情方面的容度,比其他方面要更大。因为我真的相信,会有那种热烈纯粹的爱。
喜欢腰封那句:我变老了。我突然发现我老了。他也看到这一点,他说:你累了。
《情人》读后感 篇11
一直以为,杜拉斯的小说无论是它的主题还是叙事,都并不是能轻易被读者接受或是被广泛阅读的。但是我在大学时买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情人·乌发碧眼》,已经是第11次印刷了。如今又重新装帧出版,追捧的人依然不减当年的热情。
6年的时间,一直不断尝试阅读这本书,一直不断缩小与这本书的距离,但到现在才发现,一直都和这本书保持着对等的距离。如隔岸相望,早已彼此熟悉了解,但仍无法触碰。
但或许,这亦是阅读杜拉斯最好的距离。
不客气的说,杜拉斯绝对是一个自恋的作家。因为小说中到处都留着她的影子,重重叠叠,支离破碎。“小说有时比生活还真实。”她说。她醉心于回忆和叙述,对文字和词语产生迷恋。这迷恋,使得她的小说充满了破碎的片段。
极其简单的情节,在杜拉斯的笔下被分割成碎片,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述着简单的事实,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载着某种不定的情境、状态的长句终于走到 尽头时却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质疑和否定。散文诗式的段落让回忆、愿望、想象蔓延于文字的空隙之中,重新编织的画面,有了立体延伸的深度。从而她的创作呈现一 种“无疆界”的状态。她霸气十足,从不以读者为上帝,充满对文字占有的暴力。破碎的'语言,冷枯而尖锐。她宁愿牺牲意义,也要保持文本的距离。“写出艰涩 的,但是催人泪下的小说”。她只与灵魂的契合者沟通。
曾看到一个很精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语故事里的刻舟求剑者,在横渡湄公河时,一不小心迷失了爱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捞着记忆。她将爱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断冲刷的堤坝上。她已经在这里沉沦。
对一段关于爱情的历史的反复索绕,想来这是人们能更普遍接受《情人》的重要原因:从晦涩的文字中找到了最浅显的主题——爱情。许多人看到的是爱到尽头的孤 独感,看到绝望无助的性愛,或者看到无言悲怆的别离。人们迷恋沉醉于杜拉斯的文字所描写的那段激烈但又无助的异国之恋。
杜拉斯从未写过一场恋爱,她只写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爱情。 “他”和“她”不代表某个人,他们只是两点,而杜拉斯将他们放置在世上相距最远的地方,无论怎样相遇、靠近、相爱甚至交付彼此,每个人都无法逾越自身,他 们永远走不出出发的位置。她说:“或许就是因为爱情的遥不可及才显得弥足珍贵。” 杜拉斯笔下的爱情便是如此:欲望的灼热、绝望的冰凉,碰撞的喧嚣、归复的沉寂。永远无法接近的距离。
——再次看到《情人》,想起了大学里那些陽光灼热的夏日。曾经的文字,现在来曝曝光,亦是纪念。
《情人》读后感 篇12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情人》
当你老了,皮肉在与地心引力的对抗中败下阵来,岁月撕碎了你曾经娇美的面庞,那些爱你青春欢畅时辰的人不再围转在你身边,那么,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而这爱,不会随时间的消失而消逝。
时光总是来去匆匆,在沙漏的流泻中,在行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在冬日的枯桠的缝隙中,不缓不急的穿过。诚然,他是如此的从容不迫,从容不迫到我们都忘记了他的存在,于是忽然地翻开日历,发现圣诞即将来临。一年两年,就是这样匆匆过去。前些日子看朋友的相册,一页页地翻,从17到20岁,一岁不落,看到那些曾经稚气未褪的面庞,在一两年之后,已有了变化,成熟稳重渐渐匿于举手投足之中。我蓦地感到有些恐怖。岁月在脸上刻下一道一道衰老的痕迹,像一个冷面的杀手,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引向死亡。
杜拉斯仿佛并不具备完整叙事的能力。《情人》更像是她一个人的喃喃呓语,文字支离破碎,仅仅作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平静流淌的文字下汹涌的情感猛烈地冲撞。那个白人少女受到的无可释放的家庭压抑,中国男人本性的怯懦,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弥补。白人少女,从头到尾都不曾说出那个中国男人的名字,而电话那头的那个人却告诉她“他会爱她爱到他死。”不得不爱,不能不爱,白人少女的出现之于中国男人,恰似枯冷无光的冬日里的盛夏,将他身体内所有冬眠着的情感释放出来,爱已经深入骨髓,随血液在身体内滚动,生命不死,爱情不死,即便身边是珠翠满头金玉满身的温顺妻子,那个身影却一直一直横陈在他的眼前。一两年的相处时光已把从此以后的人生格调一一描绘下,故此,中国男人的爱是不死的。
这是一个老人在耄耋之年的回忆。那些被酒精,任性的生活充斥着的年少,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被零零碎碎地从回忆里捡拾出来,锋利的.,如刀般。
生命势必屈服于时间。而唯有那些真切的情感会一直存在。
我们企求且期待着白首不相离,就算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坦然。
岁月忽已晚,仿佛能够看到那汉唐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续续弹着那些少年的情事,那鬓白的露丝说起曾经的那么一场动人心魄义无反顾的泰坦尼克号的爱恋,那命途多舛的班婕纾垂泪低吟着物是人非,王国维感慨着最是留不住的红颜辞镜花辞……
青春能几何?青春能几何?
或许因为如此,张爱玲才恐慌的宣言“八岁要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把所有所有,想吃的,想穿的,想用的,吃尽,穿尽,用尽,如果注定要老去,那么也要漂亮从容地老去。
因为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流失,而唯有迟钝的人们,在失去青春之后才叹道“岁月忽已晚”。
《情人》读后感 篇13
不知是否是一次邂逅,无意间发现你,杜拉斯的《情人》。让我这般狂热,杜拉斯的作品代表着激情和疯狂,以至于第一次看《情人》没有真正看懂,男女主人公爱的取向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似乎不可思议。
带着这种遗憾,再次看杜拉斯的《情人》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情人》用梦呓一般的笔触,描写了一段不能理解的异国恋情。在西贡的.湄公河上邂逅了她的中国情人后,她惊心动魄地开始叙述她的爱情。在这种爱情中,甚至有一种灵与肉的冲撞与升华。
故事没有结尾,但正是因为没有结尾才有了《情人》的永恒。 当她看着船一点一点离岸而去时,当她看着那个如此爱她的人永远消失在视野时,当她偷偷躲在船舱里哭泣时......其实,这时我才真正读懂,应该为他们高兴什么,他们永远活在彼此的回忆里,可以在老去时对她(他)说:我还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