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7-29心得

知远网整理的诗经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诗经读后感 篇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宋国人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理想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贵人斩钉截铁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召伯遗迹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统治博大、崇高、深沉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语言,诗人用诗形式,抒写却是他们并不平静心灵。对爱自主追求,对自由渴望,对正义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强烈,如此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善良,如此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词汇,美好事物,美好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情感与灵魂不是几件博物馆里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人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心灵呼唤。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我们结局是那么完美。

诗经读后感 篇2

《子衿》是诗经里的名篇,从其内容上来讲,用来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诗;从其写作手法来讲,短短数字,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而把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后心理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词,最早追溯于此诗,意思是“你的衣领”,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成为了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只要源于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用子衿来形容自己渴求贤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达的是热恋中的姑娘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难以忘记你的青色的衣领,那样的整洁干净,它时时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你的样子和衣着我还依稀的记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主动去找你,难道你就此隔断音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知出于什么缘由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男子未来看她而又些许的埋怨。而女子出于矜持和羞怯没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来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难忘你青色的佩带,上次相见时,它是那么的干净整洁,现在不知它还是否紧贴在你的身旁。“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主动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看到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儿的心思你千万别去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说,潜台词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里怎么想你都不知道吗?哈,有时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嘛,你不说他怎么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线逻辑吗?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还是不来,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门两边那高高的观楼眺望远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见,怎么感觉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全诗共分为三节,每节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区区四十九个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全靠作者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挖掘。如果说前两段重点是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则是情感的升华,寥寥几笔就把女子焦急难耐等待恋人的心情刻画的如印眼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也成为男女之间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诗句。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诗经读后感 篇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许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诗经》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里的爱情是华夏儿女最古老的悠悠恋情的见证。这些爱情里,都是如此简朴、自由,却奔放、热情。又或是委婉、朦胧。比起唐宋华丽浮艳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更能使人在平静的语言文字中浮想联翩,似乎身临其境,更为这此爱情故事感动万千。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躅。”调皮的小女子与男子约肢,却藏了起来,男子见不到女子,又是着急又是无奈。其实女子就躲在城边一个小角落里,看着不知所措的男子边笑着。“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我爱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爱的女子。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单纯男子的心里对白。《静女》里的女子并不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千金,而是一个渴望自由的调皮可爱的勇敢女子。男子则是如此痴情质朴,憨厚老实呢。这样的爱情是如此的单纯、自由,就是短短的语句中让我回味无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丽,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诗整齐的句式,描绘着男子追随着“伊人”移动。这是如梦中仙境般奇妙,朦胧,却可惜不可及也。让人仿佛致身境中,深深体味着诗人那凄婉的心情,却又不顾一切努力的追寻,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两首是古代人们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而《氓》却包含对于现实背叛的痛恨与无可奈何。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贸丝来,来即我谋。”男子热烈地向女子直白表达心意到“以乐车来,以我贿迁。”男子与女子终于如愿相恋成婚。而结局却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简单的话语,吐露出因社会男女不平等婚姻带来的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这也是古代许多妇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惨命运的缩影。

《诗经》中的爱情,或是理想或是现实,或是自由或是无奈。却都让人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越是如此质朴的承诺,越是感动了现代繁杂的心。

当你能处于繁嚣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诗经》。仰望静空朗月,遥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圆,那简单、淳朴、率真的感情跃然而起。放眼当前的爱情唯金论横行泛滥,难道不更让人对古人钦佩、更引人神往?

爱情本就应是真诚,简单才是最美!

诗经读后感 篇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洁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逆着水追赶她,道路艰险又长;顺着水追随她,她像在水中央……这声音,不就是那深遂悠远的歌声吗?那源自《诗经》中优美动听的旋律。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在学习诗歌中,我学习《诗经》,在学习《诗经》中我聆听到那悠远的声音。那源于人类原始的音乐,那犹如蓝天般澄净的诗歌,那摆脱了世俗尘杂的洁净的世界。它是文字的圣典,是文学的瑰宝!

悠悠《诗经》,荡涤着我的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的殿堂

诗经读后感 篇5

我阅读过许多经典文学,但我阅读之前,阅读之时以及阅读之后,仍深深打动我的,还是《诗经》这本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阅读之前,我便早已被这些诗句吸引。其悠然的文学气氛,也开始在我心中弥漫开来。那优美的四字短语拼凑成的奇迹,朗朗上口;那清晰明媚的田园画面,魅力无穷。在初中时,学了几首《诗经》的诗,再也忍不住,自己购置了一本。挑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带着吉他和这本《诗经》,在公园的一处坐定,翻开了《诗经》的第一页。

第一首看到的诗是《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我至今仍深深怀念读到这句话的感动,因当时也在深深思念一位远方的朋友。“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也从中第一次认识到《诗经》不止是美好的欢乐与爱情,也有古人无可奈何的忧伤与思念。而这灵动的节奏,也让这悲伤添一股诗意,余音袅袅,久之不去。

先前看《中国诗词大会》,对《七月》也还有巨大的兴趣。这首诗,也彻底坚定了《诗经》在我心中的地位,更让我对美有一种直观的体验。我爱的`,不只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天然趣味。还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何等美好的春日图画!更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豪迈与壮阔等等。这首诗既满足了我的审美要求,也有壮志豪情,天然趣味,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高三的一次假期,再次翻阅《诗经》,翻到《桑中》这首诗。“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不断重复的一句,显现着浪漫主义的无穷妙处。尤其是注释中的拓展,提到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与之类似,更觉醍醐灌顶,心情极为畅快感动。甚至将此句写在课桌上,烦躁时一读,便觉身心轻盈,烦恼尽散。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诗篇。我曾为之陶醉,深夜尝试软笔摘录;也因此深觉文字之美,翻看新华字典来学习繁体字。即便可能忘记如何背诵,但细细品读每一篇,每一句的感动,震撼,享受,都将是永恒的精神财富,在未来漫长人生中,不断滋润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诗经读后感 篇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许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诗经》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里的爱情是华夏儿女最古老的悠悠恋情的见证。这些爱情里,都是如此简朴、自由,却奔放、热情。又或是委婉、朦胧。比起唐宋华丽浮艳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更能使人在平静的语言文字中浮想联翩,似乎身临其境,更为这此爱情故事感动万千。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躅。”调皮的小女子与男子约肢,却藏了起来,男子见不到女子,又是着急又是无奈。其实女子就躲在城边一个小角落里,看着不知所措的男子边笑着。“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我爱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爱的女子。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单纯男子的心里对白。《静女》里的女子并不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千金,而是一个渴望自由的调皮可爱的勇敢女子。男子则是如此痴情质朴,憨厚老实呢。这样的爱情是如此的单纯、自由,就是短短的语句中让我回味无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丽,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诗整齐的句式,描绘着男子追随着“伊人”移动。这是如梦中仙境般奇妙,朦胧,却可惜不可及也。让人仿佛致身境中,深深体味着诗人那凄婉的心情,却又不顾一切努力的追寻,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两首是古代人们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而《氓》却包含对于现实背叛的痛恨与无可奈何。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贸丝来,来即我谋。”男子热烈地向女子直白表达心意到“以乐车来,以我贿迁。”男子与女子终于如愿相恋成婚。而结局却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简单的话语,吐露出因社会男女不平等婚姻带来的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这也是古代许多妇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惨命运的缩影。

《诗经》中的爱情,或是理想或是现实,或是自由或是无奈。却都让人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越是如此质朴的承诺,越是感动了现代繁杂的心。

当你能处于繁嚣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诗经》。仰望静空朗月,遥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圆,那简单、淳朴、率真的感情跃然而起。放眼当前的爱情唯金论横行泛滥,难道不更让人对古人钦佩、更引人神往?

爱情本就应是真诚,简单才是最美!

诗经读后感 篇7

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若我们都静下心沉下心来,翻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会对《诗经》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厌倦,找找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流注了无限爱意与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见最本质的自我。

一行诗句,无限思量。

诗经读后感 篇8

诗经,就如古朴的石阶:虽陈旧,却已屹立千年;虽古朴,却载满了人情冷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读到的关于《诗经》的第一句句子。那时候的我学习《关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听老师给我们讲它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和它所表达的意义。而如今,老师讲的我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唯一记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载的满满的浓情与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无奈。我也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只能“听老师讲”了,我已经可以独立地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诗经,可以在我彷徨躁动时给我清风般的抚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诗经·桃夭》是我在整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桃夭》虽是一首婚嫁赞歌,但写的却是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桃夭》中虽无对女子的妆容进行描述,但是却通过对桃树的描写,从侧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虽无直接表达对女子的祝愿,但是却通过满树的果实和茂密的枝叶,表达了他对女子的祝福。诗经,可以在你孤独无助时给你阳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战事不断,戍地不稳,战士背井离乡,妻儿孤苦,老母年迈。但倭寇猖獗,又岂可弃国家于不顾?无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战场为国家而厮杀。或许家人会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对国家无愧,这就够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诗经,可以在人迷茫时如灯塔般为人指引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灭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一场又一场的戏,聚集,然后淡然的离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轮回,出生,然后孤独的死去。我们不停地记录一张张面容,与别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过。我们走的道路虽各不相同,但最终我们必将去往同一个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动,《诗经》可以给你清风般的抚慰;若你感到孤独无助,《诗经》可以给你阳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诗经》则可以像灯塔,为你在重重迷雾中指引方向。读《诗经》,其实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是在于――你懂了多少……

诗经读后感 篇9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第一首诗,也是我认识诗经的第一首诗。这首爱情诗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思恋不已,却又追求不到。相思至极,便产生幻觉,仿佛已经同那姑娘结为夫妻,享受着快乐的生活。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以爱情诗为其最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距今约3000年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其中爱情诗就有80篇左右。这些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个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诗经》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展示了完整爱情的过程,凡属恋爱婚姻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悲欢离合,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在这里,既有初恋时的甜美羞涩和砰然心动,如:《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宛丘》描写对一位跳舞女子的暗恋,但这样暗恋是一种无望的相思,不过这相思之中双含着一种理解,对女子无论冬夏的舞蹈的一份同情。暗恋是一种很特别的经历,暗恋就是单相思。古龙曾经说过:爱的本身没有错。无论如何,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都不是错,只不过暗恋着一个人时,心里会有那么一丝丝的甜蜜,也还带着一丝丝的心酸 。暗恋是一种特殊的初恋。

当然,历经初恋,就有热恋时的激情澎湃和海誓山盟和沉迷于爱的忘乎所以、欢乐飞扬。“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诗经》里的《卫风·木瓜》。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原“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在古人眼中,玉石恒久长远,象征爱情,赠送玉石无疑是传达情人间的“山盟海誓”,正所谓情到深处无怨尤,爱到忘情近佛心,玉石此时代表着一种“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忠贞情意。恋爱中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即使每天朝朝暮暮,相依相守,仍觉得时间不够,恨不得片刻不能分离,然而,分离又偏偏不是我们能掌控的。由此,和情人分离时才会感到切肤的思念和牵挂。《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正是表达了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月下相思,沉迷其中。当然更有爱无所爱的无可奈何,恋爱过程的现实场景和具象细节等等。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没有杂质,也没有功利成分。《诗经》中的恋爱男女不会去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社会舆论的谴责,他们只是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去寻觅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相互试探,得到了爱的回应之后,就有了幽期密约,有了铮铮誓言,从此夕阳下,他们如影相随,共同品味爱情的甜蜜。

在《诗经》那个时代,礼教已经开始萌芽,婚姻大事已经不再是完全自由的了,现实开始给人们的感情增加束缚。虽然这些少男少女懂礼、知礼,但为了真爱,他们可以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要拒绝无理的要求,反抗强制的安排,甚至叛离家门,去追求真正的幸福!他们在《诗经》里悲叹着,反抗着,表现得刚强果断。可以说,《诗经》里的爱情诗,诗经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对爱的追寻过程,从憧憬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思念、从起风波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在《诗经》里的爱情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这些诗都带着春秋时期我国早期社会先民们相对自由的生活痕迹,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显现出了爱情生活的真实面目。《诗经》中这些来自远古的爱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们是一首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淳朴,烂漫自由,琅琅上口,传诵不衰!

诗经读后感 篇10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那是极清冷寂寞的夜。无边的暗夜将呼啸着寒风的原野吞噬,星月在重重厚重的暗色云层后无力地闪着黯淡的光。令人几近致盲的黑中,几颗稍显明亮的星点零落地散落在东方的夜空中,挣扎着将残烛般微弱的光辉洒向大地。原野尽头的村落中,只有一间房内透出几束摇曳的火光。影影绰绰地可以看见一点忙碌着的人的轮廓,仔细看去,确乎是在翻阅着什么似的。夜深了。

这个夜晚和过去的千百个无月的暗夜差不多,眼下这位官员批改文书疲倦的神情与涣散的目光,大概也与从古至今千万熬夜苦读抑或加班加点劳作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仅是中华五千年中没有留下过任何存在痕迹的无名小卒之一。从未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大概将来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奔波于尘世之间,被一桩桩不足道的蝇头小事搅得烦躁不堪罢了。

或许生活对他们来说真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机械,重复,如同不知停歇的陀螺般周转于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劳累疲倦却还是要咬牙坚持、拼命努力,用心中最后一丝信念支持着沉重的身体活下去。就像,暗夜中的小星。明知自己的力量与黑暗相比微不足道,但还是忙碌着把自己散发哪怕一点星光无私地洒向大地。奔波操劳、疲于奔命的同时,内心深处仍天真地渴望光才能被人窥见,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带来改变。这精神固然可敬,但事实上,不如说是可笑又可悲。

那几点小星,大概就是无数劳苦群众心中燃着的最后那丝火苗。学子渴望教科书式的.成功,努力坚持埋首书海;职员希望物质的丰富,遂让青春留在办公桌前,心底叹息抱怨却不知何时休停。为了心愿与信念牺牲一切的普通人啊。像小星般竭力为心中不可及的梦想努力发光。

但有多少人在意识到梦想不切实际后就放弃发光发热的信念泯然众人了?理想一天天渺茫、熄灭,最后凝固成坚硬冰冷的石头,坠于大地,遍体鳞伤。

我曾不明白奋斗的意义。关于未遂的梦、达不到的远方我有太多猜测。事实上,星空绝不是被无故点亮的,《小星》的含义也正在于此。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能成为人上人,所能点亮的也不过是偌大天空的百万分之一。不过,若是每个人心里常闪烁着这么一颗明净的小星——无论有多暗,只要保留心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就好——心中只要有一点儿希望,那星光必定是璀璨无比的。

小星之火,亦可燎原。

其实,只要活过、真正存在过,那么留下痕迹与否也就不再重要了。拼搏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啊。

诗经读后感 篇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最近为了给女儿取名字,又翻出来通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越是阅读越是觉得诗经作品的厚重、隽永、耐人寻味。诗经的大部门作品都是写在两三千年前,现在读来仍能感受到那时百姓家浓浓的生机和情侣间脉脉的情怀,仍能感受到王宫内的歌舞升平和战场上的车马萧萧。古人云:不读诗,无以言,或许这就是诗经的魅力,它可以带你穿越时空,带你感受百姓心声、爱侣之情、家国情怀。

百姓心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政治课本里总是强调,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纵观史书,真正描写人民这个主体以及生活状态的史籍寥寥无几。然而我们可以透过诗经读到几千年前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让你感同身受。"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国风·魏风·十亩之间》描写百姓家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的诗。诗章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这个画面热闹中透着安详,忙碌中带着欢乐。中国的农耕社会的耕作方式,据说从汉代到近代都没有怎么改变,这首诗也让我还原了儿时的记忆,夏季农忙时节,田间地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人在割麦、打场,累了大家嬉笑几句,不亦乐乎,夕阳西下时,大家牵牛赶车,背后的夕阳余晖散落满地。历史总是被描写的狼烟四起,成王败寇,正所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历史创造者的丰碑后,堆叠的都是无数百姓的森森白骨,而这些百姓的'家人,则在等着他们早点回家。"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是《王风·君子于役》的诗句。这首诗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鸡已经上架休息了,太阳落山,羊、牛也从山上回来了,丈夫还是没有回来,一个妻子开始思念丈夫,担心他在外受饥渴之苦。同时也是在描述战争,看不到金戈铁马,看不到尸横遍野,只看到一个女人夕阳下的背影,她在门前远望,望穿秋水,黯然神伤。这首诗出自王风,王,是东周王都的简称,王风主要产自洛阳一带,每当路过王城广场,我总想着,两三千年前,在西工或者孟津的某个地方,一个农妇,在某个角落,孤单影只的思念着他的丈夫,而他的丈夫只是历史滚滚车轮下的一个兵卒,战祸、破乱下,百姓只能身世浮沉雨打萍。想想现在,我们真该知足、珍惜眼前的生活。

爱侣之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小学生都会背的诗句,出自《国风·周南·关雎》。此诗位列"诗三百"之首,足以看出古人对爱侣之情的重视,足以看出爱情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论语》中多次提到《诗》,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连孔夫子都为之叫好,可见此诗的写的漂亮。它描写的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他们的感情发乎情而止乎礼。《诗经》中还有许多歌颂爱情的作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此诗出自《国风·卫风》,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之所以对这首诗印象深刻,一是因为卫风在今淇县一代,离我老家很近,我大姨家就在淇河边上,小时候经常去淇河边玩耍。二是这首诗产生了一个成语:投桃报李,三是这首诗还产生了一个名人的名字:爱情小说集大成者,琼瑶。读了诗经,你会发现有很多名人名字皆出自诗经,或者诗词中引用诗经,足见诗经影响深远。《诗经》中爱情诗不胜枚举,所刻画的爱情样貌,应该是华夏儿女生活的原初典型,轰轰烈烈的爱情总会归于平淡,普通琐碎的温暖才是真。

家国情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出自诗经中的《邶风·击鼓》,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描写的夫妻之情,而是写士卒征战之悲。征人自叙出征情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邺,主要指我老家安阳一带,每读此诗读,总能感到老祖宗征战的豪迈与悲壮,家国情怀,战友之情,溢于言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诗出自《王风。黍离》,成语黍离之悲就是出自此诗。平王东迁洛,周室走向衰微,无力驾驭诸侯,虽保有天子称号,但地位等同于列国。这首诗就书写了古人在周王室迁都洛阳时难舍家园之情。对于亡国之痛,有忌讳,有不忍言,悲痛之情愈来愈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出自《秦风·无衣》,读完这首诗,你就会觉得秦国统一六国是必然,秦军虎狼之师如此同仇敌忾的气势能不令六国军队闻风丧胆?!每当读起此诗,我总会想起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我为数不多喜欢的国产剧中它算一个,剧中冒名顶替的团长龙文章在带领败退远征军突破日军重重阻击和追击返回祖国时,口中念叨的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凭着个人魅力和这句"岂曰无衣",愣是将一群流窜的兵痞带成了一群岳武穆,让溃军炮灰团有了信念和希望,成了对抗日军的民族脊梁。其实无衣跟剧中阿译长官唱的那首歌是一个意思: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快团结莫作老病夫,快奋起莫贻散沙嘲!这就是诗经中的大情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老祖宗留下来的典籍真是博大精深,这次趁着给女儿取名字的机会重读经典,有侥幸心理,最后却也学以致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原意学子之服,后多指知识分子、贤才贤士,希望我和我的孩子以后可以多读诗经这样的国学经典,正家风重传承,成为家国需要的子衿。

诗经读后感 篇12

朱熹曾经为《诗经》作序,在序中,他问过一个问题:“《诗》何为而作也?”而他思考后的结论是:“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即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他认为人生来就是静的,这是人之天性,同时能被物体感动,这是人自身的需求。人既然有需求,就肯定不是没有思想的;人既然有思想,就肯定不会不表达;既然要表达,那么言语所无法表达,而赞许咏叹的其他部分必然带有自然的声音与节奏而不停歇。《诗》的内容可以说丰富而又多彩,虽只有寥寥几千字,但这几千字却撕开一道口子,后人能够窥伺到周朝的的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如朱熹所说,《诗》取自人的生活体验,我能感受到那些佚名的作者在生活的起伏中的种种情感,酸甜苦辣一应俱全,这些情感满溢出来就变成了诗歌的语言,在千年之后仍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狡童》这首诗歌来源于《郑风》,取材于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描写了一位姑娘大胆追求另一个男子的故事。这首诗歌以一位姑娘的口吻,讲述了面对难关时甜蜜而又酸涩的心情,她大胆直率的向着对方表露了爱意,抱怨着自己由于爱情食不下咽,寝不能安。当然在阅读其他研究文献后,有部分学者认为这首诗也有可能是在描写一对情人之间爱情的波澜。在这篇诗歌中,姑娘热烈地称呼爱人为狡童,狡童狡童,一个美貌的滑头少年的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本诗也并不长,一共两章,每章四句,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引导读者,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候犹如和千年前的姑娘对话:“你这个滑头小子,为何不和我说话?你这个滑头小子,为什么不与我一起用餐?”浓烈的'情感铺面而来。结尾戛然而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和姑娘一起质问狡童,又或者恍然之中自己就成为了那位姑娘,在千年前的郑地发出疑问。

接着我读到《大雅·下武》,就如朱熹所说《大雅》也是取材于生活的诗歌。众所周知《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是周王畿内乐调,其中的经学者推算,《大雅》莫约写成于西周初年,主要歌颂周王朝先祖甚至武王、宣王的功绩。本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一共六章,每章两句,每句分为两小句,每小句由四个字组成,工整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从题材可以知道这首诗是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目的是为了赞颂历代周王的统治和贺喜于当今纣王。赞颂诗大体意思是说周朝世代出明君,前面的三位先王都十分英明,他们在天之灵指导着后人继续继承这些美好的品德,周武王和周成王治国有功,能效仿现任,继承祖德,四方诸侯前来祝贺。《下武》的音韵美也是十分罕见的,它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非常巧妙地将所有的赞颂内容串联起来,避免了普通赞颂诗落于俗套的结果,令读者在阅读时候仍能耳目一新。有学者评论这种结构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这种刻意营造的巧妙结构,是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在美学这门学科中,结构就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而被学者们研究和重视,康德的完形结构就提到,在主客体同构的时候,两者之间能发生情感的交流。正如其所言,《下武》的结构美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仿佛能感受到在那个宴会上礼官歌颂起赞歌,向周王送上祝福的场景。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在祭祀上不仅有配乐,还有相应的舞蹈。它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而接下来的这篇就选自于《周颂》,《昊天有成命》这首诗是祭祀周成王的乐歌,它讲述了周代开始的三位王对周王朝的贡献,其中周成王被重点赞扬,歌颂了他为完成先王事业所做的各种努力。诗歌大意是:上天有命令,文王和武王收到了上天的指令,成王不敢贪图享乐,日日夜思考着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一种多么光明和辉煌的行为,认真经营只为履行天命,让国家太平民众安宁。我在阅读资料时了解到,这首诗的题目是《诗》中最长的,但是有趣的是,正文的篇幅是所有诗歌中最短的。因此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明显的感受到本诗语言干练之美,没有什么多余的修饰词,这有可能是因为颂歌的功能是告神,既然是与神对话,那么语言上就不能大加修饰,吹嘘自己的功绩,而是应当谦虚地陈述自己的所作所为,因此本诗“义必纯美”语言质朴,高度概括。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伺到一丝周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试想象在千年前的祭祀典礼上,人民恭敬地唱起对周王的颂歌,向上天传达着希望拥有美好生活的愿景。

阅读《诗经》,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周代的历史、政治、文化,《风》带我们浏览各地的民谣,靠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于缠绵悱恻的爱情,有艰辛劳动,也有怀念故土的,细细读来一个个周代百姓的形象仿佛就跃然纸上;《雅》更是被认定为中国上古时期仅存的史诗,记载了周历代各王的所作所为,与别的文物材料相互印证中国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