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环境教育教案(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环境教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动物为什么要穿越公路。
2、知道人们保护动物的有关习俗。
3、了解有关部门为保护动物而采取的积极行动。
4、懂得如何保护动物。
5、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动物行走(或迁徙)的知识;了解与保护动物有关的`习俗;查阅有关部门保护动动物的积极措施。
教学方法:
谈话、交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要求认真倾听,谈出自己心中的感受。教师读“生活在线”。
二、探求新知:
1、猜想动物为什么要穿越马路?(迁徙、公路切割了动物的生活区域)
2、交流:人和动物应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人们的哪些习俗与保护动物有关?
3、你认为应怎样保护动物不受伤害?
4、你了解到哪些保护动物的典型事例?
5、我们能为保护动物做出哪些实际行动?做保护动物的小卫士。
教师总结:动物和人类一样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员,是地球上共存的生命,人类应该与他们和
谐相处,积极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三、拓展应用
1、用美丽的图画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2、现在让我们为保护动物写下几份倡议书(或宣传单)吧!
四、板书设计:
给动物让路
动物为什么穿越公路?
为什么要保护他们?
如何保护他们?
环境教育教案 篇2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工业的生产,人们都在充分地挖掘利用地球上的资源,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也给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害为了人类,为了自已,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要从孩子抓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已。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学起就有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美德.对小学生实施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具备环保意识与环保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有学生32人。他们掌握的基本知识比较少,虽然可能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3、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3、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4、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四、教学内容:
1、从我做起,保护绿色生命。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之中去。
教学重难点:
充分认识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其迫切性和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密切关系,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脏物,不践踏草坪,不随意摘花摘叶。
2、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水的分布,了解物质的简单分类,有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重点难点: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3、了解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我们周围的动植物,认识自然、亲近、热爱大自然的目的。
重点难点:
人 与动植物和谐相处,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4、收集废品,建立“绿色银行”。
教学目标: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收集废纸、废报纸、饮料瓶等物品,建立“绿色银行”。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收集废纸、废报纸、饮料瓶等物品,建立“绿色银行”。
五、具体的措施
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六、问题研究与教学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环境教育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初步学习使用打击乐器随乐进行演奏。
2、尝试为鸟叫、鸟飞的动作和图谱匹配相应的乐器。
3、学习看指挥演奏,感受集体合奏的快乐。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鸟头饰、乐器若干、图谱一张、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倾听音乐,熟悉乐曲旋律
一只快乐的小鸟喜欢在树林里唱歌跳舞,有一段音乐讲的就是快乐的小鸟唱歌跳舞的事。
二、教师随音乐表演动作让幼儿欣赏
1、教师以鸟叫、鸟飞的动作与音乐匹配让幼儿欣赏。
2、幼儿边欣赏老师的动作,边以拍手的形式拍出相应的节奏型。
三、引导幼儿听音乐、看图谱、拍节奏型
1、看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
2、看指挥,随音乐拍出相应的节奏型。
3、老师指挥幼儿分组拍节奏型。
四、讨论配器方案
1、鸟叫的地方可以用什么乐器?如何演奏?
2、什么乐器演奏起来象鸟飞的`动作?如何演奏?
五、幼儿练习使用乐器演奏
1、幼儿看教师指挥进行空手练习。
2、幼儿拿乐器,看教师指挥进行演奏。
3、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台湾儿歌,共有两段,每段都采用了象声词来形容一种小鸟的鸣叫声和神态,使歌曲生动有趣。本课围绕着唱鸟、爱鸟、护鸟的主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他们充分融入到音乐中,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能力。
这节课我采用了范唱加听唱法来教新歌,第一节课速度太快,没有很仔细地教学生一句一句唱,只是在难点进行了范唱,歌词复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也没有做太多说明。
听唱就是跟着录音唱,录音的速度快,有的地方不太清楚,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唱。第一个班的学生很聪明,齐唱时效果不错,可是对于把握台湾风格的衬词还是有点难度,让个别学生唱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所以我在给后两个班上课的时候改进了教案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台湾风格的衬词。
在认识音乐知识——“下滑音”的时候,我教唱没有趣味性。后来在网上看了一些优秀的教案,发现可以用肢体动作提示学生,还可以用两种不同的唱法形成对比。比如举一个滑滑梯的例子,提示学生唱的时候音调要先上后下。
用对比的方式,第一次唱不加下滑音,不带表情,第二次唱加下滑音,并带上表情,让学生体会他们的区别。音乐教学应该活泼,可爱,富有表现力。不仅要声音美,语言美,还有肢体美,这不应该只体现在表演歌曲上,在教授学生一些乐理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的表现出来。
环境教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过度包装"。
2.使学生知道过度包装对人类和社会带来危害
3.使学生增强节约意识,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过度包装"。
教学难点:过度包装对人类和社会带来危害。
教学设计:
一、教学引入
当今和未来世界人类面临资源匮乏、河流污染、空气浑浊、垃圾成山等资源环境问题的威胁。其实,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对商品进行合理而适度的包装,可以在运输,储藏过程中避免商品受到损伤并便于消费者携带。但超出了保护商品,美化商品的功能要求,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板书课题:过度包装浪费大)
二、学习新课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商品,记录它们的包装有几层,是否属于过度包装。
2.想一想,过度包装会对人类和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3.我们用计算来看一下过度包装的危害,
生产8亿件包装盒耗费纸张多少万吨?
需要砍伐直径10厘米的大树多少万棵?
3.畅所欲言
分小组讨论,选择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长购买的商品,分析其包装的合理性,并提出合理,环保的包装建议。
三、小结
我们要认识到过度包装的危害,自觉杜绝过度包装,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环境教育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白色污染,认识到白色污染对环境,对人类生活、生存带来的危害,知道应该投身环保。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拒绝白色污染,保护环境,关爱家园。
3.通过合作交流,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什么白色污染、白色污染的危害的相关资料、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白色污染的资料、生活中白色污染的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交流兴趣。
二、认识白色污染及其危害
1、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白色污染有什么危害?(课件出示问题)
2、小组交流查到的资料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4、师课件出示图片,展示白色污染会对人体,环境,动物和农作物造成危害。
三、发现身边的白色污染。
1、白色污染真是危害巨大,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遭遇白色污染的情况。
2、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自己遭遇的事、看到的景象、听到的故事、了解到的新闻……)
3.指名汇报,师评。
四、拒绝白色污染,设计行动方案。
1、白色污染危害如此巨大,我们怎样才能拒绝白色污染呢?请开动脑筋设计一套拒绝白色污染的行动方案。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评讲。
五、创设情景,实践运用。
1、过渡: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怎样才能把我们学到的环保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呢?
2、师生模拟生活中产生白色污染不良行为的情景,学生纠错并及时进行劝说。 模拟情景一:一学生走在校园里,边走边吃零食,吃完东西,随手扔掉手中的包装袋。
模拟情景二:星期天,奶奶(师演)拿着一次性塑料袋,准备带着孙子上街买菜。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快乐吗?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收获。
2、同学们,只有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拒绝白色污染,保护环境,天才会更蓝,水才会更清,花才会更艳,我们的校园才会更美!
七、作业:
利用学到的环保知识,劝说身边的人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塑料用品。
环境教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太阳的作用,四年级上学期环境教育教案。
2.使学生知道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太阳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太阳的作用
一、引入
1.放映关于太阳用途的图片。
2.谈话:同学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答。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要给予引导和鼓励。)
4.讲述:太阳给了我们阳光,所以植物才能进行光和作用,给人类提供必需的氧气;太阳给了我们热量,不然地球可能就是一个冰球。今天,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已被人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板书课题:太阳是万物之源)
二、学习新课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呢?
用各种形式表达你的看法。
2.观察两种植物在阳光下和室内的不同。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畅所欲言
在石油可开采量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两大危机的
夹击下,太阳能的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做个现代工程师,展开想象,谈一谈,你最想"开发"出
太阳能的哪些新用途?
三、小结
太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四、布置作业-做一个调查
走访你生活的社区,调查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的比例,
分析不同类型热水器的利与弊。
环境教育教案 篇7
第一节人类影响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设想
教师可先复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方式,进而提出: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教师总结,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
在进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应指出,人类经常忘记自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然而,随着人类的种群数量增加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任何其他动物。
四、教学过程:
教材中列举了“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并用图6-2来表示这种关系。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之间的关系,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用概念图来逻辑推理某一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比较清晰地表示出事件或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学生讨论教材中图6-2后,结合“资料搜集与分析”──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选取实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概念图阐释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
(1)在搜集资料前要拟定主题(或感兴趣的问题),主题的确定应该具体,以小见大;
(2)从揭示人口增长(因)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果),分析因果间的`逻辑关系,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上;
(3)尽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例如,人口增长与农药使用之间的关系;
(4)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拓展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对策。
(二)资料分析
提示:
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三)资料搜集与分析
提示:
(1)如果学生生活在农村,还可以到本乡镇和本县的计划生育、农业、环保、档案等部门进行采访和调查。如果学生生活在城市,还可以通过本市的城市规划部门或通过互联网等进行采访和调查。这些途径都可以快捷地获取可靠的信息。
(2)有关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主要包括:咨询时要说“您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要先请长辈坐下,自己再坐下;要细心倾听、认真记录、对方说话时不要随便插话,有不清楚的问题应以虚心的态度请教;咨询后应说“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3)如果资料繁杂,可以先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科学分类。如果有些资料相互矛盾,则应仔细分析它们的来源是否可靠、记录是否准确,必要时需要进行核对甚至重新收集这些资料。
(4)应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图或表格。图具有一目了然的直观效果,有三种形式:圆饼图适用于体现各相关数据在一个总数据中各自所占的比例;直方图适用于对各相关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曲线图适用于体现某一情况在变化过程中,相关数据依次的动态变化情况。表格则便于了解相关的具体数据。
(5)可以先进行分工,然后各自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工后,应当先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的项目,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四)想像空间
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中,耕地上的农作物占88%,草原和牧区占10%,海洋占2%。随着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能量将会增加。目前,全球适于人类耕种的土地约1.37×109hm2,人均约0.26hm2。但由于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目前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处于超土地承载力的状态下。人口过载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威胁巨大。
(2)对水资源的压力
虽然水是可再生资源,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对某一区域,水循环的自然过程限制了该区域的用水量,这就意味着人均用水量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如果要维持生活水准,则需要开采更多的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缺乏日益严重,甚至导致水荒。人均年可用水量1000~2000m3的国家被列为水资源紧张国家,全球现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有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十几个国家发生水荒。
(3)对能源的压力
能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制约,不断进行掠夺性开发,比如毁林造田、毁林建房、采伐木材等,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森林的大肆砍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5)环境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五、教后感: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之间的关系,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用概念图来逻辑推理某一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比较清晰地表示出事件或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环境教育教案 篇8
一、背景分析
本部分知识选自八年级上册生物北师大版,第20章第5节《遗传和环境》。学生学习过第三节的知识,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这三者的关系,以及变异的分类。
概念分析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某一性状的具体表现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
二、教学目标
掌握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这三者的关系,并区别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例分析,总结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体会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理解
难点: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
从生活现象入手,回顾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再从分析几个生活中常见实例入手,总结归纳,整个过程,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生活实际与书本知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再得出相关结论。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图片实例
六、教学流程
1、导入
2、解读目标
3、概念复习
4、合作探究
5、展示、
6、分析得出结论
7、小结
8、课堂练习
七、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同学们还记得军训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吗?学生:累,热,晒黑了
教师:我们都知道性状由基因决定,肤色也是基因控制的,那么军训有没有改变你的基因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知识。
解读目标
强调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概念复习
用有耳垂和无耳垂复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教师:基因型为AA的个体是否一定表现为有耳垂?
学生:是
教师:不一定,可以通过手术做成无耳垂,那么她的基因型会不会变成aa?
学生:......(有回答会的。有回答不会的)
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两个探究题
4、总结变异的类型: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5、可遗传变异的应用
6、小结
a、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比较稳定,表现型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b、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课堂练习
巩固知识,抽学生回答相应的练习题,并及时纠正易错知识。
八、板书设计
1、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2、变异的类型
a、可遗传变异
b、不可遗传变异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各种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教师适当引导学习基因型、表现型、环境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并能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环境教育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调查、统计,了解人们日常出行的方式。
2、通过谈话、讨论、听故事,了解摩托车、汽车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3.从身边事入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什么是绿色出行
教学难点:培养绿色出行意识
教具准备:
1、调查表
2、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人的标记各二
教学设计:
一、以路人和家长为对象进行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出行方式。
"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调查了人们出行时最常选择的方式,同学们都
把它记录在调查表上了,现在,谁来告诉我你调查的结果是哪一种出行方式最多呢?"
二、说出自己调查的结果,并固定在相应的标记下面,分辨出哪一种出行方式最多、最少。
1、"谁来告诉我,加上之前我们调查的和刚刚调查的,你的结果又是哪种出行方式最多呢?"
2、"我们来看一下,调查出来的结果中哪一种出行方式最多呢?"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出行方式,并阐述理由
1、"同学们如果现在你要外出,你最喜欢哪种出行方式?"
2、阐述理由。
四、看课件故事,了解汽车、摩托车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选择科学的出行方式。
五、请进行第二次选择
"如果你现在又要外出,你又会选择什么出行方式呢?为什么?"
六、制作"绿色出行宣传单"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一起来做一回"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自己来制作"绿色出行宣传单",然后我们一起到社区向大家去宣传"绿色出行"的知识。
环境教育教案 篇10
第一课 认识生物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3.如何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40亿年生物进化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生物多样性给我们提供了食品、医药、衣服和住房等,它不仅是农、林、牧、副、渔业经营的主要对象,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在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我国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1)物种丰富。中国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种中,中国就有10科,约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种数近14%。
(2)特有属、种繁多。高等植物中的特有种最多,约17 3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57%以上。6 347种脊椎动物中,特有种667种,占10.5%。
(3)区系起源古老。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部分。如松杉类世界现存7个科中,中国有6个科。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是水稻和大豆的原产地,
品种分别达5万个和2万个。中国有药用植物11 000多种,牧草4 215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30属2 238种。中国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最丰富的国家,共有1 938个品种和类群。
(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中国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由于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分为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原55类、草甸77类、荒漠52类、沼泽37类、高山冻土、流石滩植被17类,总共599类。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 承接: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早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制定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一系列保护措施,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初见成效。1987年公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是我国第一部自然保护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战略和基本原则,并且提出了一般性对策。我国十分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有33个研究所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环境保护部门也建立了草原、荒漠、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监测站。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普法和科普教育,以立法形式开展了全民义务活动,如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下面简介其中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1)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就地保护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形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保护起来,以便保护其中各种生物的繁衍与进化。
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和野生生物类的保护区等。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能够有效地保护森林、草地、湿地和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任何一个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区,必然会很好地保护其内部的所有物种。因此说,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都会对保护区内的野生物种提供保护。此外,我国还设有专门保护某种或某些种野生生物的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总之,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迁地保护只能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进行紧急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的灭绝。对于植物来说,迁地保护主要是将濒危物种迁移到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或繁育中心。对于动物来说,迁地保护主要是将濒危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珍稀濒危动物迁地保护基地或繁育中心。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重威胁
尽管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主要是:
1)森林滥砍乱伐仍相当严重,造成森林破裂化,成岛屿状分布;
2)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
3)过量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及偷猎偷采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现象仍然存在;
4)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巨大威胁;
5)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变化;
6)外来物种的入侵;
7)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导致资源的衰退;
8)旅游、采矿、围垦湿地等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实例分析
例1 看下图,请问哪一种生物类群具有最大的物种数?占的百分比是多少?
图 类群比例
分析 对于这样的扇形图你会看了吗?在研究一组不同项目的数据时,当各个项目的数据总和等于某一整体时,我们可用扇形图来表示。圆圈代表了整体,各个小块则代表不同的项目,每一块的大小能显示出这个项目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从上面的扇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圆圈中占据最大块的部分是昆虫类,因此在具有最大物种数的生物类群是昆虫类。百分比的计算是将此块的圆心角度数除以整个圆的圆心角度数(360),再乘以100%,就得出此块的百分数。
答案 昆虫。占的百分比是55.8%。
例2 大多数农作物常会遭到疾病或寄生虫的袭击,例如一种霉菌就会很轻易地使大面积的玉米减产,这是为什么?
分析 我们学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后,要试着看能否对生产实践中一些常见的事例进行分析。在大面积农田里种植的大多是单一的玉米品种,它们的基因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这种缺少多样化基因库的.物种是很难适应疾病、寄生虫或者干旱天气的,因此一旦受到病菌的袭击,整片作物都会受到影响。
答案 这是因为大面积种植的田里,玉米缺少多样化的基因,因此很难抵御病菌的袭击。一旦遭到袭击,整片作物都会受到影响。
第二课 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环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的环境问题。
2、正确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利用海洋的观念。
教学重点:
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
海洋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思想教育的渗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海洋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而产生的,海洋形成已有几十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并未发生严重环境问题,就是因为海洋对有害物质具有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二是海洋生态破坏。
一、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状
2、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分析
(1)排污量不断增长,海洋纳污能力有限
沿海地区8省、1自治区、2直辖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产生量不断增长,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仍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洋运输业都发展较快,海上污染的排污量也相应增加,但近岸海域的环境容量(纳污能力)是有限的,这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仅以工业污染物为控制对象,收效不大
引起海域富营养化的无机氮和总磷主要不是由于工业污染源,而现行措施都以工业污染物为主要控制对象,因而收效不大。
(3)没有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制定综合防治对策
近岸海域是沿海陆域生态系统与海域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现行的“先陆地、后海
洋”和“以陆制海”的观念,促使人们为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尽快提高,而向陆域和海域无限制地索取,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强度(规模和速度)超出了海域的承载能力,沿海地区陆域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增长的模式仍是粗放经营;人口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方式不变,经济、人口增长的后果是资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不高),废物排放量大,入海污染物的总量增多,在一些海域超过了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破坏了“陆—海”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二、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
1、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
(1)近海环境污染对水产资源的不良影响
①内湾水产资源遭到破坏
②外海渔场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
(2)海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海洋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迁移、转化、富集进入人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3)海洋环境污染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石油污染严重损害了滨海旅游资源。
滨海城市的一些海水浴场也发现了油污染,而大肠菌群数超标和富营养化使海水浴场的水质降低,已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海水浴场的水质标准,对在海水浴场游泳的人群必将造成不良影响。
(4)赤潮、溢油等海洋污染事件的危害
2、海域生态破坏的损害
海域生态破坏的损害主要有:捕捞过度、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滩涂不合理开发及乱砍滥伐红树林造成的不良后果。
(1)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的损害
近海捕捞强度超过水产资源再生能力,这对渔业生产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由于长期的酷渔滥捕,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有的已遭到严重破坏。
(2)滩涂不合理开发造成的不良影响
滩涂是沿海地区的重要资源,应合理开发利用。但有些地区从局部利益出发,违反客观规律,盲目围垦开发,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有些地方在围海造田中,盲目围垦了历来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导致水产资源衰退。
三、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防治对策
1、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总的指导思想是:预防为主、源头控制(全过程控制)为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减少陆源及海上污染源的排放量,促进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
(2)改善工业布局,优化排污口分布
(3)按海洋环境功能进行总量控制
(4)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事故性油污染及面源污染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强化海洋生物资源管理,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改善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证海洋资源永续利用,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将98种水生动植物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其中海洋植物53种,并规定了禁渔区和禁渔期,划定了以保护海洋珍稀动物和珍稀水产品为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截止1997年底,已建立的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39个,总面积1.29×104km2。其中包括海湾保护区、海岛保护区、河口海岸保护区、珊瑚礁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区、海洋自然遗迹保护区、海草床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等。
(2)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已列入的重点保护领域有:
①保护沿海红树林 新建广西北仓河口至珍珠城、福建漳江口、广西钦州湾3个红树林保护区,使红树林保护区和管理区占红树林总面积90%以上;使红树林面积由1.6×104hm2扩大到3×104hm2;发展红树林水产养殖技术,使养殖面积达到0.5×104hm2。
②保护珊瑚礁 建立西沙群岛、东山岛、南沙水署礁3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珊瑚礁核心保护区;强化珊瑚礁保护区的管理,研究珊瑚礁恢复技术,促进已遭破坏的珊瑚礁加速生长和恢复。
③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60~80处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由1997年的
1.29×104km2扩大到3×104km2。
(3)强化海洋生物资源管理
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大力开发海洋养殖资源,巩固和提高现有优质品种的养殖水平,并积极开发新的养殖品种和高产低耗养殖技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促进合理开发海洋捕捞资源,支持开发潜在资源;进一步完善各类渔业法规,促进渔民参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行动,使渔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法制化,并大力开发远洋渔业,养护与开发公海生物资源。
(4)建立海洋生态示范区及可持续开发实验区
研究制定海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开展生态设计及生态建设研究,建立渤海生态示范区和其他重要海湾的可持续综合开发实验区;在南鹿列岛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实验,建设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四、实例分析
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较大的一种。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使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
请同学们通过报刊新闻介绍的知识讨论一下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教师总结: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的现实影响和长期影响表现为:
1、破坏海洋生态
2、危害渔业生产
3、破坏海滨娱乐场所
4、使整个海岸环境退化
第三课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和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环境教育教案 篇1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工业的生产,人们都在充分地挖掘利用地球上的资源,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也给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害,例如水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自已,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要从孩子抓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已。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学起就有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美德.对小学生实施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具备环保意识与环保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有学生xx人。他们掌握的基本知识比较少,虽然可能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3、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3、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4、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四、教学内容:
1、从我做起,保护绿色生命。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之中去。
实用的环境教育教案4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环境教育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教育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动物之间互相制约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引起学生观察周围动物之
间关系的兴趣。
2、培养学生爱护各种动物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生态意识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动物之间互相制约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爱护各种动物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到森林动物园去,你最想见到谁?为什么?
2、今天,我们除了看动物还要给动物找出它的朋友和敌人,什么是朋友?什么是敌人呢?
二、学习新课
1、观看多媒体画面一:
这是一头怎么样的狮子?动物们都排好队出来了?
说说有什么动物?为什么狮子要站在中间?
2、观看多媒体画面二:
下面,我们帮动物把它的'敌人找出来,看看是谁把谁给吃了?
3、讨论: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互相是敌人?
(2)动物里它吃谁?又被谁给吃?
(3)动物之间这样吃来吃去好不好?为什么?如果没有ХХ,会怎么样?
4、介绍电脑画面三:食物链图。
5、引导学生观察电脑多媒体画面四:
讨论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犀牛与犀牛鸟,鲨鱼与向导鱼)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环境教育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通过认识动物的变化,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3、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是你发现动物有什么变化?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学生自学课文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大雁南飞,队伍成一字形,飞行68—90千米。
2、学习《追根求源》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动物为什么离开自己的家园?
小结:
(1)雁南飞
(2)逆流而上的鲑鱼
(3)白鹭南飞
三、环保在行动为动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