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知远网

2025-07-27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1

拿到语文书,第一篇课文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刚读到这篇课文,我就被吸引住了。我不禁轻声朗读了起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到云霄里去了”。

读着读着,在我的脑海里展现出了一幅百草园的景象:蓝蓝的天空下,一只只蝴蝶围绕着野花跳舞,一只只小蜜蜂在阳光的抚摩下采着蜜。旁边那高大的树木下,星星点点的阳光洒落在地上,像满地的星星。树上一只只蝉儿在叫着:“知了……知了……”小鲁迅拿着一只风筝,快活着牵扯着线,不时地笑着。偶尔一只只小鸟从他头顶飞过,“唧唧喳喳”唱着美丽的歌谣。啊!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的!他有美丽的风景做伴,可以在蓝天下自由的奔跑,他可以整天在百草园里玩耍,听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

这时候,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小学时候,我的生活是快乐的。上课时,老师幽默的话语逗的我们笑出了声;在课间,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捉蜗牛,观察它的习性;放学后,老师会带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在高高的山坡上呐喊着;带我们去田野,去亲吻大自然的脸膀;带我们去公园,在山水中畅游;带我们去野炊,在欢乐中成长……想到这里,我也禁不住笑了。耳边传来小孩的欢笑,我又一次沉浸在童年的梦之中。

我继续读了下去。我知道了鲁迅的童年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快乐。他天真的以为家人送他去全城最严厉的书塾读书的原因归于他的淘气:“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读到后面一句时,我更为鲁迅惋惜了,因为他再也不能常到百草园去玩耍了,再也不能在冬天扫开雪捕鸟了,也就是说,他再也没有这样快乐的童年了,而是必须去面对那些繁重的功课!

哎,我也是一样。当我升入初中后,我更多的是想着自己的分数,自己的名次,那些玩啊跳啊,都被抛到了脑后。我需要这些时间来做作业。不仅要完成老师的作业,每天还必须要做参考书之类的复习题。对于这一切我们能做的只有默认了。

我看到过很多很多的文章,有些是〈我想要自由〉有些是〈分不是学生的命根〉。刚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是,渐渐的我也默认了,为了自己的将来,我们还是得努力学习!

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来,鲁迅对自己的学校也不喜欢。他和自己的同学一样,讨厌这些功课,上课常常偷偷在下面画画,和同学一起溜到院子里去玩。老师也不喜欢他的好奇,拒绝回答他问的“怪哉”之事。封建古板的教学方法,抑制住了他们的童心!

虽然我们知道我们根本就不愿意去学啊学,但是为了自己的,还是咬咬牙吧。暑假我们不能疯完,除了成堆的作业,还必须去参加补习班。要是开学同学们都提前学过后,你还怎么办!这一切一切都在腐蚀着我们的童年。我也快要13岁了,下学期,也将读初二了。正如老师所说的:‘初二是人生的分水岭,必须要抓紧学习。’‘一定要把假期当做加油站’‘暑假要去补习’……我们必须要挺。用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与其说”千年的媳妇熬成婆”还不如说大学毕业就是“千年的学生熬到头”,不对,还有博士生……

鲁迅对自己的童年没有一句简单的总结。但是读者自己也明白,那是因为他知道读者自己也体味到了。童年,你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自由,那就是没上学的时候。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也许,童年是不应该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的。对吗?而且,即使在小时候,我们也再也不能体味到鲁迅的快乐,因为,哪里找蝉蜕?哪里有那些叫天子?童年,也显得无味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想到了很多。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童年不应该在作业中渐渐消失。天下所有的少年儿童们,让我们拉起手,到山顶上去高呼吧,哦,快乐!哦,请让童年的百草园充满绿色,让它充满快乐吧!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每次读它,都会勾起我许多儿时的回忆。

我的幼儿时期是在浙师大幼儿园度过的。在那里,有欢乐,也有泪水,有幻想,更有友情。这与鲁迅先生的童年所在的百草园又是多么的相似啊!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我的'幼儿园老师也说,长着长草的地方有蛇哦,虽然不是赤练蛇,但却是像蝮蛇般恐惧的头大尾粗的大毒蛇。现在想想,我们老师也该是个鲁迅迷吧,要不,怎么会想出这样的绝招来吓唬我们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的呢?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见到蜈蚣”。我在幼儿园里也常把一些石头翻开,那时我和伙伴们普遍认为蜈蚣是害虫,所以,一旦发现,便蜂拥而至,马上将蜈蚣判了死刑。直到上了小学,我才知道,蜈蚣原来是一种益虫,它可是专吃害虫的呢。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个园,虽然小,但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我们幼儿园的园子可大了,里面的花可多了!菊花、梅花、茶花、喇叭花等等,还有许多不知道名字的花草。夏天,蝉鸣简直震耳欲聋,这时,男生们就开始行动啦!以减少噪音为借口而展开的捉知了大战,那可是我们夏天的一大趣事;秋天来临,我们在桂花树下摇起桂花雨,还用美丽的树叶做起了树叶画来,秋天的树叶可真是五彩缤纷啊;到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有着无穷的快乐,冰冷的雪打在头上,雪水流进脖子里,可嘴却总是笑哈哈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几个捣蛋鬼开始了新的“工作”,在草地上把草扒开,挖个大洞,再用树枝、长草盖上做成“陷阱”,专等女生上钩呢。这招可灵,一星期内总有一二个在“陷阱”里一脚踩空而摔倒的人,后来,我们还想再进一步—在“陷阱”里灌上水。但怕接下去踩上“陷阱”的人是园长,那可就要闯下大祸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无限的童年的回忆,从蜈蚣到青蛙,从老师慈祥的脸到同学稚气的眼,从调皮到懂事……从一个无知的幼儿到一个认真学习的少年,这中间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困难,还有多少离别啊……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3

对儿时的热爱,对自然的追求,以及天真的心理,都停不下脚步的节奏。细细地去品味里面的精华,都会认为这只是个传说罢了。

我读完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作者的童年真的.是好有趣,在作者那个年代,竟然会有“美女蛇”的传说。不仅仅作者很恐惧,我也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记得文章还写过这样一句话: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你万万不可答应他。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还是有点深信不疑。

我很喜欢作者那时候的三味书屋,不仅名字取得很特别,而且那儿还是一个圣贤之地,什么“上就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油”,都是一些难懂的句子。虽然鲁迅那个年代可能不是特别好,但是我好羡慕他们啊,能拥有充满趣味的童年真的是很难很难。

我也喜欢百草园,虽然这是荒芜的园子,但是对于作者而言,还是有很多重大的意义的。那儿有很多杂草,顾名思义,百草园肯定是有很多草地天地。只要我们去选择一些好看的书籍,总是会有不少的感受的。

在此,我像大家推荐作者的《阿Q正传》,《故乡》,和《父亲的病》,一定有不少的感触的。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4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让我体会到了百草园的景色宜人,还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中的快乐和在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

鲁迅在百草园生活久了,便与百草园有了感情,得知父母要送他去读书时,鲁迅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他并不想去读书。来到了三味书屋,拜见了先生。他也许爱上了这里吧!虽然说在这里学习枯燥无味,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并且教书的先生很严厉,不许问课外的知识,以致鲁迅想问先生“怪哉”都不可以。但学的多了,便可以学习新的知识,这也是让鲁迅觉得唯一有乐趣的.地方吧!后来,在早读的时候,刚开始学生还大声读着,过了一会儿竟然没声了,只剩下先生自己在读。鲁迅说,他经常这时画画,最后学的不怎么样,画技倒是长进了不少。

这告诉了我们:玩很重要,但学习又何尝不是最重要的呢?无论怎么玩,学,还是要学好的。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5

我的幼儿时期是在浙师大幼儿园度过的。在那里,有欢乐,也有泪水,有幻想,更有友情。这与鲁迅先生的童年所在的百草园又是多么的相似啊!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我的幼儿园老师也说,长着长草的地方有蛇哦,虽然不是赤练蛇,但却是像蝮蛇般恐惧的头大尾粗的大毒蛇。现在想想,我们老师也该是个鲁迅迷吧,要不,怎么会想出这样的绝招来吓唬我们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的呢?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见到蜈蚣”。我在幼儿园里也常把一些石头翻开,那时我和伙伴们普遍认为蜈蚣是害虫,所以,一旦发现,便蜂拥而至,马上将蜈蚣判了死刑。直到上了小学,我才知道,蜈蚣原来是一种益虫,它可是专吃害虫的呢。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个园,虽然小,但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我们幼儿园的园子可大了,里面的花可多了!菊花、梅花、茶花、喇叭花等等,还有许多不知道名字的花草。夏天,蝉鸣简直震耳欲聋,这时,男生们就开始行动啦!以减少噪音为借口而展开的捉知了大战,那可是我们夏天的一大趣事;秋天来临,我们在桂花树下摇起桂花雨,还用美丽的树叶做起了树叶画来,秋天的树叶可真是五彩缤纷啊;到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有着无穷的快乐,冰冷的雪打在头上,雪水流进脖子里,可嘴却总是笑哈哈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几个捣蛋鬼开始了新的“工作”,在草地上把草扒开,挖个大洞,再用树枝、长草盖上做成“陷阱”,专等女生上钩呢。这招可灵,一星期内总有一二个在“陷阱”里一脚踩空而摔倒的人,后来,我们还想再进一步—在“陷阱”里灌上水。但怕接下去踩上“陷阱”的人是园长,那可就要闯下大祸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无限的童年的回忆,从蜈蚣到青蛙,从老师慈祥的脸到同学稚气的眼,从调皮到懂事 ……从一个无知的幼儿到一个认真学习的少年,这中间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困难,还有多少离别啊 ……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优美散文杰作。散文记述了令鲁迅难以忘怀的百草园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和三味书屋中貌似枯燥其实却意义深远的读书生活。

文章回忆的是鲁迅自己的童年生活,通篇描写的都是儿童的生活,表现的是儿童的'内心世界。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时光,后半部分则写了在书塾中的上学生活。百草园之所以是“我的乐园”,是因为它是一个极好的游戏场所。而长妈妈讲的神奇的故事,更是个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如果说百草园是个乐园,让人留恋,三味书屋则是个乐屋,让鲁迅的好奇心进入一个新的天地。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鲁迅从玩耍到学习的成长过程,贯穿始终的是欢乐和自由。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令一这是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是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但是谁能够珍惜这美好的童年呢?我有翻开了这本书,陷入了深思……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7

这个假期,我翻开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颇有收获。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浙江绍兴人,祖上曾是达官贵人,但到了他这一代便家道中落。鲁迅童年时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时东渡日本学习医学,后因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弃医从文终成一代文豪。

而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他童年最真实的写照。

虽说百草园“园如其名”,只是一个长满野草的园子,但在童年鲁迅眼里,却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乐园。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百草园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故事、拍雪人、捕鸟雀……百草园又是一个乐趣满满的游乐场。在这里,童年鲁迅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无比的自在。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8

拿到语文书,第一篇课文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刚读到这篇课文,我就被吸引住了。我不禁轻声朗读了起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到云霄里去了”。

读着读着,在我的脑海里展现出了一幅百草园的景象:蓝蓝的天空下,一只只蝴蝶围绕着野花跳舞,一只只小蜜蜂在阳光的抚摩下采着蜜。旁边那高大的树木下,星星点点的阳光洒落在地上,像满地的星星。树上一只只蝉儿在叫着:“知了……知了……”小鲁迅拿着一只风筝,快活着牵扯着线,不时地笑着。偶尔一只只小鸟从他头顶飞过,“唧唧喳喳”唱着美丽的歌谣。啊!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的!他有美丽的风景做伴,可以在蓝天下自由的奔跑,他可以整天在百草园里玩耍,听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

这时候,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小学时候,我的生活是快乐的。上课时,老师幽默的话语逗的我们笑出了声;在课间,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去捉蜗牛,观察它的习性;放学后,老师会带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在高高的山坡上呐喊着;带我们去田野,去亲吻大自然的脸膀;带我们去公园,在山水中畅游;带我们去野炊,在欢乐中成长……想到这里,我也禁不住笑了。耳边传来小孩的欢笑,我又一次沉浸在童年的梦之中。

我继续读了下去。我知道了鲁迅的童年并不是我想的那么快乐。他天真的以为家人送他去全城最严厉的书塾读书的原因归于他的淘气:“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读到后面一句时,我更为鲁迅惋惜了,因为他再也不能常到百草园去玩耍了,再也不能在冬天扫开雪捕鸟了,也就是说,他再也没有这样快乐的童年了,而是必须去面对那些繁重的功课!

哎,我也是一样。当我升入初中后,我更多的是想着自己的分数,自己的名次,那些玩啊跳啊,都被抛到了脑后。我需要这些时间来做作业。不仅要完成老师的作业,每天还必须要做参考书之类的复习题。对于这一切我们能做的只有默认了。

我看到过很多很多的文章,有些是〈我想要自由〉有些是〈分不是学生的命根〉。刚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是,渐渐的我也默认了,为了自己的将来,我们还是得努力学习!

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来,鲁迅对自己的学校也不喜欢。他和自己的同学一样,讨厌这些功课,上课常常偷偷在下面画画,和同学一起溜到院子里去玩。老师也不喜欢他的好奇,拒绝回答他问的“怪哉”之事。封建古板的教学方法,抑制住了他们的童心!

虽然我们知道我们根本就不愿意去学啊学,但是为了自己的,还是咬咬牙吧。暑假我们不能疯完,除了成堆的作业,还必须去参加补习班。要是开学同学们都提前学过后,你还怎么办!这一切一切都在腐蚀着我们的童年。我也快要13岁了,下学期,也将读初二了。正如老师所说的:‘初二是人生的分水岭,必须要抓紧学习。’‘一定要把假期当做加油站’‘暑假要去补习’……我们必须要挺。用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与其说”千年的媳妇熬成婆”还不如说大学毕业就是“千年的学生熬到头”,不对,还有博士生……

鲁迅对自己的童年没有一句简单的总结。但是读者自己也明白,那是因为他知道读者自己也体味到了。童年,你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自由,那就是没上学的时候。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也许,童年是不应该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的。对吗?而且,即使在小时候,我们也再也不能体味到鲁迅的快乐,因为,哪里找蝉蜕?哪里有那些叫天子?童年,也显得无味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想到了很多。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童年不应该在作业中渐渐消失。天下所有的少年儿童们,让我们拉起手,到山顶上去高呼吧,哦,快乐!哦,请让童年的百草园充满绿色,让它充满快乐吧!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9

鲁迅先生在他的大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读过这篇美文后,“百草园”便成了我一直向往的“极乐世界”。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能像鲁迅小时候那样有一个漂亮的园子多好啊!国庆假期,我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百草园”。

鲁迅先生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弯的,好多屋子。我们绕过正厅,导游阿姨说后面有一个园子,便是“百草园”。我瞪大了眼睛,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吗?噢,是的,正中的大石头上赫然刻着三个大红的字——百草园。光滑的大石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眼前的百草园与我脑海中的大相径庭,园子很大,却没有百草繁花,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和高大的树木,一片近似于荒凉的田地。

我思索着,也许正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大概是好奇心的驱使,这些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萌发起幼小的鲁迅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吧!

我静下心来,走到了一块大石碑处,上面刻着几行隽秀的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一字一句细细地品味着。

我一边低吟着这些精美的文字,一边寻找着鲁迅笔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回味着鲁迅先生的快乐童年。我似乎听到了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此时的我置身园中,感觉这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我的老家七圩也有一大片园子,可以说,比鲁迅的“百草园”美上好几倍,鲜花绽放,芳香浓郁,风景别致。各种形状的花坛里种植着千姿百态的富贵海棠、石榴树;清香四溢的桂花树;还有成林的银杏树。可是,为什么这么美的园子在我的眼中不是那么神奇美好呢?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菜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他在玩耍时无拘无束,在玩中驰骋想象,赋予“百草园”以活力,使“百草园”更具魅力!而我,在园中玩耍时只顾着疯玩,不注意细致观察,更不注重细细品味,玩过后自然就忘了。

在鲁迅屋子前的庭院里,有几尊铜像,和蔼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幼小的鲁迅双手托着下巴,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妈妈说:“鲁迅小时候听讲时总是那么凝神、专注,善于思考。”我领悟妈妈话中的隐意,希望我像小鲁迅一样,刻苦学习。我看到鲁迅和继祖母之间有张小凳子,就坐上去,偎依在继祖母身旁,像鲁迅一样凝神听她讲故事。妈妈似乎明白我的意思,赶紧“咔嚓”一声给我拍了照。

如今,这张照片就在我的书桌前,它时刻提醒我,要像鲁迅一样细细品味生活,认真做好每件事。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10

读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仿佛就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小鲁迅从纸上跃到了我面前。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这些都是百草园的真实写照。它们就像一股清凉的泉水流进每个人的心里。这些新鲜的事物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它们孩子来说就像天边的云朵一样,难以触及。读着读着,我才发现小鲁迅在百草园里是很孤独的。他不像我们有那么多的小伙伴,他只有看似只长满了野草的百草园。所以我又有几分同情小时候的鲁迅了。

我也曾憧憬过能有个机会可以做次神仙,原来何首乌的根有像人形的,我边笑边想着。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成仙啊?

我最喜欢就是在雪后空地上捕鸟。须在下一两天雪后扫开一块空地,撒上秕谷,用一根小棍支起一面竹筐,系上一根小绳,远远的牵着。啊,鸟雀终于来了。不可以急。小鲁迅屏息凝神,脑海里却憧憬着鸟雀们在口袋里叽叽喳喳又挤又叫的样子。不自觉的握着绳子的手往后拉了拉。呀,鸟雀都吓跑啦!鸟儿都惊得直冲云霄。我好像看到了躲在石头后面小鲁迅沮丧的样子。

小鲁迅的生活真是令我羡慕,但我也不会忽视伏在桌上执笔的大鲁迅。朝花夕拾。这多么形象的比喻。鲁迅先生用精湛的文笔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深入人心的故事。鲁迅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的童年令我羡慕。这虽然是一篇鲁迅先生在中年写下的回忆,却是他童年的回忆。或许正是因为有过一段美好的童年,严而不厉的先生造就了未来的民族魂。

我觉着,如果静静的思索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你会觉着你是在看画,不是在看文。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11

拥有无限童真,获得许多童趣,享受缤纷童年——题记

童真是每个孩子拥有的钥匙,童趣是每个孩子寻宝的道路,童年是每个孩子最宝贵的宝藏。

孩子的童真使他们获得童趣的基本,他们善于用他们那发现的眼与童真的心去观察,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获得成长,还会学到很多知识,增长经历,这些探索的过程和所得,都将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一部分。

在用童真的心发现后就会获得我们的童趣,或许这些在大人们的眼中是幼稚甚至是无知的,但是我们却乐在其中,不是吗?这是因为我们那童真的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带给我们的是与别人不同的感受,是与众不同的思想与思考方式。虽然别人或许不赞同我们的看法,但是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童趣

在童趣中我们享受了我们最珍贵的童年,也是我们最宝贵的时光,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童年,让我们不留遗憾地度过童年,在以后回想起现在,一定会充满微笑。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12

无意间翻开初一语文教材,第一篇竟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一段时间,好像听说好多有名的没有名的人都认为鲁迅的作品该从教材中删掉的,即使道听途说也没有真凭实据,心里也觉得好大的不舒服,我是很喜欢鲁迅的作品的——便仔细的读了起来,鲁迅从中国的历史的字里行间看出了两个字“吃人”,我仔细的读着鲁迅的作品,试图从字里行间替他们发现其中的应该删去的理论或者替我自己发现不应该删掉的理由……终于发现,中国的教育离不开鲁迅,高效课堂的一步步深入,更需要从鲁迅作品的字里行间吸取养料。

都说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一片,都在怪学生没有活力、一潭死水。鲁迅在《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给我们尽情的抒写了孩子们的活力,告诉我们孩子们原本是有活力的:“我于是常常拔它(何首乌根)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孩子们有的是活力,不缺的是激情,满怀的是梦想、渴望、好奇心——“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为了“摘到覆盆子”,“不怕刺”,敢于冒险的孩子多了去了,因为“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玩性十足,童心无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操作了,不是居多的麻雀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白颊的“张飞鸟”吸引着孩子,是什么?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的成就感激发着孩子们的欲望,注入了孩子们行动得活力。满怀着梦想、充盈着渴望、童心无暇而玩性十足,好奇无限且眼巴巴着成功,这就是孩子,曾经满怀活力的孩子!我们应该相信,曾经,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的充满着活力。

是谁让孩子丧失了曾经的活力?是谁让教室变作死水一潭?读着鲁迅的“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悟到了孩子们的无奈,我思索着我们死水一般的课堂的根源。“大人们”也许只看到“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而因噎废食一般的给孩子这样的条条那样的框框,却不知正是这条条框框让活蹦乱跳的孩子满满的.成了一潭死水!在百草园里,“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的实践中,孩子们一定是出了彩的,一定是闪烁着亮点的。可惜的是,“这是荒园,人迹罕至”,当然就没有人给予必要的关注了,“所以不相宜”,不然,也许会诞生几个艺术家的。在课堂上,孩子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好奇:“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高效课堂里,是否这也算生成?但是,这样的好奇只会得到棒杀: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学生不该做的东西太多了!只剩下死死地读书了。教室不成为一潭死水才怪了。

孩子们的无奈中是多么渴望无人值守的教室呀。“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正如高效课堂所提出的的“不懂得英语的教师也能带好英语”。也许本来正是如此,学生的活力正是我们“坚守着课堂”“爱岗敬业”的园丁们凭着自己固有的思维把扼杀了。我有时感到高效课堂提出“10+30+2”的模式莫不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启发吧?“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在“先生入神的时候”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自然的张扬。当然,“不懂英语的”要“带好英语”应该是有条件的。“不懂得英语”应该懂得“高效课堂”理论,应该懂得“导学案”,应该懂得学生学习的“路线图”,要是不仅不懂得英语什么都不懂得话,学生也许真会变成没有了笼头的野马——收和放也是值得研究的,高效课堂的导学方案是应该能够收得拢放得开的。

最后的结论是:中国的教育离不开鲁迅,高效课堂的一步步深入,更需要从鲁迅作品的字里行间吸取养料。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13

时至如今,想必鲁迅这个名号早已家喻户晓。在大众眼里,他顶着一平头,留着一撮山羊胡,身穿一件中山装,板着脸庄重严肃的经典模样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兴起,让无数年轻人不由得眼前一亮:“迅哥”原来还会这样!而我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也对鲁迅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一个可爱的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好玩活泼的鲁迅。在百草园,小鲁迅将属于孩子的天性尽数释放:观察小动物,摘水果,拔何首乌根……这一系列的活动,不就是过往如烟的童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吗?在三味书屋,尽管自由被限制,可乐趣依旧不减: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寻蝉蜕,甚至于在课上画画儿!不错的,课本上变身刺客的诗仙李白与化为特种兵的诗圣杜甫,不就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最佳见证吗?

我看到了一个聪明伶俐的鲁迅。鲁迅就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确实是万中无一的天才:在“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的高压环境下,小鲁迅仍能向老师询问“怪哉”之类的问题并保持成绩名列前茅,这个例子难道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罗丹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即便鲁迅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相信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仍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一个可爱的鲁迅!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14

蜗牛,背上有壳,心中无壳。人,背上无壳,心中有壳。

最近闲来无事,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心中颇有感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趣事,从而反映了鲁迅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

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鲁迅那时候,非常活泼、天真,而现在的孩子,一个个迷失在题目中,就像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他只能说:Ade,我的'欢乐,Ade,我的童年。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几天前的一件事。

那时,我正去S学校参观。走进教室,我惊奇地发现,黑板上的作业多得超乎我的想像,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蜗牛,背上有壳,心中无壳。人,背上无壳,心中有壳。

是啊,如今的孩子,身上背负着学习的壳,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已没有了往日的快乐的童年。

人们啊,让孩子们忙趁东风放纸鸢”吧,卸去孩子们背上的壳,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