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史记》有感(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史记》有感 篇1
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大气,可以使人坦然。
这个暑假,我读了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 》改编的《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 这本书。读完书,我闭上眼睛,书里的历史画面在脑中得以浮现。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纷纷登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颠沛流离;楚庄王知错能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吴王阖闾知人善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和越王勾践。重耳被人陷害,逃到其他国家去,他在外颠沛流离了十九年,才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国后,他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就连答应楚成王的"退避三舍",重耳也一丝不苟地做到了。而越王勾践在一次战役中没有听取谋士的建议,差点导致越国灭亡。回国后,他无论是坐卧还是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吴国围困的苦,他还放下国君的身段,与众百姓处在一起。他礼下贤士、救济贫穷——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读完这本书,我从书中这五人身上学到了不同的东西:不要因私事误了大事;要知恩图报,一切以大局为重;要奋发图强,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
只有学习历史,才能深入了解历史。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会被别人超越。想要做一个强者,你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取长补短,努力追逐。
读《史记》有感 篇2
三年级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了一部历史巨著——《史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史记》,我从中了解到华夏民族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从传说时代的盘古开天,至夏商王朝的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从秦二世的昏庸无能,赵高的指鹿为马,到群雄渐起,楚汉纷争;从刘邦剿灭项羽,到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国……无不让人感叹历史的博大精深!
掩卷沉思,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鲜活在眼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却遭妒忌、谗言与中伤,最后被放逐。当国破家亡时,他毅然投身汨罗江。千百年来, 屈原的精神永远传颂!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则使我感慨万分。他武艺高强,渴望建功立业,却总是命运不济,机会擦肩而过,最后含冤自杀,我为之深深地惋惜。同样在与匈奴作战中,卫青与霍去病却长驱直入,马踏匈对,战场上一路顺风,为大汉边疆的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又让我由衷地羡慕和钦佩他们。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这部浓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国宝,让我明白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让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终身受益。
读《史记》有感 篇3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祖国:中国。
中国的悠久历史,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司马迁的大作《史记》可是闻名于世,现在,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讲吧。
合上《史记》我的心中汹涌澎湃:虞姬对项羽的一往情深、能够忍耐胯下之辱的韩信、布衣游侠郭解、陈胜,吴广起义、为了讨褒姒一笑的周幽王、,现以在中国灭绝的汗血宝马、许许多多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背水为营、拔旗一帜、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还有常出奇计的陈平、充满信心的毛遂、司马穰苴斩庄贾、赵氏孤儿、纸上谈兵、替罪羊晁错、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张仪连横······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学会隐忍,要为长远的计划着想,不要为了眼前的快乐而浪费光阴,要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凡事要为大局着想,要顾全大局,要舍小家为大家,取得成就不能骄傲,要谦虚,做人要讲情讲义,要吸取教训,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自卑,有志者事竟成,不要害怕困难,要勇敢面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长大了,也要向祖国做出贡献。
读《史记》有感 篇4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 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一切皆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也是一种荣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读《史记》有感 篇5
今天,我读了著名书籍《史记》里面的一篇文章叫做《盛世英才司马相如》,这篇文章让我思绪万千,回味无穷,因此,我才写下来这篇有感。
这篇《盛世英才司马相如》写的是司马相如喜欢文章辞赋,而汉景帝恰恰不喜欢辞赋,所以,司马相如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也巧,梁孝王却喜欢好口才的人,于是司马相如便辞官去投奔梁孝王了。但是不久,梁孝王就去世了。直到后来,汉景帝看到了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时,才知道了司马相如是个人才,便封他为郎官。后来汉景帝死了,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司马相如的官越来越大,最后被任命为“李文园林”,掌管汉景帝的陵园。还有些像司马相如怀才不遇的例子,比如说:李白之所以会写出《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因为李白感到自己怀才不遇,感到孤独、寂寞之情,才来到敬亭山对面的一座凉亭里面与敬亭山对坐,才写出了《独坐敬亭山》。这篇《盛世英才司马相如》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向前,不论有什么阻挡你向前的东西。
读《史记》有感 篇6
每当我漫步在青山环抱之内,畅游在绿水潺潺之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时,便会想起一个人。他有着常人没有的爱国之情,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承担了常人承担不了的使命,他就是苏武,一个不朽的传奇。
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回来时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苏武一行人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对苏武威逼利诱,劝其归顺匈奴,又找来汉朝降将李陵来说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誓死不降,匈奴便把他流放到贝加尔湖去放羊,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生下了小羊,便放苏武回去。苏武在北海边孤苦伶仃一个人呆了19年,陪伴他的只有公羊和使节,年复一年,使节上的毛脱落了,苏武的胡须和头发也苍白了。
19年后,新的匈奴单于即位,它与汉朝签订了和平协议,却扣住苏武不放,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汉朝的使臣找到贝加尔湖,却发现苏武健在,于是扬言道:汉朝天子射到一只大雁,演的脚上系着帛书,写着苏武还在北方的沼泽中。匈奴只好将苏武放回去了。苏武被以最高待遇迎进国内。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
苏武一个人身处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而且一呆就是19年,这十九年中,我们无法想象他都承受了哪些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妻儿的怀念,故国的向往,处境的悲凉,这一切夜以继日都在苏武的.心头萦绕,但苏武只是淡然一笑,默默的和使节一起忍受这不公的待遇。谁不想荣华富贵?谁不想锦衣玉食?但这一切都应该是以良心作为前提的!国家信任你才派你来完成如此重要的使命,如果现在昧着良心通敌叛国,岂不是猪狗不如之人!苏武在十九年中,唯一带着的东西就是皇帝赐给他的使节,尽管毛都掉光了,苏武还是使它如珍宝,使节在他心中已经成了国家的寄托,也在无形中给他力量,使他坚持下来,使他视死如归。后来苏武回国,依旧拿着这根使节,连皇帝见了都热泪盈眶,苏武的忠心天地可鉴!
是这十九年的厮守,是忠心和泪的交织,是对故土的留恋,是坚强的信念,这一切使苏武成为永恒,使苏武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
读《史记》有感 篇7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当我一翻开这本书便再也放不下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让我回味着华夏文明的精华,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吸引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美色而丢了性命;“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赢政心机复杂;“荆轲刺秦,图穷匕现”中的荆轲并未完成燕国太子丹的任务被赢政杀死;项羽自刎乌江,一代能将竟落得如此下场。这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仿佛让我进入了那个纷乱的时期,华丽的词藻让我不禁对司马迁这位奇才肃然起敬。
之前虽也听王老师讲过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史记》的片断,但是仍然被震撼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太多太多,不仅仅是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就连刺客的身世也是那么动人。说到刺客,我的心里就会出现一个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没错,他就是荆轲,当年那个奉燕国太子燕丹之命前去刺杀秦始皇嬴政而离奇死亡的荆轲。他的倔强与孤僻的性格让我十分好奇,便仔仔细细研究了一番,结果才知道到了他的身世是那么奇特与悲惨。我欣赏他,欣赏他的重情义,欣赏他的才华更欣赏他的略谋,尽管失败了,但是我仍然欣赏他,他的一切都让我为之震撼。
国学经典,华夏之明,书虽然已经看完了,但我相信历史不会完,还有许许多多的谜没有解开,这本书展现了国学的精粹,希望有更多人去了解国学,热爱国学。
读《史记》有感 篇8
《史记》是记载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情况。它的作者就是司马迁。
《史记》有五种载体,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三万字。其中,我最喜欢的有:幽王烽火戏诸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田单火牛破燕军……
相传,田单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将军。在齐湣王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率领大军攻破了齐国的许多城池,人们纷纷逃亡。但是,田单面对强敌没有畏惧,也没有匆忙应战,而是做好作战计划。他先用反间计让燕国的骑劫代替齐国最怕的乐毅,然后,有用激将法鼓起齐国士兵的士气,还亲自参与修建防御工事,让妻子为士兵做饭。大家都很佩服这位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将军。最后,田单派人假装投降,让燕军放松警惕,再在城里准备好一千多头野牛,尾巴上绑着有油的芦苇,角上绑着两把匕首。等到晚上,点燃牛尾,狂性大作的野牛马上朝毫无防备的'燕军冲去,大败燕军。这样,几个月的功夫,田单就把七十多座城池收复了,解除了亡国的危险。
我一定要学习田单遇事不畏困难,冷静分析,办事情要做好周密计划。
在中国文学、史学史上,《史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
读《史记》有感 篇9
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大气,可以使人坦然。
这个暑假,我读了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 》改编的《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 这本书。读完书,我闭上眼睛,书里的历史画面在脑中得以浮现。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纷纷登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颠沛流离;楚庄王知错能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吴王阖闾知人善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和越王勾践。重耳被人陷害,逃到其他国家去,他在外颠沛流离了十九年,才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国后,他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就连答应楚成王的"退避三舍",重耳也一丝不苟地做到了。而越王勾践在一次战役中没有听取谋士的建议,差点导致越国灭亡。回国后,他无论是坐卧还是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吴国围困的苦,他还放下国君的身段,与众百姓处在一起。他礼下贤士、救济贫穷——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读完这本书,我从书中这五人身上学到了不同的东西:不要因私事误了大事;要知恩图报,一切以大局为重;要奋发图强,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
只有学习历史,才能深入了解历史。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会被别人超越。想要做一个强者,你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取长补短,努力追逐。
读《史记》有感 篇10
这是一本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之间五百年的历史,这是一本由司马迁花费18年光阴写成的书,这是一本记载了所有价值连城的文物如兵马俑,西汉·玉舞人,三轮铜盘,这是一本写的由被王朝统治5000年之间的历史,这是一本······
我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 卧薪尝胆 讲的是:当吴王赦免越王勾践后,勾践回国后,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吃饭时舔舔苦胆。亲自耕作,夫人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也从不穿华丽的衣服,对贤人谦卑有礼,招待的宾客热情诚恳,救济穷人与百姓同甘共苦。七年后,勾践始终抚慰自己的`士兵与百姓,寻机报复吴国。吴王因打了胜仗不管朝政,越国富足,吴国衰落。四年后越国攻打吴国,一次又一次,吴国疲惫不堪,越国大败吴国。
我们做人应像勾践一样,失败了再爬起来不要气馁才会成功。
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我们公元几百年前我们祖国的兴旺;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我们公元几百年前我们祖国有许多爱国的人,有:郑成功,司马迁,陆游······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
读《史记》有感 篇11
刘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大家听说过他不少故事。《汉书》说他:好酒及色;《史记》中也有“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的说法。看来刘邦在当皇帝前,确实是贪酒好色的人。
另外刘邦还是个无赖。“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史记》)。刘邦车载着儿子女儿,楚兵追得急,他就把孩子推到车下去,滕公扶上来,他再推下去,反反复复好几次。
“羽亦军广武相守,乃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亨太公。”汉王曰:“吾与若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把刘太公放几案上说,如果不投降,就烹了他;刘邦说我与你项羽是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父亲,真要烹了他,分我一杯肉汤。是不是很无赖?
但刘邦是游侠,汉书说樊哙“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 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汉书》中刘邦两次箭伤表明刘邦是个马上皇帝,并且每次打仗都是冲锋陷阵,弓弩能射多远,大家都明白,如果他在后军,也不会负伤。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刘邦!
读《史记》有感 篇12
听窗外雨的声音,时而如微风拂过轻扬的柳树,时而如暴雨掠过水面。一种节奏,一种韵律,一种闲适,更有一丝愁绪!让我想起了《史记》,感受到了美,一种庄严的美。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荆轲一去很难回来。他们来到易水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
荆轲为了燕国不被秦灭亡,为了燕国人民不被杀害,毅然向西进发;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边的树落下了一片树叶,落入水中,随水去了没有再回来。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说:“我今天之所以刺杀你没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荆轲身中八剑,血流如注,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记》不仅反映了西汉武帝以前社会风貌,而且以雄浑刚健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塑造了无数历史人物。给我带来了精神享受,让我感受到了庄严的美。。
读《史记》有感 篇13
第一次读《史记》是在高二,那时候年少轻狂,总觉得历史老师讲得不够通透,索性买了一本岳麓书社的《史记》,三个月时间,囫囵吞枣。那年高考出的课外文言文里就有《田单列传》的内容,印象特别深刻。大学时,被古代文学老师一番“威逼利诱”,选修课程再读《史记》,学期考核得了一个优。上班工作后,当了语文老师,教材里有《史记》的文章节选,带着学生们一起读了一些“常规”篇目,后来还讲过几次公开课。所以《史记》对我而言,太有意义了。这次读书,又选《史记》,也算有一份情怀的驱使吧。
《史记》一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五部分。作为史书,虽然是以人物传记的写法记录历史,但是却依然要有大的历史框架做为成书的脉络。
我们纵观全书,发现本纪是《史记》全书的大事纲要,是经;世家、列传是写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是纬。要想弄清某人某事与其前后左右的关系,必须看本纪;要想知道某人某事的具体细节,必须看世家、列传。所以,读《史记》必须要先读本纪和表。
读《史记》总也绕不开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因为很多时候,文史不分家的,非要把文学和史学区分得那么清楚,可能会很难分离,分离了之后也很难确保分得通透。
就如每当读《史记》,必然会首选《项羽本纪》(后文均称“羽纪”)。这是因为羽纪的影响太大了。羽纪堪称是太史公《史记》的得意之作,充分彰显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精神”。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事件的记录,都有着其他本纪无法比拟艺术魅力。但是就从史学文字记录体例来看,我还是首推《高祖本纪》。而且如果系统的读《史记》,那么就更不要厚此薄彼地读了。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记录方式,在以“本纪+表”为纲要外,人物传记之间还可以起到一个相互参照的作用。比方说“鸿门宴”则在《高祖本纪》《樊郦滕灌列传》中均有记载,并且是依据传主个人视角而写。这样就能更好的公正客观记录历史了。所以我觉得读本纪也要参考这样的读法。所以这次读《史记》中的本纪,我首推《高祖本纪》,它不像《始皇本纪》、《文帝本纪》等那样简简单单,只有一个轮廓;也不像《项羽本纪》、《吕后本纪》那样集中地写人物、写事件,完全像一篇传记。它介于二者之间,既有对刘邦这个形象本身的比较细致全面的描写,同时又照览全国,又简明扼要地提挈着全国各地区、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千头万绪,而又井井有条。这才是《史记》“绝唱+离骚”的根本属性。这一点是后人不可望其项背的,比方说班固在《汉书》中将项羽“降维打击”写成列传,司马光干脆把项羽拿来做了一个帝王得失的“教材”……
读《史记》能让我们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性思考。同时也能让我们有更直观和深刻的对于中国悠悠历史的认识。
作为一个教语文的老师,说了这么多,好像有点偏离语文学科了。干嘛要从史学角度去分析全书的读法呢?其实,如何读书本就是一个语文学科的命题,那么如何读史书,读史书的方法也自然是语文学科的范畴之内了。读史书,可以了解其情节,但更多的还是要读出史书的原汁原味,读出作者的创作想法,在这两点基础之上,再去读史书的价值和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