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乡下孩子》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1
《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小诗,它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乡下孩子特有的快乐生活。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的情境;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境;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快乐;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美。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文字简略,极具跳跃性,如果能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发挥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课堂氛围,发展创新思维,对于突破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也有极大帮助。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通过图片导入、自读体会、语言发展、诗歌创作这四部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图片导入,激趣学习
课堂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些优美的乡下风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觉乡下景色是多么美丽,以此联想到乡下孩子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很自然地导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的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自主选择,细读体会
诗歌的二、三小节是本课的主要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时要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要求。首先课文二、三小节的写法基本相同,我就安排学生自主选择朗读的内容,这样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几件有趣的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件?把它多读读,读有趣一点,如果你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这一环节的设计,又一次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不但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还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变传统的教师“讲”为学生自己“读”。
3、语言发展,提高思维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思维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三小节后,设计了让学生“学做小诗人”仿照诗句改一改,编一编,这是学生诗歌创作“扶” 的一个阶段。改变诗中的几个字,就变成了自己的小诗。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使学生在诗歌创作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4、诗歌创作,延伸教学
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文只有四个小节,老师建议你们能将刚才说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趣的事创编成两句(也就是一小节),让这首诗的内容更丰富更有趣。”教师让学生在开启了思维之窗后,发挥各自想象,仿照例句,创作自己的小诗。
整篇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等手段,使学生在想象、创作等方面能得到有效地发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愉悦和谐,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下孩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2
《乡下孩子》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蕴涵了农村清新活泼的意境美,描绘了生活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乡下孩子特有的快乐生活,语言清新活泼,读来让人仿佛闻到了青草野花的香味,仿佛听到乡下孩子的童声笑语,让人赏心悦目。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秋天乡下孩子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想到乡下去感受一下乡下的生活吗?” 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发了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渴望,随即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蓝天下是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富有乡土气息的诗境之中。
二、利用媒体,扫清障碍
课文中有这样几个词:旷野、野菊、野菜、黄鹂,这些事物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我在理解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出示相关事物的图片,播放音频资料,通过看和听这种最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陌生的事物,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说结合,内化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很优美的,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心感受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品读中感悟,在想象中说话,促使他们产生独特体验,并发自真心地把自己对诗句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说话训练使学生发挥了想象,拓展了思维,内化文本语言。
《乡下孩子》虽然是一篇描写孩子欢乐童年生活的诗歌,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真正体验乡下生活的机会不多,加上近郊农村都在开发,土地回收,使城市周边孩子的生活也不断趋于城市化,所以真正的乡下孩子的生活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乡下孩子生活情景的影像资料,能更好地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后面的教学帮助更大。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3
《乡下孩子》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小诗,描写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特有的一种欢乐。诗歌语言简略、生动、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课文中的插图更是把人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带孩子们去乡下游玩一番的情境,那么,乡下孩子有怎么样的生活呢?带着好奇,进入了本课的学习。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抓住“欢唱”、“盛开”这两个词让孩子们体验感受乡下孩子幼小时在爸妈怀抱里的幸福。第二小节,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想,田野上飞舞着什么样的蝴蝶?乡下孩子捧着这美丽的蝴蝶,编织了什么美丽的故事呢?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有的'说为花儿增添色彩,有的说让蝴蝶带他去玩……学习第二句时,我让学生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一首什么歌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好像听到了树林里小鸟的美妙叫声,乡下孩子吹出的童年歌曲,乡间歌曲……有了这样的体验,我让学生自己边想边读,学生读起来,有情有趣,能读出那种轻松愉悦。在第三节中,我让学生自己看图带着想象去读,同时,进行了一个迁移性的语言练习,意在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进一步感悟乡下孩子的多彩生活与劳动的乐趣。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句式,丰富语言。第四小节,通过看图,并联系上文,理解“旷野”这个词,让学生体会乡下孩子的勤劳、能干和幸福快乐。
在教学中我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语,显得有些单一,对于胆小紧张的学生,没能很好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今后教学中需多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以后需多学习、多积累。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下孩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4
曾看过一篇文章,对现在的语文教学颇多微词。其中有一点是说现在的语文课是在教课文,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用教材教,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也认为笔者说的没错,多少年,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认为学生把课文读懂了,领悟了,一篇课文就学完了。虽然在课程改革之后,有所改变,但我认为也是小打小闹,改变不大。就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来说吧,多数是指向教学内容的,如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而能力目标就比较欠缺了,大多时候都比较模糊。教学二年级《乡下孩子》时,我有意地注意了这一点,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感悟。
教学目标:
1、读课文的时候,能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课文中描绘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
2、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一下乡下孩子的生活。
3、我们也是乡下孩子,试着也来编写一个小节。
我认为这样的目标比较明确,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的。目标1是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这是一首诗歌,读懂诗歌的方法之一就是透过文字进行想象。教学中,我利用图片和教师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第一小节,学生们感受到了乡下孩子享受着父母的爱,生活得非常幸福。目标2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孩子们用幸福、自由、快乐、勤劳等词语来形容乡下孩子的生活,可见他们真正读懂了课文。目标3是一种写的训练。课文语言优美,适合孩子们积累模仿,教学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补充了很多内容,大大充实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们写的句子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幸福生活,站起来读的时候一个个都美滋滋的。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5
《乡下孩子》是苏教版国标本二上的一篇课文,全文用儿童诗的形式描写了农村孩子的快乐生活,读来清新舒畅,是一篇孩子乐学的诗文。
第一课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堂看似平常普通的.侧重认识生字的课,上来却饶有趣味,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归纳了几点成功的经验。
备课时,我分析这课的生字,感觉二会字、四会字特别多,一堂课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每个生字并不现实,所以我选择四会字与二会字的分开教学。含有四会字的词语我侧重字型、词意的分析;含二会字的词语我重视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把词语分成两批来出现并各有侧重点的方式我以前教学中并没采用过,因此学生也觉得兴趣很浓,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其次,在四会字词语教学中,我采用形式多样的认字方法,比如怀里和乐坏了两个词中的怀、坏的比较是这课要突破的重点,我让一个小女孩扑到我怀里来,让学生们观察,然后我告诉学生怀里是靠近心脏的地方,所以是竖心旁,因为这个场景,相信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不会遗忘。
在分析词义的环节中,孩子们的回答也很精彩有趣。如馋嘴一词,有个孩子说,老师,《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就最喜欢吃东西,他就是馋嘴,典型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在孩子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我还指导学生朗读好一些特别的词语,如欢唱、乐坏了,我要求他们欢乐高兴的读出来,为朗读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6
《乡下孩子》 一文以儿童诗的形式描写了农村孩子的快乐生活,读来清新舒畅,是一篇孩子们乐学乐读的诗文。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班的孩子热情洋溢,个个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尤其当我问他们:“小朋友们,如果你是乡下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有的说:“摘一把青菜喂小白兔”,有的说:“捉几只虫子喂小鸡”,还有的说:“采一把野花戴在头上”。……孩子们的语言尽管朴实无华,可却是那么真实。看得出来,他们被乡下孩子那样多姿多彩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住了,被课文中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感染了。每一个孩子,每一张面孔都写满了对乡下生活的向往。
突然,一个很不协调的声音响起,一位小朋友问:“老师,我们是乡下孩子吗?”我一时还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说是,可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过单调无趣,他们的生活和课文中描写的乡下孩子的生活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说不是,那也不对,他们可是实实在在的农村孩子。也许孩子也和我一样存在着这样的疑惑,所以她问了。不止她一人,其他小朋友肯定也有着同样的疑惑。此刻,我不禁觉得悲哀,为孩子为自己也为当今的教育。孩子们不仅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特长和技能。孩子们没有选择地、被动地去参加这些培训班,他们幼小的心灵渐渐丧失了灵性。孩子的'学习应当是自由舒展的,个性张扬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生活的情趣,热爱生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让每个孩子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享受学习,享受生活,时时刻刻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
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来,让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健康的童心,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一片健康快乐的蓝天。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下孩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7
《乡下孩子》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全诗共有4小节,词句优美,写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景。我首先定了教学目标,重点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乡下孩子生活和活动的幸福,快乐、有趣,并进行适当的想象说话训练。
首先以图导入,让孩子观察图上的女孩子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引出她是一位乡下孩子,揭示课题,引入课文,乡下孩子的生活怎么样呢?比如在教学第一小节中,我通过将“欢唱的黄鹂”和“盛开的野菊”两个重点词语出示,指导朗读,用一句“这只黄鹂正在唱着欢乐的歌,谁能来读好这个词语呢?”然后进行朗读。
在理解第二节时,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叶”————“吹歌曲”等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稍稍长大一些的`“乡下孩子”在乐趣无穷的自然中玩耍、嬉戏的情景,感受“乡下孩子”无忧无虑的愉快心情。然后抓住“挖野菜”、“逮小鱼”等词让学生了解又长大一些的“乡下孩子”会在闲暇时帮父母做一些事了。通过“撑圆了”、“乐坏了”等词感受劳动的滋味————乐在其中!这些令人充满遐想的语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在层层深入地朗读过程中意会课文用词的贴切与精美,渐入佳境。针对第一句,我激发学生想象:看看图,想想田野上都飞舞着什么样的蝴蝶?乡下孩子捧着这美丽的蝴蝶,编织了什么美丽的故事呢?学生思如泉涌。有的说,他也想变成那美丽的蝴蝶,为花儿传播花粉,让花儿开得更鲜艳;有的说,他希望蝴蝶能带上他飞到城市里去,看看和他一样大的小朋友是怎么玩的……课堂氛围异常活跃。通过第二小节的学习与归纳,第三小节采用“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来归纳,再以一组填空来激发学生的想下,如:
割一篮青草,( ) 。
采一束野花,( ) 。
捉一条小虫,( ) 。
第四小节主要理解了“旷野”,学生已经体会到乡下孩子的勤劳、能干、自由。朗读的感情比较到位。
其次,让孩子进行语言模仿没在扎实的语言积累的基础上,二三小节语言优美,很适合句子仿说训练。如:“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我启发学生在美丽的田野里,你还能做什么,仿照句式来说,孩子们由于还没有进入那个游戏劳动场里,说的不够生动,进行句子训练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生成,而不是硬凭空想象。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8
《乡下孩子》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全诗共4小节,选材典型生动,语言洗练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清新舒畅,令人如沐阳光,是一篇孩子乐学的诗文。
第一课时是一堂看似平常而普通的侧重认识生字的课,但这节课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上来却饶有趣味,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归纳了几点成功的经验。
备课时,我分析这课的生字,一堂课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每个生字并不现实,所以我选择将生字与二类字分开教学。含有二类字的词语我侧重读音;含生字的词语我重视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和认清了字形,以及这个字所组词的'含义。把词语分成两批来出现并各有侧重点的方式学生也觉得兴趣很浓,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其次,在生字的教学中,我采用形式多样的认字方法,比如“怀里”和“乐坏了”两个词中的“怀、坏”的比较是这课要突破的重点,我让一个小女孩扑到我怀里来,让学生们观察,然后我告诉学生“怀里”是靠近心脏的地方,所以是竖心旁,因为这个场景,相信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不会遗忘。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9
《乡下孩子》是一篇儿童诗,词句优美,写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游戏,劳动等生活情景。就因为那短短的几句话,,很优美,但怎样才能让那帮孩子懂呢?太难了。但是当我真正去备课时,我发现,就是那短短几句话,要仔细琢磨起来,东西还不少。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明确,目标如同虚设。所以在设计这个课时我首先定了教学目标,重点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乡下孩子生活和活动的幸福,快乐、有趣,并进行适当的想象说话训练。有了明确的目标,备课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设计各种形式,比如在教学第一小节中,我通过将“欢唱的黄鹂”和“盛开的野菊”两个重点词语出示,指导朗读,用一句“这只黄鹂正在唱着欢乐的歌,谁能来读好这个词语呢?”然后进行朗读。这里我前面的用的方法还可以,但是这样的方法我连续用了几次,太过于单调。所以以后我会再改进。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则先进行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想象,想想乡下孩子会编什么样的故事唱什么样的歌?即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后有放松的时间。在教学第三小节时,我则通过让学生想象“撑圆肚皮的小猪”和“馋嘴的猫咪”是什么样的,然后进行表演,既朗读出了诗句的感情,又进行了背诵朗读。,但是,在本课同样可以看出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基础的薄弱,在许多表扬、过渡、总结方面有着很大缺口。在评价的时候我不知道利用评价来提示学生应该注意什么?或者是利用评价来鼓励、提醒学生这里读的好,应该注意。特别是在学生情绪特别高的时候,学生已将话题引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把这只船拉回来。在学生男女生比赛朗读时,我不知道该怎样评价才不会伤到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总是让他们打成平手,但是这样已来,学生的积极性回应因为经常的失望而背被打消。总结时我没能抓住机会,利用前面的内容来巩固,使前后连贯起来。经过老师的指点,我相信自己会有进步。
里庄中心小学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下孩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下孩子》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乡下孩子》第二课时,着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现在的孩子十分珍贵,即使生在农村也很少涉足野外活动,使得他们无法真正体验乡下生活的丰富多彩,我课前要求学生回家让父母带他们一起去野外体验生活,同时把经历写下来,不足的向父母寻求帮助,使材料真实可信,材料收集好后进行分类处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学生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说话训练时,学生发言踊跃。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而且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使创新得到体现。
三、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说话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胆小的学生,只要能起来说,就对他们说:“你真勇敢,你的声音真响亮,老师想经常听到你的声音。”对说话紧张的学生就说:“别紧张,你一定会说好的。”对于能干的'孩子,则说:“你真是好样的,你还能说出更特别一点的句子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