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1
川端康成:“无论《伊豆的舞女》还是《雪国》,我都是怀着对爱情的感谢之情来写的。”对我来说,无论《伊豆的舞女》还是《雪国》我都是怀对爱情的感谢之情来读的。这句话貌似不适合我,是的,不适合我。
舞女名薰子,豆蔻年华。豆蔻年华的女子,最为可爱,美丽。对作者而言,她怀有对爱情的憧憬,而她,也让人爱不释手。就像作者见到舞女时的呆若木鸡,而舞女的害羞与矜持也更让作者倾心。
其实作者对舞女的喜爱从头至尾从来断过,一开始,他本是来旅行,但看到艺人中的舞女后就再无心思,开始一心跟着他们。其中有一个奇妙的心理:舞女走后,作者并未立刻跟上,而是算好了时间再去,对老太婆的`交谈可看出作者的心急,一心系着舞女;而追上舞女之后也并未立刻停下,而是走在了前头。这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遇到漂亮女孩做了一套难度很大的体操一样,虽然喜欢的方式不一,但性质一样。
作者喜欢舞女的矜持:在下棋时,先是很有礼貌,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而后竟爬在了棋盘上。这样的表现是大多女孩都有的。再比如说,舞女想让作者朗诵,却不直说,这种纯粹谁不喜欢呢?作者喜欢舞女的天真烂漫:洗浴时一丝不挂地跑步外面,看到作者满心喜悦。这样表现,女孩极少有,当然了,舞女还是个孩子。作者还喜欢舞女的害羞:在谈到有学生哥游泳时,想说不敢说的害羞让作者怦然心动。作者更喜欢舞女喜欢自己而不语:离别之际,舞女蹲在岸边却一言不发,直到临走时才挥手告别,让人看了不禁怜悯起来。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2
一个青年学生在旅行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并与他们结伴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我手中的这本薄薄的《伊豆的舞女》,收录的是川端康成的几篇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大概是最负盛名的一篇吧。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一群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并且对其中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可怜的老奶奶;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这也许与川端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3
唯美的日本文学,唯美的川瑞康成,唯美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瑞康成早期的一个短篇,那淡紫色的哀愁风格鲜明地疯狂滋长着。它讲述了作者与歌女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整个故事像一本水墨连环画,轻松而凝重,又像一壶清茶隽秀而清新淡雅。
作为学生的“我”,为了派遣窒息的忧郁,独自去伊豆旅行。在旅途中,与一伙巡回卖艺的人邂逅,她们是舞女薰子,舞女的哥哥、嫂子等。于是,在四天的旅程中“我们”结伴而行,并渐渐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和信任。特别是“我”和舞女之间产生了纯洁而朦胧的'爱情。旅行结束了,“我”站在返航的船头,心中无限惆怅……
川瑞康成的艺术感敏锐细腻,但《伊豆的舞女》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似乎他的创作全是凭兴致进行的,独特的艺术构想,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和悲哀的意境,使他的小说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那纯洁舞女也成为他作品中纯洁无暇的象征。
同时,文中那种连贯首尾的伤感凄清和带有印象主义的唯美意境,总能抓住读者。如小说的末尾:“我任泪泉涌动……”,使那与舞女别离的无限惆怅和与舞女交往的往事的甜蜜,被作者用感觉上的清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生动新颖。
《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与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在这整个过程中,什么都未开始却已经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不忍心看着这两个年轻人有爱不能表达,有爱不能开放,不甘心眼睁睁地见他们那样分开,刚刚见面就要永别,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的悲壮,也许就因为这样,深受人喜爱。
《伊豆的舞女》人物塑造的成功也增加了小说的魅力。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舞女的形象,因而在小说中,你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就是为“我”端茶而羞涩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4
唯美的日本文学,唯美的川瑞康成,唯美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瑞康成早期的一个短篇,那淡紫色的哀愁风格鲜明地疯狂滋长着。它讲述了作者与歌女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整个故事像一本水墨连环画,轻松而凝重,又像一壶清茶隽秀而清新淡雅。
作为学生的“我”,为了派遣窒息的忧郁,独自去伊豆旅行。在旅途中,与一伙巡回卖艺的人邂逅,她们是舞女薰子,舞女的哥哥、嫂子等。于是,在四天的旅程中“我们”结伴而行,并渐渐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和信任。特别是“我”和舞女之间产生了纯洁而朦胧的爱情。旅行结束了,“我”站在返航的船头,心中无限惆怅……
川瑞康成的艺术感敏锐细腻,但《伊豆的`舞女》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似乎他的创作全是凭兴致进行的,独特的艺术构想,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和悲哀的意境,使他的小说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那纯洁舞女也成为他作品中纯洁无暇的象征。
同时,文中那种连贯首尾的伤感凄清和带有印象主义的唯美意境,总能抓住读者。如小说的末尾:“我任泪泉涌动……”,使那与舞女别离的无限惆怅和与舞女交往的往事的甜蜜,被作者用感觉上的清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生动新颖。
《伊豆的舞女》是一个忘情的故事,邂逅与告别,告别也就是永别,在这整个过程中,什么都未开始却已经结束了,整个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不忍心看着这两个年轻人有爱不能表达,有爱不能开放,不甘心眼睁睁地见他们那样分开,刚刚见面就要永别,这个爱情故事跟日本人心爱的樱花一样,蓬勃而短暂,鲜艳的悲壮,也许就因为这样,深受人喜爱。
《伊豆的舞女》人物塑造的成功也增加了小说的魅力。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舞女的形象,因而在小说中,你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就是为“我”端茶而羞涩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5
有种爱情注定不能在真实生活中被寻得,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个空灵、静谧、却又弥漫着淡淡哀伤的故事。在这段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没有缠绵悱恻的长相厮守,甚至于没有一点点的世俗脂粉。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本该孤独的旅行中邂逅了一位美丽的舞女。到这里,如果按照世俗人的想法,那么接下来便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在这个故事里,少年与舞女却仅仅只是通过几眼凝眸、几句片语来演绎这段青涩而又朦胧的恋情。不能怪他们年少无知,不能怪他们懵懂青涩,这样的悲伤就像是那美丽的相遇,是注定好了的。一个是身世孤苦的少年,一个是辗转漂泊的舞女,或许对他们而言,能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相遇便已是最大的缘分。当旅途结束时,来送他的舞女虽然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但却始终沉默。船开了,舞女的身姿渐渐远去,消隐。少年沮丧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淌。而那个关于冬天里的约定,我们无从知道是否能够实现,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个无果的结局才能让人感到隽永,才能让人细细回味。
故事读完,突然想起了一段对于伊豆的评价: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日本这般狭长而美丽:春有樱花树海;夏有野芳佳木;秋有枫叶素潭;冬有雪山温泉。四时不同的美景几乎都可以在这个小岛国里寻得。然而,正是岛国的特性又使得日本人骨子里透露着一丝淡淡的绝望:村上春树如此,山岛由纪夫如此,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浓郁的日本情调将这牵挂人心的初恋渲染得极具东方美感,那种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颓废,也让整篇文章充斥着说不出的情调,时而甜蜜,时而哀伤。
川端康成曾写过:“‘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学的源流”;“美与悲是相通的”。物哀,是日本的美学观点,是日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其含义简单说便是触物伤怀,真性流露。大概正是源自于这种观点,日本人遂养成了重生轻死、追求瞬间美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其实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方面,像东山魁夷的画,日本民俗乐器中的尺八,以及多有重复叠唱的日本民谣,这些但凡带有日本特色的东西都有着这种内涵,仿佛天生带来一般。
其实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种维特式的烦恼我们每个人也都经历过。就设想故事是真实的,少年在和舞女分离后或许便会永不相见,更或许,有那么一天,舞女的声音、笑容、甚至名字都会消失在少年的记忆中,但对少年来说,这段朦胧的初恋是绝不会忘记的。因而对于我们而言,如果遇到过,不管是人还是物,那么就别错过,或许就因为那一瞬间的转身便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读完这个故事,突然想起一句古语:“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或许这便是这个故事结局的最好诠释,没有结局的结局,一切尽在不言中……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6
拾起《伊豆的舞女》这本书,樱花一样纯美的封面就如同它的介绍一般——“世界上最美丽的初恋”。这是川端康成的短篇合集,前半本是他自传性的经历,后半本则写了许多生活化的故事,其中包括这篇《伊豆的舞女》。
作者在里面描写的每个人物好像都是善良的,那山间驻留时遇见的老妇,那南伊豆温泉时碰到的纸商人,那一路陪伴主人公的荣吉、千代子、百代子以及与主人公互吐情愫的`熏子,那在最后临行时遇见的矿工们和在船上邻座的准备去东京赶考的少年。当然还有主人公自己。作者在篇幅不多的文章中,有详有略的叙述了自己在这一短途旅行中遇见的各色人。他们经历着各自的生活,从事着各自的职业。但总是能看到的共性:他们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古朴的民风伴着温厚的民俗。让人从始至终心里都是温暖的。
川端康成的文字影像感极强,笔触尤为细腻,我有种错觉是在看纸上的电影,阅读中脑海里总是不停浮现出一帧帧的图画。最美丽的事物往往充满着遗憾,少年与舞女这段初恋之所以美丽,也是因为它的透明与破碎。黑暗的隧道,冰冷的雨滴,通往伊豆的出口微微透出了亮光……流淌在这些字里行间的暧昧,然而爱就在唇边,却没有人能够说出口,甚至连眼角眉梢的欢欣也要妥善隐藏。少年的爱情,带着没来由的恐惧与踌躇,没有钱,即便舍不下那诚挚的舞女,终究轻言离开了。舞女的爱情,赤诚而纯粹,但她只是居无定所的卖艺人,也许就要在生活的逼迫之下失去贞洁,永远也不敢奢望那个少年的爱。
合上书页,淡淡的哀愁萦绕心间,沉浸在故事带来的无力感之中。川端康成的文字如同一杯香茗,读后唇齿之间留有淡淡的香气。那美的感觉正像书中的少年所言:“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7
川端康成描述的这段短短的故事,发生在凉凉的山中清秋,细雨空蒙,一个大学预科生邂逅了一个漂亮的十四岁舞女薰子。其实那舞女叫什么名字、那少年是什么身份,都没什么所谓。这就是最合适的时间、最雅致的地点了,连主角都是美好的少年年纪。宛如一卷缓缓流动的画。
而这幅画在我心里竟显不出什么浓重的墨色来。在卷首寻不到起因,卷尾找不到结果,仿佛作画的缘由就是个偶然,让我恍惚觉得描绘的只是小小的一段情节,兴许是汤岛秀丽的山光,或者是巡回艺人们闲逸的步途,又或许,只是舞女为少年摆好的一双木屐……长长的一卷画,没有情节颠簸,淡淡的水墨如同要融进纸里去。
我试图从那一番浅淡的风景中想象舞女与少年的初次相遇。那时少年正在去汤岛的途上。途中恰逢舞女一行人,舞女提着鼓和鼓架。那个鼓在她身上却显得轻盈,她每一步都轻踮着脚踏过青灰的石板路,有时候也踏过湿茸茸的青翠草地,或许还腾出一只手来提着衣摆。川端如此描写: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我猜倘若我是那个少年郎,也会揪了心房想随行她们去。
少年在茶馆避雨,赶上第三次相遇,顺势结伴同行。茶馆的老婆婆谈起巡回艺人们时的语气提醒我舞女的地位并不与少年相近(后文“乞丐、巡回艺人禁止进村”又再次提醒),语气不很轻蔑,却好像正点住什么穴,微微发痒,叫人不好忘记。
可是正值豆蔻的舞女仿佛一点没在乎。她好像把那小小的心思都织成了柔软的情愫,化到温和的山风里,融到她的一颦一笑颔首俯身中。她端茶来一个不小心撒了茶水,眼睫垂下一片绯红,好像山麓边遗落的霞光。她羞涩地答少年的话,拘谨而天真。她快活地泡了温泉,拥入日光。她请少年为她读书,眼眸里光彩四溢,娇媚而明亮。她自言自语似的.柔声向少年说道:“请带我去看电影吧。”……那是多么美好而单纯的花样年华啊。那些蜜糖般的情丝就那样从两心间萌生,毫无预兆,可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山间的雨落了又停,歇了又落,迷迷蒙蒙,似乎把舞女的笑颜模糊了,似乎把她紧随少年却又坚持保持的距离缩短了,似乎把阿妈严苛的表情融化了,似乎把各自心间的忧郁稀释了,似乎……那短暂的旅途要无限延长了,直到时间尽头。
可总归是有分别的。少年还有他的学业,而舞女要继续提着鼓巡演在山野乡间,那不过是一段短短的交集,就像火车上相识结伴的陌生乘客中途下车话别一样简单,可听上去为什么有一种不甘心的寂寞呢。少年好像习惯了每个夜晚倾听黑暗中隐约的鼓声,好像心里有个声音在催促他随那剪倩影往下一个村庄行去。川端写:“我自己则不得不乘明早的船回东京,因为我的旅费已全花光。”我无法猜测川端如何在此放下这样一笔。山里的月光明明还是银亮银亮的,舞女的笑声明明还是清脆好听的,川端明明可以让这两个小人儿再往另一个村庄去,下一下棋,说一说书。
川端明明可以让少年领了舞女去看电影,别让他们的眼泪扑簌簌地滚落到心里去。是啊我如此迫切地假设着另一个似乎不那么令人神伤的结局,但为何从脑海里浮现出的话是:“阿妈决不会应允舞女一人随了少年看电影去。”——阿妈不会应允,好像那情那景也不会应允,他们之间永恒的距离都不会应允——川端就仿佛落下了一个注定好的结局:“我抓住绳梯,回过头去,舞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告别了。少年从头至尾没有叫过舞女的名字,舞女的名字实是好听的,但他们仿佛并不需要,眼波流转间就明了:他在同我说话呢。少年临走的那日,舞女只蹲在岸边,凝视着一个方向,一言不发——川端的描写让人止不住怜惜她。
就这样告别了。少年已经躺在了船舱里,枕着书包,两行清泪好像融进了咸湿的海风。只知道自己已踏上回程,只知道刚刚经历一场闲逸美好的旅途,关于那个旅程,只知道,舞女还是那个漂亮的十四岁姑娘,时间、地点,一切都美得让人心醉。只知道,自己旅行的初因——令人窒息的忧郁,仿佛全部被洗净了,在那场旅行中,少年将特殊的好意付给了别人,也自然地接受了别人亲切的对待。这样说来,川端又像不经意地描绘了少年的一段成长。
川端只写:“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我猜不到少年是想记得还是想忘记,或许他是愿意就把它当做一场山雨,淅沥沥地落在身后,或许是我固执而真诚地希望,希望那少年愿意记得,这是多么美好纯净的一程啊。
现在我已不再怀揣那些看似顺当甜美的假设,不再假设他们之间的距离有任何消融,也不再为了舞女未出口的“再见”而感到遗憾。
毕竟,结局那个细小温润的不全之憾,成全了故事完完整整的美,填满了少年舞女落空的心房。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8
有种爱情注定不能在真实生活中被寻得,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个空灵、静谧、却又弥漫着淡淡哀伤的故事。在这段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没有缠绵悱恻的长相厮守,甚至于没有一点点的世俗脂粉。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本该孤独的旅行中邂逅了一位美丽的舞女。到这里,如果按照世俗人的想法,那么接下来便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在这个故事里,少年与舞女却仅仅只是通过几眼凝眸、几句片语来演绎这段青涩而又朦胧的恋情。不能怪他们年少无知,不能怪他们懵懂青涩,这样的悲伤就像是那美丽的相遇,是注定好了的。一个是身世孤苦的少年,一个是辗转漂泊的舞女,或许对他们而言,能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相遇便已是最大的缘分。当旅途结束时,来送他的舞女虽然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但却始终沉默。船开了,舞女的身姿渐渐远去,消隐。少年沮丧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淌。而那个关于冬天里的约定,我们无从知道是否能够实现,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个无果的结局才能让人感到隽永,才能让人细细回味。
故事读完,突然想起了一段对于伊豆的评价: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它没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没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只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吧,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因此这段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种地方才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读完这个故事,突然想起一句古语:“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或许这便是这个故事结局的最好诠释,没有结局的结局,一切尽在不言中……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9
一直对和日本有关的事物有着某着抵触情结。下意识去排斥相关的一切。
去接触,才发现自己的狭隘,是不了解的偏见。
去接触,才发现其中的一些美好,它们本就存在。
看《非诚勿扰》,我跟朋友说,我可以因为这个片子喜欢上葛优。我还想说,里面清新淡雅的北海道和人物风情,也让我窥见了属于那个隔水相望邻邦的美丽。
我说自己是一个包容的人。
然而,包容不是说到的,包容是去实践,去体验。
包容,不存在任何事先的偏见,它应该是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去了解,去接触,去挖掘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独到之处。
用一双婴儿般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呈现到眼睛里将是不同凡响的惊人美丽。
用一颗柔软的心去体悟,落在心坎上的将是无与伦比的美好感觉。
文字,载着所思所感,更是传递着人世界最美好的人类情感。可以行走世界之前,先去阅读世界。,记得老克说,当他越是去到世界更多的地方,越是发现人类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情感都是一样的。我读川端康成的小说,便体验到了那种于人最本质的纯真和美好。
一个民族于一个时代,有他独有的情感标记。川端将它们植入文字。
《雪国》、《古都》为川端带了诺贝尔奖的荣耀。一种隐忍而美好的人的情感在川端的笔端缓缓流出。风景和人物,一切都给人淡雅而默然温暖的感觉。
相比这两篇,我更喜欢《伊豆的舞女》,篇幅更加短小,却承载了一点也不少的情感。它在我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美好的图画:
在幽谷树木葱茏的山林道上,主人公急匆匆行路去追舞女一行,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简单地被吸引罢了。步履匆匆赶上,不好意思倏然放慢速度,只得保持急速超过,直到被招呼才同行。而步于其后的舞女与同伴开始小声地讨论,是心中欢喜的举动罢了。
那么清新、自然。
主人公清早坐船要离开舞女一行,在主人公同送行的伴来到船头,本以为不会来的舞女却已早早地等候在了码头。静静地蹲在那里等着,脸上先一天的浓妆艳抹依然在脸上。到主人公坐上船,那个还是孩子大小的舞女什么也不肯说,什么也没说。无言的分别。船驶离,在船上主人公不顾有旁人在,只是眼泪它来了,他便将它流出来了。故事以分离而告终。
那样简单、美好。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10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川端康成的著作。初读《伊豆的舞女》感觉很朦胧,文中男女之间的那种情愫不浓不淡,不甜不腻,恰到好处。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只需初始时的倾慕一眼,变愿意一路辛苦追随。分离之际,亦没有痛苦相拥的感人场景。舞女呆立着,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难表于言。只有那挥动的白帕,带走舞女的思念。“与舞女离别使我悲痛万分,任凭泪泉涌流,我的脑海恍如变成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原来,一切都结束了。那段旅程结束了,我们都回到了各自的生活中。曾经的某时某地,我们相遇,但只是以过客的身份出现在对方的旅程中。
作者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描写了舞女这么一个形象。舞女,在众人眼中一直都是妩媚,卑微的角色。而在这篇文中,舞女一直是纯真而羞涩,让“我”为之心动。像远处催来的一袭清风,夹带着芬香,缭绕在心间,久久徘徊,回味无穷,美妙的让人不忍心破坏这样纯净的.美好。作者把少女想要表达爱意却又小心翼翼守护的心境描写的细致入微。她甚至单纯的没有防备心,不知道这个世界想要索取的总是那么多。鸟商在给她说书时,对她动手动脚。在阿妈的呵诉下,才悻悻的离开。她不懂,人总是有很多私欲。快乐的在温泉中嬉戏,优美的曲线一览无余,姣好的面容写满了幸福。她还是个孩子呢!不知道这个世界都需要伪装,不能这样裸露在世人面前。“我”在看到这个场景时想入非非的念头一闪而过,更多的是被她那孩子无知的单纯感动。
舞女少女情窦初开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和羞涩之情一直贯穿始终。在崎岖的山间小径行走时,“她不想缩短距离,又不愿拉开距离,我回过头同她攀谈她吃惊似俨然一笑。”她不是不愿,只是不敢,俩人之间的距离也想是现实生活中的差距一样无法跨越。她不愿拉开距离,是心中撩起的情丝在一次次的荡动。然而,她能做的只是认真的为他掸下身上的泥土,放下自己的裙摆,让他能有一个干净的地方休息。迫切的想要替他做些什么,却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本以为在两人分别直接会有一种难舍难分的动人画面。她却如此的沉默,所有的语言在此刻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多余。万般撩人的心情涌上心间,压抑着胸腔,眼泪似乎就要一泻而出。天空好蓝,眼前的心上人如此美好,可他为什么要离开呢?傻傻的呆立着,表情天真,严肃。不知道要对他说些什么,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对他说。只是低着头,一声不响,然后,一个劲的点头。是用乞求的语气要他留下来,不要走。还是用期盼的语调让他把自己也一同带走。可是,他会答应吗?他也会先我爱他一样爱我吗?
太多的疑虑,太多的哀愁,终究也还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口,哪怕是一声轻轻的再见。再见,是不是就再也不见?手中挥舞的白帕啊,愿你像一只轻盈的蝴蝶,落在他的肩上,带去我的思念。不知他会不会一直记得我,那个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11
喜欢一个作家并一直爱他,是难以乞求的境界。捧读川端康成小说才是去年开始的事情。在学生时代,没有人给我介绍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时阅读的小说大部分来自欧洲或者前苏联,真正让我从内心喜欢的很少。
那时读书非常幼稚,感觉某作品无味,总是怀疑自己的欣赏能力,却不敢对名著有丝毫“不敬”。事实上,许多名著读起来确实非常为难普通读者的。
但是读川端康成小说,我几乎是一见钟情的。因为文字所弥漫出来的情绪,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读之品之,恍然大悟——我的青春曾经有过这样的情绪,只是生活淹没了它,时间洗刷了它,让它变得越来越淡。川端康成唤醒我的青春情绪。
川端康成是个怎么样的作家?作为一个不寻常的日本文学大师,他是用文学来思考生命的,在悲哀、感伤、抒情的文字之中融化自己,也融化所有有幸读之的读者。因为文学,他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顶峰,愈加寂寞孤独,于是他站在高峰之巅,俯视齐齐众生、迷离人间之时,竟然如此厌倦这个世界。最后,他结束了自己,画上绚烂的最后一笔。
在《伊豆的舞女》这部川端康成的成名小说中,不难嗅到川端康成的感伤和抒情,这种感伤和抒情,来自作者的人生经历,不是来自赋新词强说愁的庸人自扰。
只要我们回顾川端康成的一生就知道。两岁时候,父亲病逝,一年之后,母亲随去。祖父母隔绝外界抚养孙儿,无限疼爱,养成川端康成敏感孤僻封闭的性格。7岁,祖母病逝,10岁,姐姐病故。16岁,最后一个相依为命的祖父去世。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一生无法摆脱孤儿心结。
川端康成何其孤独,常常一个人关在房子里,或者逃到无人地方枯坐,没有人和他谈话,他只好和文学谈心。我总觉得,文学大师都是这样——和这个世界无法交谈,就回到自己的心灵,自己和自己说话来解除孤独。
川端康成正是如此。
多年以来,川端康成只身漂泊,内心无限渴望人间的温情乃至爱情,但是总不能如愿得到,这使得川端康成的感情世界迷离而荒凉。
试想,对于这样一个极其感性的人,遇到一个纯洁、美丽、善良的舞女,舞女对他有着淡淡的爱恋或倾慕,怎么不使得长久以来情感无所寄托的他,内心诞生非常的感激和爱慕?
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在日本的传统社会里,舞女只是男人玩物,社会地位非常底下的,这由小说中的一句话可知。小说中言——途中,每个村庄的入口都竖立着一块牌子:“乞丐、巡回演出的艺人禁止进村。”
可是正是舞女给予川端康成无比的温暖,舞女觉得他是好人,平等又温柔地对待他,这使得以往常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的川端康成感到温暖。小说最后,川端康成就为这样的情感而快乐流泪,心灵感到澄清,泪水掏空了头脑,使得他感到一种虚空又美好的'情绪。
川端康成和舞女之间的感情是朦胧,这样的朦胧的体验,谁没有体验过?可是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如此美丽温暖动人纯洁。可是,不管恋情如何美好,终究飘零无寄,那只是一朵浮云和另朵浮云的相遇,飘落一场细雨。那是一个青春和另个青春的相望,谱写一曲恋情。
在我们的人生之中,事实上,也存在过一些美好的邂逅。那些邂逅,情感微妙,最后化为心底一声长叹,我们的长叹只有自己能听见。而川端康成的一声长叹却穿越了时空,回响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青春如云漂泊,恋情如雨纯洁。那就是《伊豆的舞女》给我的感觉。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12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篇13
《伊豆的舞女》讲述了一个日本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行时与舞女薰子之间朦胧与青涩的初恋故事。在伊豆的优美景色的衬托下,高中生这段旅行的偶遇到了几位江湖艺人,而且对其中那个妙龄少女的姿色十分迷恋。后来通过与他们些许时日的接触,舞女解开了他的郁结,两人之间也日生情愫。可是因为旅费耗尽,或说是因为这本就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所以这一切就这样平息下来,凄凉与悲伤不舍之情仍充斥在二者之间,挥之不去。
薰子是个温柔可爱的女孩,她有着难得的直率。为“我”端茶而羞涩的薰子,听故事时天真专注的薰子,在浴场童心未泯的薰子……作者成功的塑造了这个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薰子形象,也给整篇文章的忧伤、唯美的格调埋下了伏笔。如此完美的女孩,试问有谁不会为之倾心呢?
全文还是平静的收尾结束,只给人留下淡淡的忧伤与怜惜之情。但我们都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定牵绊与行驶的时令轨道,或许只是一层极薄的.屏障,但也早已注定不可能被逾越。
或许在每一个人青涩的葱茏岁月里都曾有过一段温暖却愈发遥远的故事,它或许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刻骨铭心,没有念念不忘。抑或仅仅只是一次回眸与邂逅,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但它却是那样温暖沁人。回想起来,也会像这篇故事的结尾一样——“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