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7-23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曹刿论战》读后感(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

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定跟齐国拼死一战。

有一个鲁国人叫曹刿,求见鲁庄公。他看起来对打仗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正因为没有谋士而发愁呢,赶紧带上曹刿来到战场。

齐国擂响了第一次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打算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了第二次战鼓时,曹刿还是按兵不动。等齐军擂响第三次战鼓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反击。

鲁军一个个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齐军经不起这一反击,败下阵来。鲁庄公明白了曹刿的用意,不由自主地赞叹:“这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干净利落,不要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我一口气爬上了山顶,觉得这山很矮。但妈妈却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觉得这山越来越高,最后干脆放弃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着劲头一鼓作气地完成目标。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2

危急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的感召便能如此巨大,如果能有亿万的人挺身而出,结果又会怎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需要每个人都切实记取,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战争靠什么赢

古代君主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虽然并不怎么欣赏儒家学说,但对老百姓的态度也就是民意还是看重的。曹刿直到听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觉得“民心可用”,满意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重民心”是不少人特别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事。可仔细一想,我便纳闷了。众所周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两军交战主要是车战,规模不甚大,时间不甚长,很少出现高墙深沟对峙几个月的情况。那么,在一场小规模的决战后,胜负立分。所以,人民的支持固然重要,更关键的还是战略战术。在一场短时间的交锋中,人民的支持度是高还是低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作用,而将领的用兵就显得至关紧要了。曹刿的胜利其实在于两点:第一,齐军师出不义,深入别国,心理上吃亏且不熟悉地形;第二,巧妙地利用了战争中士卒心理作用,善于分析战场形势。

看到曹刿论战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一个可笑的人物―宋襄公。这位扯起“仁义”招牌的君主,倒也颇点得了一些民心,甚至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气”不知从何说起。与楚军交战时,不击半渡之师―仁义;不攻未列阵完毕的楚人―仁义;不杀老弱残兵―仁义。可是,战争不相信仁义。宋襄公的军队被荆楚精锐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险些丢了性命。这样的下场实在是对儒家“仁政”学说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在现代战争中,将帅所思考的`乃是整个大局,个别战役的成败有时未必十分重要,因而人民的支持转而上升到首要的位置。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的烽火,我们就必须保持客观、谨严的态度,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结出真理的花朵。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3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4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5

《曹刿论战》主要是讲鲁庄公想要和齐国打仗,被一个百姓——曹刿听见了。他认为当权的人非常的无知,所以想要去请谏鲁庄公。曹刿问许多问题而最后才同意鲁庄公去打仗。在战场时,他也做了许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释给鲁庄公听。

读完了这一篇《曹刿论战》,我觉得曹刿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才会去做。当他进谏鲁庄公时,他就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跟齐国作战,而且还问到适当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战!曹刿也是一个细心而善于观察的和判断的人。

当他们在长勺打仗时,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可是曹刿说要等齐兵击三鼓后才能击鼓进军。打败齐国后,齐兵落荒而逃,鲁庄公想追杀他们,可是曹刿在观察一番后才下令杀敌。战胜后,曹刿才向鲁庄公解释他所做的用意。从他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我非常地庆幸我能读到这一篇古文,这一篇古文启发了我要像曹刿一样做一个有远见、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6

这是一篇千古传颂的华章。人们谈及它时,总是为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而赞叹,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名言在军事史上永放光辉。然而我在掩卷之余,更为曹刿那以平民之身,挺身而出担当大任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曹刿不是贵族,不是士大夫,只是一介草民。军国大事本来与他毫无关系,他也毫无责任,“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说得也有道理。古人的主张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农工商、民众官府各司其职,即使国有危难,也不是曹刿这样“素食者”的责任所在,他依然可以袖手旁观。可是,曹刿却还是坐不住了。他毅然地站出来,请见国君,献计献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而他自己又确实有着惊人的谋略才能。但更深的一层,曹刿之所以有勇气打破官民的界限、突破世俗的成见而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应当还是他救国于危难的一腔爱国心和责任感。

古往今来,胸怀天下、以社樱黎民的兴亡安危为己任的精神一直都最受崇仰。古人的修身操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层次分明,从我做起,但最后的目标仍然是天下,仍然是壮志凌云。至于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振人胸臆,即使千载之下,也会令人激动不已。

国之为国,虽然有专门负责统治的官府君臣,但每个百姓也都是国中的一员,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国家兴盛,社会繁荣,人民便可以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政治腐败,国家动荡,人民便会流离失所,难以为生。至于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人民便连生命也难以保全。可见国家的命运直接关乎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必要来关注国家的命运。而反过来,可能一个人在涣映大国中显得微不足道,但聚少成多,众志成城,如果每一个人都怀着富国救国的信念,就没有什么情势不能改变,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历史有太多的悲壮和光荣来证明这一点。南宋的岳飞,明末的袁崇焕,开始的时候都是凭一人之身勇担大任,感动了身边无数的士卒,使金兵后退,满洲兵不能前进。如果有更大的响应和追随,怎么还会有江山的沦丧、家园的理亡?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7

《曹刿论战》主要是讲鲁庄公想要和齐国打仗,被一个百姓——曹刿听见了。他认为当权的人非常的无知,所以想要去请谏鲁庄公。曹刿问许多问题而最后才同意鲁庄公去打仗。在战场时,他也做了许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释给鲁庄公听。

读完了这一篇《曹刿论战》,我觉得曹刿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才会去做。当他进谏鲁庄公时,他就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跟齐国作战,而且还问到适当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战!曹刿也是一个细心而善于观察的和判断的人。

当他们在长勺打仗时,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可是曹刿说要等齐兵击三鼓后才能击鼓进军。打败齐国后,齐兵落荒而逃,鲁庄公想追杀他们,可是曹刿在观察一番后才下令杀敌。战胜后,曹刿才向鲁庄公解释他所做的`用意。从他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我非常地庆幸我能读到这一篇古文,这一篇古文启发了我要像曹刿一样做一个有远见、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8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9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其中“曹刿论战”最让我喜欢,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刿是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详查敌情,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读完这个故事,了解完曹刿的才华,我想:曹刿真是太厉害了,用少量的兵马就打败了齐国十万大军,看来做事不仅仅需要力量,更多的是还需要智慧,不然还会失败的,我以后一定要像曹刿那样,做一个懂得一鼓作气的人!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0

《曹刿论战》选自左丘明的《左传》。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 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 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曹刿论战”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场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对此,我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不是他大胆启用贤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吗?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

今曰重读《曹刿论战》,我对鲁庄公有五赞:一赞鲁 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 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 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 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并能甘当配角,让有能者“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 势头吓蒙,用人决心坚定,不打退堂鼓,不 扰乱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 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 教,虚心学习战争制胜的策略。(作者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个故事里 的另一个人物,用五个赞美的句子将这个人物的优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鲁庄公不是宰相,但他这种虚心接受批评,并给有能力者充分发挥空间的博大胸怀确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备觉亲切和可爱吗?(作者从古人的故事过渡到现今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人才,联系实际来说明道理,这样整 篇读后感便显得更加充实有说服力。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1

“曹刿论战”的故事众人熟知,曹刿是个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然而,这场战斗中的令一位重要人物鲁庄公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我一直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启用人才,使曹刿的军事思想得以施展,才能得以发挥,鲁国能取得此战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2

历史上的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记载了这次战役的文字就有一篇叫《曹刿论战》。文章以传神的笔墨记载了曹刿自荐与破敌的经过。

读完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曹刿论战是个担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同乡问他为何要去管国家的事。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那些达官贵人没有远谋的。这里可以发现他作为一个老百姓却担心国家大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普通百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二、曹刿善于抓住战机,既谨慎又有耐心。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进军,打得齐军落荒而逃,这里说明他有耐心,沉得住气,很理智。当鲁军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阵杀敌时,他可以忍住,不会盲目冲上去。可他为何要等齐军击鼓三通后再出军,可以用他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他善于抓住战机的表现。齐军逃后,鲁庄公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随后跳下车,俯身看敌军败退的车辙,又上车遥望敌军旗帜,才下令追击。原来他是要看看敌军败退的车辙是否纷乱,旗帜是否东倒西歪,以此来判断身在曹是否真的败退,这里也体现了曹刿很谨慎,不贸然追击敌人。而他竟能从车辙、旗帜中观察到敌军没有埋伏,是真的败退,也能体现他很聪明机智。

三、鲁庄公也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在国家危难时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让曹刿得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干,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不然曹刿可能青史留名吗?

不过,我有一点不大明白:若齐军有埋伏,假装败退时也是车辙纷乱,旗帜东倒西歪,装得十分逼真,那么曹刿岂不中计了?总而言之,这篇文章体现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虽然现在已经不经常打仗了,但曹刿非凡的作战的智慧依然令我钦佩。

《曹刿论战》读后感 篇13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徧”、“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这些都可以取他项上人头。如果不是鲁庄公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曹刿早就长眠于地下了!

曹刿善于运用战术,控制军心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鲁庄公也善于总结经验。不懂装懂是不少君王的坏毛病,他们才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笨,面对胜利只会享受和庆祝。然而鲁庄公在“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不就向我们说明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