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7-10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万古江河》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1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2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3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4

踏一条幽径,观柳绿花红,听爆竹声声,享春光满面,清风徐来,风用纤细灵巧的手,穿引着一缕缕阳光,悄悄为春天织了一张翠绿的地毯。每一片嫩绿的叶子,都被歌声濯洗的一尘不染;每一瓣娇艳的花,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微风牵着诗人的衣角引到畔头,他会被一种缠绕的清香灌醉吗?一束抵达心灵的阳光足以释放人生的美好。他也有一双渴望和发现美的眼睛,在悲苦黑暗的命运中,去寻求美、欣赏美。他不管雨丝杂乱无章地横在心口,不管尊严被命运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他会依然选择坚强。

那写下“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的卢照邻。这个18岁中进士的才子,年少得志,何等风度翩翩,但因自小患病,不得不退官。后来又因诗入狱,原本身拖重病的卢照邻,更是雪山加霜,那些凋零的月光,遗失在凌乱的梦里,清冷的雨丝打湿了诗人的心,却无法透凉心底仅存的一缕温暖与希望。

他曾双腿与一只手残废,也曾过着非人的生活在街上乞求施舍,日子漫长得就像找不到岸的大海,让夜里流浪的梦,再也找不到温暖的归宿;让一颗漂泊的心,不停地沉浮。

卢照邻后来又得到孙思邈的照料,病情好转,但孙思邈被皇帝召进皇宫做太医后,他的病便日益加重,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眠,病痛缠身,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但在现实的中,谁不有凄凉与忧伤,所有的记忆,都已被岁月的雕刀剥落了模糊的美好。他得知孙思邈的死去,便已绝望,等着死神掠走他灰暗痛苦的心。每天他卧在为自己埋的坑里,仰望着天空,绿叶、红花、屋檐、尘世的风雨,让一颗碎了又碎的心再也找不到一丝温暖与慰藉。

古今中外,那么多人感叹人生易老,盛衰无常,但怎能比得上卢照邻的伤心绝望!又有谁能想象他写的《曲池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面对万古悲凉,他仍选择站在命运身旁微笑。谁也不曾知道,即使被生活踩在脚下,他仍会含着微笑掠过四季,去挖掘美、审视美。黑夜能携走他已如死灰的心,却拾不去他寻觅光明的眼。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5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6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7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8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9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10

千古的诗词,不朽的文化,思想相撞而碰出绚烂的火花,时光如梭,岁月如水,人生哲学的交融方为真正的和谐。

踏雪寻梅

飞雪连天,不知是怀着何般心情仰望苍穹。是心无渣滓、剔透空灵之超然,还是沉郁顿挫、欲言又止之深忧?

天依旧是苍白的颜色,独自在雪地里轻轻踱着,积雪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吱吱声,正欲感叹唯余莽莽之际,眼前竟闪现一树嫣红。它便那样静谧地开着,那般飘逸不羁,却又隐隐然一份寂寞开无主的寥落,吟咏着零落成泥香如故的忧思。(这两段文字融情于景,为本小节的推进作了铺垫。)

人生跌宕中,他狂饮江湖日月,傲视大唐山河,柔尽相思苦泪,烈酒销尽愁肠。淡看了世俗的纷扰,青莲天马行空、洒脱豪迈。

世事浮沉里,他慨叹山河豪迈,忧思世间疾苦,空赋白发更短,吟咏鸟泪花惊。深谙了苍生的艰辛,少陵忧郁顿挫、深思忧国。

太白出世超脱,花前月下,他自斟自饮。烟波浩渺,他直挂云帆。时而高举青樽,仰天大笑,时而投箸提笔,沉吟中一挥而就。子美入世耿介,丞相祠堂,他叹老臣之心。草堂萋萋,他心系大庇天下。时而俯览群山,小视天下,时而仰天长叹,哀民生多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太白一杯浊酒,芬芳了整个大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子美一汪清泪,触动了万千民生。(深刻的分析,是作者对诗人颠簸人生的领悟。)

远望李白,近看杜甫。二者文风迥然不同,然而,青莲大笑中含着几多无力大济苍生的血泪,少陵沉吟中又蕴着几多空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却无力相扶百姓的悲歌。

一如傲雪之梅,李杜二人在大唐纷乱中凌寒独绽,傲于世外却又难舍苍生,皑皑白雪,一树寒梅,给人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是道家的李白与儒家的杜甫共同追寻的,精神的大同。

空谷幽兰

空谷寂寂,人迹不至,这里是与世俗相隔的,这里是不染凡尘的。流水潺潺,空山鸟语,万籁和谐,拨草取道,循溪而上,只为寻那一丝能令人魂牵梦萦的兰香。汀兰岸芷,幽幽兰心,依稀寻到了那一份情深似海、那一份侠骨柔肠。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千年前的哀怨透纸而出,究竟有多少的感慨才能写出呢?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见过柳三变的多情,元稹的痴情,但深情者,平生所见,唯义山尔。那个浅唱“何当共剪西窗烛”的一往情深的义山,那个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愿为情殉的义山。吟咏“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时,他的心里有多少爱情的甜蜜?轻叹“春心莫共花争发”之际,他的心里又有多少失去所爱的心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千年的豪迈力透纸背,究意是怎样的男儿才可以拥有此般豪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岳武穆的光环下,稼轩的为国为民似乎已被淡化,我却一直赞他的戎马生涯。高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他尽洒豪迈,低唱“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他阅遍烦忧。

幽心不独伤离别,情深唯有李商隐。白首非为功名故,豪迈本自有稼轩。

古语有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但是,义山终究是义山,七分深情,三分忧郁。稼轩终究是稼轩,几多豪迈,几许忧伤。

侠骨、柔肠,前者赠与稼轩,后者赋予义山,也许人生有所不同,但稼轩与义山,却都是令人神往之兰,任世人如何不解,我自追求心中的那份和谐宁静,任由百花相妒,我自在一片纷扰中自散清辉。心灵的安详,才是真正的曲谐。

心隐绿竹

竹巷幽幽,但闻琴孤寂,世外梵音。自来是最爱竹的,爱其涤荡人心的清幽,爱其不食烟火的脱俗,轻轻踏入青青竹巷,竟便可就此醉了。虽是看尽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叹,却仍忍不住想,倘若拥一园翠竹,抚琴赋诗,实已是人生至乐。

大唐的江山浓妆艳抹,王维却是水墨,在唐的歌舞升平中,摩诘,径自寻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这一停,便是千年。摩诘,究竟是何许人?是那个啸“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豪侠?是那个吟“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的失意者?是那个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痴情人?是那个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挚友,是那个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隐士?还是王维只是王维,不需要任何诠释,他是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是读书人渴望被伯乐识的情怀,也是世外隐者的恬淡娴静。看惯了世人尊其“诗佛”,却总执拗地认为他的内在不过一介儒生,他只是一个平常人,非仙非圣,他走了一个读书人最平常不过的路,怀才,入仕,贬谪,失意,隐居,他用佛家的恬淡为自己作衣,却难隐内心那一份儒家的情怀。

大宋山河几多绚烂,苏子却是超然,在宋的繁华纷扰中,东坡,在悠悠黄州孑然而立,远眺,心已与绵山相连。大江东去,他踏歌而来,笑吟烟雨平生,孤鸿归来,他翩然而去,独赋拣尽寒枝。苏堤一线,说不尽对百姓之亲;孤坟千里,道不完对亡妻之念。但最心仪的,还是那一份处世的潇洒,那一份笑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人生领悟,那一份虽只可渔樵于江渚之上,却仍能醉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洒脱。仕途的不顺并没有使之沉沦,而是给了他一种新的生活、新的人生观。尽管有人不喜东坡,但却无法不对这一份达观悠然神往。文采飞扬的东坡以儒家的入世出现在世人面前,可道家的空灵却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了他。

儒、道、佛,本出同源,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当文明的冲撞、交融尘埃落定,当唐的奢华、宋的繁盛已沉淀入历史,诗的翩然与词的清雅却历久而弥新。悠悠翠竹中,让我们静静地寻一个安宁的地方,越发近距离地审视这思想的完美和谐吧。

东篱采菊

东篱把酒,悠然采菊,一切恬然而淡雅,一切似与官场纷杂无关,有的只是归于田园的淳朴与释然,但,这般恬静中,却也总挥不去那一份心系百姓的关切。

纵观古代文人,欲隐归避世者不在少,但真正做到的,怕只有陶潜一人,心远地偏的那一份恬退,采菊东篱的那一份超然,会意忘食、既醉辄退的潇洒,那是多少人所追寻的生活与思想情态啊!只是那毕竟是一种理想的高度,无元亮此般风采者,却是万难企及。轻轻吟着“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诵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似乎方才懂了渊明之心,悠悠天地,渊明一袭布衣傲然而立于其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之赞,唯授之他,方始实至名归。他的心中,没有闹市纷杂,他所企盼,唯有百姓安居,唯有天下大同,唯有世外桃源尔。

一个被公式化的历史人物,一个被定格了的道义说教者。与同时代的欧阳修、柳永、包拯、狄青等人相比,希文实在是缺少一种鲜明的个性魅力。如果没有那篇《岳阳楼记》,恐怕没人会认识他。但一时间脑海中却无法抹去这样一个似乎已经被盖棺定论又从来没有多大疑义的人物。大约是岳阳楼成全了希文,而希文也成全了岳阳楼吧,这一人一楼在后世者心中似乎已融为一体。而当前人、今人乃至后人一代代传颂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吟咏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又有几人专注地审视过希文的内心呢?一曲《岳阳楼》,包含了太多太多,但通观其文,希文却将对百姓之心融会字里行间,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叹希文,一世却有几日不忧?他没有似元亮一般选择淡泊,他的一生都在仕途奔波,但与渊明相同的,却是追求的那一份大道之行也,外户而不闭的和美。

东篱欲摘菊赠君,天下大同唯吾心。

当历史的硝烟,滚滚的红尘都终归于平静,悲欢离合尽皆成为文字的沉淀,回首往昔,那些似乎相悖的思想,竟然皆出同源,那些仿佛对立的文化,竟然终归于同一个终点。万古的悲欢,在这一刻,尽归于谐。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11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 篇12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

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