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7-02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鸿门宴》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鸿门宴》读后感 篇1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鸿门宴》读后感 篇2

读完《鸿门宴》,有人恶刘邦的狡猾奸诈,有人恨项羽的高傲自大。大多数人都为项羽的失败而惋惜,认为他若杀了刘邦,便能得到天下,但刘邦的顺利逃脱也离不开其自身的优势。

刘邦的“眼”,为他寻取了谋士。刘邦有一双慧眼,慧眼识英雄,因此他身旁的人,在这场陷阱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良,为其出谋划策,拉拢他人,处理遗患;樊哙,请入宴场,怒叱项羽,甘愿“与之同命”。

刘邦的“嘴”,为他抢占了先机。刘邦的巧言,不仅使项羽轻易道出了奸细的名字,让他搁置除掉自己的想法,而且使敌营的人,“以身翼蔽沛公”,使自己每在危机瞬间,都能惊险地避开伤害,重拾生机。

刘邦的“耳”,为他指明了方向。刘邦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向项王先示弱,便出自于张良之口,这也正掌握了项王高傲的个性。若项羽也有此“耳”,恐怕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刘邦的“脑”,为他抓住了转机。刘邦能顺利脱身,最终还是离不开他灵活的大脑。若没有此,他就不可能用“眼”识别出有用之人,不可能用言语安抚项王,不可能听取张良的意见,不可能趁机从宴场逃出,安排好所有的事宜,从小道回到军营。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逆袭,建立起延续数百年的刘氏天下。

因此在我看来,项羽不仅只是错失了一场鸿门宴,即使他取得胜利,此后也会有更多的同刘邦一样的人,会来挑战他的权威。

《鸿门宴》读后感 篇3

曾读过文摘里的短篇《不干了》,觉得潇洒的人太多了,一言不发,拂袖而去,不做了。不耐烦了,不干了,立刻走。工作生活中,压力太大,而自身又无法承受住,选择离开;或是上司的几句“评语”使自尊受了伤害,选择离开。当时想想真潇洒、洒脱,飞特族吗?或是自信地无需去考虑自己的下一份工作在何处,难道他可以不吃饭、不穿衣,家里老的小的随时愿意露宿街头,或早已习惯吃苦。

就如一位群众推举出来的领导,大家希望他以后为民请命,做出政绩来,谁知道他竟会不顾一切喊声“不干了”即时辞职。辜负大家的一片诚心。这时想想一句“不干了”真当失去一切。

说一句“不干了”很简单,曾碰到一个同学,毕业后进入与专业相符合的单位上班。可没过多久就跳槽了,不干了。原因很简单,与上司发生了口角,赌气就辞职了。于是回到家中无所事事,本来大门(就业)向他敞开着,可他不肯踏进去,就这样让会溜走了。再那之后她跳来跳去,没有过一份稳定的工作,最终还是失业在家中,成了家长的负担,当了一只“米虫”。悔不当初的冲动已来不及了。哎,明天到何处去出粮?天下乌鸦一般黑,走是天下最容易的事,正是此处不留人,可是留人的地方又在哪里呢?明天又将在何处呢?

也许是刚脱离家庭的温馨或是学校的庇护,而社会不像这些时刻保护你的港湾,凡事需冷静,切勿冲动。俗话说:冲动易坏事。想想自己本身有无缺陷,好的继续发扬,有缺陷的努力弥补、纠正。自优进攻,耐力、毅力很重要。这些引申在生活中,不要轻言放弃,其实一切皆有可能。放弃就等于没有了,连机会都不给留着,之前的努力白费了,多么可惜呀。机会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确切地说是属于有所准备的人,不轻易放弃,遇事沉着冷静。遇到困难时,坐下慢慢一个个解决。因为,生命结束时不需要一个感叹号,而应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鸿门宴》读后感 篇4

在所学的《鸿门宴》一课中,作者笔下着重描写了项羽和刘邦的博弈,然而,在这场决定生死命运的斗争中,樊哙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樊哙是一个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人。鸿门宴上,刘邦处于危险境地,险些被项庄所杀。樊哙得知情况后,他并不是等待时机,并不是在犹豫,也不是在寻求他人帮助,而是立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将卫士撞倒在地,披帷而入。他迅速地作出判断并用一连串连贯的动作为救刘邦赢得了时间。

樊哙是一个忠君的勇士。他临危赴命,为了保护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接冲上军门。在敌人的军营做这样的事是需要勇气的。他在项羽面前毫无惧色,为刘邦说情,从中他对刘邦的忠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正因为他是个忠君的勇士,才有了鸿门宴上这一幕,刘邦才能活下来,在日后打败项羽。

樊哙是一个粗中有细,能说会道而又讲理的人。他在项王赐酒中,拜谢项王,吃掉赐的生猪肉等行为都表明了他是个讲理的人。他更是个粗中有细,口才极佳的人。他劝诫项王,不亢不卑,一气呵成,层次井然,逻辑严密。而是用秦灭亡的原因类比于项王现在的做法,既使项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又不伤项王的自尊。这样的说法更能使他人接受,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樊哙是一个有勇而又有谋,明白事理的人。刘邦借“如厕”这一借口趁机逃出来,却又要回去告辞,怕丢了礼节。樊哙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他拉着刘邦便轻装回营。如果他不这么说,刘邦回去告辞,指不定就没有“汉”这个王朝了。正因为刘邦身边有樊哙这样通晓事理,有勇有谋的人,他才能成就霸业。

樊哙这个在鸿门宴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着实令我们佩服。他不仅是位勇士,更是位难得的智士。

《鸿门宴》读后感 篇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读后感 篇6

楚汉争霸,一段雄伟壮阔的历史故事。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下,群雄并起,一位位英雄各有千秋。项羽勇猛刚毅,刘邦善于纳谏,张良运筹唯喔,围绕这英雄们有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鸿门宴就是斗智斗勇的经典。

项羽因刘邦欲王关中而愤怒,便叫刘邦到军中谈话,于是有了鸿门宴这一斗智斗勇的故事,项羽本应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却因自己的优柔寡断而放走了刘邦。于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项王在乌江自刎失去天下!

我认为项王最后失去天下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鸿门宴中的不杀刘邦。不耍流氓就已经体现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不听他人的建议,忠告。后来项羽进入咸阳宫杀死秦公子英,放火烧掉阿房宫,四处烧杀抢掠,这与刘邦听从张良的谏言而约法三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就是明星的天平偏向了刘邦这一方。后来四年的楚汉争霸刘邦身边的谋臣武将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大;项羽因残暴使自己的亲信越来越少实力也随之消弱最后自刎失去天下假若项羽在鸿门宴中杀死了刘邦,这样项羽会越来越恣意娇纵,失去竞争者,这样项羽原来的雄心壮志也会慢慢消沉,最后变成一位桀纣之君。即使项羽依靠武力征服了全国,也会像暴秦一样二世而亡不会长久留存。所以不管项羽的`武力多么强大,天下都不会在一位暴君手上流传百世千世。

读史可以明志,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除了让我们大饱眼福之外更重要的可以学会许多品质。在鸿门宴这一故事中,我学会了如何镇定自若的面对危险,也知道了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做事果断坚决。

《鸿门宴》读后感 篇7

刘邦在项羽面前肯忍一时之气,才得以逃脱,他要是和项羽一般骄横气盛,恐怕早就死在鸿门了。

纵横古今,凡事忍字当头才能成大事,否则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没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信肯忍胯下之辱,蔺相如肯忍廉颇的狂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味冲动,心里忍受不了一点怨气,眼里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么能办大事、成大谋呢?

刘邦在这方面胜过项羽,也就注定了结局。鸿门宴上,试想刘邦项羽要是对换一下,那项羽是必死无疑了。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里不可能有低头道歉,俯首称臣,做事果断的'刘邦的字典里也不可能有妇人之仁。果然,项羽最后无法忍受战败之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悲壮自刎。刘邦呢?几乎可以说打了一辈子败仗,但是他照活不误。刘邦输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气,自然赢得就是大气,成的就是大事。

一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原则不也是“忍小成大”吗?敌强我退,敌退我进。敌人强大时,就像刘邦面对项羽四十万大军时,忍一下,退一步,不会损失什么,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反击。但对于项羽,死打硬拼,决不让步。可结局呢?项羽自刎,刘邦胜了楚汉战争,成立了新中国。

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人总结多少用血留下的沧桑经验,是多么富有哲理。

《鸿门宴》读后感 篇8

秦始皇赢政吞并六国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四海,天下已定。始皇便到处巡逻。所到一处,百官前呼后拥,车马相连,浩浩荡荡,其威风可想而知。

一次途中,老百姓挤满了街道,争着瞻仰这位兼并诸侯统一中原的大皇帝。人群中一位浓眉大眼、杀气腾腾的少年说道:"大丈夫就该如此!"还有一位年龄略长的庄稼汉说道:"日后我也要这样!"这两位瞧不起秦始皇的人物:一位是西楚霸王项羽,另一位便是汉高祖刘邦。

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咽呜叱咤,千人皆废。最后却身死东城,为天下笑!刘邦为一地痞无赖式的亭长,却平荡群雄,建立汉室江山。二人在鸿门宴上的较量便可知一二。

鸿门之宴,项羽和刘邦同坐一席。项庄已经把剑取出来了。只要在刘邦的颈上一划,"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摆出。项羽偏偏徘徊不迟,让刘邦逃走。枉费了亚父范增的一片苦心,无奈之下骂之"竖子不足与谋,夺天下者沛公也!"垓下之败,横渡乌江便可卷土重来!尚未知鹿死谁手的项羽偏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念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乎,拔剑自刎,遗恨乌江!失败原因,韩信所说,"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相比之下,刘邦则高明得多。他口若悬河般地笼络项伯。向项伯解释时,将自己的政治意图掩饰得丝毫不见。后来连自己的父亲身在俎下,都要分取一杯羹,更何况至军之后立诛曹无伤……

不管结局如何,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世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鸿门宴》读后感 篇9

前几日,我们学习了《鸿门宴》这一古文,这篇古文向我们讲述了古代“鸿门宴”这一惊心动魄的“天下第一宴”。

学完课文后,难免会引起我们的深思:项羽是因为这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不杀刘邦,他都无法称霸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课文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项羽这个人,优柔寡断这样的人即使杀了刘邦,他还是无法称霸天下。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项羽不善于采纳他人的'好的建议,对于范增的忠言置之不理,反而听取自己的叔父的无稽之谈,这也就了他是无法得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以至于之后发生陈平反叛,范增也弃他而去。我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实,在这“得人心”之中更重要的是去得到“人才的心”。而项王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不好。所以即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也会由于自己的一意孤行、任人唯亲的性格而使他身败名裂的。

项羽最终被刘邦所灭,并不是因为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即使他杀了刘邦,时势造英雄,还是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刘邦来消灭项羽。项羽虽有勇却无谋,只知道用武力来征服天下,却不知道智谋要远远比武力重要。所以,项羽未能称霸天下,未杀刘邦只是客观原因,项羽自己的种种弊端才是导致他乌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鸿门宴》读后感 篇10

纵观历史,楚汉之争,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实力相差颇大,可历史却是刘邦一统天下,成为汉高祖,项羽四面楚歌,于乌江拔剑自刎。这一切,难道只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吗?

不,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奠定他二人的成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刘邦、项羽这两个决策者的性格特点。

项羽性格暴躁,一听刘邦在咸阳称王,也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便下令旦日伐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项羽是个贪图虚名的人。

刘邦则不然。他听说项羽准备攻打自己,并没有凭一时意气要去应战,而是谦虚地向张良请教,最后觅得良策。

项羽身边不乏精明能干的`谋士,如范增,但因为项羽的刚愎自用,不听取范增的意见,所以纵使范增多谋善断,精通韬略,却无施展的空间。

刘邦则不然,他知人善任,以张良为佐,且听从其建议,足见他又善纳忠言。作为一名领导者,可如此对待谋臣,实属明君也。

项羽优柔寡断,宽恕了樊哙的闯帐之罪;刘邦立诛曹无伤,可见其果断英明。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可见,因为两人性格的差异,胜负从一开始就已定下。

《鸿门宴》读后感 篇11

项羽者,时为霸王也,霸王者,乃有霸王之气,然否也,项羽乃女人之短见,一气用事之人,欲诛刘邦之大好时机,竟然错失,听信于项良一面之词,听信于刘邦开脱之词:军灞上,以待项王来。

人之临死,其言也悦耳,况刘邦乃谋略专家,关系己之性命者乎。

项良者,谁也,亦小人也,仅为儿女婚姻,而致族家兄弟失去为王之大好良机,此人,乃势利小人是也!可恶,可叹!

《鸿门宴》读后感 篇12

冯绍峰饰演的项羽还是很傻很天真了点,一心想争当霸主,却忘了自己四周危机四伏。最后,在赶走范增后,项羽鲁莽出军,落入了刘邦设计的圈套,自己最后孤军奋战,没有意想中的乌江自刎,却和爱上自己的虞姬死在一起。而刘邦夺得统治权后开始显出其忘恩负义一面,他逐一设计杀死了曾经的功臣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而最后自己也落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再说说的演员的表演。冯绍峰饰演的项羽虽然外表霸气外露,这得益于他英俊得可以迷倒众多木耳的长相,但内心实则太单纯,简单的骗术也能中枪,张良又不是荷兰人,实在是难倒他了。刘亦菲饰演的虞姬确实是缺少了一种气场,她太粉嫩了,本片的高级花瓶,还是演小龙女的好。黄秋生的演技不必多说,不愧是香港实力派影帝,角色拿捏相当到位。黎明饰演的刘邦让我看到了“小弱弟”的风范,仍旧缺少气势,总是像一个被周围人操控的木偶一般,但是这是黎明的.演绎路线,不必多论。陈小春饰演的樊哙很有当年山鸡的影子,不过春哥经过多年历练已经脱离了当年的套路,表演逐渐成熟起来。张涵予饰演的张良应该是为大陆演员树立了榜样,张良的神情,动作,尤其是心迹都把握得很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