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孝经》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孝经》读后感 篇1
下午放学,翟老师让我们回到家里自己学《孝经》第三章。
第三章就是诸侯章,我先把第三章读了一遍,我不懂意思,我就拿出建一妈妈打的《孝经》的翻译。我看了看意思,意思就是: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无论我们是老百姓、是诸侯、是宰相,还是皇帝,我们都要做到谦虚和以上几点。
《孝经》读后感 篇2
学校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书法教材》,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书。老师让我们看《孝经》,其实我一点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后听了老师讲解,我知道了这本书的意思。
孔子有一个学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什么是孝。孝就是尊老爱幼,我们不能目无尊长走在老人前面,我们要孝顺父母,这就是孝的开始。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字和知识,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养,让我能够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孝经》读后感 篇3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篇4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篇5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感毁伤,孝之始也。”孝的发端是不忍之心。当你伤害了别人,你的妈妈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这一点,就不会伤害别人,而双方父母都会开心。
一棵茂盛的树,为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好比我们人一样为何学业有成、家财万贯。为何有这样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辈辈积德呀!若是我们只爱小不敬老,花儿、果实迟早有一天会枯萎的,家族也会堕落。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如何变化,始终注定孝是中华民族爱的结晶,始终注定要孝养父母,当“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可要终身遗憾了。
当你看岁月痕迹不停出现在父母额头上。你会想我会怎么对父母,我要带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咬都咬不动,走都走不动。他们不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寂寞时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问候。
自古以来出孝子,而当今社会有多少在死前也见不到子女一面。枝叶繁盛的树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怎么人就糊涂了呢?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现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安逸。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华衣,数以万计的金钱珍贵的多。
世事沧桑,岁月流失,用爱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亲乐章吧!让洪亮的歌声在广阔的天地间徘徊!
《孝经》读后感 篇6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
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
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
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
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
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
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经》读后感 篇7
以孝道为始,演绎出一系列做事做人的伦理规则——这是孝经的主线。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期。各种思潮和观念不断涌现,相互交织和碰撞。置身其中的人们或受到冲击、头脑眩晕,或随波逐流、失去自我。
什么是我们可以紧紧握住的救命草?由此找到立足点和重心?也许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它有解释力和预测力——它有生命力。它言简意赅却洞悉一切。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和价值。
《孝经》读后感 篇8
《孝经》里有一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每个人都是托体父母来到人间的,又在父母的呵护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所以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仪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敢问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能爱谁?你不爱别人谁又能爱你。不孝父母之人不可交。
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这个人绝对没好报,他的人生和事业都不会顺。这是天道,这是规律。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我们村有一家人不孝顺父母,老人六十多了,还去新疆摘棉花,回来后挣的钱被小俩口要走,不让老人花。
先是丈夫建筑出事,摔下来,花了好几万。妻子又动手术,花费好几万。邻居们都说,遭报应了。其实这不是迷信,这是天道规律。哪些事业大发展的人绝大多数都孝敬父母的`人。
厚德载物,从来不是句空话,百善孝为先,孝是最大的德。当我们真正从各方面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才会顺,孝顺可以这样解释吧。
《孝经》读后感 篇9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若干年后,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 篇10
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人伦之大本,穷理之要道。
《孝经》,一部弘扬中华孝文化的儒家经典之作。世人奉为圭臬的儒家经典,圣贤恪守不二的立身之本。孔丘曾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吕维祺也曾说过:”《孝经》继《春秋》作,盖尧舜以来帝王相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到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臬,人之所应遵守的德操。
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植根于孝道上的社会,因而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原意为”奉先思孝“。据文献记载,《孝经》大约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孔丘著的《孝经》共分为两大部分——二十四孝图、孝经。其中《孝经》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
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徳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军,终于立事。“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顺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三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义和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事军章,讲孝子与事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唐玄宗亲自注解《孝经》,曾国藩把《孝经》下发到每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孝经》虽然篇幅简短,但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而圣德无处其右,明五其治则天下和平。以孝治身、治家、治国、平天下,则宇清、国安、家和、人乐。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为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
孝,是评定一个人道德品行修养及做人的标准。孝。也是一个企业和团体在人事资源上重点考虑的要点,是一个生命得以继续繁衍下去的阶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壮大、被敬重、被敬仰膜拜的无形力量,它无坚不催,事不待发。
说到孝,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自日趋年老的父母,那渐渐浑浊的双眼、瘦削的腮骨、佝偻的脊梁、日渐降速的步履、那蹒跚的背影,是啊,曾经父母膝下顽皮的我们,一眨眼就出落成青年了,父母对我们无所需,无需什么巨大的回报,只求我们能常回家看看,留意父母,保持通话,哪怕是简简单单的家常饭,都能给忙碌准备佳肴的父母增添喜色,是幸福,是温暖,是由衷的欣慰。朋友们,正像我这种只身在外,与父母南北各一方,在外读书打拼,父母在远方只是想要我们经常地问候,交流自己的成就、读书历程,无论辛酸,父母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是个有主见的人了,可以放手任其自由发展了。报喜不报忧,是我们远离父母的学子们常常做的事,唯一是不让父母担心惦记。父母之恩,永难报,但作为儿女的我们要有一颗时常陪伴父母的心,即使不能陪在身旁,也要常报安、报优。让父母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孝对父母是其一,我们还要尊兄敬弟,爱夫护子,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同学、领导,这都是孝的一种体现。实际践行的孝,不仅会使自己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也会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与气质,增强亲和力,与人沟通更具主动性……
行万里路,踏千条河,力求践行《孝经》传天下。
《孝经》读后感 篇11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孝经》读后感 篇12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字,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恭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让着长辈。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国,所以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们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在各种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图。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谓之悖礼。”《弟子规》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难找的好老师。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的。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都要感恩;而父母却给予我们多少,我们却习以从不说一声“谢谢”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