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堰泽千年

知远网

2024-03-23文/吴春华随笔

一个千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润泽着平原大地,说起这样的古代水利工程,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秦代李冰父子所建的都江堰。可这次跟随市作协来到浙江丽水采风,我才知道,除了都江堰,通济堰也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工程,我敢说,它和都江堰一样,把它们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都毫无愧色。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公元505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像一条绿色飘带,穿越了整个碧湖平原,历经一千五百年,至今依然能保障着浙西南最大的粮仓"碧湖盆地"三万余亩农田的旱涝保收。

浙江省的西南是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丘陵山区,其间镶嵌着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的碧湖平原。自古而今正因为通济堰的存在,碧湖平原才被称为"鱼米之乡".

通济堰创下了两项世界之最,世界最早的拱形大坝和世界最早的水上立交桥。拱形是如今水利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拦水坝建筑形式。通济堰比国外最早的拱形坝早了一千多年。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当我置身于通济堰大坝的木阁楼上,深深被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折服,在亲眼目睹大坝风采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

更让人赞叹的是,丽水历代关注民生的地方官员和有识之士,无不关注堰渠的维修和管理,惠泽一方众生。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伟大水利工程,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树立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至今仍在处州大地被世世代代传颂不辍的有开辟通济堰的詹南二司马、创造世界上最早水上立交桥的南宋丽水知县王褆等,其中南宋文学家范成大在处州任知州时,订立了最早的科学管理水利的章程条例。

范成大是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平易清新,自成一家,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南宋文坛,他是政坛和诗坛两开花。

据载,范成大在处州任知州时,主持修整通济堰,并亲自制定和撰写堰规,立碑勒石,"文意赅简,书逼苏黄",手迹犹在。他兴工三个月修复通济堰,并挥毫书写《通济堰碑》二十条,记言十四行,以告来者。范成大虽然没有专门学过水利,可是,他以使命为学校,竭力钻研,他总结出的堰规至今已经沿用了数百年。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封建官场的惯例,是将一批批杰出的学者文人选拔为无所专攻的官僚,可也有不少诗人却因官位而成了造福一方的实践科学家,如苏轼、白居易、范成大。人类的文明发展需要精神食粮,也需要清泉和米粮,苏堤、白堤、通济堰都是他们写在人间大地上最美的诗行,千古的华章!

今天,面对流淌了千年的悠悠古堰,面对着江河安澜,山清水秀的如画美景,缅怀和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每一条历经沧桑的古堰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每一位为古堰做出贡献的官员、乡绅、民众,都值得我们去怀念、去颂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