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1
《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当然,能称为“君子”的人,不仅需要诚信,更需要一颗“至诚”的心灵。我想,这将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2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的经典。今天,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言行编写的。这本书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些名言警句,直到现在还在鞭策着我们。
孔子有个故事:孔子的学生颜回给大伙儿煮粥。颜回煮好了粥,揭开锅盖,有粒灰尘掉进了锅里。他想:扔了灰尘会扔掉很多米。而这粒灰尘,谁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尘和米。孔子看见了,心想:平日里我教他的礼节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颜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给老师。孔子说:“我刚梦见了神灵,第一碗粥,要先给神。”颜回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颜回道了歉。孔子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我们应当学习。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论语》里有一句话“言必行,行必果。”现在这句话用于表扬。但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话,你就懂了。这句话连起来是“言必行,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这其实是一句批评的话。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听信,一定去做,没有正义感,不区分正义和邪恶的人,真是个小人。
最后我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瑰宝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把它放在心灵房间最显眼的地方时常拿来擦拭。这样,中华经典才会世代传承,中华民族昌盛久远。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3
最近痴迷韩剧,刚刚过去的6月,已经追了三部:《来自星星的你》《拥抱太阳的月亮》《孤独而灿烂的神——鬼怪》。看剧的过程,常常是目光被剧中的经典台词吸引的过程,是思绪与这些句子产生共鸣的过程,这让我陷入或悲伤或沉思的状态,想要记诵这些台词或者写点什么,然而又耽于懒惰或者不愿承受思考的痛苦,最终还是让那点可怜的灵感火花一闪而过,大脑依旧如茫茫沙漠,未曾留下依稀痕迹。
因此在读到《论语·学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羞惭之心顿起: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便要“时习之”。看剧,虽然对大部分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然而有心人总能从这消遣中学到知识取得收获,若非如此也不会有精彩的剧评出现。所以时时记诵,那些经典句子才能不被遗忘;勤于动笔,那些鲜活的感受才能长久留存;善于体悟,那些蕴含的哲理才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这么简单的道理,而我竟然非常懂得却在行动上直接无视了。
一个喜欢写作且小有成就的朋友,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没别的,只是我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看到喜欢的电视剧台词、有趣的玩笑话、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会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细加揣摩,写文章的时候很自然就会用到,如此而已。”如果打算致力于某项学习,便要实实在在践行“时习之”的道理,熟能生巧从来不是说来玩笑的虚妄的存在。如果学习的效果没有达到最佳,那么“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乐工不怨乐器,农夫不怨田地,一切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对象身上”,朝鲜时代的徐烟雨,早已从《论语》中悟出这道理了。
喜欢学习的人总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正如剧迷们的情绪总能随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起伏不定一样,共情的结果,便是各种有关剧情的解说与透析。《来自星星的你》大火之时,有网友手绘了都教授和二千的住宅图;有网友买来了都教授喜欢的书《明心宝鉴》《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彻夜阅读;有网友关注男女主的衣品等等。因为喜欢,所以情愿,所以乐在其中。喜欢学习,爱上学习,所谓学习的烦恼还剩下什么呢?
《论语》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目的首先是完善自己,追求内心的幸福与心智的满足。倘若剧迷们从剧中的经典台词获得乐趣与教益,更好地提升自我,那也不枉看剧评剧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4
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什么子曰。
救命啊!我的满脑子都是子曰!子曰!子曰!
《论语》我没几个字能看懂。
老子,孔子,还有孔子的徒弟,说的是什么东东。
我为了看懂昨天看今天看明天看,把我看的头晕眼花。
但是没有几条能看懂,也有看懂的。
比如说。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
是说经常温习学过的东西,就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当他人的老师。
还有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说只学而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只挖空心思去想,却不认真读书,还是难得到确实的知识。
这两条可是我花了好长时间悟出来的。
我想这两条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说在学习中背会的英语单词,过来几天就忘了。
如果能像上面的那条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
多温故就能把单词记在脑子里。
他人问你的时候你就可以当他的老师了。
还有你看书时,是大概看一下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
如果只是想而不去认真读,就学不到确实的知识。
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们能认真看,认真去思考,就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5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6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好处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向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能够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务必“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个性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个性要求所学务必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务必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务必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7
上了大学以后很少有机会再坐下看静静的看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的,充实的生活,手捧一本书,就像擎着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人心脾。如今,校园里刮起一阵读书热的风潮,整个校园都沉浸在读书的海洋中……我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大四学生,每天都忙于最后的课程、论文、试验、工作等等,虽说是焦头烂额,但也不愿意错过这样好的机会,偷得浮生几日闲,静下心好好的读一本书。于是我拿起了《论语》。特别是其中的第一篇《学而篇》更让人感触良多。
《论语》里面记载的是他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书,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所以在《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通读论语,不难发现,虽然《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是从出发点到终结处都贯穿着一个“学”字。也就是第一篇学而篇实际上也是贯穿了全书的佳作。《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之首,共十六则。从为学、为人出发,讲的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使我受益匪浅。
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句话我们从小学的时就开始背诵,那时候感觉是如此额生涩难懂。老师耐心的给我们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学习了再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不是很愉快吗。于是小小的心里便记下了这浅显的意思,但离亲身实践还差很远很远。突然发现,其实很多人生中的大道理,我们小的时候都已经学过了,变成脱口而出的句子。但是这些句子,只有经历岁月的洗礼,个人的成长,成熟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到。并且让这些句子真正的给我们带来益处。这让我想起我们的四六级考试,很多同学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突击背单词,抱着侥幸的心里,临阵磨枪,不利也光,但是结果却收效甚微,再后来就放弃了。自嘲说是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但是实际上呢,学习的`过程是不可以偷懒的,而是一个不断努力,积累,沉淀的过程,并且要时常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我想如果大家都抱着这个的想法去学习的话,一定会获益良多。
为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而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可见,从古人开始,就已经很重视德育了。反观现代教育,“德、智、体、美、劳”中的“德”字已不再为首了,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都反复的提醒人们“智育”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都不懂的话,那么内心也一定没有一个准确的价值观,即使他学习再好,智商再高,恐怕对他人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的贡献。
做人和做事都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仅仅《学而》这一篇文章就可以让我们懂得这么多为学为人的道理,更何况其他的篇章了。因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品读。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8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9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10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11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黄香的故事正应了《论语·学而》篇第二条的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的人,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实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个人会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人,就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一点,他才会爱民、爱国,做一个群众喜欢并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学习了这一篇《论语》,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一切都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为父母铺床、打洗脚水,帮他们做家务,给疲惫一天的父母做饭……
总之,我要努力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篇12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可以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现在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