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读后感

知远网

2025-05-18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上学记》读后感(精选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上学记》读后感 篇1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代替继续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

《米小圈上学记》是当代最新爆笑小学生日记,《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让我感受了纯真与友谊。书里的主人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叫米小圈,他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因为他的名字很古怪,所以经常会被同学们嘲笑……

里面讲寒冷冬天刚下完雪,一天的下午,铁头和米小圈在学校玩。铁头问米小圈你敢不敢在雪地滑过去?米小圈说:“这很容易,我们比一比吧”。铁头先滑过去了,米小圈也跟着滑了过去,却未想不好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下子摔进了泥坑,呜呜呜……可怜我的.新衣服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事情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要先勇于去尝试,去学习。

《上学记》读后感 篇3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

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很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4

这个寒假,我读了这本书。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米小圈和七岁小神童。米小圈的性格很活泼、开朗、甚至还有一些小调皮。他经常惹他的数学魏老师生气。有一次还在班长李黎的数学书上画了很多插图给王聪聪看。他还帮助过王聪聪,在他很累,快要不耐烦的时候帮他解压。王聪聪是个爱学习的人,他非常聪明,什么题目只要有答案的他都能回答出来。他原本很爱学习,后来米小圈与他成为好朋友以后,他就有一点点贪玩,而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上了。后来米小圈的爸爸说服了王聪聪的爸爸,要让他劳逸结合。

这本书不仅很搞笑,故事也很生动有趣,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米小圈的班里转来一位小神童叫王聪聪。他什么都会,大家都很想出脑筋急转弯来杀杀他的.威风,结果,他最终只答错了一题,回家哭了半宿,嗓子都发炎了。后来魏老师和米小圈一起去探望他,后来他俩成了好朋友。中间有一阵子王聪聪的爸爸发现王聪聪有些贪玩,就不让王聪聪和米小圈玩王聪聪因压力太大,不愿学习了,后来米小圈还帮助他解压。

在这本书当中我能感受到故事里的米小圈是很友好、调皮、活泼的人。他的朋友很多。而王聪聪读的书多,所以他的见识的也多。但我看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就是从做一件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哪怕是去学习玩游戏,也要掌握技巧,熟悉攻略,玩出最好的水平,用最好的方法。而且有的时候学习还会有一些小小的苦恼,有时还要绞尽脑汁地去思考才能想出一些最好的解题方案,如果答对了还会有很多喜悦感。学习时还要时时刻刻记住“每天”两字。只要每天学习一点,时间久了,你的知识就会与日俱增。那样就是所谓的学习与快乐。

我很喜欢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习与快乐。

《上学记》读后感 篇5

这个寒假,我读了这本书。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米小圈和七岁小神童。米小圈的性格很活泼、开朗、甚至还有一些小调皮。他经常惹他的数学魏老师生气。有一次还在班长李黎的数学书上画了很多插图给王聪聪看。他还帮助过王聪聪,在他很累,快要不耐烦的时候帮他解压。王聪聪是个爱学习的人,他非常聪明,什么题目只要有答案的他都能回答出来。他原本很爱学习,后来米小圈与他成为好朋友以后,他就有一点点贪玩,而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上了。后来米小圈的爸爸说服了王聪聪的爸爸,要让他劳逸结合。

这本书不仅很搞笑,故事也很生动有趣,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米小圈的班里转来一位小神童叫王聪聪。他什么都会,大家都很想出脑筋急转弯来杀杀他的威风,结果,他最终只答错了一题,回家哭了半宿,嗓子都发炎了。后来魏老师和米小圈一起去探望他,后来他俩成了好朋友。中间有一阵子王聪聪的爸爸发现王聪聪有些贪玩,就不让王聪聪和米小圈玩王聪聪因压力太大,不愿学习了,后来米小圈还帮助他解压。

在这本书当中我能感受到故事里的米小圈是很友好、调皮、活泼的人。他的朋友很多。而王聪聪读的书多,所以他的见识的'也多。但我看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就是从做一件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哪怕是去学习玩游戏,也要掌握技巧,熟悉攻略,玩出最好的水平,用最好的方法。而且有的时候学习还会有一些小小的苦恼,有时还要绞尽脑汁地去思考才能想出一些最好的解题方案,如果答对了还会有很多喜悦感。学习时还要时时刻刻记住“每天”两字。只要每天学习一点,时间久了,你的知识就会与日俱增。那样就是所谓的学习与快乐。

我很喜欢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习与快乐。

《上学记》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

《米小圈上学记》是当代最新爆笑小学生日记,《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让我感受了纯真与友谊。书里的主人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叫米小圈,他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因为他的名字很古怪,所以经常会被同学们嘲笑……

里面讲寒冷冬天刚下完雪,一天的`下午,铁头和米小圈在学校玩。铁头问米小圈你敢不敢在雪地滑过去?米小圈说:“这很容易,我们比一比吧”。铁头先滑过去了,米小圈也跟着滑了过去,却未想不好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下子摔进了泥坑,呜呜呜……可怜我的新衣服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事情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要先勇于去尝试,去学习。

《上学记》读后感 篇7

去年,妈妈带我在平湖的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叫《米小圈上学记——大自然的秘密》的书。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就叫妈妈在网上把这一套书都买齐了。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套如此特别的日记,它以漫画和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特别“倒霉”的小男孩米小圈和一群特别可乐的小学生的趣事。其中一本《新同桌的烦恼》里讲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开学第一天,米小圈来到学校,发现教室里一个同学也没有。他等啊等啊,等了二十分钟还没有一个同学来。米小圈觉得很奇怪。这时,一年级五班的老师带来了一群叽叽喳喳的新学生,告诉米小圈二年级五班已经搬到四楼去了。原来米小圈已经上二年级了,他还在一年级的教室里等。结果米小圈又迟到了,被班主任魏老师狠狠批评了。呜呜呜!米小圈真是够粗心的。还有一本《好朋友铁头》里又讲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有一天,米小圈班里的同学铁头失踪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铁头走错了教室,在四班的教室里上了半节课才发现这个不是自己的教室。铁头不好意思地溜出四班的教室,回到自己的教室。同学们都快要笑疯了……

听了我的介绍,不要以为这一套书只讲有趣的事,也讲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一天,米小圈、姜小牙、铁头在森林植物园的装甲车里发现了一个全身长满毛的小孩子,叫毛孩儿。因为他长得特别,所以坏人总想抓住他去赚钱,他就躲在森林植物园的破装甲车里。米小圈他们几个知道毛孩儿是个孤儿后,就一直偷偷帮助他。米小圈过生日的时候,他和几个好朋友还把他们最喜欢的蛋糕省下来,留给毛孩儿吃。后来他们班的班长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魏老师又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里的同学,大家知道后都拿出了自己的玩具、书包、铅笔、尺等很多东西捐给毛孩儿。后来,电视台的记者也知道了毛孩儿,把毛孩儿送进了儿童福利院。毛孩儿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了《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后,我想对米小圈说几句话:“米小圈,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还让我明白了,做错了事,只要努力改正,就还是个好孩子。”

每天睡觉前,我都会看本课外书。妈妈给我买好多好多的课外书,有《大中华寻宝记》全套,《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米小圈上学记》,《动物百科》,《时间未解之谜》……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米小上学记》。

《米小圈上学记》里主人公是米小圈,他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捣蛋、调皮、活泼好动、心底善良,爱乐于助人,很受同学们的喜欢!他有两特别好的朋友,一个叫姜小牙,因为长个两颗大大的门牙,人送外号“小铲子”;另一个叫刑铁,因为长着大大的脑袋,人送外号“铁头”!他们是最铁哥们,经常一起学习和玩耍!米小圈的班主任莫老师是一位严厉却不失温柔的女老师,很关心大家的。体育老师因为长着满身的肌肉,看起来特别的壮,大家亲切的叫他“肌肉老师”,尤其是男生很羡慕他身上的肌肉!

米小圈的好朋友还有李黎,何伟,许豆豆,车驰……他们之前发生着许许多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大家虽然有误会,但很快就解除了,又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要学习米小圈的优点,不学他的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和大家一起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上学记》读后感 篇8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上学记》读后感 篇9

一直都很喜欢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因此这些年断断续续的看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回忆文章。有名的无名的,杨绛的,赵元任夫人的,张中行的,沈从文的,还有很多其他想不起来名字的。慢慢的对那个时代的人事有了粗浅的了解。尽管有钱钟书《围城》的嘲讽在,但无可否认那个时代的读书氛围好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老师象老师,学生象学生。因为自以为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书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就没有放在心上。

过了些日子在网上买书时看到大家的评论,心里一动(幸好这一动,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机会了),于是捎带着也买了一本。然后在看厌了那些理论书籍后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口述史。

唯一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回忆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据说还有一本《上班记》,但要到什么时候出版,现在还是未知数。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忆都是在49年结束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

何先生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余生也晚,他说的时光我们都赶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读书岁月要说美好还真的是没有。

所以他一回忆起联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联大7年,读了四个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学时光真是贫乏的几乎无事可述,如果说要勉强回忆大概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古诗源》。也没碰到什么可以大大回忆一番的老师和同学,当然自己也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古诗源》同我的专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何先生说: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的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这段话真应该给那些出标准答案的人去瞧瞧。给那些僵化的脑袋一个新的思路。少年儿童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这种标准答案里被扼杀的。于是大家都整齐划一,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有朋友说要送孩子去国外上学,虽然担心孩子会学不好中文,但为了让他们有个健全的心灵,这样做还是很合适的。

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对这段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现实大过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家长和我们自己都是实用主义者,衡量一件事的意义是经济先行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古代到还不至于如此实用主义。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出什么大家,最多是大匠。几乎什么事都要同经济扯上关系的社会我觉得很是恐怖,这意味着我们要失去许多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美好的东西了。小朋友从小背唐诗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记忆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钻研奥数,学钢琴,美术是为了在升学时有分可加,这些事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数学语文和音乐美术会有感情吗,会觉得心所向往吗,不会。就象郎朗在自传中说练琴到要自杀,从此看他弹钢琴我就觉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时候有练琴练到要自杀吗?所以这个时代只能是娱乐精神,只能是无聊加空虚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辈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着先生的记忆向往一下。

据自己这些年的读书体会,个人回忆的历史往往比那些写在正史中的定论更为可信。何先生的回忆又再次证实了这个观点。

这里还要插几句同这本书无关的话,今年大片云集,我立马晕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远看,不可近观。特别是号称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娱乐的到也不错,至少实在。最怕的当然是认为自己可代表一种文化的。额的神呀。

《上学记》读后感 篇10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1

我最近读《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其中我最喜欢《我的同桌是卧底》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米小圈和他的同桌李黎斗智斗勇,真是让人笑到肚皮痛。

米小圈带了巧克力想让同桌不打小报告,可李黎不领情,把巧克力拿去给了魏老师。魏老师因此就把米小圈狂批了一顿。

这里面的李黎真像我们班的班长,就爱打小报告,而且他还爱欺负人,自己拿了辣条,却不让我们拿。书中的米小圈就像我,总被别人欺负。

这书中也写出了我的.不满,请听我细细说来。米小圈吃饭也要李黎看着,如果有一点不好,就会给米小圈的妈妈打电话。

连米小圈上厕所时也要管,超过五分钟,回家后就要被骂了。李黎这样的人,我们班真的很多,像刘同学、赵同学、郝同学……她自己拿玩具,却不让别人拿。

我觉得,同学之间互相批评是必须的,但给老师打小报告不是君子做法。

《上学记》读后感 篇12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帮忙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

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3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何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4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上学记》读后感 篇15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忆录,叙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学之路。书不厚,200多页的样子,大约2天时间就能读完。叙述的风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征:恬淡、平静,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坚韧。

由于之前受《南渡北归》的影响,对旧中国(非贬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颇感兴趣,何先生的书很快吸引了我。读罢此书,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归》后积留在心中的那股“气”似乎一下子被引发了,不吐不快,说说我对本书、作者和那个时代几点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话语中充溢着幸福感,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享受喜欢的事,不强求成绩,只是因为喜欢而沉醉,这是多么惬意的心境。记得自己在读研时,导师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是骄)不躁”八个字以勉励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这种境界,但越刻意的结果却是渐行渐远。曾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与这种心境无缘,但何先生的书又让我感觉到希望。

他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闭门造车,幸福也不是用各种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一种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并经受了生活的洗礼,你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学习,工作,心中有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期盼,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很真实可以触摸到,虽然也经常被一些烦心事所搅扰,但总得趋势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股热情和势头,用越来越好的希望支撑起一种平和的心境,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二、朴实

何先生读书时的学风是非常淳朴的,虽然战火纷飞,但学生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何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淳朴的学风有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不势利、不物质、不攀比,不会将家境作为划分地位的标准。何先生特别说了几个同学,比如孙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此外还有北洋总理的孙女,蒋介表姐的孩子等(名字记不得了,在书中都有),都是赫赫显贵之家,但子孙毫无骄矜之气,也和普通学生同学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实在让人感慨这社会到底在进步还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时心中也难免(虽然尽量避免)会产生对金钱、物质、地位的欲求(所谓虚荣)的“俗”气,看了何先生的书,对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习气颇有帮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谓名校和专家,何先生就读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真正的群星璀璨。这里有饱学博识的大师: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吴大猷、梁思成、梅贻琦、朱自清……,这里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杨振宁、王浩、殷海光……,看着这一个个世界级的名字,何先生点出了英雄辈出的原因:自由。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自由,老师上课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围,往往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却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围的自由,从校长到学生,遵从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各种主义、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谈阔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学校真正实践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并不像今天大多是停留在口号中),不以文凭论英雄,像华罗庚、沈从文等人,均是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的,但学校却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见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如何的开明。

记得《南渡北归》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上学记》后,我更清晰的感觉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只要用心去阅读,我想,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