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桥》有感

知远网

2025-05-17读后感

知远网整理的读《桥》有感(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桥》有感 篇1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桥》。这篇课文中的老汉的一举一动使我感到不可思议。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老共产党员(老汉)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毫无怕意,并在大家都慌乱的时候还能镇定自若,指挥人们有次序的过桥。而且还把自己的儿子拉到了后面,让别人先过桥。最后,老汉与小伙子(老汉的儿子)被洪水冲走了。

课文中的老汉真让我感到震撼和不可思议。他那在危险的`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啊!特别是他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的举动,更让我感到无比震惊。虽然老汉被洪水冲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也不会被冲走,因为那是老汉的崇高品质呀!

老汉的这种品质不单单只有他有,其实其他人也有这种品质的。

在火灾来临的时候,一位母亲疏散着整栋楼的人,但她却把自己唯一的女儿遗忘在了一个角落,最后,当所有人都被这位母亲疏散走了的时候,楼塌了!她的女儿和自己都被楼压住了!再也没有起来。

啊!老汉的这种精神,永远刻印在我的心中。

读《桥》有感 篇2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认识了一种人,他的名子叫——党员。

有一个村庄,早上的时候,人们被惊醒的时候,洪水早已冲到了路面上来了。人们都非常害怕,失去了理智。这个村庄此时东面没有路,西面没有路,只有北边有一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的像那个木桥涌去。木桥前,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他是全村拥戴的老汉,他让大家排成一队,要党员排在后面,还说谁要想退党就到他那里报名。突然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派到后面去。”到最后只剩下老头和小伙子都被淹到了水里。事过之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墓前看他的丈夫和儿子。

可想而知,那老头不顾儿女私情,公正无私,大义灭亲。在生死面前一点也不慌张。真是不愧作为一名党员,他做到了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很是值得我们的尊敬。

我想起了很多影视作品里遇到困难时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是党员;在劳动中不怕脏,不怕苦的是党员。

想想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逃避,怕吃苦,怕脏,怕累真不应该。我要向他们学习克服困难,长大后也要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

读《桥》有感 篇3

在凯瑟琳佩特森的笔下,十岁的杰西是一个喜欢绘画与赛跑的男孩。他的班里来了个新同学兼新邻居——莱斯莉,她在一次赛跑中认识了杰西。在后面的时间里,杰西对莱斯莉情窦初开。杰西的妹妹梅宝也和他们一起玩耍,这更进一步增进了他俩之间的友情。在玩耍时,杰西与莱斯莉逐渐成为了莫逆之交。有一次,他们通过一根麻绳荡过苹果河,来到了“秘密基地”特雷比西亚,从此展开了幻想之旅——他俩分别当上了国王与王后,杰西的小狗则充当特里安王子,一起抵御外敌,统治王国。他们想象着,交流着,开朗的莱斯莉也潜移默化着内向的杰西。可正当他们玩得热火朝天时,有一天,杰西和他的音乐老师去博物馆了,莱斯莉只好孤身一人去他们的“王国”。那天上午和前几天一样,依旧下着倾盆大雨,苹果河水十分湍急,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也就是那根绳子断了,莱斯莉就这样掉到了河里溺死了。

我真希望莱斯莉能活着啊!这样她就可以和杰西一起高高兴兴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使“特雷比西亚王国”更加辉煌。因此,莱斯莉之死让我深有感触。我知道了生命之可贵,因为没有了生命我们就没有了一切,我们要珍惜这仅有一次的机会。如果我们遇到了生命的逝去,又应该如何面对呢?我们来看看杰西是怎样直面死亡的。不可否认的是,失去莱斯莉这个最要好的朋友,杰西的内心一定是痛苦而又矛盾的。刚听到“莱斯莉之死”这个消息时,杰西木然了,他没想到“王后”会溺死在“特雷比西亚王国”的河里。当杰西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倘若我带上莱斯莉去博物馆,她就不会死了!”于是,杰西把所有的愤怒都倾泻到那条河里。在极度狂乱中,他又恨莱斯莉,觉得不想有这么一个朋友,莱斯莉给他的画纸与画笔全都被他扔进了水中。那幻想王国之门是否就此对杰西关闭了呢?不!杰西又突然想到他与莱斯莉创建的“王国”,他想到这个王国不能没有王后,他坚信不久之后一定会有另一个王后来到这里,让特雷比西亚重焕光彩。杰西终究慢慢地走出了情绪的低谷。

所以,我们不能过于悲伤,必须接受生命的逝去这一残酷的现实。说到死亡,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人类确实深受其害,全球确诊病例已超六百万例,目前死亡病例也已超过三十七万例。在这次疫情阻击战前,人类确实是不堪一击。看着这些令人唏嘘的数字,我们确实会感到悲痛与恐惧。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面对死亡的最好方法就是直视恐惧与悲伤,我们应当配合医务人员打好这场战役,戴好口罩宅在家。我们更应学着乐观地开导自己,不要留下心理上的后遗症。

《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既好看,又教我们如何面对痛苦与悲伤。此书既不像酒那么“浓烈”,也不像茶那么“清淡”。读时紧扣心弦而又出人意料。读罢又让人回味无穷,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凯瑟琳佩特森写过许多书。为什么此书最传神?因为她用简单的语言透出一股力量。是童真的美好,是想象力的丰富,是死的可怕与强大……这应该也是它经典的原因吧!

读《桥》有感 篇4

雨越下越大,人们惊慌地起床。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对面有一座小木桥,人们又拥拥挤挤地向那座木桥奔去。在桥的旁边,站着他们的党委书记,他用沙哑的声音喊话:“桥窄,所有人都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面。”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村民快走一半时,老汉突然上前一步,从队伍里拽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排到了队伍后面。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他的丈夫和儿子。这就是《桥》的故事。

读到最后,我才知道那个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我的眼泪情不禁落了下来。老汉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不,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老汉首先想到的是党的原则,想到的是全村老百姓的安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职责。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医院里,刚刚送来一个车祸中被撞成重伤的孩子,一位准备出去的医生被孩子家人拉住了。医生很快进行了手术,那个孩子得救了。医生下了手术台,迅速开车去了火葬场。因为手术前,医生的家人打电话告诉他,儿子突发疾病刚刚去世。

老汉和那位医生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呀!在灾难来临之前,他们仍能忠于职守,舍小家顾大家,为他人架起了一座生命的桥!我向他们致敬!

读《桥》有感 篇5

高中时的一首诗总让那些学子平添了些叹惋恋校之情。《再别康桥》初读它犹品清泉,甘香润腑,余音袅袅。再读它,细水流长,千回百转,一曲恋歌成就绝世佳人。三读它,风回路转,抬眼望去,绿柳成荫,芳菲四溢,真应得那句山重水复,却又柳暗花明!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其说是离别之作,还不如说是誓约之辞。我钟爱首尾四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走了,正如同我来时一样,来得自在,来得洒脱,来得平静而自然,或许诗人那轻挥的手掌之间是不忍带走他生活的记忆的。因为每一种风景,每一种颜色,甚至每一个他以想象所幻化出来的代表他内心情愫的语言符号都是他生命中那时那刻那地那风景中的唯一记忆。我觉得诗人不是不愿带走它,而是不忍破坏它。因为一直以来,那花那水那云那草是诗人的现实生活里最甜美的梦,最亦真亦幻的心灵感受,或者说是他主观世界中的一种完美。那不是伊甸园,因为世上本没有伊甸园,但是有相信存在伊甸园的人,诗人就是这样的角色。

有人说诗人总是情绪化的,甚至有人曾言诗人都是疯子。而我以为,之所以诗歌的世界能够独其特色,区于其它文学艺术形式而流传壮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更加懂得用心品察生活,体味记忆,并以其创造性的思维或是将具体化的东西抽象化,或是将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总之,诗是艺术,而任何一种艺术手法都是无法超越诗歌所能给人带来的心灵的深度体验的。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诗是诗人的杰作,情感却是一切世人情感的升发与总结。

读《桥》有感 篇6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是桥。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黎明的时候,村庄发洪水了,大家都惊慌失措,像一群无头苍蝇似的寻找活路。这时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一个苍老但精神矍铄的老汉站了出来,只见他临慌不乱,果断地指挥着人们走上木桥去逃生,却心狠地将自己的儿子拽出了人群。最后,当他把儿子推上木桥的时候,木桥断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牺牲了。

每当读到这些情节的时候,我都会被老汉的崇高精神所感动,在儿子眼中,他是个狠心的父亲;在群众眼里,他是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如果没有这个老汉,人们可能你拥我挤,有被踩死的,也有被挤下河淹死的,结果将不堪设想。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挽救了全村人,他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在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下午2时左右,他们听到了一阵呼救声,寻找下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在救第二个男孩的时候,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而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在当今社会上,还有许多类似的感人事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武警战士、志愿者等不知姓名的好心人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更让我们见证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让世界对我们赞不绝口。

中国,在这么多优秀儿女的努力下,我们相信,你的明天会更美好!

读《桥》有感 篇7

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记忆不断地对童年进行重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重塑也在不断地丰富童年记忆,使得童年生活成为透视时代与世事的一面镜子。我读徐可的小说《桥》(刊于《中国作家》2015年2期)的时候,不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故乡阡陌间奔跑。《桥》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精心之作,它具备乡土小说的某些要素,然而更多的是以童年经验反观现代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故乡江苏里下河一带生活风貌的回忆,隐秘地揭示出我们精神生活的某些变化。

在叙事上,徐可采用了一个女童的视角,这个视角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孩童世界与成人社会以及时代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传达出一种令观者心有戚戚焉的赤子情怀,也向老子所谓的“复归于婴儿”的善与真发出了遥远的呼应。事实上,在小说《桥》中乡土精神最突出的就表现为这种“善意”。大河虽名“界河”,但河两岸的村民世代友好相处,从来就没有过“界”的概念,“小妹”“二小”们守候的也是那小小的村落与家的温情,即便作为陌生人的修桥大叔,也与周遭“自来熟”。在小说中,故事退居到次要的位置,人物甚至没有清晰的面孔,“家园”是这个情节淡若水月的小说最重要的隐喻,从中可以真切感受诗意的肆意流淌,犹如春风拂动下的油菜花一般,流淌着一股单纯天真的气息。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时期这种人际关系的留恋,但是,他没有止步于这种“留恋”,而是注入一种较为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源于“桥”的修建,也来自时代发展过程中,种种陌生的事物对乡村文化的介入,那种曾经的熟悉之感逐渐远去,一如“小妹回头看叔叔,叔叔仍然笑着,可那笑容再不像刚才看着那样和善”。“修桥”一事按理说是对乡村旧貌的改善,然而,它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重建,这就构成了一个利弊兼具、既渴望又犹疑的悖论。

以往类似题材的小说,很容易将这个悖论放入乡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归结为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对立,这其实是一种避重就轻的做法,因为它忽视了人物内心的真实和更为复杂细密的精神意识。这篇小说虽然也暗含了城市与乡村、过去与未来的某种矛盾,但避免了那种激烈的冲突——一座“桥”的诞生,显得何其温情脉脉,它对乡村的改造也带上了一丝“善意”的色彩。这里饱含的是作者在面对现代乡愁时,藏于心底的理解、宽容与怜悯。

小说让人难忘的一个场景是,两个天真的孩子去看望外婆,一路所见皆是迤逦的田园风光。这些虚构的现实,曾经不过是无比真切的寻常事体,而在如今看来,却似遥远的梦境。在这里,作者贡献了属于他自己的同时又让普通读者感同身受的熟悉的成长经验。这是《桥》的独特之处,它不完全是一部乡土题材的小说,更像是一部带有诗化色彩的成长小说。小说的张力正在于作者以心底那份往日旧梦的感念,来观照当下人的存在方式。《桥》就像是从作者心底自然流出的一曲旧日童谣,是时代和心灵的备忘录,作者在浅吟低唱那些业已远去的往日情怀的同时,也在将满蓄的情感投向广阔的未来,给现代人疲惫的内心一种长久的抚慰。

读《桥》有感 篇8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读了一篇感人的故事,它的名字叫《桥》。

文中主要讲一天黎明的时候,雨大了,山洪来了,唯的逃难之处只有北面的那座窄小的桥,人这么多,如果在不逃的话,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这时,他们的党支部书记让他们一个一个有顺序的地过桥。这时他突然把一个小伙子提出来,让他走最后,洪水越来越大,人的走完了,只剩下他们俩了,最后,洪水把他们淹没了,原来,他们俩是父子。

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我不禁一愣,眼睛突然湿湿的,感到这位党支部书记把最后一丝可以逃生的希望都留给人民,如果他先走的话,他就不可能会没洪水淹没。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

想到这里,不禁又想到小时侯。

一天,我在家,那时,只有五岁,我与一个小妹妹在玩游戏,玩着玩着,我就看见一个大苹果,我马上抢了过来,这位小妹妹说:“这个大苹果是我的,是我妈妈放在这里的,是叫我饿了就拿来吃,快还我。”“我不,这是我先看到的,你有什么证据说明是你的。”“你是姐姐,什么都要让给妹妹啊!”“不不,就是不。”说完,我就准备拿起走。这位小妹妹就哇的一声哭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当时的我是多么自私,以后我一定要改正这个缺点。

读《桥》有感 篇9

读《飞夺泸定桥》后感我读了《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仿佛看到了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拍打着两岸高耸的山崖,飞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但木板却全部被截去,只剩下生锈的铁索,战士们冒着枪弹雨,顶着滚滚浓烟,忍受着敌人火烧铁链,而受到的痛苦,继续艰难地匍匐前进……此时,我被这无数的革命英雄所感动了!

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他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胜利了,可他们却长眠在了波涛汹涌的大河中。他们是多么伟大啊!

在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也会像红军战士遇到的大雪山、大草地一样,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能否战胜这些困难往往与我们的态度和毅力有密切的联系。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而成绩落后;因实力不足而在比赛中失利等等。这时候我们决不能灰心,甚至放弃,而是要勇敢地去面对这一时的失败和挫折,学习方法不恰当那就重新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实力不足,就在平时加强锻炼……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面对那么多艰难都克服了,我们所面对的失败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总结教训、及时改正、坚持不懈,一定能像红军战士们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让我们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和毅力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雪山、一条条大河,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认真学习,不浪费一寸光阴,祖国的未来要靠我们努力。

读《桥》有感 篇10

在学了《桥》这篇课文之后,我才明白了这座“桥”不经竟是村民们逃生的那条小木桥,还是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生命之桥,他的精神永远是我生命中指引我前进的那一座桥。

《桥》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们,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最后献出自己和儿子宝贵的生命的故事。这篇课文虽然语言简短,洗练,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但是却大量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羞耻手法,让事物的特点更加生动具体。如“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文中的许多句子都让我十分感动。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老汉沙哑的喊着:‘桥窄,不要挤,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面!’”。在洪水即将来临时,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安危,只顾自己过了桥就好。老支书却说“党员排在后面!”,他只想到了村民的安危。有人说过,灾难时一面镜子,可以看出人的本性,这句话说得没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

想想吧,若果我在那种情况下,说真的,我没办法那么镇静,管他呢,赶快过桥才是最重要的。平时我也是这样,为了一点点的利益就和同学争吵,打架,现在和这位老支书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啊!我真该好好反思反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懦弱的一面,这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为什么有老支书这些比我们要优秀得多的人呢,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操,所以才能在生死关头这样的伟大。

读了这篇课文,我才明白到人,不是要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要做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们真是太应该不为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争吵伤和气了,要学习老支书,做个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 让我们向美好的明天,光明的道路共同大踏步前进吧!

读《桥》有感 篇11

今天读的16课《桥》,前些日子自己也读过,读着的时候也没感到什么,仅觉得洪水来临时的紧迫和压抑,以及在死亡和生存面前人性和理性的抗衡,但结尾却令自己的心一颤,随即一股前所没有的感动涌上心头──原来,党支部书记从队伍里拉出来的'是自己的儿子!最后,他们爷俩都被洪水卷走……一幕可歌可泣的的画面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读到最后一句: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我的心猛地一沉,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原来老汉从队伍里揪出来的小伙子是他的儿子。再回上去读读前面的语句,仿佛看到像一头豹子一样的老汉怒吼着,没有私心杂念,有的只是把生的希望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当洪水中只剩下儿子和自己时,儿子想让父亲先走,父亲则用力地把儿子推上木桥。这是一种多么可敬可佩,可歌可泣的高尚行为啊!

本文在写法上也比较特殊: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给人以震撼的力量;课文中多处写到大雨和洪水的凶猛,对文章气氛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本文不长,却有27节,很多都是一句话作为一节,对洪水来临时的危机、时间的紧迫、生命的短暂和珍贵起到了衬托作用……

读《桥》有感 篇12

因为答应了好朋友临终前的托付,少年阿朗带着永胜的铜铃,跟随马帮加入了滇缅公路的修筑大军即将在人群中爆炸的火药箱,黑云一样的蚊子,魔鬼般的瘴气,猛兽般的洪水,血肉横飞的轰炸......一次次的危险与病痛,一次次的恐惧与绝望,让少年阿朗陷入了无助的深渊。

最终,在这条血肉筑成的道路上,阿朗了却了自己和朋友的心愿。走过了那座让他们梦牵魂萦的大桥。

看到这里,我的脸颊有些微微发热,眼眶也有些稍稍发红。因为我有时会埋怨自己的生活条件比不上自己的同龄人,但现在想想阿朗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每天伴随着饥饿与担心生活,陪伴着恐惧和危险入睡,病痛折磨着他们的身体......想到这里,我的泪水已经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我告诉自己:我们的生活不是命运决定的,而是自己决定的。我们应该坚强的面对生活。用微笑去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挫折,只有这样,生命才能散发出光和热。

今后,在我的学习道路上,也会因它而起航,努力学习、勇往直前,永不言弃!

读《桥》有感 篇13

读了《桥》这篇课文,我感到正义有时会比生命还重要。

有一个村庄,早上的时候,人们被惊醒的时候,洪水早已冲到了路面上来了。人们都非常惶恐,失去了理智。这个村庄此时东面没有路,西面没有路,只有北边有一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的像那个木桥涌去。木桥前,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拥戴的老汉,他让大家排成一队,要党员排在后面,还说谁要想退党就到他那里报名。突然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派到后面去。"到最后只剩下老头和小伙子都被淹到了水里。事过之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墓前看他的丈夫和儿子。

可想而知,那老头不顾儿女私情,公正无私,大义灭亲。在生死面前也一点也不慌张。真是不愧作为一名党员,他做到了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很是值得我们的尊敬。我想比起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党员来说,要高贵的几千倍几百倍。能像他这样大义灭亲的党员恐怕屈指可数。

由这件事情,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警察,但是他的儿子犯罪了,儿子和妻子都求他不要告诉警察。可是警察没有答应,扭头回警察局,把事情告诉了领导,亲手把儿子依法处置了。

我希望所有党员,都能够大义灭亲该多好埃。

每一个人都肩负着责任,责任心是我们做人的基矗那么共产党员的责任是什么呢?“心系群众,无私无畏”。有一位劳共产党员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做了这样的回答!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对村子唯一的“生命之桥”,依然能够心系群众,时时不忘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不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家人。他是不是有些傻呢?按他的年龄,他完全有资格先过桥,没有人会指责什么,毕竟“党员也是人”。他不是一个“好父亲”,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完全可以不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这样也不会因为桥塌造成父子同时遇难。但他却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他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一座群众心中永远不会坍塌的桥梁!

灾难是考验人格的试金石,灾难也是荡涤人们心灵的清洗剂。许多人在这种考验面前折戟沉沙,而另一些人则迸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光华!5·12地震中,有一位普通的老师—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双臂张开趴在讲台上,用身子死死护住下面的四个孩子,孩子得救了,谭老师至死都保持了这个姿势,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孩子们的明天,他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

其实,责任就是一种对社会的承诺,是一种职业操守,承担责任是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勇于承担你应尽的责任吧,你的人格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篇叫《桥》的文章。文章内容主要讲了村的东头有一座小桥,已无人知道它是何时建起的。小桥每天都在工作着。小河上的桥如此,生活中的桥也是这样。在生活中,有多少人把自己变成一座座桥,让人们通过。生活中,无时无刻,无处不有地存在各种各样的桥。

读完《桥》这篇文章,我想起有许许多多的人把自己变成一座座桥,让人们通过。老一辈的革命家就像桥。架在两个时代的中间,使人们通过他们从贫穷落后的旧社会,走上了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辛勤的老师们像桥一样,架在愚昧与文明之间,默默无闻地让学子们通过自己,走向新生活,建设更加美好的新中国。抗洪救灾的战士们就像桥,一脚跨在地狱大门,一脚跨向美好的生活,使灾区的人们通过自己,脱离危险,去建设新生活。一本本写满亲情的书籍,就如一条条小桥,架在两代人之间,使出现的"代沟"慢慢愈合……正是由于生活中有了这样的桥,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人的一生,会踏过无数的桥。我愿意做一座让病人从危重走向健康的桥,让人间充满欢笑。

大家都在看